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1章 编户齐民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41章 编户齐民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好河川啊~”

“合该由我诸夏之民所有!”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程不识策马立于一处丘顶,一时间感慨万千。

汉匈高阙之战,已经是去年冬天的事。

新的一年、新的一个冬天已经到来。

程不识也已经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河套及其北部的高阙,转移到了河套以西。

在后世,河西被称为河西走廊,亦或是黄土高坡。

但在这个时代,河西尚还不曾被黄土所弥漫。

事实上,后世华夏版图中,靠近北方边境的数百里区域,如今也都还属于长城外的‘塞外’;

但凡是长的出草的地方,便都与草原相连。

若是将时间倒退回百年前,甚至就连秦都咸阳,都可谓是一座屹立于草地边沿地带的城池。

在过去百十年,以及未来两千多年,华夏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边界线,其实一直在北移。

华夏文明在扩张,草原游牧之民则在收缩。

人为的、主动的战略收缩也好,天然的,被动的地理位置收缩也罢——总归是在收缩。

但至今为止,河西至少还是河西,还是和幕南一般无二的辽阔草原。

作为如今汉室数一数二,甚至勉强可称‘头号人物’的大将,程不识对游牧之民、对草原的情感,不可为不复杂。

曾几何时,生活在雁门郡的少年程不识,与每一位生长于边境的汉家少年郎一样,对游牧之民恨之入骨,顺带着,也对游牧之民栖息的草原恨屋及乌。

为了有朝一日,向匈奴人报仇雪恨,向游牧民族报仇雪恨,程不识自幼磨练自身。

习武,读书,虽然没留下类似‘闻鸡起舞’之类的典故,但作为一个二十岁不到,便因功得拜为中郎的才俊,程不识的青少年时期,几乎尽被军事训练,以及军事素养学习所占据。

直到那一年。

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大举犯边,兵峰直指长安!

世人皆道那一战,汉家险些被攻破帝都长安,差点就不了周王迁都的后尘。

但没人知道,那一战,长安仅仅只是出现了一丝丝‘可能被兵临城下’的风险。

匈奴人真正的主力,远在长安千百里外的箫关;

哪怕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匈奴先锋,也只是火烧回中宫,距离长安仍旧有上百里。

这就吓得世人胆战心惊,以为汉家要灭亡,至少是迁都/弃都,固然是因为长安城的重要性,对汉家而言无与伦比。

反倒是边境,那些不为人所注意到的‘苦寒之地’,才成了匈奴人真正耀武扬威,肆意彰显勇武的舞台。

程不识清楚地记得,那一战,自己原本只是打算开开眼界,见见血,为日后跻身军伍做铺垫的。

但打着打着,情况不对劲了。

一开始,站在雁门城头的,是程不识的父、兄。

父兄本为军卒,戍守城墙是应有之理。

只是不久后,程不识便在墙,看见了自幼读书的堂兄、手脚无力的叔伯。

程不识不明白,为什么要让这些人上城墙。

后来,程不识才得知:当时的情况,逼得雁门守将不得不孤注一掷,将雁门城所有及冠,且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都给堆上了城墙。

再后来发生的事,世人就都知道了。

——雁门程不识,陇右李广,两位少年相隔上千里,却在同一场战争中鸟哨成名,一鸣惊人。

在陇右,李广箭无虚发,连连射杀匈奴贵族,使得匈奴入侵大军出现骚乱;

而在雁门,程不识却只做了一件事。

守城。

程不识清楚地记得,当自己被披上一件破烂不堪,且沾满血污的皮夹,被送到雁门墙头时,自己才十六岁。

父亲重伤下了城墙,兄长更是于城墙上失踪,大概率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程不识来不及悲痛——和当时,每一个雁门男儿一样,根本顾不上悲痛,只怀着半腔热血,半腔迷茫,登上了墙头。

程不识左右,时时刻刻都有人倒下。

几乎每一瞬间,都有黏腻的猩红血液,从不知名处溅到程不识身上,甚至是脸上。

血水糊住程不识的双眼,让程不识视线中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好似独属地狱的猩红。

程不识不语,只一味的劈砍,移动。

慢慢的,防线稳住了,程不识便开始指挥。

幸运的是,程不识多年所学,并没有塑造第二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在程不识的指挥调度下,那一小段城墙,成了匈奴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登上的生命禁区。

“当心!”

