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寒门宰相 > 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加特进,魏国公(大更)

福宁殿暖阁的垂帘之后。

檀香如丝,在幽闭的锦帷间缓缓游弋,烛火被刻意压得极低。

高太后半张面容掩在晦暗里,只余指尖那串伽楠木念珠映出一点冷光。

新君已经拥立,蔡确等宰执们还在商议官家的身后事,但章越与高太后二人已为了手中的权柄正相互绞杀。

高太后并未接章越的话题,而是道:“大行皇帝倚卿为干臣,有托孤顾命之任,今卿言太子十四岁亲政,莫非已有成算?”

面对高太后之威仪,章越目光低垂避其锋芒,语气恭谨却暗含机锋地道:“臣不敢妄断。然大行皇帝临终以‘尧舜’期许太子,可见天资颖悟。”

“若得太皇太后垂训、两府辅弼,假以时日必能克承大统。”

“至于臣不过是策励疲驽,少佐万一罢了。”

高太后手微微攥紧念珠,在眼角拭泪道:“老身一介妇人,哪里懂得治国安邦之道?倒是卿家三朝元老,又得先帝托孤,这朝堂上下……还是要倚重卿家。”

“太后明鉴。”章越低声道:“大行皇帝所托非臣一人,乃蔡、吕、司马诸公并枢府同僚。”

“仁宗朝时八大王曾欲以‘周公辅成王’自居,终遭制衡。臣愿效此例——凡国事皆请太后懿旨,经两府合议而行。”

高太后心道,章越此言既自削权柄,又将蔡确,吕公著,司马光等人抬出制衡自己。

而章越所言八大王乃宋真宗弟赵元俨,太宗皇帝第八子,当年真宗病重时,赵元俨就借故留宿宫中,遭宰相李迪之忌。

之后仁宗登基,赐赵元俨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

赵元俨知道自己因名望太高,反遭章献皇后之忌,于是反而闭门不出,装疯卖傻。

不过章献皇后病逝后,正是对方亲口告诉了仁宗皇帝,你的生母另有其人的真相。

令仁宗皇帝对章献太后的好感差点崩塌。

八大王赵元俨当年何等威势,最终仍被章献太后压制,直至闭门装疯才得以保全。如今她若执意揽权,章越未必不会成为下一个赵元俨,甚至……更危险。

沉默片刻,她忽地缓了语气,似叹似讽地道:“仁宗皇帝当年事燕王,尽子侄之礼。燕王颇为自重,以家中排行呼仁宗皇帝,虽只在禁中这般,但燕王犹自如此取之,仁宗皇帝不敢言。”

高太后想起了当年仁宗皇帝养在宫中,那位威严不苟言笑的赵元俨,当时宫人都说连契丹人也畏惧。

说到这里她目光直视章越:“卿家觉得……燕王可是聪明人?”

章越面上却波澜不惊地道:“燕王自重,方得善终。然臣以为……”

章越抬起头道:“聪明人当知,有些路……走不得。”

高太后道:“老身亦以为然。太子十四岁亲政太早,不如十五岁如何?”

章越闻言微微一笑,面上则道:“臣不敢,此事太后知道即可,不必写入遗诏中。”

高太后闻言对章越大生赞赏。

顿了顿,高太后点点头道:“不知卿以为何人出为山陵使?”

山陵使制度起源于唐朝,原来李渊病逝时由房玄龄和高士廉出任山陵使,这本是恩典。

到了唐代宗即位时,用山陵使的差遣,兵不血刃地免去了右仆射裴冕和郭子仪的差事。

到了宋朝也没有认真执行宰相出为山陵使的制度,到了真宗时恢复了,让丁谓出任山陵使,到了仁宗英宗时,韩琦两度出任山陵使。

韩琦第二次出任山陵使后遭到王陶的弹劾而罢。

高太后的意思,就是让自己趁着蔡确出任山陵使的时候干掉蔡确。

这是一出借刀杀人之计。

你要上位,手上必须沾血。否则我凭什么信你。

不过章越佩服的不是高太后,而是蔡确……从之前官家临终托孤,再到不过半个时辰,他便预判到高太后的举动,因此向己示好。

师兄不愧是师兄,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铜雀灯台上凝着半融的蜡泪。

章越平静地道:“循故事,当由左相蔡持正出任。照祖宗故事,事毕辞相。”

