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 第242章 收买人心?假小人,真君子

李渊最终听从了众多臣子的建议。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拒绝,但拒绝的下场是什么……李渊心中大概率是清楚的。

于是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骚乱逐渐平息下来,反抗在敕令之下终于消散。

已经迈出第一步之后的李渊也放飞自我了,干脆主动了起来。

李渊随即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令其开导安抚李建成麾下的诸多将士。

如果没有李渊的命令,难保这些将士们不会拼死反击。

他们都是李建成的部下,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李世民所清算。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安抚,这些人必定会抱着必死的信念反击,这必将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现在对李世民而言,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稳定,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

等到他的位置确定下来,之后再去慢慢清算那些制造不稳定的因素也是完全可以的。

有了李渊的担保,李建成的部下心中安定了许多,于是众多将士们便纷纷弃职而散。

终于,一切似乎尘埃落定,李渊也在事变开始的八个时辰之后,再次见到了李世民。

虽然仅仅只是过去了一日,但李渊却仿佛觉得已经过去许久许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几日以来的变化,让李渊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些陌生。

看着李世民,李渊的嘴唇嗫嚅着,缓缓的开口道:“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有了投杼之惑。”

投杼,即谣言的意思,来自于梁书,所谓投杼之惑,说的就是几乎要相信外人对自己孩子的中伤的意思。

李世民当即跪了下来,伏在李渊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这幅场面,让一直观看着事情发展的秦天都有些忍不住了。

别误会,他不是因为这父子二人情深而感动,而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表演实在是太过令人作呕了。

关于这一点,就连鼻涕宋的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

关于这一段的历史,资治通鉴之中是这么记载的: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最有意思的就是最后一句话: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李世民跪下来吮吸父亲的那什么,一边吸一边哭。

这其实就是在表明作者对当时二人表演的作呕,只是没想到这种艺术夸张性的写法被某些后人当成了事实。

莫说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段记载,司马光是如何言之凿凿的仿佛自己当初就在现场一般,写的这么详细。

所谓“跪而吮上乳”其实形容的便是李世民扑倒李渊的怀中的意思。

而秦天看到的也正是这般景象。

李渊一见到李世民便开始流泪,说自己几乎听信了外面的谣言,以为你真的要做奸犯科了呢。

说着还抹了几滴眼泪出来。

李渊其实明白自己的权利已经被李世民夺走了。

所以他现在其实是相当于是直接服软了。

“行了,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尘埃落定了,啥也别说,就这吧。”

话里话外,李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李世民一看,那不行,看着好像你退了一步,但眼下这般情况,不是显得是我逼着你低头么?

那我成啥了?岂不是大不孝?

李世民当即也反应过来了,直接扑倒父亲怀里嚎啕大哭。

他也服软了。

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伱我各退一步,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实真要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扑进五十岁的父亲的怀中嚎啕大哭,也不是不能理解。

关键是当下这幅场景实在是有些太过……不要脸了。

这俩人搁这装什么父子情深呢?

是个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刚刚弄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李渊刚刚挂了儿子,不情不愿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

现在两个人演父子情深,实在是有些太过不堪入目了一些。

但没办法,老大都开始表演了,其他人总不能没有表示吧?

周围的人也顿时开始纷纷跪地大哭起来。

秦天实在是看不下去眼下这番场景了,收回了自己的神识。

长安城的戒严维持了足足三天。

不得不说,虽然李世民干的不叫人事,但他治理国家还是颇有一番手腕的。

仅仅只花了三天的时间,长安城便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这场政变城中的百姓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除了几个倒霉蛋被卷入其中之外,竟是无一人伤亡,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六月初八,朝中便传来消息,李世民成为太子,管理朝中大小事务。

不管他本意如此也好,还是为了表演出一副勤政为民的样子也罢,总之,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做了许多有利百姓的事情。

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做了什么。

六月初八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便放掉了宫廷花园中所豢养的各种鹰犬,以及奇珍异兽。

而且他还宣布停止收取各方所进贡的奇珍异宝。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提出了之后大唐的治政观念:崇尚简要严肃,于是文武百官,天下人大喜。

做完这些之后,李世民一刻也没停歇,接着又命令百官各个呈上封章奏事,内容主要便是让各官员详细陈述安定人心治国的关键。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的前两把火烧的都很旺。

短短五天之后,他又做出了另外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甚至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的决定!

成为太子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六月十三日。

李世民发布命令命令道:“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意思简单明了,看上去只是说不需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宣布自己宽容大度,虚心接受各方意见!

