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八十五章 元祐革新(5)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九百八十五章 元祐革新(5)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7: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吕大防所言,确实是道理。

盖南北文教差距,在如今已经出现了。

而且,代差巨大!

别的不说,单单陕西四路历代所出的进士人数,加起来恐怕也不如福建一路一次科举所出的进士数量。

没办法!

说到底,所谓卷教育,其实就是卷钱!

富裕的地方,教育一定好。

穷的地方,教育一定差!

更不要说,大宋还存在着大量汉、蕃杂居的地界。

譬如熙河路、梓州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

这些地方,本来解额就少,士人难以出头。

朝廷再用打分制,全面考核士人才干。

诸路士人的科举功名之路,怕是直接要断掉了。

赵煦沉吟片刻后,问道:“中司的意思是……”

“诸路取人?”

老赵家折腾科举上百年,踩坑无数。

踩的坑多了,自然也就有相应的经验。

是的!

因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路士人水平不一的弊端。

早在仁庙时代,就已经被人发现了。

并在英庙时代,在朝堂上进行过一次科举取人是应该‘混同取士’,以公平为第一,还是用‘诸路取士’,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均衡取士的大辩论。

双方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欧阳修。

其中,司马光是诸路取士的代表,欧阳修则是其对立面。

不得不说,在科举的问题上,司马光确实在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

可惜,很多时候,正确不一定有用。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哪怕欧阳修也承认,司马光的建议有可取之处。

但最终,辩论的结果却是欧阳修大获全胜。

而决定胜败的原因,非常简单。

开封府!

准确的说,是在开封府读书的二代衙内们。

朝廷若是诸路取士,衙内们怎么办?

动衙内的蛋糕,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因为,衙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

而是整个统治集团的二代!

吕大防嗯了一声,奏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诸路取人乃是良策!”

他是陕西人!

自然要给西北乃至于北方地区的士人说话。

赵煦颔首道:“诸路取人确实是良策!”

吕大防露出欣喜之色。

“奈何,如今还没有实行的基础!”赵煦轻声道:“朝中上下,都不会同意的!”

诸路取人的话,得罪的可不仅仅只有开封府的衙内二代。

还有东南六路、江南西路、福建路这些传统的科举强路的士人。

此外,还会伤害到赵煦自好不容易才炒起来的汴京学府的房价——汴京学府的房子为什么能卖的这么贵?

还不是赵煦创造性的发(抄)明(袭)的学区房制度和汴京学府的业主孩子,有机会考入开封府府学的政策?

不然,哪怕汴京学府的区位优势,无比强大。

却也不可能卖到现在这么夸张的价格!

可以这么说,现在汴京学府的房价,起码有一半是因为学区房政策。

一旦朝廷实施诸路取人的政策,汴京学府的房价马上就要拦腰斩半!

而这是赵煦所不能接受的。

“可是……”吕大防垂下头去:“若不诸路取人,臣恐……河北等路,恐有不安……”

赵煦听着,轻轻弹了一下手指,道:“我知道!”

“所以,

河北路是大宋的睾丸。

所以,统战价值直接拉满。

于是,便是河北路的厢军的待遇,都比其他诸路要好。

而且,河北路也没有榷铁、榷盐、榷茶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当然了,这也不仅仅是因为河北路的统战价值高。

也和河北人特别擅长给自己争取统战价值有关。

自立国以来,河北那边的兵变、民变,隔三差五的就要出一个。

每次河北出事,汴京城的赵官家都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通常都会想方设法息事宁人,就怕河北人引辽兵南下——辽国幽燕汉人世家,不乏与河北有亲的。

好多河北将校,祖籍干脆不是涿州的,就是云州的。

这三年,宋辽交子贸易做的火热。

河北的将门和辽地幽燕的汉人世家,私底下走私买卖也做的飞起。

什么铁、铜钱、布匹,都在被人不断的运去辽地。

赵煦对此心知肚明,睁一只闭一只眼。

赵煦站起身来,道:“所以,诸位臣工,与我一起群策群力罢!”

“你我君臣,集思广益,仔细想想,如何在既沿用‘混同取士’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照顾文教偏弱的诸路士人……”

“诺!”群臣纷纷拱手。

只是,事起忽然,急切之间,他们还真的想不出什么能在保证既有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下,还能照顾西北、北方诸路士人的办法。

所以,思虑良久,才由蒲宗孟、吕大防,提了两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建议。

蒲宗孟建议,增加将来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等科举弱路的解额。

但很快就被人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士子,本来就考不过东南六路的士子。

光增加解额,根本无法缓解这些地方的士人对功名的渴求。

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因为大宋科举省试的最终录取人数是和天下诸路军州的解额挂钩的。

熙宁以来,这个比例一般是十比一。

也就是每十个解额,对应一个正奏名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解额增加后所产生的进士名额,恐怕最终多数都会落到东南诸路等教育强路的士子头上。

于是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大了。

吕大防则提议,增加对诸科举弱路的县学、州学投资。

譬如提高州学、县学的教谕、教授待遇、编制,由朝廷增加对州学、县学的学田拨给,增加县学、州学的学舍,并提高对地方士子的福利待遇等等。

但,这个办法,对当前的困局,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赵煦还是接受了吕大防的建议,并命其写成札子,送都堂和礼部讨论。

在拿出具体方案后,再送到他面前来审议,以形成最终的制度、法令。

无论怎么讲,提高科举弱路的教育投入,是一项成本很少,但收益很大的事情!