“驰援!驰援!!”

“送伤员下墙,将城中老弱也都召来!”

“若城破,毋分男女老少,都死无葬身之地!!!”

那沙哑、低沉的呼号声,似乎犹在程不识耳边回响;

那游牧之民策马逼近,大军压境的景象,也犹在程不识眼前。

直到战后,匈奴人都推走了,程不识也还是彷如魔怔了般,不断地指挥战友填补防线漏洞,并把城墙外,任何想要登上墙头的人,都一视同仁的砍下城墙。

等确定匈奴人退走,程不识心中,那根始终紧绷着的弦悄然断开,程不识当时还不算成熟的身躯,也于墙头上轰然倒塌……

“最是热血少年时啊……”

“不知不觉间,那一战,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曾经的未冠小儿,如今已是年过四十,鬓角挂霜。”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也宛若冢中枯骨,不止何时,便要化作黄土一捧……”

感怀唏嘘间,程不识自然而然的低下头。

看着身下,被自己骑跨于上的踏雪乌骓马;

腰间悬着一柄御赐战剑,是高阙之战后,当今刘荣亲自为程不识挂上去的。

自然还有将军印。

车骑将军印。

还有官印。

朔方太守印……

“陛下曾说过。”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官职越高,职责也要更重。”

“——某封侯拜将,几近位极人臣。”

“要背负的责任,有许多啊……”

喃喃自语间,程不识再次抬起头,扫视向天地间的河西大地。

作为当今刘荣最拿得出手的太子班底,以及汉家如今几乎唯一拿得出手的新生代将领,程不识对当今刘荣的想法——尤其是战略构想,可谓是相当了解的。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程不识非常确定:在当今刘荣心中,西域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幕南!

程不识依稀记得,太子时期的当今刘荣曾说过,西域,才是汉匈双方一决雌雄的战场。

汉家若胜,则开疆拓土万千里,匈奴人也只能被赶去天寒地冻的北海,要么竹简演化为北海地区的‘冰族’,要么被滚滚历史长河所碾碎。

若是败了,那汉家会很惨。

很惨很惨。

——穷兵黩武后的失败,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是致命的。

后世人总说,穷兵黩武是贬义词,是绝对错误的。

但事实上,在后世,穷兵黩武四个字,也有一个近似的说法。

挖掘战争潜力。

在一场决定国家,乃至文明走向的大战前,尽最大限度挖掘战争潜力,甚至透支部分战斗潜力,本质上是没有错的。

只要最终胜利,那过度挖掘的战争潜力也好,预先透支的战争潜力也罢,都能凭借战争胜利的果实弥补回来。

唯有战争失败了,挖掘战争潜力,才会演变为透支国家发展潜力。

而在程不识的认知中,刘荣对西域的重视和担忧,便与此相关。

在刘荣看来,汉匈双方之间,不会爆发连续不断的无数场决战,而是会在几场决定性的大战后,转变为消耗战、拉锯战。

而且展现很可能远离双方领土,有极大可能会在西域。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一步,那最终结果不说是两败俱伤,也至少是:嬴者险胜,输着惨白。

那样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胜利,汉家也依旧需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休养生息好几十年,才能缓过劲儿来。

至于败了?

刘荣的原话是:西域若败,则或汉亡!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于西域屡屡碰壁,且最终在汉匈双方于河西进行的消耗、拉锯战中率先低头的汉家,还真差点亡了国!

汉武大帝晚年,汉家已经开始出现农民起义的苗头!

