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17章:柳暗花明

汉官 第17章:柳暗花明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沛国,前汉名曰沛郡,再往上便叫做泗水郡。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开国后为了纪念老家沛县,方才改秦之泗水郡为沛郡。

汉光武帝立国之后,封其子刘辅为沛王,这才有了沛国。

说起来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封号。

如唐之天策上将,宋之殿前都指挥,明之吴王等等。

由于刘邦曾以“沛公”之名角逐天下,故此两汉时期“沛王”的称号也多了一些不寻常的意味,非寻常皇子可以获得。

刘辅虽为光武帝次子,但既非嫡子又非长子,能得到这个尊号显然不一般。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郭圣通!

当时郭圣通已经失宠,因为不满阴丽华以贵人之身独得皇帝宠爱,她便暗中指使家兵假装强盗劫杀了阴丽华的母亲邓氏与弟弟阴欣,让阴丽华悲痛欲绝。

事情发生后光武帝震怒不已,气急之下甚至在诏书中说了“阴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这样的话语。

虽然刘秀冷静下来之后终究还是没有废后,但郭圣通却自此被彻底冷落。

最终经过十年的准备光武帝方才先废后,后废太子,让河北世家功亏一篑。

或许是为了给臣民做个样子,表示自己并非不近人情之辈,刘秀在废太子的次年又改封郭圣通次子刘辅为沛王,郭圣通也随之成为沛太后。

刘辅与郭圣通,最后也都是死在沛国,葬在沛国。

基于这一点,洛阳对沛国的情况向来都是十分关注的。

沛王之位虽已经传了七世,但基本上都是小透明。

就算是程昱率领曹军占领大半个沛国,都丝毫没有多看相县的沛王一眼。

只能说把宗室王侯当猪养并非明朝开的先例,两汉之时便早有预兆了。

然而魏哲知道这些被圈养在封地的汉室宗王废物,但却没想到竟这么废物!

他都画大饼到三兴大汉的地步了,当代沛王却依旧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

话说当孙策、鲁肃等人在下邳国闹得不可开交时,魏哲也没闲着。

离开彭城国后,他便迅速攻下符离县,驻军大泽乡。

但此战的关键并不在于占领城池的多少,而要看城池的位置。

由于沛国的地形是一个典型的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所以程昱南下之后并未驻扎在沛国治所“相县”,而是亲自坐镇蕲(qí)县。

程昱甚至直接在城楼上摆放一具棺材,以示与城共存亡之心。

于是乎在魏军猛烈的攻势下,蕲县硬是巍然不动。

这就让魏哲很难受了。

因为若他能夺下蕲县、符离两城,那就相当于掐住了曹操的喉咙。

关键之地的一座城池就是这样,有时候比一郡之地还重要!

可程昱偏偏就像一块茅坑里的石头一样,死死的挡在他面前。

程昱的顽强甚至一度让魏哲想起了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毕竟这位也是拿百姓当军粮的狠人,而且极为擅守。

在深陷敌后,粮草断绝的情况下,面临十几万叛军攻城,张巡硬是死守睢阳十余月,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却仅剩四百活人。

即便魏哲并不打算围城十月,但对于程昱能不能做到这种程度他毫不怀疑。

说来也有意思,程昱正是刚刚从梁国的治所睢阳拔营,入驻蕲县的。

于是在攻城数日无果之后魏哲果断放弃蕲县,转攻竹邑,这回倒是拿下了。

作为沛国的咽喉之地,铚县、竹邑的位置其实与蕲县、符离一样重要。

这点魏哲明白,程昱自然也心知肚明。

故此在进入沛国之后他除了亲自坐镇蕲县之外,还让曹仁率兵入驻铚县。

作为曹氏一族仅次于曹操的名将,曹仁可以称得上攻守兼备。原历史中常常独当一面,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破马超,屡立功勋。襄樊之战时也挡住了关羽的进攻,间接导致关羽兵败身死。

这次面对魏军的猛攻,曹仁虽没有程昱那么凶残,但也守得固若金汤。

从这点就能看出,程昱对局势看得十分清楚,只要铚(zhì)县、蕲县一带不失,那么曹操就始终有一线生机。

可以说从入沛以来,程昱基本上就没有犯过一个错误。

两军交战最怕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那意味着极低的容错率。

甚至最后仅仅可能只因为一个微小的破绽,便决定了整场战事的输赢。

说句老实话,魏哲当初面对袁绍时都没有感觉这么棘手。

毕竟以曹操的兵法造诣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反应过来了,所以他的时间有限,并不能无限期的围城攻城。

在这种局势下,魏哲若是死磕一座城池无异于一场豪赌。

魏哲倒是有信心能赢,但他不喜欢赌博!

