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汉官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关于建造书院的想法,魏哲其实由来已久。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同理,二世纪最重要的也是如此。

没有人才,没有足够的人才,什么宏图伟业都是白搭。

并且最麻烦的是,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当漫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才可要比种地麻烦多了。

若是不早早准备,等到事到临头魏哲也只能选择和士族豪门合作。

曹操是如此,曹丕更是如此。

刘宏在位的时候倒是搞了一个鸿都门学,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毕竟当真正的良才都以在鸿都门学读书为耻的时候,便是天子门生也没用。

一个佞幸小人的帽子压下来,足以劝退七八成的年轻士子。

当然,这其中也有鸿都门学缺少名师大儒坐镇的缘故。

天子只是权势的根基,但却不能作为思想的根基。

以为坐在天子位置上就能解决一切的人,大多数都是对权势太过于迷信。

若天子的位置真那么有用,当年前汉也不会被王莽篡位了。

须知即便是光武帝这个开国皇帝,也是直到他孙子章帝时才召集各地大儒召开了白虎观会议。

三代帝王前赴后继,方才令皇权完成了从**到思想的统一。

不错,就是统一思想。

这个词不止现代的政治家清楚,两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们就玩得很溜了。

比如汉章帝时颁发的《白虎通义》便统一认知,规定了官方思想:

那就是将谶纬学说与儒家经典揉合为一,将儒家神学化。

也正是因为这场会议,今文经学才力压古文经学,占据官学地位百余年。

并且这次会议还明确的肯定了“君为臣纲”为三纲五常之首。

从政治制度到道德观念,在白虎观会议上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虽然儒学的神学化在后世看来是一步烂棋,但不得不承认汉章帝是位真天子。

若刘宏当初有汉章帝这样的威望,也不会连一个鸿都门学都办不成了。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魏哲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亭苑之中,只见魏哲看着不远处的古松缓缓道:“县有县校、郡有郡学,幽州亦当有教化之所。依我看,这书院正好可以填补空缺。”

闻听此言,国渊便明白魏哲主意已定。

于是国渊便立刻转变态度,开始思量起如何执行起来。

良久之后,只见国渊面色凝重道:“如此,此书院必耗费甚多也。”

当着魏哲的面国渊也不遮遮掩掩,直截了当道:“本朝州郡官学不兴,除无名师坐镇之外,钱粮短缺亦是一项顽疾。若君侯欲令书院大兴,钱粮之上必不能短缺。”

这点不是国渊在趁机要钱办事儿,而是国情便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私学便发展的如火如荼了,至如今早就颇为完善。

比如当下私学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已经有一统教学体系。

其中“书馆”就是两汉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教师称“书师”,主要对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的训练,主要负责开蒙。

这种书馆一般规模不大,大多都是书师以自己的居所坐馆设教,附近乡里学童会就近入馆就学,学生人数不等,少则几人,多至百人或数百人。

汉章帝时,提出“无神论”并且著有《论衡》王充八岁求学于会稽书馆时,书馆便有小童百人以上,可见私学之盛。

不过家资富裕的豪门富户一般都会聘请书师来家施教,这种便为“家馆”。

在这方面,连皇帝子女都是通过“家馆”接受启蒙教育的。

但无论哪种书馆,书师对学生进行的都是识文断字的基本训练。

等到接受完开蒙教育之后,学童进入“乡塾”学习儒家经典。

“乡塾”的老师一般称“塾师”或“孝经师”。

因为他们主要教授的就是《孝经》和《论语》等儒家经典。

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经书“粗知文义”,算是塑造学生的三观。

可以说绝大部分识文断字汉朝百姓,最多也就接受到这种层次的教育为止了。

只有少部分家资富裕、或者天赋过人的少年,才会继续求学。

比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

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

所以在当下这个世道,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才。

因此之故,大汉朝的高等教育就比较高端了。

讲学大儒一般都会在家乡或富庶郡县设立“精庐”或“精舍”,通过讲学吸收了大批生徒前来听课,而后择优录入门下。

至于不优秀的学子也没有关系,只要家资富裕也能降低标准。

所以大儒讲学之精舍常常能筹集大量资财,供应学子食宿。

比如卢植当年在洛阳城外的缑氏山设立“精舍”就是这种情况。

公孙瓒、刘备、刘德然等人就是交了“择校费”,才能成为卢植的记名弟子。

不过家境贫寒却天赋聪颖的学子就不用了。

他们求学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提两条咸肉就能拜师,而且还能免食宿。

在这种情况下,官学能干得过私学才是见鬼了。

官学这边连郡学、县校都不能全面推广,私学就已经有“书馆”“乡塾”“精庐”这种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了。

长此以往,也就难怪“学在民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私学的某些优越性也未尝不能被官学借鉴。

尤其是现在他钱粮正紧张的时候,正好可以来一波民间集资。

念及此处,魏哲当即笑呵呵道:“钱粮之事好办!”

国渊闻言不明所以,不过很快他便明白魏哲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了。

……

次日,辽东郡学。

一身华服的弓嘉依旧没个正经,天色几近傍晚才从外面回来。

看他这个发虚的模样就知道,这厮准没干好事儿。

不过正当他拉着卫明准备分享昨晚夜探寡妇门的体验时,却见他竟然在发呆。

见此情形,弓嘉那叫一个诧异。

“你这个书呆子竟然也会发呆?”

