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94章 骑虎难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94章 骑虎难下?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子荣三年,春三月下旬。

长城以内的汉家百姓,基本已经结束了春耕。

新一茬的粟被种下,去年秋后补种的冬小麦,也将在两个月后的夏天长成。

新的一年,在铺天盖地的蓬勃朝气中,拉开了帷幕。

而在高阙以北七十里,匈奴幕南联军的中军大帐——也就是右贤王:冒顿伊稚斜的王帐之中,气氛却是无比的凝重。

过去这个冬天,草原并没有遭灾。

虽然还是难免有过于贫穷的小部族,没能顺利扛过这个冬天,但绝大多数部族,尤其是中大型部族,都算是过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寒冬。

——冻死、饿死的人、畜,不是没有。

但数量极少。

在草原,属于绝对可以接受,甚至于值得庆祝一番的极轻微损失。

按照往常的惯例,在度过这样一个风平浪静的冬天之后,幕南各部都会在开春时分,无比轻松地开始新一年的游牧。

等到了秋天,牛羊、马匹养足了肥膘,便去汉人的地界打一波秋风。

抢些粮食、布帛,还有健硕的汉人奴隶回来,就又能过一个肥冬。

但今年的状况,显然不允许幕南地区的各部族,过那般‘美好’的一年。

——高阙,丢了。

对于幕南地区的各部族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几十年前,秦国百姓在关中种地种的好好地,结果函谷关破了。

非但破了,而且还轻易夺不回来了!

原本为秦人把守关中门户,将关东列国挡在关外的函谷关,成了为关东各国把守门户,将秦人锁在关中的门锁!

在那之前,秦人从不担心关中会出问题,只有关东各国会盯着函谷关,生怕什么时候,秦虎狼之师会再出函谷,荼毒关东。

而在失去函谷关后,要换做关中的秦人,无时无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祈求函谷关内,不要涌出关东各国的军队,以残害关中的秦人……

这,就是高阙易主后,幕南各部的处境。

——幕南,不再安全了!

只要想,汉人随时可以从高阙北上,对幕南地区进行肆无忌惮的扫荡。

一如过往这些年,匈奴人在汉地边境所做的那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匈奴人的生活搅的天翻地覆。

而游牧之民,是完全没有抗风险能力的。

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举个很直观的例子。

你是个汉人,生活在汉匈边境。

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你在开春时播种的粮食,终于在秋天长成。

只是还不等你收获,匈奴人便进犯边关。

你很难受。

想要抓紧时间抢收,却担心匈奴人会赶在你收获完粮食之前,便达到你家田亩所在的城郊。

没办法,你只能拖家带口,藏进距离最近的县城。

听说匈奴人果然打来了,城外的农田都被扫荡一空,你欲哭无泪。

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尽付诸东流,妻儿老小未来一年无以为继,别说是熬过明年一整年——连接下来的这个冬天,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即便熬过这个冬天了,来年开春的粮种,以及秋收之前,你这一家老小的口粮从何而来?

你心如死灰。

这一年,你很惨。

你这一大家子都很惨。

在朝堂的赈抚下,你们艰难熬过了冬天。

开春后,你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富人为奴为婢,用换来的钱买了粮种,并作为你们家秋天之前的口粮款。

只是匈奴人来过一早,哪儿哪儿都缺粮食,粮价水涨船高,你们家不得不吃糠咽菜,只求这一年能快点过去。

吃不饱肚子,让你手脚无力,两眼发昏,却还是不得不下田干活。

因为你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一年——能否让这段黑暗生活,在秋收后画上句号,让你们这一大家子迎接新的曙光,就看你这百亩薄田,能种出来多少粮食了。

终于,又一年秋天到来。

看着田间,沉沉坠下的作物果实,你却五味杂陈的红了眼眶。

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上有老母,屋有贤妻,膝下三儿二女,一家八口三世同堂。

而在过去这一年当中,两个女儿被你卖了;

三个儿子饿死了一个、病死了一个;

老母亲驾鹤西去,妻子也病倒了。

原本的八口之家,如今只剩下骨瘦如柴的你、抱病卧榻的妻子,以及还在穿开裆裤的小儿子。

你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不知道妻子还能活多久。

但至少,你还能寄希望于仅存的小儿子,能尽快长大,把这个家给撑起来……

这,大概就是过去这几十年来,汉室边关百姓在遭遇匈奴人入侵后,所面临的真实生活写照。

你说他抗风险能力很高吗?

