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吾父耶和华 > 第12章 康拉德:锅从天降

吾父耶和华 第12章 康拉德:锅从天降

作者:千翅万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3: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子嗣困难的耶路撒冷历代王室不同,吕西尼昂家族有一个其他家族难以比拟的优势——多子多孙。

居伊本人就有四个女儿,而居伊的兄弟加起来足有六位之多。

而且这七兄弟,还都是同一个母亲生育,仅一位没有活到成年。

放在中世纪的卫生状况下,这已经堪称奇迹了。

在如此众多亲兄弟的帮衬下,不论是在法国还是在耶路撒冷,都可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既然已经树立目标,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耶路撒冷的王位,那么就需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从而攥夺胜利果实。

在原先的历史上,吕西尼昂家族便一步又一步的走向了成功,建立起了吕西尼昂王朝。

从居伊加冕于1186年开始算起,前后两次吕西尼昂王朝,绵延至1472年(EU时代都开始了),其积累的头衔之广,不只是在法国与耶路撒冷、还取得了塞浦路斯、亚美尼亚乃至于安条克……

当然,这一切本该发生的事,或许再也不会出现了。

“所以,除去巴利安和盖里斯外,康拉德也值得注意?”

“是的。”

吕西尼昂几兄弟,在商议开始后就取出了笔和纸,记录起耶路撒冷王国中所有需要注意的人。

其中巴利安一派重要的人物,需要清理的对象,都被整理出来。

除去伊莎贝拉与盖里斯之外,就赫然还有着康拉德。

相比起居伊,杰弗里的密谋能力要强上许多,在经过仔细梳理后,就发现有些问题。

耶路撒冷王国的体制,有些过于完善了,不像是一个经历了战争的残破王国。

甚至于比之法国,都更加的整齐、更加的清晰、更加的集权。

这一整套的议会体系,加上王国中央部门的各司其职,就有着一种不合乎封建体制的美。

而在欧洲,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使用官僚群体进行治国的,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教宗国毋庸置疑是一个,东罗马帝国也算是一个,威尼斯共和国其实也算一个。

至于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影响下,虽然已经诞生帝国议会,可以讨论法律、外交和军事事务,但与那三个比起来还是差上许多。

这年头的神罗帝国议会,本质上还是贵族领主与教会主教们的协商机构。

盖里斯是什么人?一个出生在黎凡特的土包子罢了,有着一手装神弄鬼的技术就罢了,哪里见识过大场面。

如此一来,在巴利安的派系中,出生自北意大利与威尼斯有密切联系,与教宗结盟曾击败巴巴罗萨远征,又在东帝国平定过贵族叛乱,乃至于取得了凯撒头衔的康拉德,就格外显眼了起来。

意大利人、与威尼斯熟悉、曾经充当过教宗的盟友,还是东帝国的“凯撒”。

这可是一下子,就和欧洲三个官僚体制最为健全的国家全部牵扯上了。

相比起盖里斯的履历,康拉德的生平就明朗许多,而且更加的耀眼。

如果说巴利安派系中,谁最可能引导着耶路撒冷王国进行改革,那么就必然是“凯撒”康拉德!

改革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改革的力量在显著的增强巴利安派系,等到巴利安离世之后,伊莎贝拉他们继续把持着官僚群体,那该怎么办?

初来乍到的杰弗里其实并不清楚,第二王国的官僚体系究竟是怎么诞生的,也不清楚在官僚之后还有着教团。

他只是一味的认为是康拉德使得提尔这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此该如何解决康拉德,就需要提上议程了。

……

康拉德并不清楚自己被盯上了,这哪能想到呢?

他只是充当意大利人的代表,在耶路撒冷王国这边混日子,便锅从天降,莫名其妙成了杰弗里眼中的耶路撒冷改革者。

当然,这其实严格来说,也不算有错。

只是他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没有杰弗里想的那么关键。

康拉德与他的父亲威廉五世,确实很深入的参与进了第二王国的变革之中。

威廉五世本人,以74岁之高龄担任了君临议会的上议院议长,且不多提。

康拉德本人由于其见多识广,以及对商业的熟悉程度,也亲自参与进了某些事业的兴办。

盖里斯试着通过康拉德,推进更高效的造纸,然后希望对方能够,通过自己的人脉协助王国建立一套在欧洲的分销体系,尤其是分销即将开始印刷的《圣经》。

造纸这件事,不论什么地区国家民族,基本上都是公认源自天朝。

其中在8世纪时期,造纸术传到了伊斯兰世界,巴格达的工匠们对造纸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使得中东地区也能够大批量的生产纸张。

这为阿拉伯文化迈向辉煌时代,垫下基石。

但印刷术的历史,却要一波三折,在更晚些日子,才西传成功。

确切说直到蒙古西征,才使得印刷术传向西方,但也并未快速普及,反倒是要到古腾堡活字印刷开始,才有了大规模出现的迹象。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年代的第二王国而言,纸的问题相对好解决,印刷术的问题,才是需要投入人力研发,需要培养新的技工,来构建全新的行业。

而且,这个行业的前景,其实相当的不明朗。

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书籍不够昂贵之类,恰恰相反,实质是这个时代的欧洲,既缺乏买书的需求,也缺乏能买起书的人口。

拿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来说,在古腾堡印刷机开工前,圣经通常用上等的羊皮纸制作。

一部完整的圣经需要300-600张羊皮纸,相当于50-100只羊的皮。

抄写圣经的抄经士,平均下来一年起步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圣经。

这样一份圣经,再加上精美的皮革封面、镀金饰品和复杂的图像,价格在300金第纳尔左右,甚至更高。

寻常的教堂都难以负担起全套的圣经,仅有主教、乃至于大贵族家庭才会拥有。

但除去贵族和教士群体,就整个欧洲而言,也只有意大利地区还有君士坦丁堡,可能稍微富裕,有着相对更多的富裕商人群体,尝试来购买。

至于更下层的人,买圣经干嘛?

