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74章 无题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74章 无题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颜卿。”

“颜中郎?”

见殿内众人都不应答,只做一阵看似长吁短叹,实则佯做不知之态,刘荣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被末席,俨然陷入沉思的颜异所吸引。

——作为‘先知’者,颜异有多大本事,刘荣是知道的。

准确的说,颜异、汲黯、张汤三人,之所以能出现在这里,参加这场明显与他们身份不符、他们明显还没资格参加的高级商讨会,就是因为刘荣的‘先知’特性。

按照刘荣的记忆,在景帝留下的班子逐渐淡退之后,汉武大帝手里能用的人,其实不过寥寥数人。

军事方面,天花板级别的有卫、霍,次一级的有李广、程不识、李陵、李广利,以及相当一部分功侯子弟。

朝堂之上,以猪倌丞相公孙弘为首,现任典客:公孙昆邪之子公孙贺,少府石奋的‘万石君’家族,外戚窦婴、田蚡;

再有,便是颜异、张汤、汲黯三位新生代血液,以及郑当时、桑弘羊、主父偃等当代俊杰。

以上这一整个人才名录当中,未来能为刘荣、为汉家所用的人,刘荣其实都已经在做准备了。

——卫、霍,刘荣把前者接近了宫里,并耐心的等待着后者出生。

李广、程不识,前者被刘荣放弃,后者则早已被刘荣引为‘肱骨心腹’,汉家当下最值得信赖的宿将。

李陵、李广利之流,要么是年纪还小,要么直接就是还没出生。

再加上刘荣对这两个人的感官向来不大好,刘荣本也没打算用。

至于剩下的各功侯家族子弟,却是不用刘荣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将军们铺设道路。

——但凡他们真的展露出些许军事天赋,他们自己的家族,会比刘荣还要积极的给他们铺路。

军中如此,朝中也不例外。

凡是有功侯、贵族背景的‘未来班底’,刘荣都没有,也没打算插手,只等他们自己展露天赋,并被各自的家族送到自己面前。

比如公孙贺啊之类。

余者——猪倌丞相,还没到历史上‘学成出山’的那一天,刘荣不急。

郑当时是淮阳郡人,桑弘羊是洛阳人,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

三人都在关东,而且也都还没有经受什么力量,基本都还是个毛头小子,不堪重用。

对于这三人,刘荣秉承着‘让他们自己去闯,啥时候闯到长安啥时候用’的原则。

原因无他:这三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没饮过血的刀、没开过刃的剑。

越多的挫折、阻碍,以及磨砺,越能提高他们未来的上限。

这么拍着指头算下来,能让刘荣现在就开始逐渐提拔、培养的,其实就剩下汲黯、张汤二人了。

——前者是刘荣储君时期的舍人,属于潜邸心腹;

而汉天子在即位之后,对于曾经的太子班底,往往只有两种处置方式。

要么,直接开始重用,一如先帝即位之初,火速在朝中安插党羽,差点没把九卿都给换成自己的太子班底!

要么,直接给个虚职养起来,这便算是弃用。

绝对没有第三种情况,如暂时不用,以后再慢慢重用,又或是暂时重用,以后再慢慢弃用之类。

——要么用,要么不用,简单粗暴!

所以,汲黯这个人,刘荣只能直接开始培养。

至于张汤,一方面算是刘荣凭借穿越者的外挂,在太子时期亲自挖掘的人才,也算是半个潜邸心腹。

另一方面,张汤在被刘荣发掘之前,本身就是在长安担任巡吏,就在刘荣眼皮子底下。

名垂青史的历史名臣,就在眼皮子底下,刘荣若还不出手拉上一把,那也太不是东西了。

至于颜异,真要说起来,其实状况和郑当时、桑弘羊、主父偃三人一样——人在关东,且过于年轻、稚嫩,并不适合这么早召入朝堂中枢。

只是人家颜异家世好,人脉广,直接走察举的路子,被塞到了刘荣的未央宫。

刘荣能怎么办?