并不。

仅仅一年,他的家庭成员就少了一半以上,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且未来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黑暗。

但你要说,他完全没有抗风险能力,其实也不尽然。

——当匈奴人攻来时,他至少还能拖家带口,藏进城镇。

城镇都守不住了,他也能登上墙头,拼死守护身后的家人、妻儿老小。

等匈奴人离开,他这一年种出来的粮食虽是没了,但好歹田还在。

接下里的一年,他的家庭固然艰难,甚至是‘凄惨’。

但总归是熬过去了。

这一家人,总归是熬过了这一年,并且迎来了新的一年,乃至新的很多年。

所以,这样一家生活在边关的汉人百姓,其实是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的。

虽然不多。

虽然仅限于‘不至于当场饿死’‘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对于草原游牧之民而言,却也已是梦中才有的美好生活了。

——将情况直接颠倒过来,由汉家去‘驰掠’草原游牧之民,那场景绝对会惨不忍睹!

因为游牧之民,没有可以藏身的城池。

游牧之民失去的,也不会是生产出来的‘农货’,而直接就是作为生产资料本身的牛羊牧畜!

游牧之民失去牛羊母畜,并不等于汉人农民失去农田里的作物,而是等同于失去农田本身!

汉人农民失去田亩,会怎么办?

做佃农,甚至直接委身为奴。

草原则更为残酷——根本没有‘佃牧’这一说!

失去了牛羊牧畜,你只能成为别人的牧奴,为别人放牧!

当然,如果你很厉害,能从别人手里抢到牧畜,那另说。

但无论是你抢别人,还是别人抢你——终归是会有人没有牲畜,从而不得不沦为奴隶。

说白了,相较于游牧之民的极致脆弱,农耕之民天然就具备更高的抗风险能力。

因为他们的生产工具:田地,是无法被物理掠夺的。

就算又贵族想要抢夺,也总是要费一番功夫,且汉家的政府也不会完全视若无睹,会尽可能保护农民,帮助农民保住作为生产工具的田亩。

但草原游牧之民,是很容易就失去自己的生产工具:牧畜的。

一场大雪,一场瘟疫;

一场旱灾,亦或是一场战争。

甚至于三五个迷路的盗羊羌贼,都能让游牧之民失去生产工具。

众所周知:只要生产工具还在,那就能恢复生产劳作。

好比汉人——只要田地还在,就总能种出来粮食,粮食种出来,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但生产工具一旦丢失,那就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结合以上种种,就不难理解高阙易主后,幕南各部所身处的处境,以及感受到的生存威胁了。

——生活在汉家边境的汉家百姓,苦归苦,好歹还有活路。

但在高阙被汉人所夺取后,生活在幕南地区——尤其是临近高阙一代的部族,却想不到自己还能有什么活路。

能像几十年前那样,被挥舞着黑龙旗的汉人们赶去漠北,说不定都是幸运儿才能享有的待遇!

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威胁下,幕南各部头人,都是在伊稚斜都还没拿定主意时,就自发出现在了南池一带。

而后经过接连数日的讨论,甚至是争辩,这支由十四个万骑组成的骑兵集群,才得以出现在高阙之外。

只是战况,却远远出乎了各部头人,乃至于伊稚斜的预料。

即便知道夺回高阙的机会不大、汉人绝不会轻易将高阙拱手想让,伊稚斜也还是被刺眼的敌我战损比,给吓得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过去这十几天,各部有六千多具尸体,被送回了各部的祖地。”

“但我的鹰犬却说,昨晚清点各部的人数,至少有九千名勇士没有回到大营。”

“这意味着什么,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

漫长的沉默,终是被伊稚斜如是一语所打破。

王账内,各部头人循声抬起头,带伊稚斜话音落下,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着再度低下头去。

九千人。

才半个多月的战斗,各部联军的损失,就达到了九千人这么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九千人,什么概念?

