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58章:后起之秀

汉官 第58章:后起之秀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渤海郡,修县。

随着一场春雨淅淅沥沥的落下,修县西郊的一处坞堡很快陷落。

也幸亏这场春雨来的及时,才没有让火势蔓延。

否则纵然拿下了这处坞堡,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片残垣断壁。

然而看着眼前的步氏坞,修县令公孙方的脸色却有些难看。

“季珪……非如此不可吗?”

“必须如此!”崔琰的回答斩钉截铁。

作为魏哲任命的幕府督军,崔琰这次主要负责瀛洲四郡的屯田改制之事。

相比于公孙方而言,崔琰对眼前的景象早就司空见惯。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崔琰早就对这次屯田改制的缘由心知肚明。

打击豪强、发展生产,这就是左将军此次变革的最终目的。

故此凡是挡在这条路上的俱是硕鼠禄蠹,杀之有功无过矣。

不过崔琰有这个觉悟,身为修令的公孙方就未必了。

若不是崔琰巡视至此,严辞督促,公孙方还在与修县各大族互相扯皮呢。

眼见公孙方还没想明白,崔琰不想他在这件事上行差踏错,当即低声道:“伯玉,我知道你物伤其类,但你扪心自问,步氏难道不该死吗?”

崔琰指着刚刚从步氏坞中抄出的那一堆信函资料道:“勾结县寺草菅人命,藏匿亡命,操纵刑狱,为了兼并田亩不惜驱使山匪杀人全家。至于死在步氏子弟手中的仆役、佃户、黔首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若是不该死,那谁该死?黔首百姓吗?”

此言一出,公孙方顿时默然。

须臾,他方才轻声道:“我并无意为步氏开脱……只是如此手段太过酷烈,实在有失士族体面。迁徙也好、流放也罢,未尝不能解决问题。”

然而崔琰闻言却冷笑道:“体面?自董卓入京士族就已经没有体面了。先帝驾崩不过两年,天下间破家灭门的士族还少么?为何如此,你不清楚?”

公孙方闻言不由一噎,无言以对。

他自然清楚,正因为天下财富大半都掌握在士族手中,所以乱世才遭人惦记。

念及此处,公孙方忍不住怅然轻叹:“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崔琰闻言又摇了摇头,不过却并没有再开口驳斥。

他知道公孙方本性良善,为人方正,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因为出身罢了。

毕竟东莱公孙氏虽为地方小士族,但终究也是士族一员。

尤其是在公孙昭升任东明太守之后,东莱公孙氏更是跻身郡县著姓。

若非如此,公孙方也不会得以拜入郑玄门下。

不过他能担任修县令倒是和公孙昭关系不大,而是公孙方确实颇为才能。

话说自郑玄前往辽东讲学之后,其门下弟子就有不少出仕辽东的。

而当时魏哲由于接纳流民过多,正是人手短缺的时候,于是便悉数录用。

当然,这批士子有好有坏,并非全部都是可用之才。

但他们与辽东郡学的士子类似,绝大部分人当个基层小吏还是没有问题的。

其中有个别优秀者,更是如锥立囊中,其末立见。

比如崔琰、公孙方两人就是从屯田吏、劝农使一路被升上来的。

无论是安置流民、组织生产,还是调解纠纷、日常操练,他们都是表现最出色的,可以说如今屯田体系就是魏哲最大的人才资源库。

所以公孙方对魏哲的忠诚并没有问题,只是他终究还是太年轻了,需要历练。

比如此刻,崔琰当场便给他上了一课。

步氏坞外,在扫了一眼不远处封氏、高氏、张氏等修县士族代表后,只见崔琰意味深长道:“诸位若是有谁知道步氏其他罪状的,速速出首相告。幕府有令,揭发有功,知情不报者同罪。”

闻听此言,一旁的渤海高氏与封氏不为所动,但其他小士族却眼神闪烁。

毕竟崔琰在公孙方动手前就已经明言,除田地、荫户外其他一律发卖。

步氏怎么说在修县也扎根百余年,积累的财货可是着实有不少。

比如修县的药材买卖就是步氏一家独大,其他家族早就想分一杯羹了。

眼下见机会送上门来了,这些人自然不会客气。

于是片刻之后,公孙方面前就又多了不少罪证。

甚至连上上任修县令的死因都被挖了出来,貌似是步氏的手笔。

见此情形,公孙方彻底无话可说。

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有多么天真,一时间五味杂陈。

崔琰倒是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对这种情况早就习惯。

士族又如何?贪婪之辈比比皆是,甚至更贪心、更狠心。

实际上修县中除了渤海高氏与渤海封氏之外,其他都不算什么大士族。

而渤海高氏与渤海封氏在冀州士族圈里也算不上一流,和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士族相比,差的就更远了。

崔琰巡至修县后之所以选择拿步氏开刀,就是因为他们最跳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本应该是公孙方的任务,如今却让崔琰给代劳了。

若不是两人除了是同窗之外还是至交好友,崔琰才懒得帮他收拾烂摊子。

幸好公孙方也不是蠢货,回到县寺后很快便回过神来,对崔琰连连致谢。

崔琰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他千万莫要站错位置。

幕府和修县屯军才是他的靠山,至于其他的都是浮云。

杀一批,拉拢一批,打压一批。

只有这样才能把瀛州四郡真正纳入幕府的掌控之中。

而不是等到某一天袁绍的使者一番鼓动,瀛州便又被传檄而定了。

于是乎,从河间国到高阳郡,从渤海郡到章武郡,崔琰一直都在忙碌着。

即便在博陵县面对同宗崔氏时,他也依旧没有丝毫徇私。

不过两家实际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往来,毕竟都分家快五百年了。

要知道无论是前汉还是本朝,博陵崔氏都屡屡有子弟出任两千石。

相比之下清河崔氏却沦为寒门,在崔琰之前连县令都没有出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崔琰的家世甚至连刘备都不如。

至少刘备不用亲自服兵役,但崔琰却不得不亲历行伍。

当然,崔琰年少时本身也喜好击剑,崇尚武功。直到他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受到刺激的崔琰才开始发奋读书,只是苦于没有名师愿意指点,二十九岁时,他才不远千里赶赴青州拜入郑玄门下,这才认识了公孙方。

但即便如此,博陵崔也从来没说要提携一下清河崔。

如今局势倒转,崔琰自然不会拿博陵崔氏当族人看待。

……

话分两头,当魏哲在夯实根基时袁绍也没有闲着。

在审配的力谏下,他终究还是派人出使张燕,招抚其部。

由于张燕在中平年间就被朝廷拜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所以这次袁绍开出的价码自然不能低于这个。

只是当冀州使者李孚呈上书函时,看着平北将军的字样张燕却眉头紧皱……

——

【卡文,枯坐整夜也没思路,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