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帝业 > 第191章 二圣评诗才

红楼帝业 第191章 二圣评诗才

作者:挽铖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3: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上皇景宁帝素来喜爱诗词,自己一生也写了千余首诗词。

这日,景宁帝闲来无要事,忽起了雅兴,命袁时、袁历、袁昼三位皇孙将平日所作诗词呈上,在乾清宫暖阁内细细品评。

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鎏金熏笼里燃着龙涎香,景宁帝倚在黄缎靠枕上,就着透窗而入的冬日暖阳,逐首翻阅着三位皇孙的诗词。

先是二十一岁的三皇子袁时呈上的一迭诗词稿。景宁帝才看了三五首,眉头便皱了起来。但见那纸上字迹虽工整,诗句却多是堆砌辞藻,全无灵气,不禁摇头叹息:“此子实乃庸才!”

待翻到十四岁的四皇子袁历的诗词稿,却是厚厚一摞,虽多数平平,却也有几首可圈可点。

最后是十三岁的五皇子袁昼的寥寥数页诗词稿。景宁帝匆匆览过,尽是些稚嫩语句,不由搁置一旁。

景宁帝心生感慨:“老四的这三个皇子,果然只有历儿天资不凡!”

正沉吟间,忽想起一事,心头微动:“倒是那个流落民间的袁易,天资卓绝,文武兼备,只不知此子的诗词造诣如何?”

恰在此时,太监来报泰顺帝求见。

景宁帝整了整衣冠,传人进来。

泰顺帝行礼毕,先奏了两件朝政要事。

议罢正事,景宁帝便将方才评诗之事娓娓道来:“朕今日看了三个皇孙的诗作,历儿确是可造之材,袁时、袁昼却……”说着摇了摇头。

泰顺帝垂首道:“父皇明鉴,儿臣平日也觉历儿最是聪慧。”

景宁帝忽然话锋一转:“皇帝倒是还有一个儿子,那便是袁易。你即刻派人去寻他,命他将平日所作诗词誊录呈上。”略一沉吟,又补充道:“要派人盯着,莫让他拿旁人诗词充数。朕想探其诗词才学,又恐有人暗中相助,故有此叮嘱。”

泰顺帝心头一震,面上却不露分毫,恭声应道:“儿臣遵旨。这就派人去办。”

……

……

神京东郊。

姜家书房内,青烟袅袅,一片静谧。姜念正独坐其中,细读《资治通鉴》。

忽闻御前侍卫任辟疆登门,姜念下意识以为又是泰顺帝召见,忙搁下手中书卷,命女眷及下人们速速回避,整了整衣冠,急步往二门外迎去。

但见任辟疆身旁立着个面白无须的太监,约莫四十上下年纪,着一袭织锦袍子,腰间悬着牙牌,一双细眼似睁非睁,透着精明。

姜念认得这太监,乃是泰顺帝的心腹太监葛瑞。

姜念将任辟疆、葛瑞二人迎入正房后,方正式与二人行礼招呼,对葛瑞笑道:“您倒是稀客,叫寒舍蓬荜生辉了。”

葛瑞道:“我奉圣上口谕,特来叨扰姜侍卫。”

任辟疆随即道明来意:“圣上欲观姜侍卫平日所作诗词,特命下官与葛公公来取。圣谕特意嘱咐,须得亲眼看着姜侍卫誊录,不可……”说到此处略一迟疑。

葛瑞接口道:“不可拿旁人诗词充数。”说罢眯着眼打量姜念神色。

姜念心头一震。他知道泰顺帝也喜好诗词,但泰顺帝日理万机,怎会突然对他的诗词如此感兴趣?又见葛瑞目光灼灼,顿时明白这太监分明是来监视的。当下不动声色道:“微臣拙作,恐污圣目。既然圣命难违,这便去书房誊来。”

心中则暗道:“好在平日确有些诗词,再临时作一首好的,想来多半能趁机获取泰顺帝的赏识。”

三人移步书房。

葛瑞眼尖,瞥见案头摊开的《资治通鉴》,那书页上批注犹新,不由笑道:“姜侍卫倒是好学问,又这般勤勉,难怪圣上青眼有加。”

姜念谦道:“不过消遣罢了,怎敢当此谬赞。”

