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37章 文治武功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37章 文治武功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战略威慑,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在华夏文明的春秋战国时期,列雄之间相互交换质子,也就是以王子为人质,算是史前版本的战略威慑。

——你要是攻打我,我就弄死你儿子!

通过这种原始的战略威慑,战国列雄之间的攻伐征战,算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

后来,列雄也逐渐回过味来:儿子并不是只能有一个。

且送去别国为质子的,也并不非得是自家的嫡长子,亦或是有资格继承大位,有能力率领国家强盛的‘贤者’。

于是,一个又一个不受重视的王宫子弟,以‘为国奉献’的名义被送去别国,甚至是敌国为质子。

时至今日,汉家也依旧保留着相当一部分与质子相关,至少是同一类似的战略威慑举措。

比如关东宗亲诸侯,依律三年一朝长安。

虽然说是只能在长安待一个月,且无诏不得擅自入朝,但这话反过来听便是:每次入朝,都得待够二十多将近三十天,并且在得到朝堂中央的召见诏书时,务必要无条件入朝觐见。

这一举措在‘战略威胁’层面的存在意义,可谓是再浅显、再简单粗暴不过的了。

——说让你来长安,你就得来!

——默认每三年必须要来一趟,如果朕额外相召,那也得老老实实入朝。

只要你来了长安,而且是每三年至少来长安一次,那你就是‘安全’的。

因为你的人生安全,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在长安朝堂手里,所以你是‘安全’的······

后世的蘑菇类武器,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双方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时,双方就同时对彼此,具备了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

而在过去这些年,匈奴人对汉家,几乎是除了战略威慑外的其他一切军事威胁,都一个不落的全部达成。

至于汉室,自然是更不必说——别说是战略威慑了,就连对匈奴人的军事威胁都够呛能达成。

今日,新冒出来的这粪底洼地,或许便是汉家针对匈奴人,达成战略威胁的关键。

只是事关重大,刘荣还需要和自己的幕僚团,再商讨一下具体的操作可行性,以及匈奴人可能作出的反应激烈强队,再根据研究结果作出最终抉择。

“下去之后,卫中郎好生琢磨琢磨此事,给朕拿个试演奏疏出来。“

“弓高侯、曲周侯、榆侯,也当费心,再好生思量一番。“

“——北蛮匈奴,乃我汉家之世仇、世敌,绝不可使得遁走西方,以遗祸于后世!“

“若千百年后,朕的子孙后代、后世之君,在地底下质问朕:为何不把匈奴人收拾干净,朕,只怕是会脸面无光?“

刘荣都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三个老家伙自然也没有推辞的可能,当即各自拱起手。

韩颓当表示,自己下去之后,会就粪底洼地一事,再拿个详细的报告出来。

栾布则表示自己要先研究一下游牧之民的生活习性,因为今日才得知的粪底洼地一事,让栾布意识到自己对游牧之民的了解,还停留在十分表面、浅显的阶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曲周侯郦寄,则相对特殊一些。

作为三人中,出身最尊贵、功劳累计最大最多,同时也是在军事层面成就最高,在如今汉室军方地位最高的那一位,郦寄看待这些问题时的视角,可谓是十分的开阔。

只是具体有多开阔,还需要郦寄的奏疏报告拿出来,并送到刘荣的御案之上。

这一话题暂且掠过,下一个摆在刘荣面前的问题,自然是去年之后,于今年,即将再次到来的第二次秋闱。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至今足有六十年,开国元勋百四十五侯,失国的失国、绝嗣的绝嗣;

即便是残存下来的部分,也大都已经被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所侵蚀。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汉室的朝堂决策层,恐怕便再也指望不上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却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元勋后人。

而在那之前,刘荣想要做的,同时也是需要做的,其实是为平缓过渡营造环境。

和黄老学一样,开国元勋公侯群体,也同样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一夜之间消失,势必会引发一场剧烈的政坛震荡。

所以刘荣需要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的,手段温和的完成开国元勋老贵族,到新军功贵族的过度。

——机会,已经给你们了;

——考举,尤其还是文考,这已经不亚于直接告诉你们‘把家里的混小子们都送来,让朕好好挑挑’了;

如果子孙还不能混出个人样来,那就别怪我这做皇帝的,不照顾你们这些个元勋后人了。

很显然,对于刘荣的‘好意’,或者说是暂时的好意,长安的功侯贵戚们非常乐意领情。

在送别韩颓当、郦寄、栾布等老将后,放出秋闱风声才刚过了短短两个时辰,刘荣便等来了浩浩荡荡数十位功侯贵戚,于司马门外联袂请见。

声势营造起来了,刘荣便也就接见了这些‘国朝柱石’,并亲切的询问了他们对科举的看法。

果然不出刘荣所料:在去年的本能抗拒后,这些人都后知后觉的反应了过来,不约而同的跪地叩首,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劝说起刘荣。

——陛下啊!

——这科举,那可真真是亘古未有的善政啊!

——这么好的政策,哪怕往后推延一天,都会让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先孝景皇帝的在天之灵,急的恨不能踢开棺材板,自己来主持这场科举啊!

