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吾父耶和华 > 第42章 时代的进步

吾父耶和华 第42章 时代的进步

作者:千翅万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3: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火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骑马使用火器就更是如此了。

在当下13世纪初这个阶段,除去耶路撒冷王国外,其他国家、如威尼斯或者埃及,基本上都停留在火门击发的阶段。

所谓火门击发,便是直接用明火、引信点燃药膛火药。

对于手持火器来说,这必须是同时使用双手才行。

落实在马背上,则意味着他必须一手持握火门枪(手炮),一手使用点燃的火绳,去摁入药膛,没办法再去抽取刀剑。

埃及的这些侦查部队,倒是有考虑过怎么办。

说白了就是在完成射击后,再将火门枪作为钝器挥舞,照成杀伤。

考虑到现在的火门枪,其实就是一根棍子,前面加个套个铁枪管,这其实是可行的。

想的漂亮,训练的时候也被验证有可行性,但进入实战后,很多事都不一样。

敌人并非什么一动不动的稻草人,会装备足够胸甲,能在被击中的同时,挥剑反过来杀人。

不仅如此,在不抓住缰绳的情况下,在马上快速移动,其实也意味着有落马的风险,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使自己能稳坐在马上。

相比之下,尤努斯他们,在中弹的同时,因为能够通过缰绳施加力量,反倒是能及时调整自己坐姿,做到快速反应。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埃及的火枪骑兵,装填的是大量碎石,这样一来虽然说节省了成本,但对于破甲的效果却由显不足,至于火药装填量,那就是另外一个细节问题了。

当然,从时代发展来说,出现火枪骑兵,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当下各国的技术还不足以落实,发展的思路还存在问题。

等到这么一次小规模的战报传回去后,驻守在附近的王国南部埃及战区,第三团的团长马克,就同身旁的帕拉丁西格伯尔聊了起来。

“火器的许多事情,当初校长其实给我们上过课了,只是,我也没想到,埃及那边会走的这么快。”

一旁的西格伯尔也点了点头,他们二人现如今年龄也就大约二十六七,年纪并不大,但作为团级的军官,已经是王国里排得上号的人物了。

之所以能够有这么高的地位,其实便是因为他们在盖里斯还在阿尔哈迪镇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就读学校了。

作为盖里斯最早一批的学生,他们的可靠性与忠诚,包括能力在内,都是王国里顶尖的存在。

盖里斯在教书的时候,对军事史是进行过展望的,对未来做出过许多预言。

其中一部分关于火枪骑兵的一点便是,在武器发展到一定水准前,马上射击并无足够意义。

甚至不如枪骑兵、弓骑兵等好用。

但通过马匹快速机动,让士兵能下马射击,再快速移动离开,这是比较可行的操作。

除去火枪外,甚至于一些轻炮都可以如此使用,从而在多个角度攻击敌人,使得敌人晕头转向,又或者快速补足本方的火力缺口,稳住阵线。

可一旦火器进化到单手可以持握并发射的时候,那么历史的革新就会再次改变战场局势。

西格伯尔说道:“我觉得校长他其实知道火器该怎么发展到那一步。”

“事实上,我们都清楚,校长那可是知道太多事了。”

一想到盖里斯那高深莫测,很多时候说一半藏一半的状态,马克也有些头疼。

对于他们这些盖里斯的学生来说,认为盖里斯是先知,其实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盖里斯不是先知,那么该怎么解释,盖里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溯千年,后晓千年……

那些关于自然万物的规律,盖里斯倒是不吝啬赐教,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盖里斯也会去不断的带着学生回顾与解析,从而希望大家能从历史上吸取教训。

可一旦涉及到未来如何发展,盖里斯便总是会有所犹豫,除去做出一些模糊的预言外,就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思考。

有关火枪骑兵的事,其实也如此。

但确实,埃及人的进步,再度证明了盖里斯的正确性与先见之明。

若非盖里斯力主武装一部分的贝都因部族,他们也不会这么快得到消息。

……

西奈半岛呈三角形,北岸濒临地中海南部,西南和东南岸分别濒临红海的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

苏伊士地峡宽125公里,是一条狭长的陆地。

同后世不同国家精准的国土边境不同,对于这个时代的跟多国家而言,国界本身就是模糊不清,渐渐隐入无人地带的。

恰好,西奈半岛,在人口密度上,确实就和无人区相近,在这片6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按照耶路撒冷王国的估计,可能最多也只生存了两万人。

这两万人,主要以贝都因人为主,逐水草而居,在一处处绿洲之间不断转移。

当然,此外还有西奈山修道院,这样的宗教圣地,能够吸引一些苦修士来此定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优先度的改造。

这些宜居地带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支点,能够允许埃及方面将军队在西奈半岛这片荒漠与高原进行调度,并维系一定的物资补给。

拿现如今,埃及王国第四军团的总部驻扎的地方来说,便是位于声名显著的圣凯瑟琳修道院。

圣凯瑟琳修道院,正式名称为圣凯瑟琳西奈山圣凯瑟琳神圣自治皇家修道院。

是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一座基督教修道院。它位于西奈山脚下,建于 548年至 565年间,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

在亚伯拉罕神话体系中,据说先知摩西,就是在这里见到的燃烧灌木丛。

【摩西牧他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羊群,一日领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

