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29章 面圣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29章 面圣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到一个时辰后,殿试结束。

不同于一轮、二轮科举——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就可以自行离开,只需要把考卷留在座位上;

今日殿试结束后,要求考生们停笔留座,不要走动,先由考官们把考卷收上来。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考卷被收走了;

考官们带着考卷走掉了。

现场除了考生们,就剩下维持秩序的禁中武士。

没人告诉考生们,现在是该走还是该留;

于是,考生们便只能左顾右盼着,继续在座位上等候起来。

等什么?

没人知道。

就是觉得,如果就这么直接走,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

虽然无缘无故留下,也好像哪里不太对,但总觉得比直接走掉要好些……

“诶,郑兄;”

约莫一炷香过后,发现武士们根本没有异动,依旧如雕塑般屹立原地,考生们便试探着、小心翼翼的,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倪宽找上的,自然就是此番到长安,所认识的朋友里门路最多、人脉最广,同时也最了解当今刘荣的郑当时。

“陛下这是~?”

“——雷霆震怒了?”

“便是怒了,也总该有个章程吧?”

“就这般置我辈于不顾,又是个什么路数???”

作为儒家年轻一代仅有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倪宽身上,有着极为浓厚的儒家色彩。

说直白点,就是人情味儿极重,为人处世,极其看重人脉和交情。

好比此番入长安赶考。

作为济南伏生的徒孙、欧阳和伯最拿得出手的关门弟子,《尚书》一脉当代唯一传人,倪宽到了长安后,即便不走任何关系、不找任何人脉,也同样不用担心什么。

——长安朝堂,会给济南伏生面子、会给欧阳和伯面子,甚至会给倪宽这个青年俊杰的面子,将他的起居事宜,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

但作为儒家士子,倪宽抵达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上如今朝中,儒家能够到边儿的‘人脉’‘交情’里,能量最大的那一位: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

作为当世大儒,对于倪宽这个后生晚辈,窦婴自然也是礼待有加,尽全了地主之谊。

而后,倪宽便在窦婴牵线搭桥下,结实了自己在长安的第一个‘朋友’:故太子舍人郑当时。

这或许很抽象;

一个儒家的好好学生,一个梁楚豪侠兼没混出头的故太子舍人——这两个人,似乎并不应该走到一起去?

但实际上,今岁科举数千考生、数十位‘才俊’当中,最适合倪宽结交、亲近的,还就是郑当时。

先来做个排除法。

除郑当时之外,其他有点名气、有点实力的应考士子,没有哪怕一人,是和倪宽这个儒家乖宝宝对路的。

主父偃?

——纵横家异教徒!

王温舒?

——法家酷吏!

韩嫣?

——纨绔子弟!

窦彭祖?

——二世功侯,当朝外戚!

唯一一个看上去,似乎适合倪宽去亲近、结交的,其实也就是同为儒家出身的公孙弘。

但很可惜,三十多年前的公孙弘,是被太宗皇帝任为《诗》博士;

过去这些年,公孙弘又转头去治了《春秋》,而且是《春秋》各流派中最激进、画风最不像儒家的公羊!

故而,虽同是儒家出身,但治《尚书》的倪宽,终归还是不认为治《诗》《春秋》——尤其还是齐诗、公羊春秋的公孙弘,能和自己尿到一个壶里去。

再者,倪宽如今二十郎当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

反观公孙弘,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担任过二千石博士。

如今再度入朝,参加考举,未来不说是出将入相,也起码是个保底九卿、冲击三公的下限。

倪宽并不觉得现如今年纪轻轻,又‘一事无成’的自己,能仅凭同出儒门的交情,就和公孙弘搭上线。

毕竟倪宽自己也清楚:儒家出身的士子,无论老幼、无论才华高低,骨子里那都是有点倨傲的。

就像是倪宽自己,看不清那些学无所成、几十年都学不出名堂的肺雾前辈一样——在倪宽看来,公孙弘这位大佬,也肯定瞧不上自己这个小年轻。

窦婴就不一样了。

虽是当世大儒,但窦婴实际上,并没有特别专精某一流派,诗、书、礼、春秋——乃至于易,窦婴都有所涉及。

甚至于,在儒家典籍外,窦婴还自幼受当朝窦老太后,以及窦氏外戚一族的影响,而在黄老诸学之上也有一定造诣。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与其说窦婴这个‘当世大儒’,是因为儒家学问做得好而成为大儒;

