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57章 不一样,很不一样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57章 不一样,很不一样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若高阙之战爆发,我汉家所需投入的兵力,所需要筹措的粮草——陛下可曾估算过?”

漫长的沉默之后,韩颓当终于开口发言。

但碍于自己降将的身份,以及对刘荣的尊重,韩颓当决定不直接提反对意见,而是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让刘荣知难而退。

不料这一问,却换来了刘荣自信无比的精确答复。

“朕,还真算过。”

略显臭屁的说着,刘恭当即走上前,昂首看向堪舆。

而后抬手指向高阙,大致虚画了一个圈。

“高阙,本为匈奴四大氏族之一:呼延氏驻守。”

“去岁河套-马邑之战过后,匈奴单于庭深知高阙之危,遂将四大氏族中的另外一家:兰氏,也举部调到高阙一线。”

“除了驻守高阙的这两个部族,共计大约四万兵马外,还有周边部族。”

“高阙方圆五百里,有部众万人以上、战员五百以上的大小部族,共一十九各,至少可出兵三万。”

“方圆千里,则有战员千人以上的部族,共五十五个,可出兵六万。”

“算下来,我汉家倘若强攻高阙,且不能速攻而下,那战起至多七日之后,我汉家要面对的高阙,便会有超十万匈奴骑卒驻守。”

说到具体的数字,刘荣面上笑意也被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油然而生的严峻和凝重。

“十万兵马,就算是不擅长攻、守关塞的胡骑,也绝不容小觑。”

“再加上又高阙为依凭,没有三倍之军,强攻而下便无从谈起。”

“换而言之,强攻高阙,我汉家至少需要调动三十万人以上的战卒,以及至少两倍数量的民夫、辅兵。”

“——这,就已是近百万人了。”

“每月军粮,算上沿途损耗,几近三百万石!”

“且高阙一战,无论我汉家能否攻夺高阙,将士伤亡,都不会低于二成。”

“即:战卒伤亡至少六万,民夫伤亡十数万。”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最糟糕的情况,是三十万战卒伤亡近半,逾十万,辅兵、民夫伤亡过半,数以十万计。”

“如此,我汉家光是战后抚恤,就要用去数十、上百万万钱。”

言罢,刘荣便转头看向郦寄和栾布,想要看看他们的反应。

——这个账,刘荣是按理论值算的。

实际上会怎么样,还是这些经验丰富的将军们,能得出更准确的范围。

果不其然。

刘荣话音刚落,郦寄便不假思索的,精简了刘荣所给出的数据。

“强攻高阙,有个二十万兵马,当足矣。”

“余下十万兵马,或可成列于河套西沿线,以免河西生变。”

“至于军粮——三十万大军,至少倍之的民夫、辅兵,光是吃,每个月便是近二百万石;”

“又河套山高路远,每一石粮食被运去高阙,或许便要额外付出一石余,来作为运输所费。”

“如此,便是四百万石每月了……”

说着,郦寄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勉强说服自己,将兵力投入、军粮耗费这两项暂且抛在脑后。

可即便去掉这两个大项,余下的部分,也已就让殿内四人胆战心惊。

尤其是刘荣方才,所提到的:攻打高阙所造成的伤亡,有可能会让汉家在战后,承担起高达上百万万钱的抚恤、补偿负担。

上百万万钱!

什么概念?

——太宗孝文皇帝曾算过:如果汉家和匈奴人,先后决战三次,且每次都主力尽出,汉家所消耗的钱、粮、用度以及其他投入,总价值大约在四百万万钱。

也就是说,少府攒够四百万万钱,汉家就可以不去麻烦底层民众、以不加税为前提条件,自费把匈奴人给打掉。

四百万万钱,前后三个阶段的总决战,每个阶段大约一百四十万万钱。

换而言之:若强攻高阙,无论成败——一旦伤亡过于巨大,那汉家的战争投入,就很可能超过原计划中,汉家打算用来和匈奴人决战的,最终决战某一阶段的几乎全部成本。

成本极高,风险极大!

自然而然的,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看向高阙的目光也愈发古怪了。

——你高阙是个什么东西,非得着我汉家花费上百万万钱,去赌一个正面攻破的机会?

哦,你是幕南门户啊……

那没事了……

但即便如此,上百万钱的战后抚恤金额,也实在是多到吓人。

这会造成什么?

非常简单。

当汉匈高阙战役正式打响,但凡是在场这三个老家伙其中一人挂帅,那就必然会在暗中算这笔账。

当攻打高阙的战事伤亡,达到让汉家损失惨重,陪抚恤金就能赔死的程度时,这三人必定会出于性价比的考虑,而停止攻打高阙。

不继续打,就不用继续伤亡,从而不断扩大战后需要给出的抚恤金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后世人常说,战争时政治的延续,因政治斗争强度溢出而爆发,并为政治而服务。

但从这一套‘算账’理论,也就是财政、经济——或者说是得失论的角度考虑,战争,往往都是零和博弈。

即:胜利一方通吃,战败一方全输。

只要打赢了,那就应有尽有;

只要战败了,亦是一无所有。

后世近现代,姨妈巾国便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在政权无比艰难的时期,决定孤注一掷,去搏一个‘赢家通吃’的解决,以解决其内部的所有问题。

具体到高阙,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汉家拿下高阙,并顺利守住‘高阙’这一核心胜利果实,那与这个战果,高达六位数的战斗减员、高达十一位数的抚恤金总金额,便都是值得的。

因为有了高阙,等于将来汉家能拥有幕南、河西,乃至更遥远的漠北、西域。

再多的投入都值得、再多的投入都赚的回。

反之,一旦高阙没能拿下来,那这场零和博弈失败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大概率是汉家——至少是如今的汉家所无法承受的剧痛。

首先第一点,自然还是伤亡。

为什么要再提一遍伤亡?