高太后指尖轻捻念珠缓缓道:“永昭陵覆土后,韩魏公因英庙多病服药之故,未曾辞相。永厚陵覆土后,方成就辞相佳话。其中深意,卿当明白。”

其实宰相出任山陵使后,辞不辞也看皇帝心意。韩琦在英宗时就没有辞,因为英宗帝位不稳。而在神宗时,便觉得你韩琦有隐患,所以通过帝师王陶出面将韩琦拿掉。

当然王陶是自以为能够取代韩琦的,牛逼轰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底,结果……上次进京时,还要看章越脸色。

不过对方元丰三年病逝时,章越也没给对方难看,给了一个体面的待遇。

思忖片刻,章越郑重道:“太后明鉴。若有臣子不识时务,朝廷自当有大臣效王陶之事。“

高太后闻言,凤目中闪过一丝满意。

“卿家思虑周全。“高太后微微颔首,“既如此,便依卿所奏。”

蔡确出任山陵使期间,章越什么时候令蔡确退位,就什么时候接替左相。

谈妥了待遇,章越也不轻松。

君子只谋其为不谋其位。

章越整肃衣冠,郑重拱手道:“太后容禀,臣虽不敢比肩司马公之清节,然于经史之道亦有微见。司马公宁辞枢副之职,甘居洛阳修书十五载,此等风骨臣实钦佩。然臣以为,治国之道贵在通变。“

高太后指尖轻捻念珠,凤目微抬:“章卿但说无妨。“

“臣观史册兴替,“章越声音沉静如深潭,“制度演进如江河奔流,多是顺流而下,鲜有逆溯而返。嘉祐之治虽称太平,然时移世易,其法已难为继。譬如行路,唯有披荆斩棘、架桥渡河,方能开辟新途。若遇歧路便思返程,终难致远。“

高太后手中念珠忽顿,章越此言一出,她也是动容,一旁张茂则也知在这个节骨眼上能说动,能打动高太后的,也只有章越一人了。

高太后问道:“卿家此言,是要老身谨记大行皇帝遗命?“

章越伏首再拜:“臣恳请太后以官家遗志为念。一者荡平西夏、收复燕云,二者承续新法。此二者实为社稷长远之计。“

“新路旧路之说.“太后沉吟片刻,念珠在掌心轻转,“卿言新路当勇往直前,老身却以为若见歧途,及时折返亦是智慧。免役法可暂缓更张,其余新法且容宰执共议。“

章越目光扫过太后手中忽紧忽松的念珠,心知这已是最大让步,遂肃然应道:“臣谨遵懿旨。”

……

章越步出后,果不其然遇到守在殿口的蔡确。

蔡确看了章越一眼,转身离开。章越明白,对方定已揣测到自己与高太后方才的对话。

蔡确走至章越面前,面若无事地道:“大行皇帝后,按规矩要向辽人告哀。”

“辽国若知……此事,多半会趁我朝内不稳,趁机讹诈。”

章越道:“持正是担心,辽国趁我国丧之时兴兵?”

蔡确点点头:“辽人之前一直留手,没有出兵河北四路。这一次若是再以讨要岁币的名义,要挟我等不出河东,而是出河北,怕是饮马黄河。”

二人缓缓交谈,章越记得另一个时空历史上,官家是三月病逝的,王珪出任山陵使,结果王珪五月份病逝,蔡确接替担任山陵使。但蔡确为山陵使后,却没有辞相的打算。

所以台谏便以山陵事为借口弹劾蔡确,令其下台。并指出宰相必须于山陵覆土后辞位,蔡确留恋权位,无视旧制。最后蔡确于元祐元年被罢相。

这个时空蔡确会不会循故事,在山陵使任后主动辞相?

