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67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167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荣不知道这一日,发生在上林苑的一切,究竟有没有老爷子的手笔。

但毋庸置疑的是:刘荣抓住了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老爷子和东宫之间的微妙关系,应该可以就此恢复正常,至少是能维持住表面和气。

至于刘荣自己,虽然不大可能就这么容易的被东宫窦太后接纳,但也至少得到了窦太后勉为其难的认可。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除了刘荣——除了认可刘荣这个太子储君,窦太后,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甚至是不比刘荣差太多的选择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就好比几百年后,唐祖李渊堂堂天子之身,尤其还是开国之君,却在玄武门之变后,甘愿被儿子软禁于深宫多年,便是这个道理。

只不过,刘荣终还是无奈的叹息着摇摇头,将自己的另外一件顾虑说出口来。

于是,刘荣的储位就莫名其妙的坐稳了。

却并没有急于开口阻止,而是慈爱的丢出一句:太子想做,那就试试看吧?

彼时的太子启,是否也像现在的太子荣这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就好比后世,你再怎么技术过硬,前途光明,私下里能和领导相处的更好一些,多一些往来,对你也只会有好处,绝不会有坏处。

「仅仅只是因为在儿看来,一个出身堂邑侯府的太子妃陈氏——甚至是陈皇后,对于我汉家的宗庙、社稷而言,终还是弊大于利的。」

从回忆中缓过神,天子启又如是补充了一句。

「太子非但不会有损失,反而还能更心安些,和东宫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牢不可破。」

能在明面上认可自己,至少是默认自己这个太子储君的合法地位,刘荣便别无他求。

「但儿做出这个决定,即不是因为厌恶阿娇,也不是因为担心馆陶姑母。」

「太子解决了东宫——至少是让东宫不再敌对太子,馆陶主能拿捏太子的筹码,可就又少了一个。」

盖因为天子启清楚地知道:人世间的选择,往往并非‘这么选是对的,那么选是错的"这么简单。

「故而,再三权衡之后,儿终还是决定放弃‘联姻"这个捷径,打算用其他的笨办法,来构建自己和东宫之间的关系。」

倒是让刘荣想起后世,某知名游戏中的人物金句。

如太尉周亚夫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支持;

就算是被软禁于深宫之中,如果铁了心要复辟,李渊难道真的没有一点胜算吗?

「父皇会宫车晏驾;」

刘荣今日的举动,其背后所暗含的信息,自然是难逃天子启那双被朝野内外,乃至天下人誉为‘慧眼如炬"的眼睛。

「——但儿名正言顺,立之以嫡长,年壮即冠,本就不需要向东宫借这么大的势。」

「唯独就怕孝惠皇帝那般,因为怕做错,便什么都不做。」

在刘荣这段话音落之后,难得可以私下交流的父子二人,却是默契的陷入一阵漫长的沉默之中。

「锦上添花,难道不好吗?」

除了政变成功的二儿子李世民,唐祖李渊的其他儿子,都尽数死在了那场玄武门之变当中。

万一玩儿出花活了,也算是为汉家的后世之君,在‘联姻"之外,另寻了一条和东宫利益捆绑的新道路……

对于刘荣并没有和自己做出同样的选择——并没有通过联姻来构建政治同盟,天子启倒也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刘荣‘不类父",或是不够理智之类。

「最为

关键的是:因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劳,而被父皇新封为魏其侯的大将军窦婴,即将成为儿臣的太子太傅。」

——先帝对天子启,总是无比严苛;

所以,本着‘我的选择也不见得有多好"的原则,对于刘荣另辟蹊径,放弃‘联姻"这个最省事、最简单有效的政治结盟手段,天子启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更偏向于观望。

所以,天子启很乐意给予刘荣。

「换而言之,薄太后伸手向父皇要个太子妃的位置,是为了填补轵侯薄昭死后,薄氏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空缺。」

「好的决策,无论决策者有多么不喜欢、多么愤怒,也应该理智的推行;」

对于老爷子那礼乐崩坏级别的混乱称呼,刘荣显然也已经习以为常。

问题的关键在于,然后呢?

从儿子手里夺回江山,复辟即位,然后呢?

——确实。

窦太后不是真的认可刘荣,也不是改变了对刘荣的看法,仅仅只是因为除了刘荣,窦太后没有其他的选择;

想了许久,天子启也没想到自己,能怎么反驳刘荣‘放弃和东宫联姻"的决定。

——李渊真的拿李二没办法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让天子启萌生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我宁愿犯错,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再把唯一的儿子李世民推翻,复辟再多坐几年皇位,待寿数将尽之时,李渊又该把大唐的江山社稷,交到哪个儿子手中呢?

