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757章 天翻地覆二十年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757章 天翻地覆二十年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9: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陛下,你可千万不能同意阿桢的请求啊,他还年轻,什么都不懂,且才新婚一年多,孩子不到半岁,怎么可能抛下基业与妻儿,万里渡海呢!”

北京顺天府,紫禁城乾清宫中,莫子布刚刚开完小朝会,就被泪如雨下的叶德妃,叶小妹给堵住了。

当年那个能一个打五个小男孩,把一头七八十斤大狗勒的大小便失禁的泼辣女孩,今年也已经四十三岁了。

虽然由于保养得好,依然风韵犹存,但毕竟已经到了可以自称老妇人的年纪,衰老痕迹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她的脸上。

“唔,表妹也来了。”莫子布也有些脑袋疼,他左看右看,点了点头,“钱氏你也跟着凑热闹?”

小表妹陈贵妃幽怨的看了莫子布一眼,她当然会来,皇帝把她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子大佬森给弄到河中去了。

气的她现在人都还有些没从儿子远走中缓过来呢,自然要跟姐妹同仇敌忾。

贤妃钱氏才入宫不到七年,是莫子布为了拉拢江南士绅豪商集团纳的,她的五世祖,是莫子布最推崇的少年英雄夏完淳之堂舅,也是参与过抗清的。

英雄之后,加上钱氏长得相当美丽,充满了江南女子的柔美与温柔,入宫后就极为受宠。

不过她再是受宠,也不能跟小表妹这种相伴于危难之中,叶小妹这种皇帝起家时的大管家,几乎可以算元从的德妃相比。

听到皇帝带着一点点责问的语气,钱氏腿一软,轻轻的就跪在了地上。

莫子布有点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一眼,正要叫贤妃钱氏起身,叶小妹就一把将钱氏提了起来。

“妹妹,不要怕他,皇帝也得讲道理,一声不吭就把咱们怀胎十月的儿子,指使的满世界跑,没那么便宜的事。”

正好今天莫子布最小的弟弟,老七莫子浚跟着兄长在见习政务,听到嫂子们的愤愤不平,十二岁的莫子浚差点笑出声。

几个侄子被指使的满世界跑算什么,当年老爹莫天赐在的时候,八十岁了还被五哥给弄到东洋当总理呢。

皇帝狠心的时候亲爹都不放过,能放过儿子?

贤妃钱氏有些忐忑的起来了,皇帝问她为什么来凑热闹的意思很明显,因为她的两个儿子,皇十子阿杊和皇十二子阿枫都是已经定好了要外出就藩的。

特别是皇十子阿杊,已经约定好了要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姻,娶弗朗茨二世的女儿玛利亚.卢多维卡.露西亚,也就是历史上拿破仑的第二任妻子,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王后。

藩地也都找好了,是天竺海上的锡兰岛,至于钱氏的另一个儿子皇十二子阿枫,也基本定了要去布哈拉就藩。

而且钱氏的娘家在到处圈地搞大农场,插手大量行业,莫子布也一直睁一眼闭一只眼,就是他知道钱氏家族捞的钱,未来是要用在他两个儿子海外就藩的。

所以莫子布问钱氏为什么来凑热闹,就是在吓唬钱氏,你家这么搞,你难道还想把两个儿子留在国内?

“陛下别吓唬她,老六想在布哈拉就藩的事,是我告诉她的。”叶小妹果断把事情扛到了自己身上,她的身份特殊,这点小事不可能瞒得过。

当然叶小妹也没有说谎,确实是她把消息告诉钱氏的,这才让钱氏壮了胆,希望能通过叶小妹的抗争,把她的儿子也留在国内,留在身边。

而叶小妹口中的老六,就是最后一波出发的西军-定西军的监军,吴国公莫子泩。

莫子布当然愿意莫子泩扎根河中,因为他能力不错,现在去就能稳定一方,而自己的十二子阿枫今年才五岁,要派上用场还得十多年呢。

“你别想多了,阿枫不去布哈拉,未来也是要吐火罗盆地的。”莫子布立刻无情打消了钱氏的幻想。

大虞朝的安西都使司有四块黄金宝地:

最北面的七河之地伊犁盆地,物产丰饶。

中间是易守难攻的大宛盆地,有一定工业基础,农业也因为水利设施的完备,很有发展前景。

在南边,则是最富饶的金沙河谷(撒马尔罕到布哈拉),莫子布准备在这里大种经济作物,让安西四省的生活水平,上一个台阶。

最后一个,自然就是目前还没拿到手,各方面优势不突出,但地理位置、物产和气候都不错,条件非常全面的吐火罗盆地。

现在伊犁盆地朝廷直辖,大宛盆地给了李献文的夏藩,金沙河谷莫子泩愿意先去稳住,剩下的就是还没完全吃下的吐火罗盆地了。

钱氏眼中的光芒暗淡了下去,不过很快,她瞄准了皇帝的某个部位,自己今年才二十六岁,在皇帝的后宫中算是年轻的,皇帝也很喜欢她。

既然俩个儿子都被弄去外面就藩了,那就再生一个,皇帝总要给她留一个在身边的。

“阿桢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素来的聪慧,治理扶桑期间上下服膺,朝廷派出的大臣都称赞曰能。

朕是相信他的判断,也能明白他雄心壮志的,所以去还是不去,都会由他自己决定,你不要搞哭哭啼啼的那一套来强迫他改变志向!”