章越道:“国丧时出兵本就是背信弃义之举,辽人不会如此不智。朝廷当选一个能言善辩,聪明机变之士告哀辽国。先礼后兵,谈不拢就打。”

蔡确点点头,问道:“当是如此,使节公以为何人?”

章越则道:“此乃宰相事。”

蔡确心领神会。

蔡确看着不远处的雍王和曹王对章越道:“皇太后与大行皇帝为母子,这半年来举动如此,反类有仇。”

章越看了一眼雍王和曹王,收回目光道:“持正多虑了。”

……

当初众宰相齐聚一堂商量遗诏进行修改,雍王曹王退避一旁。

章越也表示自己不是在职宰相,不便闻听也退在一旁。倒是张茂则作为高太后代言人,完全参与了宰相议论。

遗诏本是草草宣读了只是让太子登基为新帝,当时非常仓促,赶着先让二王和三衙将领先承认了新君再说。

但还有一版是要告之天下,必须是完整版,明日要在百官面前宣读的,其中很多细节问题还没有研究。

翰林学士曾布展开黄绫诏书,沉声道:“诸位相公,明日告天下之诏,尚有数处需议定。”

烛影摇红,众宰执分席而坐。张茂则手持拂尘立于屏风侧,目光在蔡确与司马光之间游移。

最首先一条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向皇后为太后这都大家都没有异议。

但蔡确却出言道:“今德妃朱氏诞下圣嗣,但在遗制内却并无尊崇之礼,当添入朱妃!”

谁都知道,高太后非常讨厌朱妃,大臣们都是默认不写进去。

韩缜道:“但本朝更讲嫡庶之别,宗法之辨。”

章惇道:“唐宪宗即位时,嫡母郭太后与生母郑氏均被尊为皇太后。”

司马光道:“濮安懿王尚称皇考,何谈皇太后。”

司马光说得也有道理,濮议时英宗生父,尚被称为皇考,后折中称为‘皇’而不是皇帝。唐宋各自有各自制度,宋朝嫡庶之别更严。

当然为天子生母朱妃争一个待遇,与当年英宗为他爹争一个名分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蔡确道:“那也应当称皇太妃。”

司马光闻此不再说话,最后将朱妃称为皇太妃写入遗诏中。

然后就是高太后要权同处分军国事,这个没有问题,是官家病重时就指定,宋朝也一直有太后垂帘的传统。但司马光,韩缜主张将‘效章献明肃皇后故事’写在遗诏上。

此事蔡确不肯。

章献明肃太后是死后才还政仁宗皇帝。

此事商量没有结果。

曾布轻咳一声:“大行皇帝临终顾命章越之言,是否载入?”

章直,苏颂皆起身主张此论。

还有官家临终时说了几句话,顾命章越的话要不要写进遗诏中,就算顾命章越,平党项复幽燕及续新法的话,要不要写进遗诏中。

商量了一阵觉得辽国党项仍在,众人一致以为这话不要写了。至于续新法,也被司马光坚决反对,也没有写入遗诏中。

眼见这二事都没争过,章直道:“汉昭烈帝在遗诏中言‘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今也当效此例,当写入遗诏之中。”

苏颂颔首:“天子托孤,百官皆闻,不载反惹猜疑。”

之前反对的司马光没有反对,因为天子托孤的话,大家都听见了,最后众人没有共识,将此让张茂则禀告给高太后。

张茂则捧诏入内,片刻后返回:“太后懿旨——删‘效章献明肃皇后故事’,留‘顾命章越’。”

遗诏确认之后,明日宣读。

章越立于廊下得闻遗诏后,,望着殿内光影交错轻声自语:“太后……倒也算言而有信。”

