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70章 江都吾弟,见字如面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70章 江都吾弟,见字如面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后世人——无论是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还是未来千百年,生活在华夏历朝历代的人们而言,盐铁二字的分量,都绝对不会轻。

盐,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以及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获取渠道,几乎是和粮食、布匹同等重要性的生活必需品。

——没有人能不吃饭,没有人能不穿衣;

自然,也没有人能不吃盐。

草原上更夸张,不单人要吃盐,甚至就连马匹乃至牛羊牧畜,都需要一定量的盐分摄入。

对于后世新时代而言,生活必需品,往往并不能当做是一门好的生意;

而是应该当作一项事关国民生计,乃至国家安全的政治工作。

但对于生产力低下,经济、消费都没有什么上限的封建时代而言,生活必需品,却是最值得投资的大生意。

——农民可能会拒绝你的任何商品,却唯独不会拒绝买你的粮食、买你的布匹,以及,买你的盐。

占据社会组成人员的绝大多数,却又只拥有社会财富的小部分,‘生活必需品’这个市场,可谓是即庞大,又狭小。

之所以说它庞大,是因为如今汉室天下百姓民三千余万口,有九九成以上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而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被称之为‘必需品’,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你只要有,就根本不愁卖、就肯定有人买。

至于说这个市场狭小,则是因为这个市场的利润率,以及市场总量,与这个市场所涵盖的人数多少有些不成正比。

但正所谓:水滴石穿。

后世便有这么一种说法:华夏国民十三亿,只要每人给我一块钱,那我就是身家十三亿的大富豪了。

在这个时代,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要能做全天下人的生意,哪怕从每个人身上,你都只能赚到一钱的利润,这个总量加在一起,也高达三千万之巨。

在后世,出于种种原因,粮食、盐等关乎民生民计的生活物资,都被国家机器将利润空间压制到了极限。

所以绝大多数商人,都选择去做那些利润率更高,并不需要占据多大市场就能牟取利润的生意,却根本看不上生活必需品这种只有占据极为庞大的市场,才能吃力不讨好,按人头每人赚几毛、几分钱的生意。

但在封建时代,唯有生活必需品,才拥有足够庞大的市场。

很直观的案例,便是过去这些年,少府内帑官营粮食。

——每石粮食一钱的利润空间,和白赚吆喝也没什么区别,却也在五年的时间里,为少府内帑日积月累,赚下了足足三十五万万钱的利润。

仅仅只是倒腾、做个二道贩子,少府就获取了如此暴利;

那倘若这个生活必需品,本身就是少府生产的呢?

就拿粮食举例:如果少府内帑能种出一种生长周期短、所需投入的各类成本低廉,售价却相当不菲的新型‘粮食’,那又该是怎样一副场面?

官营粮食,少府需要先花钱,从百姓手里买下粮食,然后又是储存、又是运输,最后再在售价上多加一块钱的利润,把粮食再卖出去。

一钱的利润;

每石一钱。

但刘荣为少府找到的‘新型粮食’——盐,给少府内帑带来的利润率,却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去年,坐稳皇位之后,刘荣曾专门派人,前往临海的江都国,实验晒盐法。

经过夏、秋二季,前后总共四个月的调研,这种新型制盐方式的各类成本、投入,也早已经做成了报表,送到了刘荣面前。

——为了晒盐,实验小组先是雇佣了百十名青壮,花费了不超过十万钱的雇工费,在海岸开辟了二百亩盐田。

这二百亩盐田,直接被开辟成了方形,宽二百步(360米),长二百四十步(432米),又被十字交叉线分成了六十个区域,每个区域长四十步(72米),宽二十步(36米)。

而后引海水入盐田,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大概可以折成二万钱。

至此,十二万钱的人工投入砸下去,晒盐便算是完成了大半。

剩下的就是等。

运气好的话三五天,运气不好就十天半个月——只等烈日暴晒下,盐田内的海水都被蒸发,只留下一层雪花粗盐。

考虑到晒盐过程中,需要有人看管盐田,以最高规格的十五天为准,大概又是三万钱左右的投入。

等晒盐结束,总花费来到十五万,便可收获既可以继续加工,也可以直接出售,供穷苦人食用的粗盐,足有数百石!

石!

而不是斤!

要知道盐这个东西,无论是上好的细盐,还是这种只经过一道暴晒工序,吃了更是会损害人体健康的粗盐,市场上无论批发还是零售,售卖单位都只会是斤!

数百石,可就是数万斤!

即便是按照最劣等、最廉价的:掺有土、沙的粗盐,市场价也至少是五十钱钱一斤打低!

于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出炉。

——如果只通过一道工序,把海水晒出来的粗盐直接贩卖,那投入-盈利比,便大致是十五万钱的投入,对应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钱的营收。

比起最后的营收,投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将其归类为‘一本万利’。

后世有一位伟人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而刘荣所新创的制盐工序,将让制盐、贩盐的利润率,提高到骇人听闻的10000%。

百倍暴利!

哪怕不去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结合如今汉室,百姓人口以及食盐消耗量,所得出的结果,也依旧令人胆战心惊。

——按照后世标准,正常人一年的盐摄入量,大约合汉斤6-8斤(1.5千克-2千克)。

考虑到封建时代的底层百姓,往往连饭都吃不到‘标准量’,便在此基础上减半,取个年摄入食盐3斤的最保守估值。

算下来,汉家之民一年的食盐总消耗量,高达一万万斤以上。

抛开利润率,又或是投入-盈利比之类不说——哪怕每斤盐,少府内帑都只能赚个十钱,每年一万万斤的食盐消耗量,也将是一笔高达每年十万万钱的庞大收入。

口赋每年十二万万;

粮食官营每年七万万钱;

若再加上这盐的每年十万万,等于说是刘荣掌权不到五年、即位不到两年的时间,少府内帑的财政收入直接翻倍不止!

