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暮汉昭唐 > 第二百三十章王入南都

暮汉昭唐 第二百三十章王入南都

作者:周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8: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一月,宛城。

天气寒冷,冷风吹拂,四万甲兵齐列于城外,黑鸦鸦成片犹如黑云压城。

张虞披甲端坐于御驾上,文武从乘于左右,甲骑在外夹护,旌旗飘扬如翼,军鼓声势如摧城,一副无敌之师的模样,观之无不生畏。

摆下如此阵仗,张虞可不是闲着慌,而是意在威慑陈国文武,让他们明白归降之后,不要动什么歪脑筋,臣服于唐朝的统治方是明智之举。

唐军受降仪式之隆重,让不少陈国文武心惊胆战。

在伪太子袁耀、司空袁忠、邓羲、蔡瑁、纪灵等一系列陈国文武从大门趋步而出,神情沮丧,多是落寞,徐徐向御驾走去。

“大王,陈人公卿悉数出城受降,今可要率兵入城接管城防。”高顺问道。

张虞观望了下,说道:“子循率兵入城接管城防,仲康入宫巡视宫宇。”

“遵命!”

领命之后,高、许二人招呼了声,各带数千甲士从小门入城,兵甲精良,队列整齐,乃是唐军中精锐中的精锐。

行至约距十步,陈国出降文武行以叩拜之礼。

“陈国罪臣耀携文武拜见唐王!”

袁耀头去长冠,竟以玉簪盘发,衣着素服,神情落寞,向御驾上的张虞跪拜,说道:“旧时不识天命,负隅顽抗。今朝不敢忤逆,携众文武出降,望唐王宽恕大罪。”

张虞从御驾上起身,顺着踏凳,按剑徐下,走至袁耀身前,搀扶道:“今时归降,亦不晚矣!君父已至长安,思与君同聚。”

“多谢大王!”

袁耀拱手作揖,奉上相关文武,说道:“耀率众归降,今陈尚有南阳及江夏、商、南、长沙、武陵五郡。兵马四万余众,锦绮彩绢各十万匹,库粮一百二十六万石……。”

顿了顿,袁耀诚恳说道:“望大王稍念陈人归降之情,体恤百姓之艰难,善待荆汉诸公兵民。”

袁秘献上玉玺、图书归降是为重要资料,而今袁耀所献图书乃次级资料,如陈国舆图、官吏名单、府库细目等公文,以便张虞接收后能快速处理。

张虞让左右接过文书,正色说道:“君有爱民之心,又有出降之功,孤暂封卿为骑都尉,徙至长安与汝阳侯同居。”

“多谢君上!”

袁耀稍退至角落,郭图便出面说道:“君既已归降,再居宛城恐是不便,劳君携妻儿、弟妹前往长安。”

“今时?”袁耀诧异道。

“今天色尚早,可携家眷赶路。早至长安一日,便能早与汝阳侯相会。”郭图笑眯眯道。

袁耀看向袁秘、袁胤二人,目光中透露出哀求之色。然二人欲言又止,自知无法改变张虞的决定,只得偏头不敢与之对视。

见二人难以相助,袁耀叹气说道:“能否宽限二个时辰,容耀回府招呼家眷,整理书籍、衣物及钱帛。”

“岂能不可!”

袁耀虽说仅是太子,甚至说缺乏权威,指挥不动人。然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是袁术之子,名义上的陈国继承人,今留在宛城始终会是个潜在的威胁。张虞既至宛城,那便不可能留危险在身侧,即便这威胁很小。

在袁耀被甲士监视下回府时,张虞正安抚众陈国公卿。

张虞凭空虚扶众人,说道:“陈国归降,诸君将为唐人。过往之事,如作奸犯科之事,孤不予追究,仅出钱财偿之即可。今后若行违法之事,孤绝不轻饶。而有贤能者,诸君可踊跃举荐,或自荐,或他荐,孤将一一提拔。”

“谢唐王!”众人齐声道。

张虞回到御驾上,目光在众人上扫视一圈,在袁秘身上停留了下,说道:“车驾宽敞,由永宁上车陪侍。”

此言一出,众人用那既羡慕又嫉妒的目光看向袁秘。与唐王同乘是何等的荣幸,荀攸、郭图、张辽等人亲近文武都没享受过,而今作为初降臣子,袁秘便得到陪驾的待遇,其恩宠岂能不高。

或许知道自己招人眼红,袁秘犹豫半响,拱手说道:“君臣有别,秘不敢同行!”

“无妨!”

张虞笑道:“孤初至南阳,不知情况,还需咨询永宁。”

有了张虞的发话,袁秘行礼了下,方敢登上车驾。

少许,城楼上竖起‘唐’旗,张虞手搭车栏上,沉声道:“入城!”

“驾!”

