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入锋口,怎试刀锋?

“可他们皆未退。”韩思语又道,“这已说明,太子殿下之心、之志,得人所愿。”

朱标沉默,忽低声问:“你知锦衣卫为何要选今夜带走二人?”

韩思语摇头。

“因为今天,是父皇寝疾八日未起的第九日。”

朱标微笑,却眸中寒意如水,“朝中已有人想试我深浅。”

“你怎知?”

“王叔告知。”

韩思语一怔:“王爷也在此局中?”

朱标淡淡一笑:“他不在局中,他是局外之人,却握着棋盘。”

“那你呢?”

“我是棋。”朱标站起身,衣袂翻卷,“可这枚棋,也想走出自己的路。”

他负手行至窗前,望着宫城深处,一言不发。

半晌,他转身吩咐道:“备轿。我要亲自去锦衣卫迎人。”

韩思语大惊:“殿下不可!若您亲自前往,无异于向天下宣告‘此事非小’。”

“但若不亲至,贾永清与林士澄今夜之后,便会心生怯意。”

朱标一字一顿,“而我,不容许他们惧。”

韩思语终究不再言语。

夜色中,朱标一人乘辇而去。

朱瀚听到消息时,正饮茶观月。

王延面色凝重:“殿下,太子这是将自己推入锋口。”

朱瀚不怒,反笑:“锋口?不入锋口,怎试刀锋?”

“殿下为何不阻?”

朱瀚放下茶盏,眼中似有流光:“从今夜起,朱标便不再只是东宫太子。他,是一个真正的‘权者’。”

“接下来……是否该您出手了?”

朱瀚负手而立:“不急,让他先走一步,我再落子。”

王延沉声问:“落子在何处?”

朱瀚缓缓开口,眼中忽现一抹狠意:“兵马司。”

禁中静得几乎没有人声,惟有宫墙之外,隐隐传来低语与脚步的杂响。

这一夜之后,太子朱标亲迎贾永清与林士澄之事,不但未如众人所愿般让东宫趋避锋芒,反而如骤雨前的雷声,清亮震耳。

韩思语取来案卷时,瞧见那最后一行字,怔然良久。

“今日一事,殿下以身护人,人亦当以命应之。”

是林士澄的笔迹,向来清隽疏朗,如玉如竹,如今却透着一股未有的锋锐。

“你看出了什么?”朱标靠坐案后,眼神未离那行字。

“林士澄动了真心。”韩思语答。

“你可知,他原先最忌我之锐。”

“但他敬你之义。”

朱标淡笑:“敬与服,是两件事。”

韩思语摇头:“可这世上,唯有敬之至深者,方肯服之彻底。”

朱标目光微动,忽而问道:“你说,此事之后,父皇可会有所动念?”

韩思语沉吟片刻,道:“殿下欲问的是——是否会放手?”

“是。”

“恐怕不会。”

朱标顿了一顿,道:“我也是这样想的。”

韩思语试探地看了他一眼:“那你还要继续往前走?”

朱标不语,片刻后只留一句:“我若停步,那他们就没命了。”

她心中一颤。

三日后,兵马司新署落成,原为预备防疫所之地,突改为“内城巡调营”,实则由王爷亲自整编。

新营名单一出,兵马司上下尽惊。

沈镇、伍昱、刘召、卫世清等数十锦衣校尉,皆被调入此营,其中竟有五人曾任辽东军伍军职,乃朱瀚旧部。

兵马司副指挥韩世誉亲赴王府拜谒,被拒。

“王爷未见?”

“不见。”

“那是否给个回话?”

“王爷只说一句:‘内城多事,须得内人守’。”

韩世誉心知,此“内人”非宦非官,是王爷之人。

而这一刻,兵马司突然意识到——应天府这座看似安稳的帝都,正从深巷密院里翻涌出暗潮。

次日辰时,朱标接到王延传言。

“王爷已设六营制,整调兵马司。”

朱标神情未动,只轻声道:“是他出手了。”

“殿下可要与王爷会面?”

朱标沉思片刻,摇头:“不必。”

韩思语却皱眉:“殿下不去,王爷或许会以为你犹豫。”

朱标看着她,语气忽柔:“他若真那般在意,便不是王爷了。”

韩思语怔住,一时无言。

东宫诸人皆知,太子朱标虽尊王爷为叔,但彼此之间的信任,早已不是普通亲族之间所能比拟。

那是一种无言的默契:你出手,是我在前;我退后,是你在控。

如今王爷主动控兵,朱标便不动政务——这是一道彼此心照的阵线轮换,真正的默契。

“那殿下接下来……”

朱标起身:“练兵。”

韩思语大惊:“殿下要亲操禁卫?”

