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24章:摸着曹操过河【4K】

汉官 第24章:摸着曹操过河【4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群、荀彧愿降,但……”

下邳城,太守府。

只见张昭面露难色道:

“但元方公却怒骂不止,口中颇多不堪之言。”

作为太丘长陈寔的长子,即便陈纪如今只是白身张昭也不敢轻视。

毕竟张昭还在认字的时候,陈纪便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并称“三君”了。

党人操持天下舆论数十年,陈元方早就不仅仅是代表着个人。

用后世的话来说,陈纪便属于那种德高望重的“意见领袖”。

他的言论看似是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分士族的共识。

张昭正是因为清楚这点,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麻烦之处。

而见他这么一说,一旁的糜竺灵机一动当即开口道:

“何不让陈长文去规劝其父?”

“若陈群不成,便是无能,元方公念及其子当不会再固执己见。”

不想他这话刚一出口,张昭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对面的荀谌更是好心的解释道:

“陈氏所行不过士族故计尔,只为保全宗族,延续香火。”

“若是以此催逼陈群,恐怕他宁愿辞官也不会劝父改辕易辙。”

糜竺闻言立刻便明白了这里面的猫腻,不由面露羞惭之色。

从这点就能看出糜氏的底蕴还是浅薄了些,对世家的游戏规则尚且不熟悉。

魏哲虽是个泥腿子,但对这种把戏倒也不算陌生,张昭先前一说他便差不多明白了,于是略作思索便有了想法。

不过这回他并未询问戏志才,而是看向一旁的荀攸:

“公达,你怎么看?”

戏志才闻言亦是饶有兴致的看着荀攸。

荀攸想了想,只说了八个字:

“杀人为下,攻心为上。”

此言一出,魏哲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有想到荀攸这回竟然和自己想到一处去了。

没错,乱世兵强马壮者称雄,以魏哲现在的实力想杀谁都没问题。

但杀人只是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并且弊端大、时效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眼下,魏哲大可以杀了陈纪,不把他的名望当一回事儿。

魏哲也可以杀了陈群,对这些党人名士一概嗤之以鼻。

但士族党人对天下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

可以说两次党锢让党人一派直接主导天下舆论。

这是客观现实,不会因为魏哲的好恶而有所改变。

他倘若要选择用物理手段处理这些士族党人,那便需要承受相应的反噬。

至于反噬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现在甚至很难说清。

这一点,即便荀攸出身颍川士族也无法完全预料。

“如何攻心?”魏哲继续考校。

荀攸闻言当即不慌不忙的沉着道:

“由于党锢之故,元方公六十岁前一直未仕,足不出户,居乡潜心钻研圣人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言不务华,事不虚饰,乃一代大儒。”

“今元方公固执已见,明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听闻治中从事王朗博学多闻,通晓五经,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之作。若令此人出面辩经,或许能令元方公哑口无言!”

此言一出,反应最大的不是魏哲,而是荀谌。

他瞪大双眸看了一眼自家这个侄子,眼中满是惊愕。

“都是自家的乡党前辈,用得着这么狠吗?”

虽然荀谌没有开口,但只一眼荀攸便体会到其中意思。

可他却依旧泰然自若的接着道:

“若王治中不济,大可让郑公、卢公、蔡公继续为元方公指点迷津。”

好吧,这下不止是荀谌看他了,就连糜竺、张昭都忍不住面露惊讶之色。

好家伙,果然还是自己人知道怎么对付自己人。

不过用这个阵容来对付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头,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更狠,没有最狠。

听完荀攸的建议后,戏志才心念一动便转头看向魏哲道:

“明公,东山书院也该入塞了!”

不得不说,还是戏志才最了解魏哲。

闻听此言,魏哲当即轻叹一声的感慨道:

“是呀,该搬家了!”

当初魏哲之所以把东山书院安排在卢龙塞以东,就是因为辽东是大后方。

无论魏哲在外面如何风光,辽东诸郡都是他绝对的大本营和坚实的后盾。

所以他才会把一系列重要的设施都放在辽东,以保障后勤的绝对安全。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今的辽东就像后世的东北一样。

这里不仅仅是魏哲的原始工业基地,战马生产基地,还是重要军械制造基地,甚至是人才培养基地。

正是有了这么一个精心打造的老巢,魏哲才有各种冒险的底气。

因为他知道就算丢了卢龙塞以西的所有幽州郡县,只要辽东之地还在手中,他就有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的机会。

就像曾经蛰伏在函谷关以西的秦国一样,时刻准备着东出。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如今的魏哲已经雄据六州之地,东山书院再窝在辽东就不合适了。

这对东山书院的发展不好,也是对东山书院的一种浪费。

书院的存在,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念及此处,魏哲沉吟片刻后便郑重道:

“传令辽东,即日起护送东山书院上下会同诸般藏书一同迁往邺城。”

“相关抄本可留于原址,保留东山书院,以之为辽州官学,统辖各地郡学。”

辽东文脉成长不易,魏哲也不想一下就给它断根了。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戏志才顿时笑着道:

“那书院搬到邺城又该唤作何名?总不能改称西山书院吧?”

闻听此言,堂内一干文武都忍不住哈哈一笑。

毕竟班固曾以“日薄于西山”描述扬雄,这可不是什么好词。

魏哲闻言亦是失笑的摇了摇头,略微想了想便道:

“《左传》有言: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便唤作【知行书院】吧。”

众人闻言细细咂摸半晌,都忍不住轻轻点了点头,认为此名上佳。

然而正当众人以为陈纪的问题就到此为止的时候,却不想魏哲又开口道:

“且令王朗与陈元方辩经,无论输赢,俱录在册,呈递知行书院。”

“明年书院大考,便令诸学子批驳陈氏之论,言之有理者可择优录用,入诸衙观政,而后分遣中原各地治民,学以致用!”