还不如说,是因为窦婴学的够全、够广,外加上一层外戚身份加成,才被有心攀附的儒家,给硬捧出了个大儒的名头。

所以在倪宽看来,窦婴这个‘名不副实’,本身就是儒家为了攀附而捧起来,且并不专治某一流派、对任何儒家内部流派都不存在有色眼镜的‘当世大儒’,才是自己真正应该联络感情的人脉。

而窦婴在成为御史大夫之前——在先帝朝,是以储君未立、太子宫无主时的太子詹事起步,之后平定吴楚有功,升格为了太子太傅。

考虑到彼时,窦婴所‘傅’的太子,如今已经贵为汉天子,完全可以说窦婴,是当之无愧的当朝帝师。

故而亲近窦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亲近天子,外加窦婴背后的当世最强外戚:窦氏一族。

至于郑当时,也正是窦婴担任太子太傅时期,于刘荣的太子宫中结识,并赞赏有加的旧相识。

窦婴说郑当时这个人可以交朋友,那倪宽自然是绝无二话。

除了‘窦婴引荐’这一关键要素外,郑当时自己,其实也比较满足倪宽这个儒家乖宝宝,对政治盟友的选择标准。

——鲜有人知,或者说是很少有人记得:粗狂、直率,曾为关东豪侠的郑当时,身世那也是大有来头。

——郑桓公第十九世孙!

——汉家‘存亡断续’之潜规则的又一对象!

这,便是王公贵族之后、血脉高贵,很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价值观。

王公贵族之后,那能是个不值得结交的人?

开玩笑……

其次,对于游侠这个群体,如今汉室尚还存于世的诸学说、流派当中,儒家的态度可谓是最为温和。

法家不用说——直接连游侠带儒生,给一起扫进了‘五蠢’的行类;

黄老学也差不多,看上去懒洋洋的,有事没事喊一声‘无为而治’,但真把黄老学逼到份儿上,人家大喊一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干你干的比法家还狠、手段比法家还残忍!

反倒是儒家。

反倒是以豪强地主为基本盘,坚持为豪强‘发盐’的儒家,出于金主们对黑手套的需求,而对游侠群体有着相当高的容忍度。

——毕竟当世儒家讲的,终究还是仁、义、礼、智四项准则嘛!

游侠众旁的不说——在‘义’这个点上,那是真没说的。

所以,对于郑当时这个豪侠出身的‘劣迹官员’,倪宽并不排斥。

除了窦婴引荐、不排除游侠外,郑当时‘故太子舍人’的精力,也同样让倪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想想也知道:像倪宽这样的‘宗门圣子’,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在几十年后担任二千石《尚书》博士的人物,大老远跑来参加科举,肯定不会是为了一个四百石级别的官职。

说白了,倪宽若想做官,那光是学师欧阳和伯的举荐,就能为倪宽谋求一个比二千石打低的官职。

所以,科举对于倪宽而言,真正的价值、意义,其实并非谋求官职;

而是借着‘响应当今刘荣号召’的大势,顺利进入刘荣的视野,伺机靠近刘荣,并潜移默化的改变刘荣,对儒家的刻板印象。

——给汉天子洗脑,让汉天子不再那么讨厌儒家,是从汉室初立至今,儒家始终在坚持推动的工作。

世人皆以为,太祖高皇帝一朝,儒家这项工作做的极其糟糕,非但没有任何成效,反而让本就讨厌儒家的太祖刘邦,更加讨厌儒家了不说,还接二连三的站在儒家脸上拉屎撒尿。

但实际上,自有汉以来,汉家历经七帝一后,儒家洗白最成功的时间区间,恰恰是在太祖刘邦一朝。

因为在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儒家成功培养出了一位张口仁义道德、闭嘴道德仁义,不出三句话就必提‘子曰’的太子储君!