说着从书橱里取出一个紫檀匣子,启开时发出“咔嗒”轻响,里头齐齐整整迭着一些诗词稿,墨香犹存。

任辟疆与葛瑞一左一右立于案旁,四道目光如影随形。但见姜念挽袖研墨,腕底生风,狼毫在纸上行走如飞,不多时便将旧作誊了二十余首。字迹遒劲处如苍松卧涧,婉转处似游龙戏水。

誊罢旧作,姜念忽又提笔蘸墨,写下“新作”一首。那诗题为《竹石》,写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辟疆读罢,眼中精光一闪,击节道:“好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姜侍卫此诗,倒是别具风骨,不落俗套。”

姜念搁笔谦道:“任侍卫过奖了,不过偶有所感。”心中暗忖:“前世郑板桥的传世佳作,自然非同凡响。”

待墨迹干透,任辟疆取出一方杏黄锦囊,将诗词稿小心纳入,又用黄绫细细裹了,这才笑道:“咱们这就回宫复命,姜侍卫静候佳音便是。”

说罢与葛瑞告辞而去。

姜念送至大门外,望着二人骑马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不觉立在阶前出神。一阵朔风掠过,吹得他衣袂翻飞,这才回过神来。

他折返书房,重又铺开一张纸,提笔将方才那首《竹石》再誊一遍。

正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时,忽闻得门外轻轻三声叩响,如珠落玉盘。

“进来。”姜念头也不抬道,手中狼毫未停。

只见元春款款而入,身着家常袄儿,外罩一件比甲,鬓边只簪一支羊脂白玉簪子,通身上下不算奢华,却自有一段天然风流体态。

她轻移莲步至案前,见姜念正自运笔如飞,不由驻足细看。待看清纸上诗句,那双秋水般的眸子顿时一亮,如星辰乍现。

“大爷又在作诗么?”元春柔声问道,声音似春风拂柳,眼中则闪着异样的光彩。

姜念微笑:“正是。”

元春道:“我且在旁看着,大爷将这首诗写完可好?”说话间已亲自研起墨来,纤纤玉指执墨锭的姿势显得娴雅。

姜念点头,重新蘸了墨汁,狼毫在砚边轻轻一抹,墨色浓淡恰到好处。只见他腕底生风,又写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十四字。这一笔一划,力透纸背,竟似要将那竹石的坚韧气节尽数倾注其中。最后一笔收锋时,笔尖在纸上轻轻一顿,留下个如竹节般的墨痕。

元春看得真切,不由真心赞道:“好诗!真真道出了竹子的气节!”说着以帕掩唇,眼中满是钦慕,“大爷的诗才又进益了,这般佳作,便是流传千古也不为奇!”

说着,元春亲自执起錾花茶壶,为姜念杯中添了热茶。茶汤澄澈,映着窗口泄进来的日光,在青瓷盏中漾起一圈光晕。

姜念接过茶盏,见元春眼波流转,朱唇微启又合,显是欲言又止。他心下了然,只静待她开口。

果然,元春凝视他片刻,终是忍不住问道:“方才那任侍卫与太监来家,不知有何贵干?”话音虽轻,却掩不住其中关切。

姜念暗忖:“此事倒也不必相瞒,横竖她冰雪聪明,心中早有计较,不如顺其自然。”

于是搁下茶盏,他将实情道来:“圣上命我将平日所作诗词誊录呈览,他二人特来取稿。”

元春闻言,手中帕子不觉一紧,面上却强自镇定:“圣上为何如此?”

姜念浅啜一口香茗,淡然道:“或是意欲瞧一瞧我的诗词水平罢。”

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

元春听罢,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暗想:“圣上那般性情,又日理万机,岂有闲心要看大爷的诗词?还特意派御前侍卫和太监来取?便是王公大臣,也未必有此殊荣……”越想越是心惊,那“龙种”的念头又不由冒出来了。

姜念见元春神色变幻,已知她心中所想,暗叹:“果然如此。自她心中已种下我是龙种的疑窦,如今这事,又让她有此推测了。”转念又想:“好在元春识大体,不会传扬这等事。”

……

……

却说任辟疆与葛瑞二人离了姜宅,快马加鞭,回到皇宫。

养心殿暖阁内,鎏金熏笼吐着龙涎香的青烟,泰顺帝正在批阅奏折,见二人回来,当即搁下了笔。

任辟疆双手呈上锦囊:“启禀圣上,姜念诗词在此。”

泰顺帝接过,指尖在黄绫上摩挲片刻,方道:“尔等且退下罢。”

待二人退出,这才解开锦囊,取出一迭诗词稿,但见稿上字迹清峻,墨色如新。

泰顺帝一首首细读,待读罢全部二十余首诗词,不禁眉头微扬,低声赞叹:“易儿不愧天纵奇材,诗词竟也如此了得!”