此言一出,议事堂内顿时一片死寂。

荀攸更是心中暗自惊叹,他没想到魏哲的想法比他还要更进一步。

在场的众人都不是傻瓜,魏哲这招一出立刻便意识到了其中的狠辣之处。

甭管陈纪往日声望如何,自此以后他恐怕都再无宁日。

甚至一个弄不好,遗臭万年也说不定。

除非陈纪真的是孔夫子那样的圣人,言行无可指摘,全然没有一点漏洞。

否则但凡他有一点无法自圆其说,估计都要被书院学子批驳的体无完肤。

然而很快荀攸、戏志才等人便忍不住眉头微皱。

因为两人瞬间都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陈纪背后的士族大儒必然不会放任他被如此欺辱,少不得要联合起来以陈纪为由头和知行书院对抗。

如此一来,恐怕又要再起一场道统之争了!

想到这里面的凶险之处,戏志才和荀攸都有心劝谏魏哲一二。

然而看着那似笑非笑的眼神,两人顿时便明白自家主公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但他貌似就是故意促成这样的局面?

念及此处戏志才和荀攸反而有些看不懂了,一时俱都默然不语。

其实他们两人猜的也没错,魏哲就是故意为之。

他就是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之争具象化,而不是任由士族无形发展。

先通过书院来直接掌控对官员的培养、任免。

同时又通过对官员的任免来影响天下士子的思想、社会的舆论。

《屠龙术》有云:

舆论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若是他现在不下手,那日后这天下岂不是白打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魏哲也算是“摸着曹操过河”。

正是因为曹操没有重视这一点,才导致曹魏一朝“学在士族”逐渐成为主流。

即便后来魏明帝振兴太学,并大兴“浮华案”对夏侯玄、司马师等功臣后裔严加惩罚,试图削弱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扭转这种风气,但却收效甚微。

在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滋养下,“学在官府”早就无可抑制的向“学在士族”滑落。要知道读书人思想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曹魏踩过的每一个坑,在魏哲这里都是明晃晃的警示牌。

当然,魏哲也知道想要打赢这场思想战争不容易,并且很可能旷日持久。

但魏哲依旧选择如此,只为尽最大可能斩断士族“门阀化”这一进程。

至于铲除天下士族,他倒是没有这么想过。

毕竟时代的局限性摆在这里,以大汉当前的生产条件不可能搞什么全民读书。

甚至别说读书了,全民扫盲对于当前华夏来说都是一个奢望。

须知士族的出现,本就是时代的自然产物。

……

且不说魏哲在下邳做出了怎么样的决断。

在搞定了荀彧和陈群之后,魏哲便令两人前往兖州劝降剩余郡县。

至于徐州这边,魏哲则借着此战的大胜之势果断的开始度田。

为此他甚至将太史慈从兖州调了过来,令他率两万幽州府兵驻扎琅琊国。

反正兖州那边只剩下三个郡还在坚守,以张辽和徐荣两路大军完全可以应付。

相比之下,魏哲反倒是更想顺势梳理一遍徐州。

不过根据冀州度田的经验,他还是令钟扈率两万青州屯军入驻广陵郡。

至于魏哲自己则率领两万大军坐镇彭城国,彻底绝了徐州士族闹腾的心思。

一次性对整个天下进行清田确实很难,并且成功率不是很高。

但如果将这个浩大的工程分成十三份,那么难度与风险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魏哲还就不信了,在他六万大军的镇压下徐州的地方豪门大族还敢作死?

……

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日。

彭城西郊,泗水河畔。

“琅琊国田亩俱已清点完成,其中琅琊王刘容率先响应,多有助益。”只见张昭神色颇为疲倦道:“东海国亦已清理五县,然东海王刘祗颇为抗拒,不知……”

张昭倒不是拿这位东海王没办法,而是不知道魏哲的尺度。

要知道刘祗继任东海王之位已经长达三十四年了,在宗室中名望不小。

上次天子迁都长安,便是他最先派弟弟前往长安奉贡,令小皇帝十分欣慰。

然而魏哲的尺度就是没有尺度。

谁敢阻挡他度田,谁就是他的死敌,对敌人他不会留丝毫情面。

于是他当即声音冷冽道:“去查查,看看东海王府历年行事可合礼制。若有不合礼意之处,那便秉公执法。吾当奏报天子,废黜东海国。”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有补充道:

“另外告诉琅琊王刘容,就说他的名字我记住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

没错,魏哲这回是演都不想演了,直接**裸的表明他的意思。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张昭自然明白该怎么做了。

眼下东海王就算没有逾制违礼之处,张昭都能给他“找”出来。

毕竟“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还不是看他们儒生怎么解释!

而待张昭离开之后,荀攸紧接着禀报广陵郡、下邳国的度田情况。

或许是因为这次一系列的大战都发生在此处,这两郡豪族倒是识趣的很。

见识过魏军战力的他们头脑全都变得无比清醒,各个都不在纠结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一个想法设法的投入魏哲麾下。

听说邺城的知行书院将开之后,更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送子弟前往邺城读书。

正当魏哲因荀攸的禀报而面露笑意时,只听得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的响起,而后便见步鸷满头大汗的下马快步行来。

“启禀君侯,兖州急报!”

魏哲闻言当即接过,然而刚打开一看便忍不住眉头一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