“不,是练心。”

他目光沉定,声音如碑石般冷硬:“练我东宫上下之胆、之心、之志。”

半月后,东宫讲舍内设“对辩营”。

朱标亲设八案,广招朝中名士、外府之吏、太学之生,设策而辩,胜者入东宫,败者不录。

林士澄亲为主审,贾永清则为“审辩人”。

这本该是一场朝中少见的才士较量,却在三日之间,变成一场“争权入局”的明争暗斗。

有中书舍人之子自诩才高,不服林评,怒斥“东宫自设朝纲”,被逐。

有国子监正亲赴讲舍欲观局势,被拒。

也有人夜入东宫求托门路,被沈在礼冷言逐出。

讲舍门外,数百人观战听辩,一时间,东宫几成小朝堂。

朱元璋知晓此事,未发一言。

朱瀚知晓此事,亦无一语。

可就在“对辩营”第五日,一人出现,让整个讲舍为之一静。

来人名曰程启宣,乃前任礼部尚书之孙,流放三年,突回京。

他未曾求见,只是当众递交一份策案:“请太子殿下亲审。”

朱标得报时,正在竹庭设局观棋。他停下棋子,淡淡问:“他写了什么?”

韩思语低声念道:

“东宫不可避,东宫不应避。臣子非争权者,亦非干政者,然太子欲为圣君,先当知圣人不避名。臣愿以一策,试东宫之志。”

朱标沉默良久,忽而道:“请他入。”

这一日,应天京城再次轰动。

流放三年之人,策入东宫,太子亲审。

同一时刻,皇城深处。

朱元璋虚弱地靠在床榻上,身旁传来太监细语:“太子已设‘策补之制’,三日之内得人八十,皆言辞犀利,政思明达。”

朱元璋缓缓睁眼:“王瀚可知?”

“王爷曾遣人观其辩,但未现身。”

“哦。”朱元璋点点头,良久不语。

忽而,他低声道:“东宫……终于不再是温室了。”

“陛下可要召见?”

“不必。”

他望着帘外沉沉天光,忽低语:“这是他走上来的,不是我推上去的。”

“既然他敢走,那便看他走到哪一步。”

而在东宫书房之内,朱标对着整整八卷新策,眉头紧锁。

韩思语道:“这八人之策,皆属上乘,可录入决议。”

朱标却道:“不急。”

“为何?”

他淡淡道:“我需先问过王叔。”

“您不是说不必去见?”

“那是彼时。”

朱标起身,衣袖翻卷,露出腕上一道旧伤。

他淡声道:“如今,是时候请他来看一看——我东宫这把剑,是否还钝。”

夜风起,他一人独行出宫,未着朝服,未引仪仗。

宫门外,朱瀚正倚在马车旁,似已久候。

朱标一愣:“王叔……”

朱瀚回头一笑:“你该来了。”

朱标顿了顿,躬身一拜:“东宫,有请。”

夜雨渐歇,晨雾微起。

天尚未亮,京师已是人马悄动。

王府内,朱瀚披着墨色锦袍,立于廊下观雨珠沿檐而落。

他静静听着马车辘轳声越过坊门,消失在胡同尽头,眉宇未动。

昨夜朱标夜访之后,二人不曾多言,只于王府灯下共立一炷香,喝了一盏茶,便各自归去。

但那句“东宫,有请”,落在他耳中,却重若千钧。

朱瀚知道,朱标终于迈出了那一步。

“启禀王爷,”门外急促脚步响起,沈镇快步进门,神色微急,

“卫世清来报,鸿胪寺旧仓库一带,连夜起火,查得火源诡异。有人在火前探寻东宫所召新才册目。”

“嗯?”朱瀚转身,袍袖微拂而起,“什么人?”

沈镇低声道:“原中书舍人黄继晟之子,黄允铉。昨岁被罢,近月多次游走各讲馆,言辞狂妄。”

朱瀚负手缓行,眼神深了几分:“此人是来找名分的。”

“属下已令扣押。”

“不必。”朱瀚语气淡然,“放他。”

沈镇愣住:“王爷不问不查,便放?”