当下也不耽搁,亲自携着诗词稿往乾清宫去。

景宁帝正在乾清宫暖阁里,见泰顺帝来,笑问:“可是那袁易的诗词取来了?”

泰顺帝躬身道:“回父皇,儿臣已看过,特来呈阅。”

景宁帝接过诗词稿,却不急着看,先问道:“你既已看过,觉得如何?”

泰顺帝不假思索:“易儿在诗词上亦甚有才华。”

这话说得恳切,倒让景宁帝有些诧异:“哦?他的诗词竟也能得你这般评价,朕倒要好好瞧瞧了。”

泰顺帝也不告退,只在一旁坐了,静静候着。

暖阁内一时只闻纸页翻动之声。

景宁帝初时神色淡然,渐渐眼中显出讶异,读到《竹石》时,竟不自觉念出声来:“咬定青山不放松……”念罢,手指在案几上轻轻叩节。

待全部看完,景宁帝抚须长叹:“此子果然不凡!这不多的诗词,竟有一半写得不俗,更有几首堪称佳作!”

说着竟起身踱步,显是心中激动。

泰顺帝见状,心中暗喜。

景宁帝回到座前,竟指着诗词稿逐一点评起来:“你看这《竹石》四句,字字珠玑,气骨峥嵘,假以时日,或能流传千古。”手指又点向另一首:“这《悯农新咏》虽不及《竹石》,然有此悯农之心,实属难得。”

翻到三首柳絮词时,景宁帝忽然轻笑:“这三首柳絮词也妙,尤其是第一首,瞧瞧这句‘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泰顺帝一眼,“倒似暗合此子身世志向。”

泰顺帝心头一跳,却见景宁帝已指向另一首:“这首写星雨的,‘玉宇倾珠万壑寒,银梭乱织素绡残。谁人初见长河泻?此夜重闻万古湍。过眼辉光皆逆旅,焚身碎羽作奇观。愿分余烬书青简,写入苍穹未了丹。’朕甚是喜爱,气象恢弘,此子年仅十六岁,竟就有了这般手笔!”

泰顺帝见景宁帝如此盛赞姜念诗才,心中着实暗喜。

他近来已有认子之意,然细思此事,却知千难万难。单是玉牒更易一事,便非比寻常。若袁易归宗,便要排在四皇子之位,袁历、袁昼的齿序皆要后移。更兼宗室排斥、朝堂议论、史官秉笔、民间巷谈,桩桩件件都需考量。

他思来想去,最好是趁着父皇在世,两代帝王一同下诏,方能减弱风波。如今见父皇这般赏识姜念,正中下怀。

正思量间,忽听景宁帝道:“袁易此子实乃天资卓绝,若不让他认祖归宗,倒是可惜了。”又抚须沉吟,“一旦归宗,正好辅佐历儿,便如老十三辅佐你一般,或能成为一代贤王!”

泰顺帝听到这话,倒也并不惊讶。他早知父皇对袁历格外看重,甚至已有立储之意。而他自己心中,又何尝不是这般打算?至于姜念……纵他已有了认子之心,却不会让这孩子承继大统……

景宁帝忽又笑道:“袁易此子说不定还能成个名传千古的诗人。若如此,史书上倒要记一笔,咱们大庆皇族出了个大才子。”说着竟有些得意,眼角皱纹都舒展开来。

泰顺帝听至此,心头又一跳:“莫非父皇现在就要令朕下诏认子?”

却见景宁帝神色一肃,深沉起来:“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如朕前番所言,且看此子日后造化。若能再建奇功,不断上进,认祖归宗也未尝不可。”

景宁帝说着,又拿起那迭诗词稿翻阅,道:“这些诗词甚合朕意,该当赏赐才是。只不知赏什么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