官家病了大半年,对于天子后事都早有准备。

在二王和三衙管军拜了新君后,三省已是开始操办官家身后事。

譬如安排可靠人手镇守武备库等等,都要办在前头。

……

宰相们继续忙着,章越则已向新君告辞。

原先明黄色的帷帐已换作了素白之色。

新君一脸茫然之状,手足无措之感,眼里不时望向大行皇帝的灵柩,待从内侍得知章越要告辞时,有些惊讶。

官家左右是阎守懃和梁惟简侍立。阎守懃是向皇后的贴身内侍,梁惟简则是高太后的人,一左一右看顾不言而喻。

章越也敏锐感觉到,太子身边伺候的内宦,也是换了一批。

这些内宦原先都是高太后的人,现在都是新面孔。章越猜到这必是蔡确的手笔。蔡确是忠心,但不免忠心太过,这样的举动不是摆明了在说高太后的人不值信任吗?**裸地挑拨祖孙关系啊。

高太后现在肯定对蔡确恨之入骨了。

难怪后史修奸臣榜,你名列榜首。

章越整肃衣冠,向新君深深一揖。

在阎守懃和梁惟简注视下,新君语带伤感地问章越道:“建公得爹爹……大行皇帝顾命,是朕的武侯,为何匆匆辞朕而去?”

章越温声道:“陛下,臣不敢喻为武侯,若是可以,臣愿自比王猛。”

新君疑惑:“王猛?”

章越微微笑道:“陛下可知王猛释褐之前,作何营生?”

新君摇了摇头,章越道:“好教陛下晓得,王猛年轻时卖畚箕为生。”

章越知新君不懂畚箕为何物,伸手虚握,作了一个铲土倾倒的手势。阎守懃和梁惟简都知道章越出身寒门。

而王猛虽出身微贱,却辅佐苻坚成就霸业,章越以此自喻,既谦逊,又暗含深意。

新君莞尔道:“英雄莫问出处,汉昭烈帝也曾以织席贩履为业。”

章越含笑颔首道:“臣谢陛下,无论织席贩履,还是卖畚箕,都是走南闯北的营生,开拓了眼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最要紧是能放下身段与人打交道,从中体察民情,晓得天下百姓的所思所虑。”

“政求民便,能合各人之私者,方能成天下之大公。臣与陛下初次相谈,诚以此肺腑之言上禀。”

新君道:“建公之言,朕受教了。”

“臣不敢。”章越当即起身告别。

“建公留步!”新君突语。章越问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新君突看向灵柩道:“朕再也看不见爹爹了吗?”

章越闻言心底一动,对方虽已身为天子,但仍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童。

章越想到与大行皇帝二十年君恩也是眼眶模糊了。

章越躬身道:“陛下节哀!大行皇帝在天之灵,必佑陛下开创盛世。”

新君含泪点了点头,坚持着目送着章越离开后,泪水终于无声滑落。

……

“门下:

朕以冲龄嗣承大统,仰荷先帝付托之重,夙夜兢惕,惟惧弗胜。顾念社稷之艰,必赖股肱之佐;国朝之治,实资元老之勋。

金紫光禄大夫、建国公章越,器识宏远,才猷卓荦。早膺三朝眷遇,久参机务;再秉元丰钧衡,克彰忠荩。先帝弥留之际,亲执其手,委以顾命,朕虽幼冲,敢忘遗训?

今特晋特进、魏国公,加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八百户,以彰殊勋。”

“于戏,期尔效伊尹之诚、诸葛之慎,俾朕克绍先烈,共臻太平。”

檀香袅袅,宣旨使张茂则手持黄绫诏书缓步上前,他双手捧诏的姿势恰到好处,既显恭敬又不失内廷大珰的体面。

“恭贺魏国公!”张茂则微微躬身,“诏书规格之高,老奴在内廷三十载也少见几回。太皇太后特意嘱咐,要老奴亲至府上宣旨,以示恩宠。”

