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27章:看走眼了【4.5K】

汉官 第27章:看走眼了【4.5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刺史一职,起于前汉惠帝刘盈。

不过究其根本,其实还是对秦朝监察御史制度的一种继承。

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

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尉、监。

即在始皇帝的规划中郡守、郡尉、监郡御史是平级的,并无上下之分。

秦始皇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要知道他面对的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在华夏大地盛行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他手中彻底终结,转为中央集权制。

“大一统”这三个字说起来轻飘飘,可真正了解的人才知道这有多么惊人!

一言而为天下法,

匹夫而为百世师。

文人士大夫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始皇帝都有些过于收敛了。

至于后世欧美的三权分立,在始皇帝面前不过是政治本能罢了。

不过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彰显宽厚,言“(吾)与天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便不派人监察地方,表示对地方官员的信任。

但刘邦信任这些老臣们,后来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吕雉就没这么放心了。

于是从汉惠帝继位之后在吕雉的主导下便恢复了秦朝的监郡御史制度,并规定监郡御史每两年轮换一次,类似后世的巡回督察组一般。

只可惜政策虽好,但诸吕之乱使得朝堂屡屡动荡,威权大损。

长安朝堂派出去的监郡御史,很多都玩忽职守,跟郡守等相互勾结。

故此汉文帝继位之后,便在监郡御史制度之外另外设置了一套新的地方监察制度——丞相吏出刺制度。

即丞相派出幕府吏员巡视天下,监察地方,每州一人。

是为“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刺”者,本就是有刺探情报之意。

这些秩六百石的东曹吏员,主要任务就是监察地方太守与监郡御史。

如此方才奠定了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基础,形成了刺史制度的雏形。

所以“各州刺史”的最初定位其实是监察官员。

他们与御史类似,但却胜过御史。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刺史就是御史其实并不是很准确。

毕竟从光武帝开国到思帝驾崩的百多年时间,御史台并不能管辖一州刺史。

即便幽州刺史等官职秩不过六百石,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也没有直接管辖权。

因为刺史直接由皇帝任免,奏事直通皇帝或三公,直接对皇帝负责。

它不仅不受御史台管辖,更是与御史台平级的监察系统。

只是随着黄巾起义,各州刺史的权利随之暴涨,这才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对于这些变化,熟知朝堂典故的荀攸和戏志才自然清楚。

于是沉吟片刻之后荀攸便颔首道:

“汉承秦制,如此安排倒无不可。”

“然当此大争之世,是否可暂缓一二,待平定天下之后再议?”

不想戏志才闻言却摇了摇头:

“医天下者以防微杜渐为先,焉能讳疾忌医?”

但在反驳完荀攸的观点之后他反过来又朝魏哲一礼道:

“公达之言也不无道理,若论搜集军资,扩土击敌,刺史确实更为合适。”

“不如暂留前线各州刺史不动,先于内郡施行如何?”

说罢戏志才略作犹豫还忍不住道:

“其实若能恢复秦制本意最好,太守亦需监察一二。”

在这个县令都能被称为“百里侯”的年代,太守的权力其实等同封国之君了。

见两人这么一说,魏哲思量再三终于点了点头。

“此乃老成持国之见,就如此吧。”

随即魏哲与荀攸、戏志才便就大概的行政划分商议起来。

最后三人都觉得可先在冀州、幽州、青州、辽州、瀛州施行。

但具体落实到执行层面,这就不是几人三言两语就能定下来的了。

从兖州回到邺城的头半个月,魏哲几乎都在忙活此事。

……

午后,骠骑将军府。

“冀州、幽州、青州、辽州、瀛州等五州计有郡国二十六,两百五十五县。”

只见国渊神色疲倦的拿着最终方案与魏哲汇报道:

“此五州军政分离,则需另设冀州都督、青州都督等五人。”

“若推至各郡国则需郡将二十六人,至于细分各县则绝无可能。”

说来也真是难为国渊这个老管家了。

魏哲等人商议的时候倒是果断,可具体实施起来却有种种问题。这段时间国渊几乎没日没夜的和一干幕府官员论证种种方案,这才勉强拿出了一个最优解。

是的,当着魏哲的面国渊就很干脆的承认,这个方案也不过是勉强行之。

他之所以拿出来,不过是因为它的弊端最小,优势最大罢了。

对此魏哲自然懂得,治国若是吹毛求疵,那还不如修仙来的实在。

当下不比明朝,没有那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耕地面积,南方的开发程度更是远远不及后世,他还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想要对各县也搞什么军政分离。