吕大防得了旨意,当即称贺拜谢。

他曾在横渠先生张载门下求学,亲历过陕西士人求学的艰辛。

但如此一来,有关科举改革的讨论,就又卡住了。

赵煦没办法,就只好道:“我有个想法,且与诸位臣工说一说……”

“诸位听后,回去认真想想,各自写个条陈上奏……”

“我再集合诸公的意见,认真研讨一二,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再予以实施……”

“唯!”

群臣纷纷拱手,然后充满期待的看向赵煦。

在科举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对赵官家的信任还是很高的。

毕竟,现行的科举制度,基本是在历代赵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这方面,人家还真的是专家!

何况,赵煦刚才已经提出过一个创造性的科举录取办法。

赵煦踱了两步后,斟酌了一下用词,就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为了体现朝廷重视兴教昌学的态度……”

“礼部和贡院,可以奏请朝廷,恩遇旧年科举录取人数较少的诸路……”

“比如说,旧年科举正奏名录取人数不足某个数字的路,当补齐这个数字……”

“也就是从该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补录……”

“另外有的军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文教不昌,没有人被录取,那么朝廷就当选该军州的第一名,录为进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抚诸路士人,以彰我兴学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吕大防第一个就唱起了赞歌。

其他人纷纷跟进拜贺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今年科举的录取人数,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关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将因此继续恶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来,天下诸路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公,显然更重要一些。

毕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顶多让朝廷财政恶化。

后者的话……

一个不小心养出个黄巢来……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赵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气来。

“自古功名动人心呀……”

暂时来说,大宋朝的科举改革,也只能是这样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量技术工程人才涌现,才能推动了。

想到这里,赵煦就对侍奉在旁的童贯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诉石得一……”

“我想知道,江宁书院如今有多少学生了?今岁科举,又有多少江宁书院的学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谁?”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则靠着坐褥,思虑起来。

托张元、吴昊的福,如今的科举在殿试环节,已不再黜落士人。

于是,殿试这个程序,也就剩下了皇帝出题亲策新科进士以及御笔钦点一甲、二甲进士的仪式。

而这个权力,是独属于帝王所有的。

换而言之,在殿试上,赵煦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点谁当状元,就点谁当状元。

就像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他就直接在殿试上出题——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这就是直接对元祐政治贴脸开大——你们搞了这么多年,搞出什么名堂来了没有?

没有!

不止没有任何成绩,反而使天下日益穷困,国家越发危险。

那你们到底在搞什么?

大家都来评评理哈!免得别人说朕不讲道理!

于是,这题目一出,全世界都知道,赵煦要对元祐政治反攻倒算了。

朝野上下,顿时全面变色,旧党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只能引颈就戮!

如今,赵煦自然不会那么冲动,急躁的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然,借机释放一点信号,提举两个可堪一造的人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调整了一下坐姿后,赵煦想起了吕大防之前在这静室中,引用过的大胡子的话。

于是,起身到这静室的屏风前找了找,很快就找到那篇赵煦特意让人誊抄过一次的大胡子在去年投稿于汴京义报上的文章。

赵煦拿着这篇文章,看了一遍。

不得不说,大胡子的文采,确实是厉害!

这篇署名东坡居士,名曰:议今学校贡举的文章,端的是引经据典,文采横溢,看的赵煦都忍不住抚掌称赞。

就一个问题……

“苏子瞻,还是过于天真烂漫了!”赵煦将手中的文章,重新贴到屏风上:“这大抵是豪放派诗人的天性吧!”

他都是豪放派了,自然要有些天真烂漫的诗人风采。

然而……

赵煦瞳孔微微一凝。

苏轼的这篇文章,可不仅仅是在提倡德行。

也是在鼓吹诗赋!

正如他所言——近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说得很好!

但请以后不要再说了!

因为,杨亿就那么一个孤例。

本来,若苏轼只是说说而已,赵煦也不会特意将他的这篇文章誊抄下来,贴到这静室的屏风上。

以此使自己保持清醒和冷静,并对朝中的一些人和事保持警惕和提防。

关键在于,苏轼还有一大堆的朋友。

比如说,那些被赵煦贬黜出京的官员。

鲜于侁、曾肇以及不久前被贬的孔文仲等人。

这些人在朝中的时候的言辞和行为,可就比苏轼激进和恐怖的多了。

他们不止一直在朝中提倡德行,鼓吹诗赋取士。

还在鼓噪着说什么要罢废科举的弥封、誊录、编排等制度。

理由是——朝廷怎么可以不相信士人风骨?

况且,用了弥封、誊录、编排之后,考官对于士子的个人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这样一来,考官怎么综合评价士人平日的道德操守与言行呢?

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所以,赵煦贬他们,贬的是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大胡子……”

“不能回朝!”

“得继续在外……”

苏轼若是回朝,担任高官。

赵煦用屁股都能想到,他定然会经历一番从志得意满,到得意洋洋,到眼高于顶,到高谈阔论,然后被人一巴掌扇在地上的循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