在太宗文皇帝驾崩短短几十年后,对太宗皇帝感恩戴德,顺带着对其子孙后世之君也爱屋及乌的天下百姓,直接不买账了!

太宗皇帝的仁德、世宗皇帝的武勋,都没人在乎了。

因为大家活不下去了。

太宗皇帝的人的,世宗皇帝的英明神武,都救不了穷途末路的底层民众了。

于是,不知多少‘仗义’之士揭竿而起,势必要推翻汉武大帝的‘暴虐’统治,还汉室天下——更或是没有汉室的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若非汉武大帝一纸轮台罪己诏,以天子之身,在‘天子不能有错’的汉朝承认自己的错误,外加太宗皇帝遗德的加成,汉世宗孝武皇帝,很可能会变成汉炀帝。

这个说法半点都不夸张。

汉武大帝晚年,汉家因贰师将军李广利,而在西域接连蒙受失败的战略实力,已经威胁到了刘汉社稷的统治根基。

可同样是挖掘战争潜力,在汉武大帝早年间,天下却从未有人说汉武大帝、说汉家‘穷兵黩武’。

为什么?

无他,胜败而已。

只要战争能取得胜利,那即便是百姓民把底裤都捐出去当军用物资,心里也都是高兴地、自豪的,甚至是与有荣焉的。

可一旦败了,哪怕是哪些没有弓弦一钱、粒米的人,也会抱怨这笔用在战争当中的钱,本该用在底层民众的民生民计之上……

言归正传。

作为当今刘荣的绝对心腹,程不识很清楚西域,在当今刘荣心中的重要性。

而汉家要想与西域搭上联系,得到西域这块战场的准入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横在汉家和西域之间的‘走廊’:河西。

只有搞定河西,甚至彻底占据河西,汉家才能有机会像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那般,通过冗长的后勤补给线,以一种极不具备性价比的方式,成为西域这块棋盘的执棋方之一。

搞定河西。

谈何容易?

莫说是河西各部——便是已经名义上臣服汉室,并将休屠泽双手奉上,甚至还有救王族后裔在汉家做官的混邪部,程不识处理起来都非常棘手。

游牧之民总说:汉人奸诈、狡猾;

但这只是说相较于游牧之民,华夏农耕文明更擅长,也更喜欢用计谋,而不是莽撞的正面冲突。

事实上,真要论奸诈、狡猾,游牧之民永远都不可能输给憨厚、老实的华夏农耕之民。

汉人重信。

人无信不立之警言,更是不可能出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除华夏文明外的第二个文明!

为了保全名声,坚守诚信,这个时代的汉人甚至愿意付出生命!

反观游牧之民?

欺骗,背叛,几乎是草原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看似豪迈、直爽的游牧之民,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谎言和欺骗之中。

如果说,华夏之民生下来就会种地,那草原游牧之民,则是生下来就会说谎。

对程不识而言,这些看似豪迈无比,实则心眼子一个比一个多,小心思一个比一个毒的河西部族,根本就不是自己这个武将所能搞定的。

只可惜,程不识并非寻常武将。

中郎出身,曾平吴楚七国之乱,又在当今刘荣当时的太子宫镀了一层金,成了当今刘荣的潜邸心腹。

更何况如今汉室,再也没有第二个程不识,能被当做‘上马能治军,下马能牧民’的高级全能军事人才。

用刘荣的话来说,就是:卿,要好好学学做官啊~

好好学学怎么做汉官。

只会读书,做不了汉家的官。

只会打仗,也同样不行……

“传朔方太守政令!”

“限时三月,使河西各部编户齐民,造册奉上!”

“不如令,必有天罚!”

“勿谓言之不预!!!”

如是一番话,程不识说的务必冷静。

只是那语调中,令人下意识缩起脖子的彻骨冰寒,却是为本就异常寒冷的草原凛冬,再添了几分阴冷。

——今年的草原,今年的河西,很不好过。

在程不识‘横插一脚’后,就更不好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