话音稍落,张峻挥鞭而抽,驱使马车缓缓前进。

轮毂压过道路,木制的车轮与石板挤压发出滚滚之声,御驾驶过降人自发排成的队列,张虞在车内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

“永宁!”

“臣在!”

“袁术昔日在时,宠幸小人,骄奢淫逸。今至宛城,孤欲治郡,不知有何见解?”张虞神情淡然,问道。

“禀大王!”

袁秘沉吟少许,拱手说道:“旧时袁公在任,南阳民众重徭役,修缮宫殿,疏通河道,转运军辎,年年操劳。因徭役沉重,出逃百姓甚多,刑法因此而严峻。故大王欲安南阳百姓,轻徭薄赋,宽法待民,便能得南阳人心。”

“仅此而已?”

张虞说道:“无士卿兼并土地,广招部曲之事?”

“安无此事!”

“荆州本身宗贼横行,袁公入荆州,广封官职于宗贼,以得宗贼效力,故人口多有隐匿。”

袁秘苦笑了声,说道:“加之袁公好学高祖,待下宽松,故士卿多有招纳民众,兼并田亩,户籍减少甚多。如袁公初掌南阳时,在册民籍有三十余万户。而至今下之时,在册民籍仅有十余万户。虽有遭伤寒侵袭,但户籍不应如此单薄。”

东汉时期的南阳可非后世河南南阳,因刘秀为南阳人,左右元从多为南阳人,历代皇帝无不至南阳祭拜、巡视,故从开国起,南阳号帝乡。

至中期始,随着宦官登上东汉的政治舞台,借‘同乡则言语习惯相同’的优势,南阳出生的宦官占超半数,至此南阳便不止勋贵、士人政治势力活跃,而是有三只政治集团。

政治集团的活跃,保证了南阳地位崇高,经济政策优渥,故南阳拥有十余处冶铁工坊,并向周围十余郡输出铁器。甚至利用荆州无盐出产的特性,南阳承接河东盐的转运或售卖。

不仅于此,南阳因位于南北中枢,水稻、小麦种植发达,出现了最早的稻麦轮种,不同于北方的两年三熟,南阳农业是一年两熟,二年便有四熟。不计算农田产出,南阳的农业成熟比北方多一期,其产量自然更高。

凭借经济、政治、地理、农业等相关因素,南阳成为了东汉户籍最多的一郡,巅峰时期南阳户籍多达五十三万户,人口约在两百五十万,堪比小州之人口,作为人口大州的冀州都不能与之相比。

汉末因黄巾起义,南阳人口虽有锐减,从五十三万户消退到三十万户,但在袁术治下时期,人口从三十万户,锐减至十万户,这种速度实在太可怕了。

张虞眼睛微眯,问道:“既土地兼并严重,不知卿可有高见?”

袁秘微沉少许,说道:“旧时难行,但今凭大王威望与手段,兼并之田可悉出尔!”

“计从何来?”

“以河南、关中凋敝为由,尽迁公卿大族。而大族或虽不满,但却不敢忤逆大王。”袁秘献计说道:“南阳有公卿、大族上千家,如若迁至京畿之地,至少能有数万家,人口高达数十万。”

袁秘虽说是旧陈国尚书令,但不代表他站在陈国公卿那边。毕竟之前有言,张虞将会尽迁袁氏至关中,那么对袁秘而言,不如大家一起被迁至京畿,以填补河南、关中的人口。

当然了,更关键是袁秘想凭借自己的统战价值,为他在新的王朝里求一官职。尚书令不敢想,但次一级的官职,袁秘有意图之,故只能牺牲同事而为他求官。

张虞微微点头,满意说道:“此乃去除根本之策,大族迁至无主之地,一能核查人口,二能彻查田亩,三能授田于贫苦百姓。”

虽说将大族迁至司隶之地,会成为新的关中大族,然对张虞而言,他所看重的田亩与人口。大族迁徙时,按原有田亩补贴,那么他们势必要如实上报田亩。人口不用多说,一旦上了路,自然有各种手段查出。

人口、田亩难以隐瞒,除了头些年免税,至往后时大族将按户籍缴纳赋税。而大族离开之后,腾空出的田亩收为官府所有,以便授予流民,或是说授予新成丁的人口。

沉吟片刻,张虞说道:“卿先为孤代抚陈国旧人,断不能泄露迁族之事。及荆州太平,诸郡稍安,孤再依卿之大计。”

“诺!”

随着车驾摇晃间,张虞已至袁术所兴修富丽堂皇的宫殿。

念及一路上所见贫苦的百姓,及荒废的田亩,张虞感慨说道:“乱世之时,大费民力而修宫宇,陈国安能不亡。”

袁秘说道:“袁公因旧宫矮小,故令刘表费十万人新建南宫。”

张虞微思少许,吩咐说道:“新宫不居,转至旧宫居住。”

“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