——由伊稚斜召集起来,反攻高阙的各部联军,满共才八万多兵马!

九千人,这都超过一成了!

再有:这八万多兵马,是由幕南数得上号的中大型部族,各派出一个万骑凑出来的。

对某些中型部族而言,一个万骑,甚至已经是全部家底!

仅有的一个万骑被派出去反攻高阙,这些部族就只能将保护部族的希望,托付于部族内那些还没长成的半大小子,以及那些已经老迈的‘曾经的勇士’。

而幕南各部,除了右贤王伊稚斜,因为其挛鞮氏王族,外加右贤王、匈奴第二顺位储君的身份,而能拥有满编八千人的万骑之外,其余的部族,都是以六千人、四千人为一个万骑。

比如白羊、折兰等亲近单于庭的大部族,是以六千人为满编万骑。

生活在幕南的呼延氏、且屈氏等四大氏族,也同样拥有六千人为一个万骑的权利。

但绝大多数部族,都只有四千人便满编的超低配‘万骑’。

从这十四个万骑,最终却只凑出来八万多兵马,其实也不难大致推断出:反攻高阙的这八万多兵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四千人为一个万骑的低配万骑。

要不是右贤王伊稚斜,以八千人一个万骑的‘高配万骑’参与其中,还有呼延氏、且屈氏等部族,以六千人为一个万骑的‘标配万骑’,十四个万骑,是不可能凑得出八万人的。

就拿四千人一个万骑算——十四个万骑,也不过是五万六千人。

如今,却是足有八万多人——多出来的这两万多人,便是伊稚斜的高配万骑,以及四大氏族的标配万骑。

再回过头,看过去这半个多月,联军在高阙遭受的损失:九千人。

——两个低配万骑搭进去了!

满共也才十四个万骑,才半个月,就打进去两个多!

若继续打,等半年后单于庭从西方归来,这十四个万骑,还指不定能剩下多少!

诚然,草原上的人命不值钱。

尤其是草原上的贵族,基本都不怎么拿人命当回事。

但不拿人命当回事,却并不意味着不难军队当回事。

真正不被当回事儿的,是奴隶。

牧民,尤其是弓马娴熟,具备战斗力的牧民,是每一个草原贵族、部族头人,视若珍宝的重要财富!

而过去这半个月,幕南各部加在一起,总共在高阙下,失去了九千个身强体壮,弓马娴熟,战斗经验丰富的勇士。

不说是伤筋动骨,却也已然是损失惨重!

最要命的是:如此惨重的损失,非但没能换回想要的结果——即夺回高阙,甚至都没能对高阙的汉人,造成像样点的打击。

此刻,能聚集在伊稚斜王帐之中的,无不是草原上的精英。

大家都是人精。

对于高阙还夺不夺得回来,大家心里多少都有数。

但即便夺不回来高阙,也总得把高阙内的汉人打疼、打怕,让他们老老实实缩在高阙,不敢出来祸害幕南吧?

眼瞎,却是连像样点的打击都造不成,更别提重创。

等汉人缓过劲儿来,从高阙往北展望,大家伙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幕南又如何呆得住?

“继续打下去,只会平白葬送勇士们的性命,又根本打不疼高阙的汉人。”

有人已经动摇,想要破罐子破摔,退兵离去,爱咋咋地。

“但若是就此退去,只怕不等撑犁孤涂从西方归来,汉人,便要踏足幕南了……”

自也有人,意识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关键。

只是明白归明白,究竟怎么办,却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