这,才是唐祖李渊被‘封"为太上皇之后,就此随遇而安,不做抵抗的原因。

「——南皮侯窦长君虽然已经薨故,但袭爵的世子窦彭祖,也总还有中人之姿;」

既没有私相授受、老早就和窦婴眉来眼去,也没有为窦婴担任太子太傅,而做出哪怕半点努力。

「虽进取不足,却也至少可保窦氏荣华如旧。」

没得选,所以只能和唯一一个能勉强凑合的人选,尽可能维持相对健康的关系。

「万一再闹出个‘馆陶主登门提亲,被栗姬乱棍赶出"的笑话出来,那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不好的决策,无论决策者多么喜欢、多么心动,也应当冷静的驳回。」

李二殿下:爹,你自己看着办吧;

因为一旦刘荣的储位动摇,那作为刘荣一党的太子太傅窦婴,就必定会成为被放弃,乃至被清洗的‘废太子一党"。

「儿臣,会灵堂即位。」

循声抬眸,刘荣便见老爷子正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俨然一副作壁上观看好戏的架势。

如果刘荣玩儿砸了,大不了到时候让一切重回正轨——一个太子妃陈氏讳阿娇,足以解决刘荣在太子生涯当中的一切问题。

只是这样一来……

得到了巨大的短期收益,却也埋下了严重的长期隐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许多。

因为天子启翻遍了记忆,却根本没有翻到过这样一幕。

因为当年,同样的命题,也曾摆在过‘太子启"面前;

而太子启当年给出的答案,正是先帝年间的太子妃薄氏、至今都还住在未央宫椒房殿的薄皇后。

「——如此说来,太子妃的事,殿下当是有了决断?」

对于天子启的突发奇想,先帝不是破口大骂,就是冷言嘲讽。

「薄昭一死,薄太后当即势单力薄,便只能投资未来,为薄氏谋求个太子妃

的位置。」

只是进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之后,天子启便轻松得出结论:在经过今天这一场会晤之后,刘荣已经没必要为了自己和东宫之间的关系,而拿出‘太子妃"这个筹码,来换得馆陶公主刘嫖的支持了。

就说是窦婴这个太子太傅——刘荣做什么了?

这也正是李世民凭借一场玄武门之变,便得以成为大唐第二位天子的原因。

「阿娇会长大;」

「儿想了想当年,薄太后非要让自己的族孙,给父皇做太子妃的原因。」

就拿当年,‘太子启"做出的选择来说:以太子妃为筹码,换得彼时的东宫薄太后的支持,确实是为彼时的太子启解了燃眉之急。

言罢,刘荣也不忘哀叹一气,又故作随意的嘀咕了一句:「若是真要娶阿娇,那儿还要头疼母亲那边……」

答案是:如果豁的出去,李渊还是有相当大的机会,从儿子李世民手中,将大唐的江山社稷重新夺回来的。

——反正你就剩我这么一个嫡子了,如果不让我坐江山,那爹你就努努力,看咽气儿之前,能不能再给我大唐生个好太子出来。

···

「而如今,窦氏除了皇祖母,还有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以及即将班师的大将军:魏其侯窦婴。」

无论是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还是当下这个平行时空,刘荣在角逐储位上的优势,基本都和刘荣自己没什么关系;

仅仅只是皇长子的身份,让刘荣在不知不觉间,便具备了‘如果不让皇长子做太子,那宗庙、社稷就要生出很多隐患"的强大根基。

就算刘荣和东宫之间,关系再怎么铁、再怎么牢不可破,能更进一步,总归是没有坏处的。

在刘嫖、窦太后母女离开兽圈外,辕固生也被拉上来,并由郎官护送回长安之后,兽圈外的凉亭之内,便只剩下刘荣和天子启父子二人。

「儿听闻乡人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在天子启心中,先帝是伟岸的,也是从始至终都正确的;

如弟弟们本能的谨言慎行,甚至不惜自污以证‘无心夺嫡";

再比如朝野内外,那些看似在和刘荣保持距离,实则却恰恰是因为刘荣身份敏感,才装模做样保持距离的朝臣百官、公侯贵戚……

失去窦婴这么个新生代翘楚,窦氏外戚也会损失重大,甚至会让家族的未来,都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一个姓薄的太子妃,那在薄太后驾崩后,薄氏一族,便将彻底消失在汉家的朝野之上。」

「让阿娇做太子妃,并非是无伤大雅——而仅仅只是短时间内无伤大雅。」

看着自己的太子刘荣,在身旁不急不缓的侃侃而谈,天子启莫名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有了今日这一遭,馆陶主要想拿粮食的事逼太子就范,也是不大能施展开拳脚的了……」

对于这一点,刘荣心里有数,天子启也同样明白。

——天知道这么些年,天子启为了不让薄皇后生下个嫡长子,而付出了多少努力。

便见刘荣又沉吟片刻,再道:「相比较而言,如今的窦氏外戚,局面比当年的薄氏要好许多。」

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便得了太后家族的支持——这一切,并非是刘荣凭能力争取得来,而仅仅只是皇长子的身份,为刘荣带来的。

