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39章 一点点不同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39章 一点点不同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所谓:有备无患。

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个人,还是宏观层面的群体、国家乃至于文明,实际上都应该做到这一点。

做两手准备,以最乐观的结果为目标,以最悲观的结果做准备,同样是文明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谨慎态度。

很显然,游牧之民现阶段的文明程度,还没能明悟这一点。

在华夏,哪怕是这距离后世两千多年前的落后时代,社会地位几乎低到不能再低的农户黔首,尚且有‘存粮御变’的意识。

到了后世新时代,华夏文明更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海量的战略物资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乃至于,哪怕是后世新时代,一个衣食无忧的青少年,心中都有一个铸造末日堡垒,囤积百年物资,以备世界末日到来的梦想。

具体到国家、文明层面,尤其是具体到如今的匈奴人身上,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草原上,随时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的他们,本该有更多的忧患意识。

在获取物资时,他们应该更加节俭,更加谨慎;

在有余力选择时,他们应该更多去考虑‘如何细水长流的生产物资’,而不是如何源源不断的掠夺物资。

甚至于,哪怕只把汉家,当成永远都不会干枯的水流,游牧之民也应该意识到:在天气都一天三变的草原,没有任何事是亘古不变的。

草原霸主在短短百余年间,能历经东胡、月氏,到如今的匈奴人。

草原上强大的部族——冒顿单于时期的强大不足,如今已然十不存一,老上单于时期的,也同样是十不存三、四。

就连现军臣单于即位时,那些显赫于草原的庞大不足,如今也已有小半衰落,甚至彻底灭亡。

在草原,永恒不变的东西只要一个,那就是变化。

草原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任何东西都在变。

而且变得速度极快,周期极短。

小到人的寿命、勇士的战力巅峰,大到部族的强盛,乃至于草原霸主的归属。

在如此多变,且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游牧民族本该较汉家农人,生出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们应该在春天想:如果到了秋天,牧畜们还没有被养足肥膘,那冬天该如何度过;

如果到了冬天,部族没有找到合适的粪底洼地,部族应该何去何从。

他们应该在彼此征伐时想:今天我攻伐别人,来日别人攻伐我,我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不让整个部族轮为奴隶。

以及,他们应该在南下侵略汉家时,想到未来某一天,游牧之民变弱了,或农耕之民变强了,该怎么办?

无法再从汉人手里抢到东西,甚至要被汉人反抢走手中的牛羊牧畜时,该当如何是好?

可惜,世界万事万物,皆无‘如果’。

游牧之民所生存的恶劣环境,并没有让他们生出足够的忧患意识,反而因为生存环境过于恶劣,而生出了两种过度极端的思想。

第一种,是及其消极的: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谁还存明天的粮食啊?

今天吃得饱,今天就填饱肚子先。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能活着见到明天的讨厌,再去考虑明天该吃什么。

这种类似于乞儿自暴自弃,只看眼下不顾未来的生存信条,使得游牧之民很难以‘年’为单位,制定长期的计划。

小到牧民个人,不会去想明年该吃什么喝什么,畜牧多少头牛羊;

到作为‘群体’的部族,不会考虑明年应该去哪里放牧,或者是和那个邻居打上一场。

大到草原上的至高统治者:匈奴单于庭,也不会思考太过遥远的事情。

今年过得好,那就好好过今年。

明年的事,明年再说。

大不了去偷、去抢,去和汉人打一仗,或是让底下的部族多缴纳点上贡。

什么细水长流,什么长期目标、远大理想,根本无法在游牧之民简单的脑回路中站稳脚跟。

对一个文明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尤其是对如今这个时代,整个人类世界唯二的两个超强文明之一的匈奴人而言,这是极大的悲哀。

但正所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匈奴人的悲哀,无疑是汉家的幸运。

曾几何时,匈奴老上单于,一度展露出了‘华夏明君’才应该具备的睿智和长远视角,惹得汉家上下忧心忡忡。

但好在草原贫瘠的土壤,只能养得出一个老上稽粥。

无论是现在的军臣,还是日后的伊稚斜,乃至于未来的一代代匈奴单于——草原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老上稽粥单于,来为匈奴人、为草原游牧之民‘谋万世’了。

更要命的是:凡事就怕对比。

——匈奴人的开国之君挛鞮冒顿,至少在军事层面,与汉家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刘邦,争了个不相上下。

匈奴人的‘文皇帝’老上稽粥,则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形成了与汉太宗文皇帝刘恒的分庭抗争。

及至双方的第三代,汉家的孝景皇帝刘启,虽然被坊间普遍评价为‘中庸之主’‘守成之君’,但从综合能力以及成就上来看,依旧拿得出手。

反观匈奴军臣单于,不过是靠着父祖余荫,靠着父祖留下的宝贵财富、强大实力,才和汉家的孝景皇帝,斗了个半斤八两。

而今,到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

匈奴人,还处于三代军臣单于末期,下一代,大概率是鹰视狼顾,颇得冒顿单于雄风,却几乎半点不得老上单于睿智的挛鞮伊稚邪。

而汉家,则是刘荣。

一个自后世而来,雄心壮志或许不比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但综合能力以及法统、根基,都远胜于汉武大帝的天子荣。

在这一代,汉匈双方必然能分出胜负,一决雌雄。

而且胜利的天平,肉眼可见倾斜向了有利于汉家的一方。

纵观汉匈双方的文明发展史,汉家过去这短短五六十年,是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庶,从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高速发展史。

匈奴,则是以一个极高的起点出发,随后便在老上单于时期到达巅峰。

到军臣单于继位,匈奴人,已经开始盛极而衰,走下坡路。

汉家在往上走,匈奴人在往下走。

再加上双方文明阶段的差异,更使得双方的龙争虎斗,早已注定了结局。

有趣的是:在汉天子刘荣的主导下,汉家的公卿百官,其实进行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讨论。

讨论主题为:站在匈奴单于庭的角度,应该如何让游牧之民强大起来?