章越心道:没错,诏书规格很高,比之伊尹,诸葛,强调了自己顾命大臣的身份。

特进位列从一品,在文臣衔中仅次于开府仪同三司,王安石封了特进,但还在推辞中,王珪是死后才追赠的特进。

而魏国公……赵普、富弼、韩琦都曾封魏国公,这几位都是辅国重臣,到合乎他顾命大臣的身份。而之前所提的赵元俨则是燕王,倒是大家互为战国七雄。

无论是特进,还是魏国公,都是顶级文臣的封爵了。

章越还是挺满意的。

不过诏书却没有一句提及实职的安排。

哪里有没有职位的顾命大臣,那叫顾问大臣不叫顾命大臣。

当然但能安排给顾命大臣的职位,只有一个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不出任左仆射,凭什么叫顾命大臣。但左相的位置,现在蔡确还占着呢。

不过变通的办法也有,英宗时富弼丁忧后回朝,韩琦已是昭文相。富弼不能屈居韩琦之下,就暂时出任枢密使。文彦博也是。

文彦博,富弼资历都比韩琦老。

熙宁二年,官家任陈升之为宰相。

下诏道:“文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文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没有位次在宰相之上者,唯独当年曹利用曾在王曾、张知白之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曹利用所为,以紊朝著。”文彦博再三推辞而止。

所以安排还是可以安排的,但高太后看来是坚持要以蔡确的左相之位待章越。

章越纵观本朝典制,仁宗朝吕夷简、文彦博皆曾以宰相兼枢密使。

当然北宋后期,蔡京以太师,总领三省事。

南宋还有平章军国重事。

权力之路,还是要循序渐进!

现在蔡确出为山陵使,这段权力真空,正好是高太后遥控朝政,安插心腹党羽的时候。

若章越迟迟不对蔡确动手,等到上位左相了,发觉三省一院,甚至两制都是高太后的心腹,自己也成了光杆司令。甚至新法也被他尽数废除了。

这就是高太后的政治智慧啊。

“太后这是逼我表态啊……”章越想到这里,笑着与张茂则应酬道:“臣蒙陛下与太后厚恩,敢不尽心竭力?还请中使回禀,臣明日便入宫谢恩。”

张茂则见章越神色如常,在寒暄几句话锋一转,有些意味深长地道:“说来有趣,太皇太后听说,魏国公在陛下面前王猛自比,连夜命人查阅史册。”

他忽然压低声音,像分享什么秘辛:“太皇太后言王猛先后遇桓温,苻坚,最后辅苻坚成就霸业,那王猛封的是清河郡侯,太皇太后说'魏'与'清河'同属河北,倒是天意“

听说魏国公此号乃太后亲拟,章越略有所思道:“一时狂妄罢了,臣谢过太皇太后。”

张茂则笑了笑,又恢复了持重道:“老奴多嘴了。太皇太后还等着老奴回话,告辞。”

章越目送梁惟简,不知不觉自己已是位极人臣,真是四朝老臣了。

章亘,章丞二人一脸喜色来贺章越。

章越笑道:“新君登基,自是百官各有封赏,也是情理之中。”

“亘哥儿,你觉得方才张都知的话有什么用意?”

章亘知道,这是父亲在考自己呢。

章亘道:“张都知特意提及太皇太后,以王猛的典故封爹爹为魏国公,又提及桓温。”

“令孩儿想起当年王猛说服桓温之事,或许以此劝诫爹爹。”

章越笑道:“继续说。”

章亘道:“当年桓温北伐,击败前秦荆州刺史郭敬等人,驻军灞上,关中父老争以酒肉迎劳,男女夹道聚观。”

“王猛听说着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

“桓温问,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一旁章丞听了一笑道:“桓温此问,不是说王猛并非三秦豪杰吗?”

章亘闻言横了章丞一眼,章丞不敢再言。

章亘道:“王猛道,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章越听了微微一笑,是啊,章亘也看出来了。

桓温当时第一次北伐,已经击败了前秦主力部队,屯兵灞上,却不收复近在迟尺长安。王猛言下之意,桓温你这人的打算,是生怕攻打长安而折损了实力,不是真正为晋收复疆土,只是利用北伐之事为自己邀名,竖立威望罢了。

所以三秦父老才不肯真正地归于你。

高太后的言下之意,章越你干啥还不动手,除去蔡确啊?