莫子布的话说的很重,直接把叶小妹的眼泪都说出来了,她委委屈屈的看着莫子布,“别人都有好几个儿子,可我就这一个啊!”

是挺惨的,叶小妹接连生了三个女儿,二十六岁,也就是嫁给莫子布快十年了,才生了一个儿子,自然很舍不得。

莫子布也能理解她,但也只能硬起心肠对叶小妹说道:“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使命,他们从小锦衣玉食,享受了旁人无法企及的富贵以及尊崇地位,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

若是这点代价都不愿意付出,他们有什么资格享受民脂民膏!

朕要是舍不得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天下间的臣民,谁还愿意把儿女送出去拓殖。

难道朕的儿子是儿子,他们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

叶小妹知道无可挽回了,她只能哭着在陈家小表妹和钱氏的搀扶下,离开了乾清宫。

莫子布也坐在一张长长的躺椅上面,想了很多,不是他不心疼的莫洲桢,而是确实没有办法。

当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殖民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欧洲人,哪怕这个时代他把条件打造的这么好了,还是不行。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道德标准,貌似还是太高了。

那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普鲁士人为什么愿意出海去拓殖,那是因为他们不出门,真的就只有在家乡等死一条路。

哪怕是历经艰险到北美,也比被扔进英格兰工厂的血肉磨坊中,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八年要好。

而在中华,各方面开始大发展后,只要你肯干,总能有个活命的机会,不至于饿死,甚至要是你抛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想法,还能活的挺潇洒。

同时在政府层面,你别管儒家多么虚伪,科举的官员如何表面冠冕堂皇,上忠君王,下护百姓,但背地里各个心狠手辣,贪赃枉法。

但这种至少还能在表面做做功夫,就已经吊打同时期的欧洲贵族和官员了。

而且儒家的道德标准虽然不能彻底改造一个人,但只要是苦读儒家经典出来的读书人,除了极个别丧心病狂的,大多数再是无耻,内心也还是有一点点底线的。

至少他读了这么多年书,知道是非对错,干了坏事,往往内心还是有些不安,不敢,也不好意思把事做绝。

而欧洲的贵族官员,就完全没这个约束了,他们是正大光明的把下面百姓,当成猪狗牛羊来对待,且一点都没心理负担的。

这也是中华百姓,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对法兰西大革命抱有同情的原因,欧洲的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但苦有苦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把人往外赶,大虞则不行,南洋现在还好点,开发的不错,下南洋不需要太多的顾虑。

可是安西四省和北贺洲(北美洲),那就不行了,虽然给地分媳妇,但谁愿意跑那些地方去啊,莫子布好处给了一大堆,还是没人愿意。

是以为了充实安西四省,莫子布都只能让封臣们回家去忽悠,加上他强行让给朝廷给每个地方官增派任务,强制移民。

“老七,最近的为了移民实边引起的乱子,你都知道了吗,你怎么看这事?”

莫子布沉思了一会,看向了角落里假装在勤学苦读,比他长子还小十几岁的弟弟莫子浚。

确实惹出了不少事,比如地方上有富户侵吞贫困户土地,搞得人全家没有生计,只能报名出去拓殖。

由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派人搞钓鱼执法,然后以罪囚的名义给扔出去拓殖。

更有甚者,直接脑洞大开,把一些经济上的小纠纷,或者殴人小伤的事件扩大化,全部整成流放大罪,上报给刑部。

刑部自然知道皇帝的心思,特事特办,据说一个扬州人只因殴打了邻居,把邻居牙齿打掉一颗,就被判了流放北庭,从知县上报到刑部,十天就把流程给走完了。

结果,搞得人家不服,家人都跑到南京来敲登闻鼓了。

莫子浚听到皇帝兄长的问话,先拱手施礼,然后才丢下书本走了过来,想也不想的回答道:

“特别事,特别办,皇兄既然要下面的知府、知县配合朝廷政策,还下了严格的追比,那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应该的。

不然旨意下的如此严格,事情如此难办,却还要缚住下面的亲民官手脚,那会极大损伤官员们积极性的,也有损皇兄威严。”

看来这个思考,在莫子浚心中已经给很久了,以至于立刻条理清晰的说了出来。

莫子布听完面无表情,不悲不喜的对莫子浚问道:“你这一番话,只说了官员如何如何难办,就一点也没为百姓考虑啊!”

