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求不得

榜上列名二十三人,皆为各地举荐俊才,有庶出寒门者,有旧臣之子,更有以艺理之才列榜前位者,震动四方。

与此同时,京中学子奔走相告,东宫风气为之一变。

而在朱元璋深宫之中,一份无字密折被焚于手炉之上,只留一行朱批:

“标儿渐稳,瀚弟之助,功莫大焉。”

“命户部送三万金,暗拨瀚王府。”

大明朝堂之上,风云涌动。

有人只见太子春风得意,却不知,那位沉静如潭、不言不语的王爷,已替他一寸一寸,踏出了一条皇图之路。

皇城深处,永和殿前夜风微扬,一只纸鸢翻飞过檐角,被夜鸦惊散。

朱瀚立于庭前,手中执一枚棋子,指尖轻敲掌心,未落。

屋内灯火昏黄,身后是王缜低声汇报近三日“才榜”后续所引之风。

士林震动,言东宫气象再起,不似往昔沉滞,已有学子从外郡入京,欲图一试。

“这就是人心。”朱瀚淡淡道。

“朝中诸部虽不语,却皆暗留意。”王缜拱手,“不少旧臣虽未言表,实则态度微松。”

朱瀚将棋子轻轻落入棋盘,似随意,却正卡入一角死局,逆转全局。

“他们只信服力量。”

“如今太子仍太弱,若非吾兄以天子之势暗护,早已掀起风浪。”

王缜迟疑了一下,终究问出一句:“王爷……太子可堪大任?”

朱瀚不语,望着庭前那棵老梅,枝影疏瘦。

许久,他才缓缓说出一句:

“他心足仁,志已立,只差斧钺之锋。”

“那这锋——”王缜抬眼。

朱瀚回望,唇角轻挑:

“我来磨。”

次日清晨,未时未到,太子朱标却已至尚书台外,非奉诏,非仪访,仅随意走动。

“孤来探望诸臣,顺道也想亲眼看看,朝政之气息究竟何如。”

言辞温和,语气却自有不容违逆的份量。

几位年长尚书虽惊,仍不敢阻拦,只得躬身迎进。那一日,朱标沿朝堂诸司之道,步步而行,看案牍万千,听吏卒言辞,看得久了,竟生出几分眉宇清冷之势。

消息传出,满朝侧目。

谁都未料,昔日那位温润谦和、沉于宫中的太子,竟如此主动踏入庙堂泥泞之地。

有人道是王爷授意,有人道是太子脱胎换骨,但朱标未言,朱瀚未应。

可夜中一封密谕却悄然递入皇城深处,由内廷内侍呈至朱元璋案前。

那是朱标亲手所写,仅寥寥数语:

“愿以身勤庶政,承皇志于寸心。惟恐识短,幸得叔父助之。”

朱元璋读罢,沉吟许久,喟然道:“标儿终究不是我。”

胡昂听闻,不敢接声。

“但这天下,终归不能全是我这样的人。”朱元璋眼中泛起异色,“否则铁蹄虽能定国,却难安民。”

他合上密语,命令道:“传宣内官,于午后三刻将翰林学士周简调至东宫讲书。”

“是。”

皇帝调人,天下皆知,而这一次,无旨明示,却一步直通太子府。

又是一枚棋子落下。

王府之内,朱瀚清晨照旧练剑,身形不急不缓,剑锋所至,似舞非杀,剑意如云。

“王爷。”一名亲随快步而来,躬身低声:“昨日三殿下又至东宫,只说是‘探望太子殿下’。”

“哦?”朱瀚收剑,拂开额前薄汗。

“三殿下与太子殿下,院中对弈两局,皆未分胜负。”

朱瀚微一点头,眼中却不见波澜,只道:“让人盯紧了,莫让他们动了真气。”

“王爷是指……”亲随试探。

朱瀚淡淡答道:“朱棣聪慧,有勇有谋,又年少不羁,标儿未必能镇得住他。”

“可惜,不在嫡正。”

一句话,如利刃藏鞘。

当日黄昏,朱瀚独坐于王府东亭。

灯未点,茶未沸,风过屋角。

忽而一道熟悉声音响起:

“瀚弟,夜凉,怎独坐于此?”

朱瀚转身,竟是朱元璋亲至。

不带仪仗,不随侍从,仅着寻常蟒纹常服,神色温和却带三分疲意。

朱瀚起身作揖。

“兄长夜来,有事?”