「不喜欢阿娇?」

「哪怕抛开南皮侯、章武侯两脉——单就是窦婴这个太子太傅,便足以让皇祖母对窦氏的未来安下心。」

这天底下最难还的,便是人情……」

只呵笑着一摇头,旋即便正色沉吟片刻,遂开口道:「父皇教导过儿,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愠而致战。」

「做太子储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大胆说。」

「真到了那时候,皇祖母才是真要大动肝火呢……」

···

「儿,确实做出了决断:不急于拿出太子妃的位置,来拉拢馆陶姑母。」

漫长的沉默,终随着天子启这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而宣告结束。

「为什么不拿出太子妃的位置出来,来让‘十之**",彻底变成十足的把握呢?」

「说说看。」

汉家的太子储君,便极需要有这样的觉悟……

无关乎刘荣想不想要;

仅仅只是天子启想给。

仅仅只是天子启给了,才能让过往在心中留下的伤痛,在某个瞬间得到片刻缓解……

「如果彼时薄昭还在,那父皇想要寻求东宫的支持,当也不至于拿出太子妃作为筹码了?」

「我汉家的储君,不怕犯错。」

顺带着,借着窦婴这个媒介,窦氏外戚一族也和刘荣搭上了干联,虽然还没到一条绳上的蚂蚱——生死与共的程度,但也总归是有了相当强的羁绊。

天子启没有得到过;

对于刘荣而言,这也已经足够了。

曾几何时,先帝是否也曾像现在的自己一样,看着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太子,拿出一个个荒诞的想法或方案;

所以,为了保住窦婴这个宗族新生代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宗族能从始至终,都踩在太子储君的战车之上,窦氏一族天然就要维护刘荣的储位。

看似不大确定,实则信心满满的一语,引得天子启不无不可的点下头;

本能的想要接过话头说些什么,却又不知是想到了什么,将感到嘴边的话原路咽回,示意刘荣继续往下说。

「——薄氏当年,除了东宫薄太后外,外戚便只有轵侯薄昭;」

「——在儿看来,这个道理真正想要说的是:决策者,不能让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成为影响自己决策的因素。」

左右刘荣做了太子储君,也不需要祖母窦太后,能给自己提供什么情绪价值。

人,终究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

「就不怕这么做会痛失好局,再度惹来东宫的不满,更甚是动摇储位根基?」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眼下,刘荣、栗姬母子所在的凤凰殿,与椒房殿薄皇后之间的尴尬关系来看,天子启当年的选择,属于很标准的‘用时间换空间"。

——这,便是刘荣这个太子储君的优势。

「方才,阿姊的脸色不大好看。」

最乐观的状况,也是骂骂咧咧的让天子启滚下去——就连默认的时候,先帝都不忘顺嘴骂天子启两句。

「阿娇会做皇后,皇祖母会做太皇太后,馆陶姑母,也会成为馆陶太长公主。」

戏谑一问,天子启便慵懒的侧躺下身,耐心的等候起了刘荣的答复。

只不死心的如是道出一语,再追问道:「就算和东宫之间,有另外的纽带可以维持关系——尤其还是太子傅窦婴这样坚实的纽带,再多一个太子妃,当也是无伤大雅的?」

「相较于短期内,可以得到馆陶姑母,乃至东宫皇祖母的支持,阿娇皇后为我汉家日后埋下的隐患,远大于曾经的薄太子妃、如今的薄皇后。」

「今日,儿凭着阿娇得了东宫

支持,日后位即九五,便也要还东宫这份人情。」

···

「与其去冒这个风险,还不如就维持原样。」

就这么自然而然的,窦婴就要做太子太傅——做刘荣的老师,成为刘荣最坚实可靠的政治同盟了;

「太子师出身窦氏,皇祖母自然也就没必要塞一个陈氏女,到儿身边做太子妃了……」

···

「如果是小十那样年弱未冠,羽翼未丰的‘儿皇帝",那有阿娇来加固东西两宫之间的纽带,的确可以缓解主少国疑所带来的弊端。」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看似是从来没做错什么,实则,却也是从来都没有做对过什么。」

闻言,刘荣先是本能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也认可老爷子的看法。

「章武侯窦广国虽年老,但在朝野内外威望甚高,更曾险些被先帝拜为丞相。」

「有太皇太后、太后,外加一位太长公主,也确实可以扶保少主,以免君权旁落。」

天子启最终,只丢出这么轻飘飘三个字。

「还是担心馆陶主?」

即便在怎么不愿意承认,天子启心里也依旧清楚:自己总是在本能的模仿先帝,并试图证明自己不比先帝差——至少是不比先帝差太多。

「谨小慎微,步步为营;」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