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122章:由小见大

汉官 第122章:由小见大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翌日,洛阳尚书台。

“此风断不可涨!”太中大夫马日磾不满道:“太守离境本就是大罪,更何况还率兵出境?”

说到这里,只见马日磾满脸担忧之色。

“若是放任此举不加惩戒,长此以往岂非礼崩乐坏?”

马日磾此言倒不是强词夺理,毕竟汉制确实是如此规定的。

太守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境,更不能擅自调兵遣出境,否则便是大罪。

其实若是换做以往马日磾或许不会如此较真,但谁让魏哲倒霉呢。

就是辽东战报送来后不久,荆州那边也呈上了一份奏疏,内容其实和这个差不多。

大概就是说长沙太守孙坚平定了本郡的区星之乱,不过由于周朝、郭石等乱贼紧接着在零陵、桂阳一带起兵造反,攻打郡县,于是孙坚便越过郡界征讨。

结果没过多久三个郡都得到了平定,秩序井然。

可以说孙坚这波的操作和魏哲别无二致,简直就是同一个模板。

只是相比于荆州那边,辽东的乱子更大一些罢了。

而当这两份奏疏一前一后送到洛阳后,顿时在尚书台内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若是只有一件事也就罢了,倒也不是不能破例对待。

但同时出现两件太守带兵越境的案例,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忧心了。

故此尚书台中不仅仅是马日磾抱有这种看法,不少大臣都有类似的担忧。

比如太仆黄琬闻言便忍不住颔首附和道:“倘若太守可随意率兵出境,那与诸侯何异?此举若不惩戒,岂不是助长不正之风?”

黄琬担心这样下去地方太守的野心会越来越大,逐渐有了不臣之心。

即便明知道对魏哲、孙坚二人有些苛责,但他觉得还是要扼杀这种风气。

为了大局着想,让魏哲、孙坚受点委屈又何妨!

然而上首独坐的太尉崔烈闻言却丝毫没给两人留面子。

“黄太仆此言大谬矣!”只见崔烈驳斥道:“此二人何来随意出境?”

“孙文台此举乃为平乱,魏公威亦是为了守边。若无两人,眼下辽东恐怕已然大乱,荆州亦将叛乱不止,动摇人心。”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崔烈虽然和魏哲与孙坚不熟,但谁让他是太尉呢。

如果荆州叛乱与辽东边患不能及时平息,那么倒霉的可就是他这个太尉了。

基于这样的立场别说两人只是率兵出境了,就算是更过分的事他都得撑腰。

想到这里,崔烈顿时忍不住看着黄琬与马日磾吹胡子瞪眼道:“若是有功不赏,反倒施加惩戒,日后叛乱再起又该如何?让两位去平定吗?”

“如此祸国之言,两位还是少说为好!”

崔烈此言一出,黄琬与马日磾顿时气得面色通红,但却不知该怎么反驳。

毕竟让黄琬与马日磾讲经论道还行,但领兵打仗确非两人所长。

真要派他们上阵,恐怕第一个死的就是他们。

不过崔烈虽然驳的两人哑口无言,可他强硬的态度却没办法说服所有人。

毕竟尚书台中也不乏能领兵上阵的文臣,诸如卢植、杨彪等人。

还是司徒许相见状心念一动,当即开口道:“既如此,便循光武故事吧。”

别看许相总被人称为奸佞,但他可不是不学无术之辈,毕竟怎么着也是出身汝南许氏,父祖也都是凭功绩当的三公。

论儒家经义他或许比不上黄琬与马日磾,但论朝堂典故却绝对更胜一筹。

见两人还没想起来,许相当即抚须一笑的得意道:“诸位莫不是忘了本朝开国时的大司马李第公了?”

闻听此言,崔烈顿时面露恍然之色。

相比之下很多家族底蕴浅薄,亦或者出身寒门的官吏就不明所以了。

幸好此中还是有人知道的,当即显摆的说出了此中原委。

原来许相说的还不是李第公在大司马任上的事情,而是在琅琊太守任期时。

话说李章,字第公,乃河内郡怀县人,世二千石。

王莽之乱时由于李章明智的选择了光武帝这方,故天下一统之后被任命为琅琊太守。当时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等人反叛,趁机囚禁了北海太守处兴,并且占据了营陵城。李章得到消息之后便准备发兵千人,奔驰进击。

然后他的掾史阻止李章说:“二千石行不得去郡,兵不得擅发。”

但李章却言“若为讨贼而死,无遗恨也!”

后来李章大胜之后如实的将事情汇报给朝堂,光武帝也没有怪罪反而奖赏。

可以说李章的例子与孙坚的这回的行为完全是一样的。

于是当得知这段典故之后,不少人顿时不再反对。

大汉朝就是这样,只要有前例可循那么什么都可以商量。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平民百姓很难出人头地的原因。

毕竟经义典籍可以学,但这种朝堂典故却没有什么书籍会总结。

即便是世代公卿的士族内部,往往也只有重点培养的子弟才会传授。

耳濡目染相传之下,这些名门弟子自然熟知朝堂典故。

要知道知识壁垒可远不止经义典籍那么简单,更包涵着为官治政的经验。

就比如乐浪王氏,治水便是一绝,没有机会实操的平民士子怎能比得过?

……

且不说黄琬与马日磾如何不甘。

在司空丁宫保持沉默,许相与崔烈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朝堂检录孙坚前后战功之后,决定封其为乌程侯。

说实话,单从这个封赏来说就能看得出天子和三公九卿的想法了。

孙坚是富春人,封其为乌程侯算是一种仅次于富春侯的封赏,要知道吴郡的富春县和乌程县可是相距不远。

毕竟这次朝堂可是直接跳过了亭侯、乡侯,直接封的县侯。

这说明天子和诸位公卿的想法与崔烈一致,都担心日后叛乱无人用心平乱,这才特地对孙坚重赏以示态度。

即便日后礼崩乐坏,那也得先撑下去再说。

所谓饮鸩止渴,便是如此。

不过孙坚的封赏好解决,但魏哲这边就麻烦了。

因为他已然是县侯,上升空间可不大了。在这种基础上再要重赏,还真不好安排。

尤其天子心中还惦记着高句丽呢,更要为以后的赏功留下余地。

于是几番思量之后,天子只能想了个变通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