这里的强大,显然不是过去几十年,匈奴人昙花一现般的军事实力强大,而是像曾经的秦,以及如今汉室这般,全方位无死角,且可长久维持的综合实力强大。

而在那场讨论中,最让刘荣印象深刻的,便是法家代表人物:赵禹的论点。

在赵禹看来,如今的匈奴人,在文化层面可谓是一张白纸。

而文化的积累,需要岁月的沉淀。

所以在赵禹看来,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文化底蕴,以支撑文明进程的匈奴人,要想成为像华夏王朝这样的综合强国,唯一的方式,便是从法治建设着手。

通过法治建设,来强行为游牧之民的文明进程提速,在‘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以达成‘知律法严苛而仁义俯焉’的目的。

刘荣细问,赵禹则进一步表示:游牧之民的短视,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一点点击碎。

等游牧之民产生‘这么做绝对不行’‘这么做惩罚极重’的意识之后,再通过法律条令,强制让游牧之民接受长远规划。

如个人层面的畜牧生涯规划,家庭财富规划,家庭成员规划、家庭结构调整等;

如部族的游牧路线、部族组成,军事、器械、后勤保障等体系构建;

再比如,单于庭层面的国家战略等等。

赵禹说,这是因为匈奴人——游牧之民大都‘未开民智’,想要他们听懂什么叫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并不比对牛弹琴轻松多少。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解释,只通过法律手段,粗暴的让他们去执行。

等他们执行过后,亲眼见到成效了,自然也就不用解释了。

从赵禹这一番话语中,刘荣不难得出结论:秦一统天下之后,始皇便是采纳了法家的这一建议,通过‘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粗暴手段,来让天下人强制接受秦廷的调度。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手段在华夏行不通。

因为华夏百姓民,哪怕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绝不能算作‘未开民智’的愚类。

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让每一个出生在神州故土的华夏之民,都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哪怕一生都无法看懂圣贤之书,世世代代都无法出一个认字的后代,华夏之民也仍旧能从社会氛围、风气当中,汲取到游牧文明永远都无法达到的浓厚文化底蕴。

贩夫走卒,杀猪屠狗之辈,也仍旧心怀仗义;

丘八武夫,肩扛手挑之人,也同样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这是游牧之民永远都学不会,也效仿不了的。

至于那场讨论最终的结果,则是由天子刘荣以穿越者的宏达视角,做出最后的判断。

——没有千年以上的,传承有序的文化积累,以及连续三五位,或是隔三差五,累计七八个‘老上单于’出现,游牧文明就永远无法进入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

即:松散部落奴隶制联盟,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的转变。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是华夏文明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后,周边的泛华夏文明圈的文明,也有可能被强制抬到封建王朝。

但这就像后世,存在于新时代的国王、国公——哪怕在这公元前,算是足够先进的文化体制,但在那两千多年后的新时代,却依旧无比落后。

简而言之,文明进程的先进与否,往往都是横向对比出来的。

在这公元前的古时代,华夏文明即便还只处于封建文明早期,却也依旧能对尚处于奴隶制文明的草原游牧之民,形成极为彻底的降维打击。

而在后世,东南亚的泛华夏圈各国,虽然也终于抵达‘封建王朝’的文明阶段,却依旧被已经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新华夏,全方位无死角的压制。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眼下的问题,对匈奴人非常棘手。

而且并非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匈奴,乃至整个游牧文明的体制结构问题。

此次发生在幕南地区的粮食短缺,仅仅只是这落后的文明体制,在特殊时间节点的一种体现。

旨在提醒游牧之民:你落后了。

再不改变,再不进步,就要完蛋了。

只可惜,如今的匈奴单于庭,无论是当代单于挛鞮军臣,还是准下代单于挛鞮伊稚邪,都不是老上稽粥单于那般,有能力为游牧之民‘谋万世’的决定性人物。

在军臣看来,今年的粮食短缺,就是今年的问题。

解决了,今年就好过了,解决不了,那也就是今年不好过。

无论如何,等今年过去了,一切就都恢复如常了。

伊稚邪看的或许远一些,或许会想到今年出现的问题,未来也同样会出现。

毕竟河西、河套,都并非被汉家借走了一年,而是基本永久性夺走。

汉家强大到游牧之民无法从汉北边境讨得便宜,也不是汉家用了一年期的体验卡,而是在肉眼可见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能持续存在的战略优势。

但即便意识到这一点,伊稚邪也依旧无法想到:这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因为匈奴人倒霉的丢掉了河套和河西;

而是在草原如今的政治文明体制之下,必然会发生,也早晚会发生的事。

只要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伊稚邪就永远不可能将这个问题从根部解决。

无论伊稚邪是如今的右贤王,还是未来的匈奴单于。

二者或许有很大不同。

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只有一点点聊胜于无,且无法影响最终结果的微小差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