于是在铚县攻城无果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拿麾下将士的性命死磕,而是转而寻求其他办法,比如——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这招的关键,其实就在“攻其所必救”。

只要能引出郸县或铚县的曹军,魏哲便有把握能打开这个僵局。

而一番思量之后,魏哲则将目标放在了沛国治所“相县”上。

因为此地刚好位于彭城国和梁国之间,一旦魏哲拿下此城,那么便可以程昱的后路。

却没想到程昱完全不为所动,蕲县、铚县的守军都是死守不出。

即便魏哲逼降了相县以北的萧县、丰县、沛县、杼秋四县也依旧没有作用。

程昱对沛国北部的丢失毫不在意,一心只在乎曹操的命脉。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魏哲方才死马当活马医的找上了相县的沛王刘曜。

本来他想着沛王一脉足足传了七代,繁衍了一百五十多年,多年经营之下在沛国就算不至于盘层错结,但怎么着也该有些暗棋才对。只要他们能在铚县、蕲县内部策应,那么魏哲就有把握攻下城池。

要知道再坚固的堡垒,也是可以从内部攻陷的。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沛王一脉的废物远超魏哲预料。

别说影响沛国了,刘曜甚至连相县都影响不了,只能困居王府。

不对,甚至就连在王府之中刘曜都活得小心翼翼的。

即便如今已经天下大乱了,但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谨小慎微。

毕竟谁知道王府之中的属吏会不会暗地里向天子告他的黑状。

这不是刘曜杞人忧天,而是这一百多年来汉室发生过太多这种事情了。

结果这就导致无论魏哲说什么,刘曜都有气无力的回道:

“寡人老矣,耳聋眼花,实在不知将军在说什么。”

被问得急了,这厮甚至当着魏哲的面流着口水,呼呼大睡起来。

见此情形,魏哲顿时无奈的摇了摇头,也懒得和他再废话了。

然而当魏哲带人离开王府之后,却见戏志才正与一名青年护卫闲聊。

魏哲见状也不以为意,当即便要上马离去。

不想戏志才却拦住了魏哲,笑着与他介绍道:

“明公,难得来一趟王府,何不见见此间的青年俊秀?”

闻听此言,魏哲不由一愣。

青年俊秀?

都混到王府护卫的地步了,还能俊秀到哪去!

但出于对戏志才的了解,魏哲倒也没有拒绝,当即转头饶有兴致的打量不远处的那名青年护卫。

那青年见状当即激动的立刻上前见礼道:

“相县桓卫,拜见君侯!”

看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模样,魏哲不由满是疑惑的看向左侧的戏志才。

眼中满是不解,就这?

戏志才见状却微微一笑道:

“明公别急,奥妙还在后头呢。”

说罢他便桓卫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世。

桓卫虽然心情激动,但闻言还是颇为自豪的介绍道:

“吾家本为齐人,祖上乃齐桓公后裔,秦末为避搜捕方以先祖谥号“桓”字为氏。前汉中期,祖上方才迁入沛郡繁衍生息。”

“王莽末年,族叔祖桓荣精研《欧阳尚书》,故此本朝开国之后,被世祖皇帝任命为太子少傅、太常。”

“先祖桓谭亦是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然喜非毁俗儒。是故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即至更始帝刘玄即位,方诏拜太中大夫。世祖立国之后亦征辟为议郎给事中。”

说到这里,桓卫忽然忍不住神色一黯,有些无奈道:

“然先祖因坚决反对谶纬之学,“极言谶之非经”,被世祖皇帝斥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又被贬为六安郡丞,不幸道中病卒。”