总不能拒绝这么一个同样名垂青史,且又是儒家少有的能臣、干吏吧?

故而,即便原本不打算这么早与颜异共事,刘荣也只得接受现实,把颜异暂时留在宫中。

说起来,这还是颜异察举入仕,于宫中为郎后,刘荣第一次向颜异问起关乎宗庙、社稷的大事。

倒不是因为刘荣忙,而是在先前,刘荣实在不大想同一个儒家出身的年轻人,讨论太过于现实的问题。

因为刘荣不想从一个未来无可限量,自己也寄予厚望的未来新星口中,听到一堆又臭又长的‘儒言儒语’。

至于今日,刘荣之所以会在这个场合问起,则是因为颜异那一副苦思冥想,好似百思不得其解的架势,让刘荣对这个年轻人,稍涌上些许期待。

——如果颜异脑子里想的,是刘荣最不爱听的‘儒言儒语’,那颜异肯定不会做这般思虑之状。

那些套话、场面话,对于颜异这种级别的选手,那绝对是完全不用过脑子,张口就来的。

带着这莫名的期待,刘荣一语唤回颜异飞散的心绪;

待颜异略有些惊慌的回过身,作势便要起身告罪,刘荣又含笑压压手,示意颜异不必拘礼。

见刘荣如此反应,颜异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会议片刻,想起刘荣先前话语的结尾处,又沉吟措辞一番,才从座位上起身,分别对上首御榻的,以及刘舍、窦婴、韩安国、石奋四人所在的方向各拱手一礼。

“后学末进,斗胆妄言。”

“望陛下、诸公莫怪……”

规规矩矩全了礼数,惹得四位重臣微微点头不止,颜异便在众人略带审视的目光注视下,开启了自己在汉室政坛的第一场小考。

“世人皆知:我儒家之士对商贾的态度,和墨翟的徒子徒孙,是截然相反的。”

“——墨家说:兼爱非攻,人们应该在和平友好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交易,彼此获利。”

“但我儒家却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商居末,贱业也。”

“从这个观点上来看,我儒家对商贾的态度,和法家的‘五蠢’之说,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说着,颜异适时撇了眼身旁不远处,正面呈思虑之状的张汤。

和颜异已经肩负儒家未来兴衰一样——在晁错生死、赵禹出任九卿之后,现存第二位跻身朝堂中枢的法家弟子张汤,也成为了法家内部下重注培养的对象。

不是因为张汤比赵禹更值得培养;

而是赵禹已经位列九卿,作为偏专业一些的律法人才,赵禹的官,基本已经做到头了。

再往上,那就是内史到御史大夫,再到丞相的路子;

这个路子需要军功封侯不说,难度更远非如今的法家所能争取。

所以,在倾尽全力,争取一个把赵禹再往上抬一步,和转移资源,倾力培养第二位法家出身的汉九卿之间,法家内部一致选择了后者。

——赵禹担任大理(廷尉),很好了;

再培养个张汤,哥儿俩在朝堂有个照应不说,也算是为后续,法家向朝堂中枢输出人才开路。

也就是说,颜异方才这一番话,其实并非颜异个人,对张汤这个个体释放善意;

而是儒家新生代代表性人物,代表儒家向张汤背后,同样势微、同样想要趁黄老学日暮西山的机会,跻身庙堂的法家释放善意。

很显然,在场众人都听出了颜异这层意图。

于是,御榻上的刘荣眉角一挑,虽不置可否,却也显然是对这两个学派之间,可能擦出的火花兴致盎然。

刘舍、窦婴、韩安国、石奋四人,则无一例外的面无表情,全当什么也没听见。

毕竟是老派政治人物,喜怒不形于色的能力,终归还是有的。

至于刘荣,倒不是城府不够,而是在这件事上,刘荣根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态度。

恰恰相反:刘荣甚至还真有些期待儒家和法家之间,能擦出些奇奇怪怪的火花。

之所以将这个态度表露出来,也是为了让颜异、张汤二人背后的儒法两家放下心,不必忧心于自己的态度。

——黄老学执掌汉室朝堂,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更何况现如今,黄老学最坚实的靠山,恰恰是刘荣这一生唯一的‘竞争对手’:东宫窦老太后。