朱元璋在他对面坐下,摆摆手,道:“朕只是想看看你。”

“你性子寡淡,从不邀功,如今帮着标儿行了许多事,却从不曾主动来宫中说上一句。”

朱瀚笑而不答,只为他斟了一杯温酒。

朱元璋看着他,道:

“你知我为何将那周简送去东宫?”

朱瀚点头:“臣弟知。他是旧友之子,亦是少年有为之人,笔锋锐利、眼界通透。送他去,是为磨太子的棱角,也是给太子添一位真正能与他辩事论道之人。”

朱元璋轻叹一声:“还是你看得透。”

他顿了顿,才缓缓低语:

“朕年岁渐长,也疲了。但我不怕敌国,不怕乱臣,我只怕……子孙庸碌。”

“瀚弟,你是我最信之人,若有一日朕不在了……”

朱瀚猛地抬头。

朱元璋却摆手笑道:“莫急,我还活得好。但话总要提早说。”

“若那一日真至,太子不稳,你便扶他。”

朱瀚神色沉定,不悲不喜,只郑重开口:

“臣弟谨记。”

御马监以北,皇城外三里,一处名为“文清台”的园林悄然开张。

其地不属朝堂,不列庙籍,却一时文人汇聚,琴棋书画,墨香绕梁。

太子朱标,今日便携数位东宫少臣至此。

园中主屋幽雅,四壁无饰,惟一墙挂《幽篁图》;亭中水榭回廊,随风泛起涟漪,湖心画舫缓缓飘来,一女子素衣持箫,未言未笑,箫声却婉转如泣。

朱标立于榭中,听得久了,忽而低语一句:“这是《落梅》。”

“殿下好耳力。”一旁的沈然笑道,“正是《落梅》,乃陈宫旧谱,据说箫谱失传百年。近日此女重得古音,便引来京中士人相访。”

朱标轻轻点头,心底却另有一思。

此曲、此地、此人——若无人指点,岂会恰逢东宫之行?

他并未点破,只举步上前,向那女子微拱一礼。

“此曲若雪,落而无声,不知姑娘名讳。”

女子盈盈起身,缓缓福身,声如泉响:

“小女子名唤清越,非敢称艺,只因得一旧卷,略试音律。”

朱标微笑:“落而无声,是为高音。”

他转头看向沈然:“此地雅静,东宫才子日后可来几次。”

沈然低声应诺。

傍晚时分,朱瀚接到消息。

王缜禀报道:“殿下今日所至之地,乃东宫近臣一月前悄然布设。起初仅作聚文之所,实则背后多与京中新晋举人暗通来往。”

朱瀚听完,只将棋盘轻轻一推:“果然开始用了。”

“谁的主意?”

王缜答道:“应是沈然与魏谨共谋,近来太子言语中已有锋芒。”

朱瀚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却不语。

屋外桂花初开,香气馥郁。他缓步走至窗前,望着夜色中皇城的方向,轻声问道:

“这‘文清台’,今日可有旁人探入?”

王缜顿了顿:“三殿下的人,也到了。”

朱瀚笑了,语调中透出一丝玩味。

“朱棣这小子,果然心细。”

夜中,皇宫内殿。

朱元璋披衣未眠,独坐案后。手中翻着的是一卷朱标近来御前所呈书,字迹整肃,文辞自成一气,已然不再有半分懦弱。

他一字一句看完,竟将书卷轻轻合上,良久未语。

胡昂小声问道:“陛下,可是……”

朱元璋摆手,冷然一笑。

“朕那弟弟,果真比谁都懂事。”

“标儿……终归是被带出来了。”

“若非那瀚弟步步为营,朕怕是还要再等五年。”

他站起身,负手走向殿前朱栏,眼望夜色中的京城。

“但瀚弟也该知道——孩子终有一日要独行。”

“不能一生都有人扶。”

王府中,朱瀚端坐灯下,正在看一页旧谱。

那是当年朱标十岁时所写,书中错字连篇,笔力稚嫩,却有一句他至今未忘:

“愿使天下无寒者,父母皆安。”

他合卷,望向庭中。

那日他随朱标游过乡校,亲眼见那少年在稻田边静坐,看孩子们读书的模样。

那时他便明白:朱标心中是有光的。

只是这光太温,太缓,若不以铁壁护之,终有一日被风所灭。

“今日他已敢在棋盘上动子。”朱瀚低声自语。

“我,便再替他护一局。”