能拿来吃吗?有什么用吗?能改变贫苦的生活吗?

就算识字了又如何?难不成识字就能改变阶层吗?

就算印刷术,能将高昂的书籍价格打压下去,对于一贫如洗的欧洲穷人而言,那也没有什么意义。

更何况,哪怕是欧洲的古腾堡印刷机开工后,一套相对精良的《圣经》其实也价值30金佛罗林。

真正的赤贫者,是无法负担起任何知识价格的。

但反过来说,意大利地区、威尼斯人、君士坦丁堡,又或者现如今开始富裕起来的第二王国。

确确实实,开始诞生一批拥有能力花钱追求精神享受的人群了。

哪怕不多,其实也是可以试一试的。

盖里斯在提尔的时候,就曾与巴利安提过这方面的事,希望对方能够找到一些值得信赖的能工巧匠,攻关这方面技术。

并且可能要在相当长时间里,对印刷机的制造工艺采取保密的姿态,从而为盖里斯宗争取到时间。

从宗教角度来说,大批量印刷《圣经》,其实是宗教改革的必要前置条件。

一方面在于,只有当《圣经》的数量多到足以让中间阶层群体接触到,中间阶层的教士或市民才能够提出【唯独圣经】这条改革纲领,并且将之落实。

否则的话,从未接触过《圣经》的群体,根本无从谈起利用《圣经》权威反驳罗马教廷这件事。

只会是那些实质上拥有圣经的主教群体,借助对《圣经》的垄断,愈发权威而腐朽并我行我素。

这也是为何15世纪胡斯派教义,虽然有宗教改革意愿,但却并未大规模泛滥,也并未明确提出【唯独圣经】的原因之一。

而且,按照盖里斯某些未曾明确透露的意思来说,大规模印刷《圣经》亦或《古兰经》,实质上也是一次掺私货的机会。

当应刷机技术成熟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又一次汇编圣经的时机。

只要盖里斯版的《圣经》亦或《古兰经》数量,能铺货到比其他教派更多,那么谁才是正统呢?

这个时机的把控,就需要有所准备。

前期的技术储备可以由教团独自进行,但后续的商品分销,却离不开地中海上的那些商贸城邦。

自然也需要康拉德来作为中间人。

经过这么一年的试验与制作,提尔的活字印刷技术,差不多算是成熟了。

同天朝不同,印刷术在蒙古西征中传入西方后,并没有显著的铺开。

对于雕版印刷技术,无论是中东阿拉伯文明又或者基督教文明,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仅在相对狭小的范围里采用。

直到活字印刷技术被古腾堡采纳并且改进之后,才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火花。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直白:汉字太多,字母足够少。

因此,盖里斯给教团的建议便在于跳过雕版印刷,直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这项技术说复杂,实则也是一点都不简单。

对于教团下属的铁匠们来说,这都花了近一年的功夫,才算是按照盖里斯留下的方案摸索出来一个勉强能用的版本。

螺旋压印机,倒没什么复杂的,就是采用了葡萄酒榨汁的螺旋压机原理,是现成的技术。

可油墨配方,还有活字的制造过程,才是费尽心思。

后世的古腾堡开发了一种适合印刷的油基油墨,主要由植物油、松香和碳黑混合而成。这种油墨比传统的水基墨更黏稠,能均匀地附着在金属活字表面。

盖里斯并不了解这种油墨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知道大概的成分,但显然他自己是没空去进行还原的。

而活字方面,更是如此。

15世纪欧洲印刷机,相较于天朝的活字印刷技术,所出现一个革新是在材料学上的。

古腾堡熟悉金属知识,曾经生产过大量的金属镜,也是第一个采用铅、锡和锑的合金制造活字的专业工匠。

这种合金称为活字金属、印刷铅或印刷金属,对于制作耐用的活字块和生产高质量印刷书籍至关重要,证明比东亚使用的胶泥、木制或青铜制活字更适合印刷。

材料学的进步,这就懂的都懂了,在某意义上就是纯纯的看脸抽卡……

事实上,提尔的教团,直到现在,也只是做到了一个相对看得过去的水准,没有真正的复刻古腾堡活字。

虽然也有一些更加简易化生产的方式,但考虑到盖里斯所面对顾客群体,基本上非富即贵,至少也是商人家庭或者骑士。

那么还是不能太糊弄人的,说不准还会反过来影响盖里斯宗的声誉。

在提尔新城区一个工坊中,一名接受过金属技艺培训的帕拉丁,正全神贯注的进行工作。

他的手中是一个钢制的金属冲头,上面的阳刻字母印,比之小拇指指甲盖还要略小一些。

在他一旁,类似的金属冲头,已经准备了许多。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钢制的金属冲头,锤入较软的紫铜条,使之形成类似阴刻的字模铸具。

等到这步工序完成后,将其放入手持模具中,用熔融的字模金属填充模具,铸造出成品字模。

这样的工序,要重复难以计数次,直到这个工坊能够正式开始印刷为止。

而在这间工坊的隔壁,十二使徒中的整整三位,都聚集在这里。

沃特、普尔多克、卡菲……

这些在这个时代尚且声名不显,却注定要名留青史的人,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彼此对视,气氛格外的凝重。

“所以,确定了?”有着打铁经验的沃特,看向普尔多克还有卡菲。

“我们真的要这样印吗?”普尔多克面容颇为纠结。

“这是先知的意思。”卡菲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摆在他们三人面前的,其实是一份盖里斯留下的手稿,这份手稿也可以说是盖里斯对于各教经书印刷的指导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