你看,我连自己的名字和老爹的名字都不需要天下人避讳了,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的宽容大度吗。

这也是在变相的透露出自己并不在乎天下人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李世民很狂,也很自信。

我就是这么干了,而且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甚至不在乎历史典籍当中对人名的避讳。

因为李世民十分自信,自信自己做的并不会比前任太子差,也不会比自己的老爹更差。

他一定会比他们两个好,而且要好上许多。

如此一来,天下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至于之后的更改制度,撤销天策府等,其实就是在收拢权利,重新分配利益罢了。

那些反倒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了。

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天下的改变不可谓不大,各方面也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

即便是全程围观了事情前后起因的秦天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此人,的确是称得上千古名君。

他的施政手段,对权利斗争的敏锐嗅觉,都让他在整治朝堂的时候无往不利。

……

“这天下,当真是越变越好了。”孙思邈感慨道。

此前恰逢玄武门之变,孙思邈不得已在城外等待了足足七日才被允许进城。

进城之后他便在京城租了一处宅邸,开了一家医馆。

孙思邈的医馆距离秦天并不远,也就只有几步路的功夫,因此孙思邈时常跑到秦天这里讨教。

说是讨教,其实更多的还是闲聊,消磨时光罢了。

如今天下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孙思邈哪有心思研究学问。

他不在乎皇位上坐着的是什么人,但他在乎皇位上的君主会给这天下的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自然是极好的,可若是君主残暴不仁,那天下的百姓可就有苦头吃了。

看那李世民之前的所作所为,孙思邈十分担心,他觉得能够做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

但李世民即位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让他逐渐改变了对李世民的看法。

而这其中最出名,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便是李世民赦免魏徵一事了。

魏徵是李建成的幕僚,早在许久之前,魏徵便劝说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去其他地方,或者是干脆直接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听闻此事之后,便将魏徵叫来询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

周围人一听李世民这么问,顿时纷纷替魏徵捏了一把冷汗。

这摆明了就是要找事,置对方与死地啊!

换做其他人估计这会已经汗流浃背,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魏徵倒好:“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徵是个直性子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那种会曲意逢合之人。

但同时他也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

如果李世民真的想处死他,或者是找他麻烦,其实根本没必要把他专门叫到身前来。

像他这种小角色,随手让人安排一个名头处死在狱中,根本不会有任何人有反对的意见。

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李世民把自己叫过来是为什么?

说白了,无非就是为了收买人心罢了。

于是魏徵才说出了那番话。

知道归知道,但能真的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这番话的人,还是少数。

谁知道自己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对的,万一太子有其他想法呢?

可偏偏魏徵就这么说了,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还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哈哈大笑,进而将其赦免,纳为幕僚,甚至给了主簿的官位。

众人听闻顿时羡慕无比,这小子这下子是彻底发达了。

果然,没过多久魏徵便再次升官,被李世民擢升为谏议大夫。

这下便彻底奠定了李世民执政期间的基调。

那便是说真话,办实事。

李世民丝毫不在乎臣子对自己的冒犯,反而是支持臣子说真话,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你做出了实事,稍微冒犯一些又能如何?

这种事情本不是升斗小民能够知晓的,但眼下就连不问政事的孙思邈都听闻了这件事情,那就只能证明,是有人在故意宣传。

如此宣传,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李世民的宽容大度。

李世民这么做,也开始让百姓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这么好的一个太子,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冒犯,那为什么会干出杀害兄长这种事情出来?

百姓的观念是朴素的,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而且他还是好人,那就只能证明对方一定是坏人!

如此一来,根本不需要抹黑自己的兄长和父亲,天下自然会有人替李世民辩解。

这便是李世民手腕高超之处。

“如此收买人心的手段,当真可怕。”孙思邈心有戚戚焉。

秦天意外的看了一眼孙思邈。

“做甚。”孙思邈有些不满道。

“我还以为孙兄不擅长政事,未曾想孙兄居然看的如此清楚。”秦天有些意外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孙思邈无奈道:“不过秦兄可算是说对了,我的确是不通政事,不然我也不会从未入朝做官了。”

秦天笑了笑,并未回答,反而是转移话题道:“孙兄如何看待伪君子?”

“伪君子?”孙思邈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屑:“不若真小人也。”

“是吗?”秦天反问道:“可若是一个人假装君子假装了一辈子,直到死也未曾做过一件坏事,那又如何?”

“这……”孙思邈卡壳了。

“这……这分明是诡辩。”

秦天哈哈一笑:“可这世上,谁又能说自己未曾动过邪念?”

孙思邈再度愣住了。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秦天缓缓说道。

这句话乃是一千二百年之后的一位官员总结的话语。

这句话在当今这个时代无疑是振聋发聩。

孙思邈口中不断的呢喃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所以,就算是收买人心又如何?”秦天淡淡的说道:“倘若那太子能这么收买人心一辈子,谁能说他不是真心的呢?”

“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的所做作为给这世间带来了什么影响。”

“如此评价,方为客观正确。”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