京中入夜,秋意沉沉。

钟鼓司刚落三更,朱瀚府中却依旧灯火通明。

偏厅檐下,几枝腊梅先于时节悄然绽放,香气隐约。

朱瀚身着便服,独自坐在灯下翻看一卷图册。

那是朱标命人所绘《东宫近臣册》,每一位心腹皆有画像、出身、言行、所长。

“沈然,多智寡言,善藏锋。”

“魏谨,性稳,善书奏。”

“邹默……性仁直,擅讲学。”

他一一读过,神色沉凝。

王缜缓步入内,低声道:“殿下,内侍传话,太子明日欲往鸿胪寺听讲,沿途会过香积寺一拜。”

朱瀚轻叩桌面,未语。

他自然知晓——朱标此行,实为一探香积寺中的那位“徐老”,昔年在地方讲学,因言辞激昂被削籍,如今幽居禅房,门下却隐有数位翰林私访。

此人不涉政,却颇得文生敬仰。若得其一言赞许,于东宫声望助力甚大。

朱标,已懂得“以声望驭士”。

“再过十日,便是玄门大讲。”王缜低声提醒,“众儒生赴京,礼部预设三场论讲。太子如能夺一筹,自可聚势。”

朱瀚点头,却并未直接言语赞许,而是淡淡道:“看得出来,他已不再依赖我给的路。”

王缜欲言,又忍住。

朱瀚将图册缓缓合上,轻声道:“不过世事难料,东宫羽翼尚浅,若一时声誉盛而行止未定,反生祸端。”

“要有人,懂得在他锋芒外,再铺一道软土。”

王缜一愣:“殿下是要……”

“让韩正备一席文宴,于竹林书屋设局,邀几位前翰林旧臣,不讲天下,只谈诗酒。”

“顺便——请香积寺那位徐老,也来坐坐。”

“以逸待劳,不如让人自己归心。”

第二日,天尚未明,朱标已整装出宫。

他骑白马,衣冠不饰,仅一随侍、一近侍,姿态谦和,言笑之间,路旁百姓多有称颂。

行至香积寺外,朱标下马自步。

寺门未启,晨钟初响,庙中一僧迎出,乃是徐老门下弟子。

“太子远临,家师拙疾缠身,恐难接驾。”

朱标并未恼,只笑言:“先生在,我便静候。”

一语未毕,忽见寺后侧门缓缓开启,数位老者出门同行,手中皆持折扇谈笑。

为首一人鹤发童颜,正是徐老。

他远远一看朱标,未曾作揖,也未称号,只拱手笑道:

“你来了。”

朱标笑着迎上:“先生邀我听讲,小子怎敢不至?”

众人皆惊。

徐老哈哈一笑:“你倒不是那般木讷的太子了。”

朱标低声道:“学生日夜思量,若天下之人,皆不以我为木讷,而能信我仁心,此生足矣。”

徐老盯他片刻,忽而转身:

“随我入寺——香积茶久未奉人。”

午后,书屋竹影斜斜。

王缜入内禀道:“徐老,已应邀赴宴。”

朱瀚笑了笑,将一卷书信推至案边:“既然东宫已开始立声,那就替他多开几扇窗。”

“光亮从里边照出去,也要让外头的人,愿意推窗看进来。”

深秋已至,宫中换了冬装。乾清宫廊下挂起厚重帘帐,内外温隔如春。

此时,朱瀚却并不在府中。

他着一身浅灰便衣,立于寿安山半腰,一座香火清淡的古庙前,凝视着那尊尘灰未拭的观音石像。

山风穿松,带起一缕淡香。庙虽破,香火却未绝。

系统提示忽然在耳边轻响:

【签到成功】

【地点:寿安山·静华庵】

【奖励:紫檀木藏经一函(内附六朝讲学札记)、心算妙诀(可提升逻辑与推演能力)】

朱瀚神色微动。

这不是第一个奖励,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从不炫耀、从不声张。既得之,便以用之。

“六朝讲学札记……”他低语,“东宫少臣,正需拓识。”

他回眸吩咐道:“回去后,将经函送至竹林书屋,不署名,只言乃旧学士遗赠。”

随行内侍领命而去。

朱瀚独坐庙前,静思良久。直到一位老僧缓缓步来,垂手问道:“施主此来,可为所求?”

朱瀚看着眼前这位风霜之僧,轻声一叹:“我求——人心归正,道理长存。”

老僧低笑,合十:“那便是求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