“别吵!”卫明闻言却懒得理他,依旧凝神思索着。

只是念及同乡之谊,他终究还是提点了弓嘉一把。

只见卫明一脸认真道:“郡学中的诸位先生可能要离开了。”

此言一出,弓嘉第一时间想得竟然是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毕竟辽东郡学没有诸多大儒坐镇,其父必然不会再任由他再继续逗留在外。

然而还没有悲伤片刻,弓嘉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为何忽然如此?不是前几日还说元御史于危难之际,拯救先贤典籍于烈火之中么?我记得当时郑公闻言都喜极而泣了。”

纵然弓嘉不学无术,但他也能看得出诸位先生对这批洛阳藏书的重视。

在他想来,只要这批洛阳藏书在辽东一日,这些大儒就绝不会离开。

不过听完弓嘉的疑惑,卫明却一脸无奈道:“不错,诸位先生确实不会离开辽东,但……未必不会离开郡学呀!”

说罢在弓嘉诧异的眼神中,卫明这才轻叹道:“据传君侯欲建一书院以安置洛阳藏书,以蔡公为守藏室吏,现在你明白了吗?”

“明白什么?”弓嘉的眼神依旧是那么单纯质朴。

卫明:“……”

见此情形,无力生气的卫明当即轻叹一声,只能直白的解释道:“书院藏书之事当时确凿无疑,故此求为书园抄书吏、属员的士子、文人络绎不绝,乃至于君侯府外今日竟然出现堵车的情况。据闻涿郡、渔阳郡等地亦有豪门正加急赶来。郑公、邴师据闻已经在书院之中整理藏书了,故此这几日才没有在郡学现身。”

见他这么一说,弓嘉这才恍然大悟。

紧接着他也开始愁眉紧锁起来:“那咱们怎么办?”

卫明闻言却摇了摇头:“不知,据传君侯欲从郡学士子之中择优录用至书院之中,随诸师长整理藏书……但不知此事真假。”

说实在的,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卫明就算少活十年也愿意拜入书院之中。

毕竟那可是浩如山海一般的洛阳藏书,这种教学条件恐怕连太学都没有吧?

至少太学生没有这种机会,只有部分大儒、公卿才能一览东观等宫中藏书。

毫不客气的说,倘若真有人能将这些藏书看一遍,不是大才也是大才了。

原因无他,见多识广尔!

要知道魏哲带回来的这批洛阳藏书中可不止有圣人经典,还有数不尽的诸多奏章、舆图、户簿、以及地方奏报。

如此种种,简直就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具象化。

不过弓嘉圣人典籍没学多少,但各种歪门邪道倒是精通。

在苦思片刻之后,他立刻便写了一封家书回去。

没别的,就是爆点金币,好让他能混进书院。

然而这次弓嘉的如意算盘却落空了。

……

实际上魏哲从洛阳带回一批藏书的消息传开后,幽州各地便一直翘首以待。

元骏自然不消多说,如今都被幽州士林吹捧成如“伏生”一般的人物了。

所谓伏生者,秦博士也。

据传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颁布**令,收缴民间藏书,当时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将其藏在房屋的夹墙中,并在汉初将其取出,使得这部经典得以避免战火之灾,从而流传下来。

虽然当下除了洛阳之下,天下各地的圣人典籍无数,元俊未必能比得上伏生。

但谁让他这次救下的藏书数量巨大呢,其中甚至多为孤本、古籍、秘藏。

在这种情况下,元骏所受赞誉可想而知有多高。

可以说就算是元骏现在暴毙了,带方元氏也能凭借他的遗泽跻身士族。

元骏尚且如此,魏哲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当魏哲关于书院的构想传出之后,别说幽州了,连冀州士族都心动了。

财货、粮食那是一车车的往辽东运,甚至有些着急的直接走海运。

毕竟有心人都清楚,这个辽东书院的含金量恐怕要比太学都高。

不对,太学早就世风日下,不再是大汉朝的最高学府了。

所以即便太学尚在,坐拥东观、辟雍、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藏书的辽东书院也会是天下第一学府。更何况如今还有蔡邕、郑玄等大儒在内讲学。

在这种情况之下,像弓嘉这种渔阳豪强子还真的交不起“择校费”。

即便魏哲将书院名额再放大一倍,弓嘉能进入的机会都十分渺茫。

就这么说罢,由于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书院俨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避世圣地,毕竟在此不仅仅能躲避战乱,还有书山学海可以供他们潜心研读,这对某些文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故此不止是求学的士子,想要投身书院当个教书先生的文人也有不少。

冀州、幽州各家更是拿书院当家族延续的后手,不少都将家中次子送来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魏哲几乎就凑齐了书院的教育经费。

不对,准确来说辽东四郡的教育经费都快凑齐了。

于是魏哲索性仿照当下私学体系在辽东屯田之中推行。

书馆、乡塾、县学,层层递进,俱供应学子食宿。

当然,亦是层层筛选,择其中可造之才入书院深造。

毕竟现在书院之中有的可不止是四书五经,更有不少真实的档案卷宗。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用心读书的学子基本上下限都不会太低。

由于魏哲选址时将书院安置在辽水河畔、东山脚下的坞堡之中。

于是一来二去,幽州乃至于冀州等地,便习惯以“东山书院”称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