因为战争胜利时的伤亡,和战败后的伤亡,完全就是两码事。

战争胜利,意味着每一场战斗之后,我方几乎都可以打扫战场。

阵亡者的遗体、遗物能得到收敛,遗体焚烧后所得的骨灰能送归其家乡——而且还是壮烈牺牲,荣归故里!

因伤丧失战斗力、行动能力者,也能在打扫战场的过程当中,得到相对较好的处理和诊治。

运气好的能获救,稍微差点落个残疾,但也好歹能活命。

实在实在倒霉透顶、伤的太重,才是救不回来。

反观战争失利呢?

别说打扫战场了——我方能保住国境线不向内收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国境线都悬了,自更别提打扫战场,收敛遗体、遗物,乃至焚烧遗体,移送骨灰回家乡,以‘荣归故里’了。

绝大多数时候,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中牺牲的军人,都无法保全尸身。

基本就是该烈士生前的上官,登门知会家人一声:你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然后家人们拿该烈士留在家中的遗物,搞个衣冠冢之类。

十里八乡的左邻右舍,也不会说某某家的男人是‘为国捐躯的大英雄’,而是会平淡的说:哦,他家男人啊,去打了一场败仗,死战场上了。

甚至于,不乏会有人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这些在战争中死去的英烈身上。

——能死在战场上,分明就是这个人不够优秀!

——这种不优秀的人多了,军队又哪来的战斗力?

——没有战斗力,拿什么赢匈奴人?拿头嬴?

所以,战争胜利或失败,对于阵亡烈士的身后名、哀荣、社会评价,都是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的。

死在一场我方胜利的战争中,那你就是用生命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但死在一场我方失败的战争中,则会有人将死去的你,视作战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对于这个时代,视名誉胜于生命,尤其视家族声誉,更甚于家族未来的汉人而言,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比生死之间的落差都更大。

——前者比活着还好,后者,则比全家死绝都还让人接受不能。

第二点:抚恤制度。

在绝大多数后世人认知当中,阵亡、伤残将士是否得到抚恤,得到怎样规格的抚恤,得到怎样的社会舆论评价,和战争胜败并无直接关联。

但在封建时代,二者却是高度关联的。

原因很简单;

绝大多数封建王朝,实际上都没有太过健全,且较为正常的阵亡、伤残军人抚恤制度。

好比当今汉室,在法律层面,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年间,以律令形式留下的几条规定。

原文为: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

翻译过来就是:士兵在服役期间死去的,用小棺盛其遗体,送归原籍;由籍贯地县衙供应葬衣、葬具,为其进行少牢规格的祭祀;并由县衙最高长官亲自参加葬礼。

看上去很不错,非常暖心,也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

但实际上,这条关于阵亡将士的规定,却仅仅只是‘规定’,完全算不上抚恤。

如第一句: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

——不然呢?

——不给人尸体送回去,难道还要扔在野外发臭发烂,无法入土为安?

——真这么干,谁还愿意参军、谁还愿意让家中儿郎去参军?

这本身就是应该做、不做就要损阴德的基本举措。

再看第二句: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

这句倒还行。

由户籍所在地的县衙,为其提供丧葬用品,并按照少牢规格为其举行祭祀,好歹是花了点真金白银,实打实减轻了烈士家属在操持葬礼时,所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

但这一条的问题在于:无论是以天子名义恩赐的丧葬用屁,还是少牢规格的祭祀所需的‘少牢’,即猪、羊各一头,无一例外,都是地方县衙在出钱。

中央天子分儿逼不掏,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让地方县衙掏钱,去为天子邀买人心。

且不说这合不合适、对地方县衙公不公平;

单就是具体操作时的漏洞,就大到令人无语。

——原则上,地方县衙不能违背这条律令,必须履行这条律令所要求的职能。

但倘若地方县衙,没有履行能力呢?

倘若地方县衙的财政状况,不足以支撑他们履行这一条律令呢?

更恶心的是:如果地方县衙的财政状况,可以被粉饰为‘刚好无力承担这笔支出’,那这条由太祖刘邦制定的法律条令,就必然会轮为一纸空文。

不是不给你,是真没钱呀!

要不,再等等?

实在等不及,你就先自掏腰包垫着,好歹先让人入土为安。

至于丧葬用品、少牢祭祀,等县衙有钱了,都折钱给你。

什么?

你问县衙什么时候能有钱?

那还不是我说有就有,没有也有;我说没有就没有,有也没有嘛……

丧葬用品、少牢规格的祭祀,都能因为地方县衙‘无力承担’而轮为空谈,自更别提最后那句‘县令参加葬礼’了。

本官忙得很行不行?

去郡府开会了行不行?

实在不济——本官病了,你又能说啥?

说到底,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时期,阵亡将士能否得到抚恤,完全就是看封建帝王本人的心情。

心情好了,大手一挥,搞一个集体国葬也是有的;

心情不好,脑袋一埋装鸵鸟,你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

那么,与战争相关的事,是如何影响封建帝王的心情的呢?

在有关战争的事务当中,什么事最容易、最能直接影响帝王的心情?

答案,显然是战争的结果。

打赢了,自然就高兴!

帝王不单有大手一挥,豪爽抚恤的心气儿,也同样有这个底气——打胜仗赚回来的东西,抚恤能用掉多少?

反之,打输了,自然就不高兴。

且不说还有没有心气、心情去搞抚恤——哪怕有,现实条件也未必允许。

毕竟打输了,经济层面必然是亏炸了的状态。

哪还有闲钱去抚恤阵亡、伤残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