“他不过借火求路,”朱瀚微微一笑,“但他烧的是我的路,那他便只敢走我给的。”

沈镇欲言又止。

朱瀚却已止步庭中:“今日巳时,召见程启宣。”

“召他?”

“他敢以策投东宫,我便要问他一句——他的胆,是求仕之胆,还是争局之胆。”

巳时,朱瀚静坐花厅。

程启宣由沈镇领入,衣衫仍旧素旧,言语却清亮。

“草民程启宣,拜见王爷。”

朱瀚不答,只盯着他看了一刻,才道:“你那策,我看了。”

程启宣拱手:“是臣斗胆。”

“你当知,我王府不设文台,不设议事,非公务事者,难进此厅。”

“臣知。”

“那你今日来,是来问仕,还是问罪?”

程启宣目光坦然:“来问理。”

朱瀚倏地起身,盯着他一字一顿道:“我问你,太子非朱元璋,东宫非朝堂。你以策入东宫,可是借势乱制?”

程启宣不躲不避,声音坚硬如石:“若东宫不得立议,太子如何得练胆?若东宫不设策局,太子如何知天下?若不趁王爷之势立根基,将来太子即位,何人肯服?何事可成?”

朱瀚盯着他,目光似寒冰点水,久久不语。

片刻后,他转身负手,道:“那你可知,你这言,若落旁人耳中,便是大逆?”

“臣知。但臣更知——若今日不逆,明日难顺。”

“你当我王爷,是逆臣?”

“王爷若是逆臣,怎会今朝召我?”

厅中一时沉默。

外头竹枝摆动,拂过檐角,如琴弦颤动。

朱瀚终于笑了,转身时眉间尽是冷峻锋芒:“好一张口,是你这几年在贬所练出来的?”

程启宣躬身道:“三年雪岭,无书可读,无人可语,唯念国策于心。”

“那你说说——太子要什么?”

“要信。”

“要何人之信?”

程启宣答:“王爷之信。”

朱瀚凝视他良久,轻轻点头:“你这张口,够胆,也够险。”

“王爷若允臣继续助太子,臣便愿身后再无他路。”

“好。”朱瀚一掌拍在长案,“你既以策谋势,那便去用你的策,理我的人。”

“王爷是要臣……”程启宣抬头,忽觉明悟,“调理‘六营’?”

“不是调,是审。”

“审?”

朱瀚冷声道:“你以文定人,那便用你手中之文,去试试我王府调来之人,是酒囊饭袋,还是可为利剑。”

程启宣不假思索,立即拜下:“臣领命。”

朱瀚负手望窗,口中淡淡道:“太子能留你,未必能服你。若你真有本事,让东宫的人心,先服你。”

“若服不得……”

“那我替你斩。”

程启宣顿首一拜,不再多言。

午后,讲舍设下文台,程启宣亲主持“人评三道”。

不同于对辩营的策议,三道之设,皆为“东宫六营”所用之人设局设问。考文、考识、考志。

朱标亲观其局,林士澄、贾永清各占左辅右评,韩思语则藏于后席。

第一题,是“昼禁夜漏”之制。

第二题,是“内卫密察”之责。

第三题,却是“太子持衡,若左辅倒,当扶否?若右评逆,当诛否?”

问得极毒,几近触犯东宫命脉。

朱标看着第三题,忽而出声:“这第三题,是你自拟?”

程启宣不避不惧:“是。”

“你可知,林士澄坐左,贾永清坐右。”

“臣知。”

“你这是挑他们?”

“不,臣是在挑东宫。”

朱标忽而轻笑,笑意却不达眼底。

“那你若是左辅右评皆不答,你该如何?”

程启宣抬头直视朱标:“那臣便亲上台,作答。”

朱标不语,众人亦不语。

林士澄眼神微沉,却未出声;贾永清眸光一动,似有笑意。

而此刻,程启宣当真走至讲台中央,一身素衣,衣角无风自动。

“臣程启宣,愿代答第三题。”

他开口之时,如山河之势骤起:

“太子为东宫主心,左右为辅,非柱也。柱可断可换,主心不可摇。”

“若左辅倒,乃识失政断,太子当起新柱,扶者可扶,不可扶者,亦当舍之。”

“若右评逆,乃心逆志反,当诛不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