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32章 还~行吧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2章 还~行吧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荣原本的计划,是逐个接见这将近三十位即将登上科举‘甲榜’的杰出才俊,并一一奏对、策问,以考验其成色。

——就算不需要考研,刘荣也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奖励这些杰出者。

因为君前奏对,本身也是一种荣耀,而且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

但不知是公孙弘的策问太过‘耀眼’,还是本次科举的头部杰出者成色一般;

又或者,是刘荣对这些历史名人本身就有很高期望之类?

后续的奏对、策问环节,刘荣基本就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了。

——郑当时,刘荣的老熟人,曾经是个满脑子江湖义气的愣头青。

在太子宫的激烈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后,如今的郑当时,又明显多了一丝刻意隐藏、掩饰江湖气的别扭。

刘荣有点小失望。

——倪宽,当代《尚书》传人,大儒欧阳和伯的关门弟子,算是故御史大夫晁错的半个师侄。

论对《尚书》的参悟、心得,倪匡没说的,说是天纵奇才也不为过。

但毕竟还年轻;

而且家庭出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倪宽的眼界。

这就难免让刘荣生出一种‘还没雕琢好的璞玉’的既视感。

不过这也怪不得倪宽。

和历史上的‘猪倌丞相’公孙弘一样——儒生倪宽,也同样是穷苦出身。

幼年时,倪宽家贫,读不起书,便在千乘郡唯一一处学宫的伙房帮厨,以谋求学习的机会。

为了生计,倪宽还经常会到富人家中做短工。

为富人做工种田时,倪宽就会把手里仅有的几卷经、书残卷,挂在肩上那杆比自己还长的锄头尾部。

别人干活时,倪宽也不偷懒,等别人休息了,倪宽就挤出休息时间来看书。

那,也是倪宽第一次闻名于郡国。

——带经而锄的故事,至今都还在关东大部分地区传颂,作为师长训诫子侄‘努力学习’的正面素材。

带经而锄,就是如今汉室版本的凿壁偷光。

因这四字而‘成名’后,倪宽也得到了济南伏生唯一‘真传’弟子:欧阳和伯的欣赏,随机将其收入门下。

这一学,就是从十几年前,一直到今天。

可以说倪宽从出生至今,完整的人生阅历就是:在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幼年脱离家庭去学宫伙房帮厨,并在外出打工时‘带经而锄’,从而顺利拜入欧阳和伯门下,以治《尚书》。

只是这《尚书》,倪宽一治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的青少年时期,倪宽一直都在欧阳和伯身边专心治学,心无旁骛;

既没有体会到人间险恶,也没有亲身经历人情冷暖。

这就好比一个从小学开始就进入封闭式学校,一直到清北大学毕业,才重新回到社会的傻白甜。

你说他不行吧?

人家清北毕业,成绩优秀;

你说他行吧?

他连买菜都不会,连公交车都不会等……

放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么说或许夸张了点。

但在刘荣召见,并与之奏对、策问时,这说法就半点不夸张了。

——今日,针对这三十来号人的策问,刘荣几乎是给每个人,都准备了量身定做的问题的。

而刘荣给倪宽准备的问题,便是:陵邑之制,利、弊几何?

很显然,刘荣这个问题的重点,是直击倪宽所出生的儒家之基本盘:地主豪强群体。

刘荣想要凭借这个问题,看出倪宽对豪强的态度;

并以此来判断倪宽这个儒生,究竟是夸夸其谈的鲁儒之流,还是北平侯张苍、贾谊贾长沙那样,虽然出身儒家,却有治国之才的大贤。

倪宽最终给出的答案,便印证了刘荣最后的结论:倪宽,无疑是一块璞玉。

但还没雕琢好。

仅仅只是一块极好、极上乘的原材料,高级货;

但也只是‘原材料’,而非成品。

倪宽作答的策论,洋洋洒洒数千字。

总结概要起来,其实就短短几乎话。

——陵邑之制,本质上是为了减小关东郡国行政压力,而将那些不好处理的‘泛贵族’群体,都强制迁徙到皇城脚下,以更好的集中管理、统治。

本意是好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极个别贪官污吏,乃至于法家酷吏刻意扭曲,导致具体的操作模式出了问题。