对照着国渊的讲解,魏哲细细的看了一遍之后终于点了点头。

“不错,就依此令而行。”

“五州各设都督一名,掌军,位同刺史;各郡设鹰扬中郎将一名,位同太守,至此军政分列,勿要相扰。”

说罢魏哲便让国渊下去休息,而他则是从夹带里寻摸着合适的人选填上去。

其实如果是行政官员任免魏哲还能听听国渊的意见,但涉及将领任免就算了。

自辽东起兵开始,用谁不用谁便向来是魏哲一言而决。

他不怕犯错,就怕失去犯错的权利。

于是三日之后,一封封幕府教令便随着驿道传向大汉各地。

自带方县开始就接受讲武堂冬训的屯兵子弟,这回终于大规模的亮相了。

胥宽、贡鸿等等,这些讲武堂优秀学子或是出任地方县尉,或是出任鹰扬中郎将,极少数如匡晟者,甚至得以跻身辽州都督,坐镇海东。

随着这群真正嫡系逐渐走上中坚位置,让魏哲对治下的掌控顿时又强了几分。

当然,魏哲也没有忘记此战的功臣。

随着内郡改制的同时,魏哲也对此次拿下兖州、徐州进行论功行赏。

实际上任人唯亲并不是一个政权崩塌的开端,赏罚不明才是。

在这方面,为人主者决不能任由自己的好恶行事。

……

辰时三刻,邺城东坊糜府。

——

《尚书》有言: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今海内板荡,豺狼塞道,青州旧疆凋残于兵燹,黎庶流离于草莽。

咨尔徐州别驾糜竺,字子仲:其人性秉贞亮,志怀霜雪。散千金以济军资;举宗族而助义军。忠贯白日,义薄层云、

其才可安黎元,其德可抚疮痍。

今特授尔青州刺史,领北海、东莱诸郡事。

尔其布仁风于碣海,复井邑于淄渑,使鳏寡得所,商旅无惊。

农桑为本,毋夺其时;刑狱惟慎,毋失其平。

呜呼!

尔当效古贤遗风,克勤克慎。若有豪猾敢乱法纪者,先斩后闻!

布告州郡,咸使闻知。

兴平元年夏七月庚辰日——

随着鲁肃宣读完任命,下方躬身拜受的糜竺顿时那叫一个心怀激荡。

一旁的糜芳闻言手指都止不住的微颤。

等到鲁肃离去之后,糜芳更是一把抓住自家兄长的胳膊忍不住颤声道:

“青州刺史……青州刺史呀……兄长,我没听错吧?”

看着糜芳双目含泪的模样,糜竺一时感慨万千。

“没错,就是青州刺史。”说罢他不禁由衷的感慨道:“子方,咱们没看错人!”

不枉他当初冒着举族被灭的风险替魏哲办事,如今终于有了回报了。

有了这份资历,纵然他糜芳现在就死了,日后糜氏也有家族底蕴了。

此刻糜芳也终于反应过来,咬牙道:

“兄长,你放心罢,这回必定会让你有一番政绩。”

“大不了这份家业咱们不要了,买咱们也要买一个青州大治。”

糜芳此言可不是吹牛,要知道他家可是家资巨亿,富比诸侯。

若是真的豁出去倒贴钱做官,想要买出一个漂亮的政绩还真不是问题。

至于贪污什么的,糜家兄弟则压根没有这个念头。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对美人的**都要比金钱的**高。

毕竟糜家豪富数代,该享受早就享受过了,眼下就缺名位了。

“尊重,他们朐县糜氏需要尊重!”

此刻,糜氏兄弟眼神满是斗志。

……

不过话又说回来,魏哲对糜竺其实并未抱有太大期待。

他之所以任命糜竺为青州刺史,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树立一个典型。

糜竺获得的赏赐越是丰厚,日后魏军的带路党恐怕就越多。

然而魏哲没想到糜竺竟然给了他一个惊喜。

接受任命次日他便由黄河顺流而下直入青州,朝发夕至,即刻赴任。

为此向来喜欢讲究排场的糜氏甚至连庆祝酒宴都没有举办。

而糜竺上任之后才七天,便从青州给魏哲上了一封万言书。

内容大概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段是盘点了一下青州如今的家底,请求全面恢复成正常郡县状态。

毕竟军管好归好,但是在激发黔首积极性方面确实不如正常的编户齐民。

至于后半段糜竺则根据青州当下的现状,请求设立“常平仓”。

即用战国李悝的“平籴法”,丰年买粮,歉年卖粮。

不得不说,老祖宗们还是太超前了。

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候,战国时期的华夏先贤竟然就已经开始系统运用价格杠杆保护农业经济了。

不过作为商贾世家,糜竺为什么对“平籴法”研究甚深呢?