而且这个好儒、喜儒,甚至恨不能以儒生自居、奉孔夫子为先师祖的太子储君,还顺利即立为帝了!

毫不夸张的说:孝惠刘盈,就是儒家这百十年来,最成功、最杰出的作品——比扶苏还成功、还完美,被洗脑的也更彻底!

只可惜,孝惠皇帝不长命,且始终不曾掌权。

之后吕太后掌权,前、后少帝在位,儒家只能蛰伏——毕竟吕太后一朝,别说学说、学派了,连开国皇帝的子嗣、在位的宗亲诸侯,都被这位挨个点杀了;

儒家向来都很擅长审时度势。

到了太宗皇帝一朝,儒家又迎来了转机。

先是贾谊横空出世,儒家正式在汉室政坛,登上了大雅之堂!

结果贾谊恰恰因为其‘儒生’的出身,而被整个朝堂内外排斥,最终更时运不济,郁郁而终。

又冒出来个《尚书》博士晁错,搞得儒家又是一阵欢喜;

尤其是在晁错混进太子宫后,儒家上下更是普天同庆——大家都以为,汉家要出第二个孝惠皇帝了。

结果晁错老贼嘿嘿一笑,儒皮一扒:惊不惊喜?

开不开心?

嘿嘿!

爷们儿可是正儿八经的法家拂士!

搞得儒家骂又骂不得,说也说不得,只能自顾自生闷气……

先帝一朝就不说了——孝惠皇帝2.0计划,由于晁错老贼而胎死腹中。

纵观先帝一朝,酷吏大行其道,黄老苟延残喘,压根儿就没有儒家张嘴说话的份儿。

到了当今刘荣一朝——准确的说,是先帝后三年,当今刘荣监国掌政开始,儒家又重新开始了行动。

为了在当今刘荣面前,展露出最完美的姿态,儒家甚至极为冒险的,将最拿得出手的‘圣子’,颜回之后颜异给送来长安,塞进了刘荣的太子宫做舍人。

目的还是一样:在太子耳边润物细无声的洗脑,潜移默化的改变储君脾性,最终培养出下一位孝惠皇帝。

结果如何,大家伙儿都见到了。

好在当今刘荣,对儒家也算不上有多大敌意——至少没有太祖高皇帝那么深刻、那么纯粹的敌意;

于是,儒家再度动起了心思。

——当今刘荣,也已经及冠了。

椒房有主,国朝有后在即。

趁着这次机会,把倪宽送来参加科举,在当今刘荣面前混个脸熟,顺带着展现一下儒家士子的学术水平;

之后皇嗣降世,儒家在朝中最大的靠山:魏其侯窦婴,应该也能坐上丞相之位了。

等皇嗣——皇长子到启蒙的年纪,有当朝丞相窦婴从中运作,外加欧阳和伯举荐,让倪宽去做个太子少傅,或是太子家令之类,当也是不在话下的。

倪宽当然知道自己的使命。

当然知道自己此来长安,就是冲着未来,能混到储君身边的机会。

所以,任何与‘储君’二字有关的字眼,都会是倪宽重点关注的对象。

而郑当时,刚好就是当今刘荣太子时期的舍人,正儿八经的潜邸心腹。

虽然在竞争过程中,由于不知名的原因被淘汰了,但再怎么着,也总比其他没在太子宫待过的人,要更了解有关储君的事宜。

结合这些,倪宽这个儒家乖宝宝,和郑当时这个大老粗、大豪侠凑到一起,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倪宽出声发问,其实也不是真要郑当时回答出个名堂,而仅仅只是想要借此,来稍稍平复忐忑不安的心情。

却不料郑当时还没开口应答,宛若耸立云端的宣室殿方向,便传来一声声由远及近、由低至高,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闻的传唱声。

“宣,故《诗》博士,菑川公孙弘觐见~”

“宣,淮阳郑当时,临淄主父偃、千乘倪宽、阳陵王温舒……等,侧殿待召~”

“余者,离宫归家,静候露布张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