对于众人的‘危言耸听’,刘荣自是一笑而过。

刘荣当然知道:科举往后拖,急的绝不会是汉家历代先皇的在天之灵,而恰恰是此刻,在刘荣面前好说歹说,死活要劝刘荣‘搞快点’的功侯贵戚。

但刘荣不在乎;

或者说:刘荣乐得被这些人‘忽悠’。

“既然诸公都这么认为,那朕······”

“嗨;”

“如此大政,还是要太皇太后、太后说了算的······”

最终,刘荣也还是没有太急着拍板,而是佯做迟疑的将面前跪作一地的贵族们,都似踢皮球般,踢去了住在长乐宫的窦太皇太后、栗太后婆媳二人面前。

但毋庸置疑的是:就科举而言,刘荣已经基本搞定了相关既得利益方,也轻而易举的将一众功侯贵戚,绑上了‘考举’这辆马车。

而这,也正是刘荣费尽周折,甚至强忍恶心,决定给这些蛀虫的子孙给予照顾、特权,所想要换来的。

——从今往后,贵族阶级,将成为考举最核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维护者。

这,便能保证科举一事,并不会像当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那样:人亡政息······

“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自朕祖高皇帝立汉国祚,尔来足一甲子,外有北蛮匈奴之患,内有诸侯藩王之祸,百姓民稍得安居,亦难免为不止战祸所荼毒。”

“幸朕祖立汉,乃得元勋功侯百四十五,又历代先皇各有外戚母舅,方使天下稍得安治、百姓民稍得安宁。”

“然今汉家,得关中、关东、北境、巴蜀、岭南诸地,诸侯藩国十数、郡百十,又元勋功侯之家,或有因罪失国、或有无后绝嗣。”

“唯宗庙、社稷计,乃以此诏明告天下:古有田齐于稷下设学宫,乃有荀子、韩非等诸贤。”

“今朕欲法效古之善政,故兴科举,以文考探学子之才,择纳为士,助朕治天下元元。”

“凡汉之民,爵公士及上、户非商籍者,皆可于秋九月初五日之前,于长安丞相府纳名。”

“秋九月十五,兴科举文考,为国纳士······”

未央宫宣室殿,谒者仆射第三次宣读过刘荣的诏书,殿试之内,却仍是静默无闻。

至此,这份被后世人称之为《再举秋闱诏》的诏书,便因为在朝议之上三读通过,而正式具备的法律效应。

从这一刻开始,考举,就不再是单纯的‘天子想要做的事’,也不是像去年那般,天子心血来潮搞出来的新鲜活动,而是‘整个长安朝堂都不反对,并且都愿意配合’的最高决策。

诏书三读通过朝议,待刘荣微微点下头,那封诏书,便被汲黯双手托举着,送到了西席的丞相窦婴面前。

——根据太祖高皇帝刘邦定下的规矩,天子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完全不关系到国朝大政,天子本人便可一言而决的‘小事’。

比如赐某人几匹布、几金,亦或是几柄御剑啦~

又或是打某人一顿板子,乃至责令某人闭门思过之类,就都属于这种‘小事’。

在这种小事之上,天子需要做的,就只是把自己的大致意图说出来,便会有尚书郎根据天子的意图草拟诏书,并适当润色。

再由天子过目、用印,便可以直接派个宫人,将诏书给受诏人送过去。

而第二种,自是切实关系到国政,甚至是关乎宗庙存亡的‘大事’。

在这种大事之上,天子,就没有‘朕不要你觉得,朕要朕觉得’的专断权了。

就拿这次,刘荣颁布的这份秋闱令为例。

早在去年第一次科举前,年幼的天子刘荣试探着放出了风,表示自己打算通过文考这一亘古未有的方式,为汉室选拔一批官员。

而后,确定舆论反应并不过于剧烈的天子刘荣,又专门往长乐宫跑了一趟,将自己的动机、目的,以及计划中的所有细节,都像如今汉家的实际掌事人:窦太皇太后进行了报备。

得到窦太皇太后默允,刘荣又转过身,打消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疑虑,并争取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随后又同朝中公卿进行反复磋商,敲定了具体细节,并达成了统一意见——至少是和大多数人达成了一致。

最后的最后,确定科举一事尘埃落定,朝野内外不会有反对的声音,也确实没有人会心存疑虑,乃至阳奉阴违,刘荣才从征得祖母窦太皇太后的同意之后,正式颁下诏书。

诏书颁下,朝议三读通过,便算是‘朝堂一致觉得可以这么搞,且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在三读通过之后,执掌相印的丞相窦婴,便在刘荣以及满朝公卿的注视下,在诏书上——三份一模一样的诏书下分别盖上丞相印。

而后,刘荣又同样在一式三份的《再举秋闱诏》上盖下了那枚传国玉玺,并郑重其事的站起身,目送汲黯捧着那三份诏书,一步都不敢停留,径直朝长乐宫而去。

待窦太后看过这三份早就逐字逐句研究过的诏书,并在诏书上也用过印,《再举秋闱诏》,才能算真正具备法律效应,并成为不可再更改,否则便会涉嫌‘朝令夕改’。

至于那一式三份的诏书,一封会存放在未央宫石渠阁备案,一封会由窦太皇太后保管,最后一封,则作为‘文件原本’,在抄录之后发往天下各地。

考举一事拍案落地,朝中公卿百官,也同样是各展欢颜。

——谁家没几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混账?

莫说是如今,占据‘绝大多数’的功侯子弟了,便是其中仅有的佼佼者,也有的是让自己头疼不已的儿子、孙子。

有了科举,往后,大家伙儿安排起各自的子孙后代,也就不用再舍下老脸、掏出金钱,去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了。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对视风骨、名声甚于性命的汉人而言,体面二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今岁科举一事,便算是定下了章程。”

“具体事宜,由丞相府为主,公卿有司为辅,负责一应琐务。”

“所用钱粮耗费,皆出少府内帑钱。”

又一件大事得以落地,刘荣的心情显然也还算愉快;

但愉快归愉快,刘荣也没如同当年,光顾着削藩,却忘了自己还是内史的晁错那样,忘记自己的本分。

——作为天子,刘荣要考虑、处理的事,其实非常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