若儒法两家真能结盟,并一同向日薄西山的黄老学发起挑战~

嗯,刘荣觉得会很有意思。

最主要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老学再怎么日暮西山,也绝非儒、法之流可以碰瓷。

这两家无论哪个单拎出来,哪怕有刘荣撑腰,也绝对无法独自对抗黄老学。

刘荣如此作态,俨然是一副兴致勃勃,甚至隐隐有些鼓励的架势;

刘舍、窦婴、韩安国、石奋四人虽没反应,但四人的内心想法也不难猜。

——刘舍是项氏后人,走的本就是幸臣的路子,向来不掺和学术界的事;

石奋则是‘勤勉为官’,同样主打一个明哲保身。

故而,二人那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基本没多少刻意掩盖情绪的成份。

剩下两个人就有意思了。

窦婴本就是闻名天下的大儒,即便是儒家内部最‘德高望重’的鲁儒一脉,那也是要给窦婴三分薄面的;

至于颜异这样的新生代,见了窦婴更是要执晚辈礼,恭恭敬敬喊上一声:先生。

而韩安国,则是杂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算半个法家人——至少情感上比较偏向法家。

此刻,窦婴一个大儒,韩安国半个法家人,看着颜异、张汤两个晚辈,各自代表学派向彼此展露善意,二人面上是不动声色,暗地里,脑子却不知道运转了几圈。

便是在这莫名诡异的氛围当中,颜异接着先前的话继续说了下去。

大体内容,和先前那段大差不差,旨在表明儒家对商人同样敌视、蔑视,价值观体系与法家较为贴合。

但这段话的内容,刘荣就当是听个热闹了。

——儒、法同样蔑视商人阶级,仅仅只是理论上。

相比起法家由内而外,自灵魂深处对商人的仇视,恨不能天下商人死绝的极端态度,儒家对商人的态度,是多少有些暧昧的。

商人坏不坏?

儒家不敢说不坏;

但商人,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地方?

儒家会说:咳咳,那个啥,坏的是商人,又不是商人的钱……

说白了,儒家仇视商人,不过是嘴上喊得口号而已。

士农工商,把商排在最后,也不过是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像法家的‘五蠢’那样,直接把商人描述为罪无可赦,杀光商人天下就能太平的极度仇恨。

再者说了:士农工商,谓之四民——这是《管子·小匡》里的说法。

管仲一个法家先贤,他在《管子》里说的话,关你儒家什么事?

额,好吧;

诸子百家一大抄。

你说和你儒家有关系,那就勉强算是有关系吧……

有了颜异先前,代表儒家向张汤身后的法家示好的‘好戏’在前,颜异略显寡淡的论述,便也没太让刘荣感到失望。

不赞不贬的咧嘴一笑,示意颜异回到座位,刘荣便再次看向刘舍,将议题重新拉回了正规。

“儒、法、黄老、墨,于商贾各有成见。”

“但朕以为,这都不重要。”

“——我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治之!”

“自朕祖高皇帝以来,我汉家历代先皇,向来都不认为商人,是什么很好地东西。”

“即便太宗孝文皇帝,也不过是除津关、许通商而已。”

“少府官营粮米,已经证明:关乎宗庙、社稷,民生、民计的货物,被国家所垄断,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曾经的粮米如此,未来的盐、铁,亦当如是。”

“朕知道诸公,都或多或少的认为,朕往昔官营粮米,今又官营盐铁,似有与民争利之嫌。”

“但朕要告诉诸公:如果官营粮米,与民饱食,也算是‘与民争利’的话;”

“——那朕,完全不介意做一个穷其毕生,都致力于与民争利的暴君!”

“还是那句话;”

“——盐、铁,和粮食一样,是宗庙社稷、苍生黎庶的生命线。”

“莫说盐铁官营,可使府库充盈——便是不得分利,甚至反要府库重金贴补,这件事,朕也是一定要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