最要命的是:盐这个东西,别说是按刘荣这个超低成本的制作工序;

就连那些用老办法卤煮的盐商,都绝不可能只留每斤十钱的利润空间。

按照刘荣的估算,若是在暴晒之后,再加一道融水过滤,外加蒸馏的工序,便能得出成本不超过每斤五钱,价值却高达每斤二百钱的细盐。

全天下每年上万万斤的食盐消耗量,哪怕只有十分之一,即一千万斤是细盐,按照这每斤一百九十多钱的利润来算,这利润也高达每年二十万万!

再算上那些相对廉价,却也同样成本低廉,每斤同样能盈利四十钱以上,总需求量高达九千万斤的粗盐……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能垄断食盐,汉家的少府内帑,就将拥有一笔与国同寿,源源不断,且每年高达六十万万钱的巨额净收入!

有了这笔钱,汉家的天子从此以后,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在每年秋天,都发起一场与汉匈河套战役同等规模的大战,同时根本不用担心财政压力。

还有,别忘了;

以上这一整套推算,无论是利润空间,还是市场需求,都是按照最保守的状况估计。

实际情况只会比这个预估数据更喜人,却绝不会比数据呈现出来的预测值差。

单就是盐这一项,其实就足以让刘荣心动了。

——粮食官营五年,总共赚回来三十五万万钱,换做盐,却顶多只需要半年;

自打瓷器做出来,这也大概有五年多时间,相比起官营盐那每年六十万万钱打低的巨款,瓷器的利润,愣是都有些上不得台面了……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盐如此,铁的情况,则呈现出另外一个极端。

对于底层农户而言,铁,并不是食物、衣物,又或是盐那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但无论是农人,还是军中将官,都对铁制农具、兵刃,有着一种莫名的执念。

在农民看来,铁制农具,比起纯木制农具更省力、更省事;

最重要的是:使用寿命极长。

便是用坏了,也根本不用换新的,随便找个铁匠铺敲敲打打修理一番,便又和新的没什么两样了。

军人那就更简单了——铁制,乃至钢制武器,就是能无压力碾压青铜武器!

若是拥有一杆部分零件为铁制的农具,毫不夸张的说,这已经能算作是一个农户家庭的传家宝了。

而且不是那种供在祠堂,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是正儿八经吃饭的家伙事儿!

钢制、铁制武器更夸张——别说是将帅私人拥有,便是朝堂配发的制式武器,都是质量参差不齐,连参数都无法统一不说,还得限官职、爵位,再加个限量配备。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铁,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不是盐那种可以低成本制作,转手就能卖出高价的暴利项目。

但铁器一旦普及,所能间接带来的利益,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当铁器普及,价格低廉到了一定程度,那农具必然是首先被铁制所席卷。

更省力、更方便的农具,意味着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原本只能照顾一百亩农田,甚至还要家里的老幼妇孺搭把手的农人,可能自此能照顾二百亩,甚至三百亩农田了。

耕作能力提升,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荒地被开垦,汉家的农田、人口、粮食总产量,以及基于产量按比例收取的农税、按人头收取的口赋,都将在未来百十年内稳步提升。

农田更多了,土地兼并被缓解,百姓多少能喘上一口气,甚至稍富裕一些;

粮食总量变多了,粮价如何且不说,至少绝大部分人都能吃饱肚子了。

粮产、人口变多,对应农税、口赋上升,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可以说,铁这门生意,几乎是除了不能直接赚到钱,其他什么东西——乃至国运都能赚到的好生意!

更何况‘不能赚钱’,也只是相对盐那夸张的百倍暴利而言。

若是把盐、铁两项一同垄断,都扒拉进少府内帑的碗里,那铁器在民用范畴的盈利,也同样是相当可观的。

——肯定没有盐那种百倍暴利;

但毕竟是冶炼这种技术活,成品又是生产工具,五到十倍的利润空间,起码还是不在话下的。

“自太祖高皇帝始封,一直到吴楚七国之乱。”

“——这前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吴王刘濞有至少三十年,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开山挖矿,熔铜铸钱。”

“虽然这是青铜冶炼技术,但终归也算是触类旁通,有技术底子……”

“既然有了主意,那就在吴国境内,开始大力勘探铁矿吧。”

“若能找到像样点的铁矿,我汉家的钢铁生产基地,便放在吴王刘濞曾经的铜矿冶炼区。”

“还有盐。”

“试验阶段结束,成本、利润、成品、工艺,基本都已经趋于成熟。”

“要想大规模晒盐、制盐,还得朕那位‘豪气干云’的好弟弟……”

想到这里,刘荣终是含笑低下头,将一张空白绢布在面前摊开。

提起笔,却并没有急于落下,而是思虑许久,又措辞片刻;

良久,方轻轻落下笔锋:

——江都吾弟,见字如面。

自去岁一别,竟已数月有余;

弟身诸侯之贵,反因国事而久滞塞外,实乃兄之过也。

古人云,长兄如父;

为兄者,或择一业为弟行之,或置一产为弟持之。

兄纵不敏,亦得可行之业、可置之产一二。

塞外苦寒,若弟无心滞留,又有意闻兄闲谈,当速归长安以面议。

兄煮酒炙肉,扫榻以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