从而,最终使得原本只是应该被迁入关中,换个地方居住的地方豪强,被地方官吏以强制迁移的名义,巧取豪夺、敲骨吸髓。

所以在倪宽看来,陵邑之制,初衷是好的;

被迁徙的地方豪强,也是应该被迁徙的。

但操作模式出了问题,导致地方豪强在迁移过程中利益受损,平白养肥了地方贪官污吏。

到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刘荣准备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精准、非常有针对性了。

——儒家士子于汉家而来,从来都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商榷:屁股歪不歪?

至于有没有本事、肚子里有没有墨水,反倒在其次了。

反正儒家五经,又不会教你怎么做官、怎么收税,怎么与同事及上下级相处之类。

如何做官,终归是要先做了官,才能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学会的。

而陵邑之制,几乎是最适合用于判断儒家士子屁股歪不歪、三观正不正的标准命题,且没有之一。

盖因为陵邑之制的根本,就是打击地方豪强,以减缓、遏制土地兼并,并从源头上杜绝门阀世家诞生的土壤。

而地方豪强,又是儒家天然的幕后金主、基本盘,儒家更是地主豪强最坚定的政治代言人。

这就使得‘陵邑之制’这四个字,总是能看出一个儒生,究竟‘儒’到了怎样的程度。

比如儒家各流派中,最‘儒’,即屁股最歪的鲁儒之流;

他们对于陵邑之制的看法就是:此暴政也!

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豪强尾大不掉、地方二千石不能治,也不在乎土地兼并、底层民众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他们只在乎他们的金主爸爸:地方豪强过得好不好。

豪强过得好,那自然是圣君在朝,海内升平,盛世降临。

豪强过得不好,也必然是昏君在位,民怨沸腾,国将不国。

任何侵犯豪强利益的政策、行为,他们都批判、反对;

任何有利于豪强的措施,他们都赞成,甚至愿意自发相助。

所以,无论是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还是后来的吕太后、太宗皇帝,亦或是先孝景皇帝、当今刘荣。

准确的说,但凡是个脑子没病的汉天子,就不可能对鲁儒之流有好脸色。

——从‘鲁儒之流’这个措辞和形容方式,也不难发现这一点。

若是用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来作为区分儒家各流派的标准,那鲁儒之流,便大致是指那些治《礼》,《春秋谷梁传》,并无比坚定的为豪强、贵族站台的保守派、顽固派。

他们甚至提倡恢复井田制和奴隶制!

只能说这些人,已经保守到连儒家内部的其他流派,都有些不待见的地步了。

井田制?

奴隶制?

开什么玩笑……

与鲁儒之流,对陵邑之制全盘否定的态度截然相反的,便是儒家内部最激进的鹰派,公羊派。

这一流派,治的同样是《春秋》,却是和谷梁截然相反,甚至针锋相对的《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

若是让这个流派的士子,答这道关于陵邑之制的题,那最终的答案,大概率会让刘荣喜笑颜开。

他们会说:陵邑之制就是正确的,一目了然!

那些豪强为富不仁,活该被强制迁徙!

什么地方官员敲骨吸髓——没把这些败类豆沙了,已经是这些官员严重渎职了!

只能说,激进派、鹰派的画风扑面而来,味道极正。

而这——鲁儒的‘完全反对’,和公羊儒的‘完全支持’,显然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

绝大多数儒生,尤其是年轻儒生,其实都是在这两个区间之内。

有的偏反对、偏鲁儒一点,有的偏支持,偏公羊一点。

只是无论如何,都很少会有儒生,像鲁儒那般完全反对陵邑之制,以至于违背如今汉室最基本的政治正确;

也不会像公羊那般完全支持,以至于完全背叛了儒家的基本盘,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屁股决定脑袋。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今汉室在任用儒家出身的官员时,就不得不去判断:这个人,到底是偏鲁儒一些,还是偏公羊一些。