说来还得感谢商贾这行的祖师爷管仲和范蠡。

因为管仲也提出过“敛轻散重”的“轻重之术”。

至于范蠡则是在两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出了“平粜论”,从而进一步奠定宏观调控理论基础,让官府管理有据可行。

糜家别的典籍或许不了解,但管仲和范蠡的著作却不可能不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海糜氏在商贾上的成功正好证明了他们的研究水平。

至少身为管仲后裔的北海管氏,在管范之学上是没有他这样的造诣的。

当然,“常平仓”制度也不是糜竺发明的。

因为早在前汉宣帝时(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就在边郡设仓,明确“谷贱增价籴入,谷贵减价粜出”,并定名“常平仓”。

只是汉宣帝刘病已驾崩后,继位的汉元帝大肆重用儒生,全面以儒治国。

结果初元五年(公元前44),掌权的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将常平仓与河套阴山地区的北假田官、盐、铁官等一同废罢。

前汉之亡始于元帝,实在是最客观不过的评价!

而前汉都没有全面推行,等到光武立国之后就更不可能了。

本朝能得以立国,本来就是和地方的豪强、士族妥协出来的。

因而当光武帝驾崩之后,明帝准备重设常平仓时,又因儒臣刘般反对作罢。

然而究其根本,儒臣抨击的“与民争利”,不过是与地方豪族争利罢了。

要知道“常平仓”的存在,最是能克制豪强操纵粮价,掠夺民财。

这点从“丰年粮荒”就能可见一斑。

无数自耕农就是这样被豪强折腾的不得不卖田卖身,成为农奴。

太守、县令年年打击豪强,说不定都不如推行“常平仓”的效果大。

毕竟前者不过是清除枝叶,而后者则是用一把名为“经济”的宝剑朝着地方豪族的根基上砍去。

幕府,政事堂。

在看完糜竺的万言书后,魏哲不由感慨连连:

“却是我眼拙了,未想到糜子仲竟然有此经国之才!”

此言一出,左右两侧案几旁的国渊、荀攸顿时不由诧异的放下奏疏。

糜竺他们是见过的,也没觉得此人如何呀?

魏哲见状没有多解释,只是将手中的策书递了过去。

“都看看吧!”只见魏哲由衷的赞叹道:“此策利国利民,当推行天下!”

听到魏哲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两人越发好奇了。

于是荀攸、国渊两人当即放下手中的事务,凑在一处浏览起来。

在看见糜竺请求“复设常平仓”,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时,两人还只是微微颔首,认为糜竺颇有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刺史。

可当两人看见糜竺倡议设立“义仓”,取“民间储蓄以备水旱”之理,专用于荒年无偿赈济,以形成“常平保市价,义仓赈灾荒”的双轨制时,两人都不由眼前一亮。

尤其是糜竺还在策问中写道,可令富户商贾按等出粮,理同“算缗令”时,两人都不由陷入深思。

情感告诉两人糜竺这么做有些近似于法家酷吏,但理智却让两人觉得这么做貌似不失为济世良方。

见此两人这个反应,魏哲顿时微微一笑。

其实刚看到这个建议时,他的惊讶不比两人少多少。

一来是因为糜竺的这个建议无疑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二来则是因为他有些太超前了,竟然提出了近似于“高收入者所得税”理念。

按照糜竺的说法,寻常黔首于田间地头忙碌一年也不过饱腹,如此方才配得上三十税一,此为宽以养农。

但富商巨贾不事农桑,却能以货通天下而致暴富,窃万民之利而肥己,此乃大盗也,故此当苛以重税。

他甚至直接拿自家糜氏举例,分析每年收入多少应该缴税多少。

如此一上来就献祭自家的架势,着实看得魏哲有些佩服。

毕竟若依糜竺之言,东海糜氏每年的税率可就接近“五税其一”了。和黔首百姓“三十税一”的标准相比,糜氏相当于翻了六倍。

好家伙,别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到糜竺这则是新官上任先砍自家一刀。

别的不说,就这凶残劲儿青州残存的豪族估计都看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