你也想学桓温是吧?又想上位,又什么都不肯付出。

章越对二子道:“晋史有云,桓温伐蜀,诸葛亮时期的小史犹存,时年一百七十岁。桓温问道:“诸葛公有何过人?”史对曰:“亦未有过人处。桓温便有自矜之色。”

“史良久曰:“但自诸葛公以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温乃惭服。凡事只难得“妥当”,此二字,是孔明知己。“

章亘,章丞道:“谨遵爹爹庭训。”

……

除了加章越为从一品特进外,已是特进的王安石加拜为司空。

已经病逝的王珪也追赠特进。

吕公著加官为银金光禄大夫,秩从二品。

蔡确,司马光为正议大夫,秩从三品。

至于章惇,张璪,章直,苏颂,韩缜等人为通议大夫,秩正四品。

李清臣,曾布为太中大夫,秩从四品。

至于雍王,曹王赐赞拜不名之礼。

其余官员都有封赏。

对于青唐董毡,归义军曹仲寿,已得河西四郡的阿里骨等都有赏赐。但对于阿里骨要求册立为王的请求不予批准。

还有在世的宰相文彦博,张方平,冯京,孙固,吕惠卿,王安礼等也有优礼。

蔡确出任山陵使后,朝廷最高长官便由右相吕公著暂且出任。高太后又下旨,让枢密院便门,与中书省通,让三省与枢密同赴都堂议事。

原来三省与枢密院各有分守,防得是同恶相济。

高太后下诏,同恶相济是无稽之谈。

从先帝的三省都堂共议,再到枢密院共议,一下子参与决策的宰执变多了。议事的人越多,效率也就越低,但也可防止有的宰执大权独揽。

现在朝廷大小事皆由吕公著与众相定夺。

同时高太后又下诏三事。

一取消城内的诇逻之卒,就是皇城司的密探。

二是免除营造开封城的劳役。

三是停止部分奢侈宫廷奢侈品的制作。

同时并赦免部分百姓积欠税赋

这些都是高太后的便民之举,为恢复到嘉祐风气的努力。

而这时司马光再次提出广开言路,罢免役法,保甲法,同时批评蔡确,章惇那等‘始于求谏,终于拒谏’的政策。

司马光上疏后,顿时引起吕公著不满。

都堂里,吕公著见到司马光后,不由长叹。

吕公著还未说话,司马光已是起了话头:“我听说当年太宗游金明池时,召田妇数十人于殿上,赐席使坐,问民生疾苦。太宗起于寒微,犹富贵而忘之,每临朝,无一不问农桑。盖以一衣一饭,莫不出于艰辛。”

他陡然话锋一转:“先帝遗命,让章越继续灭党项,收幽燕,续新法,此三不妥,大不妥。”

“灭党项,收幽燕者,劳民伤财,徒然消耗国力;新法者病国伤民者,若不废止则天下不容,百姓不安。”

吕公著问道:“君实的意思,不仅要废除新法,在党项辽国之事上也要稍让吗?”

司马光点点头道:“正是。”

“先帝即位之初,富相公便劝陛下二十年不言兵事。但陛下没有听,遂有了残民害国的新法至今日。”

“国家便不会到这个地步。”

司马光明白,新法之所以难以废除的缘故,就在于朝廷要在凉州,陕西用兵,同时要抵御辽国南犯,需大量钱财供养兵马,维持朝廷在当地的统治。

吕公著轻叹道:“君实,大行皇帝殡天,此非讨论废除新法时候。照故事当谅阴三年,子不改父道。”

“蔡持正出任山陵使前,皇帝陛下父子继统,政事固有随时损益,但不宜过听人言,以伤事体。”