“陛下,为百姓考虑,那也不是这个时候该考虑的啊,如今安西四省空虚,当务之急是赶紧移民实边,掌握住当地,此乃朝廷之紧要。

同时大量移民的到达,也可以让受封的将士觉得安西大有可为,以战功换封地值得,那么下次皇兄再要大规模征调士兵出征,他们才会踊跃响应。”

不得不说,莫子浚的话冷酷了一点,但从治国的大层面来说,是正确的。

当国家和朝廷需要的时候,当历史节点走到了这里,有些功在千秋的害民之策,那就必须要执行。

莫子布实际上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没有莫子浚这么毫无心理负担的淡然。

从百姓的角度来说,很多死在路途中,死于水土不服的人,都是他们的挚爱亲朋,他们本不用死,但都在皇帝的随口命令下,客死他乡。

“你说的没错,老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为了子孙后代,也只能是辛苦一下,乃至牺牲一下他们了。”莫子布感叹着说道。

结果莫子浚还有不同意见,他笑着对莫子布说道:“算不上牺牲,没有陛下重拾河山,他们还在满清的压迫下,挣扎求存呢。

他们这一代或许勉强能活,但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因为人口大爆炸带来的浩劫,而下场凄惨。”

嗯,还真挺有水准的,没浪费自己的辛苦培养。

莫子布想了想,就不说一鸦二鸦,单说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动乱。

前者把人口从三亿九千万,干到了两亿七千万,当然,死亡没有这么多,最多也就是两千万上下,但大量的人口逃亡,许多成了没有户口,下场悲惨的地主佃户甚至农奴。

后者波及大半个中国,且还是最富庶的地区,如果加上同治回乱,最少死亡了六七千万之多。

想到这些,莫子布心里终于好受了很多,咱现在害苦了你们,可能移民的路上会死个两三万人,但总比直接在动乱中以各种方法惨死要好得多。

“老七,你去给郑锦水说一声,让刑部不要搞得太过火,流放就流放嘛,不要给人背上那么大的罪。”

莫子布的第一任贴身秘书,自己带大的半个儿子郑锦水目前是五个辅臣大学士之一,分管刑部和大理寺等。

莫子浚接受命令,屁颠屁颠的去了,而接受到圣意的郑锦水立刻发挥聪明才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那就是新增一个不叫流放,但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的罪名,叫做徒,

犯罪之后,直接徒到指定的拓殖地,到地方就解除罪犯身份,且规定服役个几年就可以申请回乡,也不上档案。

嗯,以后的大虞朝可得注意了,随意殴打他人,盗窃一定数目,很可能就直接被判徒某某拓殖地了。

且等你过去呆个几年,官府给你地也分了,房子也起了,各种各样的蛮夷老婆给了发个一两个,再把娃一生。

嗯,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了,估计大部分人,也很难有勇气在几年后,又舍下一切,回去地都没有的故乡。

而从北贺洲回来的莫洲桢,也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他从南京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结果在半路接到莫子布的命令,让他走一趟河南、河北,看看当地情况。

莫洲桢这才发现,这几年,河南河北乡间的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钢铁产业的大发展,民间的农具比满清时期好了十倍都不止,许多地方连锄头都开始用上了生铁的,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耕牛在河南乡间,已经非常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两三头耕牛。

一些靠近大城市的乡间,抽水灌溉已经用上个了蒸汽抽水机,育种和积肥,也开始有专门的农业公司来提供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河南河北的土地开始大规模集中,莫洲桢在滑县附近看到,凡是生活的比较好的农户,基本都是三四百亩的大户。

一家哪怕只有三四个壮劳力,但是依靠精良的工具,充足的耕牛,以及官府等的正确指导,一人种接近一百亩地,并不算非常辛苦。

甚至已经出现了集约化种植的苗头,许多大户自己协商,比如今年你全部种小麦,我全部种玉米,他全部种大豆,等到收获的时候互相帮助,节省体力,方便规划。

而相应的,大量不能适应这个新形式的普通农户,正在被以极快速度排挤出他们祖辈生活了几十上百年的家乡。

他们要么进城成为工人和力夫,要么,或者说大多数,被官府半强制的招募,前往了安西四省,东北四省,甚至莫洲桢想拿下的北贺洲之地拓殖。

招待的他的河南布政使左辅告诉莫洲桢,河南本来有人口三千万,但这些年不断流失,哪怕生育率很高,但目前也已经只有两千万出头了。

且还在进一步减少,由于出省的人太多,以至于西北的甘肃等省和新成立的安西四省之一伊吾行省中,河南口音的中原官话,已经成了主要的腔调之一。

莫洲桢暗暗想到,这个新变化,应该正是父皇想要看到的,大虞朝,正在发生巨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