在亚伯拉罕神话中,燃烧灌木丛的意义,便近似黄帝告祭天地时,天上显现大螾大蝼做出回应一般。

是宣告了摩西得到与神交流,作为以色列人领袖的资格。

【神说:「我必定与你同在。你把子民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服事神——这就是给你的标记,表明是我派遣了你。」】

此外,有关这里的圣经故事还有许多,就比如说摩西在这里,还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西比拉。

至于圣凯瑟琳,则是一位基督教圣徒和处女。

根据她的圣徒传记,她既是一位公主,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大约14岁时皈依基督教,使数百人皈依基督教,并于18岁左右殉道。

据说,在修道院建成几个世纪后,有人在附近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圣凯瑟琳的遗体。

因此这个修道院的名字才被改名为圣凯瑟琳修道院。

但对于这个故事,某些愤世嫉俗的人,还是会抱有疑虑的。

恰好埃及第四军团军团长拉加尔德将军,就是这么一位。

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浓厚的宗教情怀,事实上,若非这附近是为数不多可以驻扎军团的地方,他甚至根本愿意来此。

后世神学家,家费利克斯·法布里,在访问这座修道院时,留下了详细的描述。

这里有“高大的果树、沙拉香草、青草和谷物”以及“三千多棵橄榄树、许多无花果树和石榴树,以及大量的杏仁和其他水果”。橄榄被用来提炼油,用于点灯,并作为厨房的佐料。

相对周边地区的荒凉,这里已经是相当宜居了。

但拉加尔德将军,其实还是感到不满,对于他来说,这里太小了,不能集结所有的军队,还要将军队分散开来,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

现如今的埃及军团,在经过改制后,以及同曾经的西欧封建军队不再相同。

埃及的的部队,是以当初第三次十字军残留部队为基础所组建出来的。

这一支十字军在重组的过程中,依旧保留着大量封建时代的特征,但却在重组过程中却不再是按照原本的封建依附关系确立上下级,而是仿照耶路撒冷王**队的体系,还有古罗马职业军团的情况,重新编组。

封建依附关系下的军队,即高阶的领主天然就是军队领袖,寻常的小领主便在军队里充当指挥官,而那些非领主的骑士们要么被集中起来使用,要么则担任中下层的指挥官。

可以说在一个标准的西欧封建社会里,封建依附关系即军事上下级关系。

当然这种制度的天然缺陷性问题太多了,依靠血脉所能传递的东西,实在是有限。

而一名不合格的战场指挥官,所能带来的灾难,足以葬送千军。

更何况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附庸这种说法,一旦落实进军队变成我部下的部下不是我部下……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就靠骑士决死冲锋,再加上步兵跟上,至于自己手底下有多少士兵那不知道,自己部队斩敌多少更不知道,打赢了那就是上帝眷顾,打输了那就被上帝抛弃。

讲直白点,那即是打个仗和摇骰子一样是玄学,而且军备后勤之类的更是直接麻爪,若是在家门口打仗其实还好说,无非是逃兵多点,但终归可以找到民夫替自己运粮。

而如十字军这样的相隔几千公里的远征,如果不去明确好一个尚可的体系制度,那么就是如第一次十字军那样的灾难,还未出欧罗巴的土地,就能死上几万人。

而在第二次十字军里,哪怕是有着法王来作为军队的统帅,也吃了这种标准封建军队的折磨,在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后,军队险些溃散。

在那么一种处境下,法王将自己的部队重新整编,任命圣殿骑士团的骑士来作为部队的小队指挥官,依靠着圣殿骑士团那逻辑相对清晰的上下级体制,来高效的传达命令。

宗教骑士相较于世俗骑士更加强调服从与纪律,依托着宗教骑士团的架构,法王才尽可能完整的将自己部队带到了提尔。

当然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军事纷争后,现如今的欧洲军事体系要比之当初进步了许多,最起码无论是巴巴罗萨的德意志十字军,还是狮心麾下的英法十字军,都没有再去重演第一次十字军时的那种苦难行军。

现如今埃及的十字军,差不多就经历过一次第二次法王重新编组军队的的事件。

明确了真正意义上的军官阶级的存在。

虽然没有什么过于先进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但一个清晰的军纪奖惩制度,加上一个明确的上下级指挥链条,也足以让埃及王国麾下的十字军脱胎换骨了。

近代的各种军事改革,便是将军队打造成一个任务明确的执行机器,每个环节的每个人都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此方能推动军队这头怪兽机械向前进。

话题扯远了,总之经过军改的埃及十字军,已经具备了近代军队的各种鲜明特征。

不再是如原先封建时期军队那样的盲目痴愚。

最典型的例子,其实就是加拉尔德能够派出大批量的侦察兵,向西奈半岛其他地区侦查,并将这些信息汇总,从而在位于修道院的军团总部,修建出一份沙盘,用于标明敌我位置。

根据侦查部队的汇报,他们在北方大约4里格的为止,遭遇了隶属于耶路撒冷王国的贝都因骑兵,对方装备精良,本方初战失利,无法再向北方进行侦查。

考虑到这个时代各个部队的侦查半径,不太可能超过半日路程。

那么意味着耶路撒冷方面的部队,大致上也就在附近10里格范围了。

这意味着,如果继续加大侦查力度,极有可能会同对方部队撞上,从而爆发一次遭遇战。

在这种既有可能爆发会战的处境下,加拉尔德也不由得慎重起来。

毕竟,他无法确定敌人的规模,无从判断双方力量对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