偏公羊,那没说的,儒家出身为此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就能降到最低。

若偏鲁儒、偏谷梁,那就要好好琢磨琢磨:这个人,值不值得去挽救、去花时间精力拉回正道上了……

在过去这几十年,几乎每一个‘偏鲁儒、谷梁’,爱豪强更甚于爱国家的儒生,都被挡在了汉室政治权利核心外。

每一个‘偏公羊’,爱国家更甚于爱本门学说的,也几乎都成为了垂名青史的人物。

只是前者实在是如过江之鲫——实在太多,后者如凤毛麟角——实在太少。

以至于,人们误以为过去这几十年,儒家一直都被排除在汉室‘可录用学说出身’的名单当中。

然而事实却是:儒家出身的士子,汉家并非完全不要。

若不然,叔孙通怎么解释?

贾长沙怎么解释?

儒皮法骨的晁错、外戚大儒窦婴,以及此番入朝应考的公孙弘、倪宽,又如何解释?

不过是‘符合要求’的人太少,以至于都被忽略不计了,才让大家生出‘汉家没有儒官’的错觉而已。

就拿今日的倪宽举例。

——能说出一句‘陵邑之制是对的’,这就已经合格了,已经可以判定为‘不鲁儒’‘不谷梁’了;

只是后面那句:在迁徙过程中,让豪强被地方贪官污吏欺负~

怎么说呢;

也不能说屁股歪,就是有点天真。

在刘荣看来,倪宽认知中的‘豪强’,或许依旧是同门师兄弟、师叔伯所描述的那样:躬耕传家,友爱乡邻,助贫扶弱的。

这样的人,在被强制迁移过程中,被贪官污吏敲骨吸髓,那当然是值得倪宽同刘荣‘告上一状’的。

但这样的人——如此仁善的豪强,存在吗?

刘荣的答案是:百分之一百二十,不可能存在!

道理很简单: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在这个时代,一个善良的人,别说是发家致富成为‘豪强’了;

就算是去把家里老母鸡生的蛋拿去卖,都不一定能卖的上市场价。

所以说白了,在这个时代,除了那些生来就有的贵族外,对其他的‘普通人’而言,有钱,和有德,几乎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两个特指。

——豪商必奸诈;

——豪强必酷戾;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所以刘荣才会说:倪宽太年纪,眼界不够宽,不明白人间险恶;

而不是说:倪宽屁股歪,为豪强站台,纯粹是鲁儒之流……

总的来说,对于倪宽,刘荣也还算满意。

慢慢培养就是了。

在官场——尤其是在长安官场,刘荣相信倪宽‘懂事儿’的速度,会超乎所有人想象。

尤其是倪宽从过去,堪称洁白无瑕的‘干净’生活,一下跌入长安朝堂这个比乌鸦还黑的大染缸;

刘荣相信,倪宽不会让自己失望。

再往下,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酷吏王温舒,确实有够‘酷’;

若是读几年法家典籍,必定又是个能止小儿夜啼的恶魔。

——纵横家的独苗主父偃,也确实符合世人对纵横家的刻板印象:心眼极小、极其记仇。

这样一个人,刘荣也不打算将其往其他方向培养——就做纵横家祖传的本职工作:外交。

比如接见一下匈奴使团啊~

亦或是出使南越,和南越王太后联络联络感情之类……

咳,咳咳……

还有弓高侯庶孙,汉武大帝历史上的‘宠妃’韩嫣。

却是有些出乎刘荣的预料。

什么宠妃?

分明是个雄姿勃发,身形伟岸,相貌俊美的少年郎!

甚至都不用拿原本的历史时间线来做对照,刘荣就能一眼看出来:这妥妥就是个将军胚子!

还是那种长得贼帅,并不粗狂的将军!!!

只能说,太史公手里的笔,那绝对是有点说法的。

谁让太史公的‘命脉’,就是断在这位汉武大帝手中呢?

仅仅只是捕风捉影、若有似无的侧面描述,而非直接写一句‘某年某月某日,帝幸韩嫣’;

太史公的脾气,已经可以算作是史诗级软柿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