说来桓谭也算是两汉交替之时难得的儒宗了。

他的儒学理念纯粹而质朴,延续着西汉一脉儒风。

并且桓谭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王充在《论衡》中便频频借用桓谭的言论,对他十分推崇。

可以说王充的无神论思想,相当程度是受到了桓谭的影响。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在光武帝刘秀亲自推动谶纬神学的大环境下,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纯儒只能被社会压制,无法展现应有的光芒。

不过这些大道理桓卫却不明白,他只可惜于先祖桓谭太过固执了。

并且说到这里他便打住了,显然后面就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了。

与此同时,听到这里的魏哲依旧一头雾水。

虽然他大概猜到眼前这个桓卫与后世的那个东晋权臣桓温有点关系,但这对他眼前的困局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至少魏哲没有看出桓卫有哪里与众不同。

好在他和戏志才相识多年,彼此之间早有默契。

于是魏哲虽然心底疑惑,但面上还是礼贤下士的赞了几句,并且顺势邀请桓宣加入麾下,担任亲骑。

此言一出桓卫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别看都是护卫,但骠骑将军的亲兵和王府护卫压根不是一个级别好嘛!

一个前途光明,一个压根没有前途可言。

而沛王刘耀那边得知之后倒是十分爽快的放人了,还给桓卫送了份礼金。

直到魏哲带人回到大营之后,戏志才方才将自家的想法娓娓道来。

……

帅帐之中,只见戏志才站在舆图前指着沛国解释道:

“沛国桓氏虽同出一源,然在光武帝时却一分为三,开枝散叶。”

“除了相县桓氏之外,沛国境内另外还有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两家。”

“故此沛国大族虽多,可桓氏却一直跻身前列。”

说起来沛国桓氏的这次分家,其实和光武帝也有关系。

正是因为他对桓谭毫不掩饰的厌恶之意,以及桓谭对谶纬经学坚定的批判态度,导致沛国桓氏不敢再留他在族中。

正好当时沛国桓氏的当家人桓荣十分受光武帝器重,甚至被刘秀托付教导太子刘庄的重任,故此为了向天子表明态度,沛国桓氏索性直接分家了。

事实证明桓荣的决定确实没错。

学术理念和政治理念的认同,让皇家对桓氏十分信任。

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五代皇帝的老师,传承《欧阳尚书》的龙亢桓氏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学世家。

虽然龙亢桓氏没有像汝南袁氏一样拥有四世三公的辉煌,但世代却都有族人担任九卿或太守。

及至汉顺帝继位后,桓荣之孙桓焉一度拜太傅、录尚书事,联合太尉朱宠执政,后来亦曾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当龙亢桓氏在沛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谯县曹氏还在苦兮兮的种田呢。

甚至桓温子嗣还建立了楚国,让龙亢桓氏接连出了好几个皇帝。

不过相比于龙亢桓氏而言,另外两家分支就混得不怎么好了。

相县桓氏或许是拜桓谭所赐,此后再无族人为官,渐渐沦为地方豪强。

虽然凭借和龙亢桓氏的关系在相县乡里也有一席之地,可也就那样了。

铚县桓氏祖上倒是没有欠债,但却一直缺少点气运,始终没能出头。

事实上直到东晋时期,铚县桓氏方才跻身士族之列。先后出了义阳太守桓诩、冠军长史桓弼、新野太守桓戎。桓弼之子桓宣更是曾经担任平北将军、梁州刺史、都督三州四郡诸军事、北伐中原,击败后赵军队。甚至等到了唐朝,还出了桓法嗣、桓彦范两位名臣。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铚县桓氏是厚积薄发也不为过。

比如眼下他们虽只是铚县豪强,但是宗族实力却不可小觑。

烛光下,只见戏志才指着铚县的位置,信心十足道:

“桓氏,便是破局之处!”

然而魏哲思量片刻,却有些摇了摇头:

“只凭铚县桓氏一己之力,恐怕很难闹出什么大动静。”

“自然不只他们一家。”却见戏志才目露精光的果断道:“这次我要合三桓之力,断曹氏生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