司马光立即反驳道:“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然前提是不病国,不伤民才可不改,今新法岂可坐视。

司马光道:“况如今军国事是太后和陛下同行处分。这不是子不改父道。而是母改子政。”

吕公著闻言忍不住起身,谁说司马光固执了,在废除新法的事上,他还是很灵活,很懂得变通的。

一个子不改父道,他便来了个母改子政。

司马光道:“若是不能,我愿辞官,以免污高位,尸重任。”

吕公著道:“君实,你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程颢再三道,新法之过,乃我党激成。新法之弊,我辈激烈反对亦有过错。我们当与王介甫共担其责。”

程颢言下之意,若非你们当初反对过激,王安石也不至于一意孤行。如今你又这般固执,岂非重蹈覆辙?

见司马光不为所动,吕公著道:“太后已是打算重罚吴居厚,王子京。除了免役法不可改,其余新法容我等从长计议。能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

“就算真要全部废除新法,也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一时图快。如此必生大祸!”

司马光心知在免役法上,可能太后,吕公著,章越三人已达成协议。免役法怕是一时动不得了。

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做事要十成,若有一成不行,他便不做。司马光一开始也坚持十成,但阻力太大,他是会妥协至九成或八成的。

司马光稍缓道:“惩处几个酷吏何济于事?”

“朝野如今将蔡确,韩缜,章惇并称之三奸。三奸不去,天下难安,朝纲难振!”

吕公著道:“如今朝廷政治更新,我打算推举孙觉、范纯仁、李常、刘挚、苏辙、王岩叟数人。”

司马光道:“这些人我完全赞成。我还要推举数人人,除了公所言六人,还有苏轼、吕大防、朱光庭,范祖禹,郭林等。”

现在神宗去了。

蔡确出任山陵使,吕公著主张朝政,正是人事更新的时候,要废除变法,还是要先换上自己人。

……

暮色渐沉,司马光乘着那辆老旧骡车缓缓归府。车轮碾过汴京的石板路。

当朝宰辅之尊,原可乘坐华贵马车,他却始终守着这辆简朴的骡车,一如他持守的节操。

司马光回府后径直走向书房,依着今日与吕公著商量的那般,写了一个条陈都是自己打算推举的人,打算在经筵时向高太后推荐。

范祖禹、郭林二人名列其中——这二位门生随他修撰《资治通鉴》多年,是该大用之时了。

司马光最看重读书人的‘德’与‘节’。

譬如之前他推举故人之子刘安世出任馆职。刘安世这人非常正直,当时文彦博反对王安石变法,刘安世当着文彦博的面说,新法是顺应人谋,为人谋利的事。如果新法真的不好,要废除他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这般耿介,正是司马光欣赏的品格。后来刘安世也拜在司马光门下。

司马光在闲居洛阳时,对方时常来拜访,每年过节时问讯不断,到了司马光作宰相后,对方却一封书信也没有来。

司马光于是将刘安世放在自己推举的人中的名单第一位。

不过除了刘安世,司马光也是举贤不避亲,将范祖禹和郭林也名列其中。

“老师,请用茶。“

郭林的声音打断了思绪。司马光接过茶盏,忽道:“我欲荐你为御史,可愿担此重任?“

郭林吃了一惊道:“老师,学生从未想过有今日。学生在后省已是足够了。”

年近半百的郭林,不曾意想到自己竟有位列庙堂之上机会。

“你节义过人,随我修书多年,该为天下苍生效力了。“司马光目光温润地看着郭林,眼中满是长辈对后辈欣赏厚爱之意,“这不正是你的抱负么?“

“这也不是你生平的抱负吗?”

郭林深吸一口气道:“老师,恕学生直言,新法中确有不宜尽废之条。”

司马光闻言抚掌而笑道:“好!在我面前尚能直言,他日立于朝堂,必是铮铮谏臣。这正是我看重你的缘由!”

郭林闻言哽咽拜下道:“学生拜谢老师推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