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四十八章 阿根廷经济崩溃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四十八章 阿根廷经济崩溃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乌班吉省这次行动,仅仅是东非全国性生态保护的缩影,除了保护南方的雨林以外,乌班吉省还取缔了省内的部分农田,种植园等。

如今的经济形势下,农业过剩问题日益严峻,比前世同时间段还要突出,尤其是粮食价格下滑极为严重。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世界的主要粮食进口国,分别是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五个国家的进口粮食总量就在一百万吨以上,紧随其后的是比利时,进口量接近九十万吨。

英国情况比较特殊,所以英国本土并不需要过度开发农业,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都能为英国本土供应粮食,而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他们的特点则是本身工业比较发达,国土面积不大,耕地面积少,人口密度极高等等。

除了这些工业国以外,对粮食需求较大的基本是一些落后农业国,和没有地位的殖民地,就像印度,它在英国殖民地中属于没有“人权”的存在,这使得印度这个粮食生产大国,部分年份需要进口几十万吨粮食。

再看看其他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非,都过的十分滋润,都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当然,导致粮食价格暴跌的原因,或许可以归咎于国际社会的“承平日久”,从一战结束到经济危机爆发前,世界农业可以说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大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药、化肥产量日益增加,再加上相对和平的环境,农业产量持续增加也就不足为奇。

尤其是东非,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这几个国家农业的爆发,可以说是本次农业危机最重要的推手,其中面积最小的阿根廷,国土面积都接近三百万平方公里。

而且,这几个农业大国基本都实现了当前水平下的农业现代化,本身耕地面积就多,单位产量还高,粮食价格大幅度下滑也是必然的趋势,只是借着经济危机的大潮,一起崩塌了。

莱茵市。

东非商业部部长汉斯莱顿,手里拿着一张数据表,汇报着现在世界农业危机的情况。

“现在小麦的国际价格,还不到1929年前半年的一半水平,跌幅超过百分之五十,世界的主要小麦出口国损失极为惨重。尤其是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国家,损失最高,美国情况相对好一些。”

1930年,世界小麦生产国中,苏联的产量最大,不过,苏联市场本身就相对封闭,所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当下苏联不仅没有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反而希望进一步扩大产量,从而解决本国温饱问题。

而东非虽然也是小麦生产大国,但是东非主粮排在第一位的是水稻,小麦甚至还需要进口部分来满足本国需求,所以,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政策,东非小麦价格的波动就很小。

而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目前美国国内小麦价格跌幅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但这和阿根廷,加拿大之流比起来,情况要好太多。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大小麦生产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比如苏联,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人口增长速度快等等。

东非则是农业结构变动,引发这些年来小麦种植面积的下滑。

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但是美国人口也不少,超过一亿多,本国市场需求量也大,因此损失不算最严重。

而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他们的小麦产量完全不输其他大国,同时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偏高,同时,本国地广人稀,自身需求少,极度依赖国际市场。

尤其是英国,在此前,英国是这三个国家的最重要粮食进口国,但是,英国的总人口也才四千多万,毫不客气的说,这三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满足英国本土的小麦进口需求。

因此,农业危机下,损失最惨重的就是这几个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好一些,毕竟是英国的亲儿子,反之,阿根廷就十分危险了。

汉斯莱顿就说道:“根据我们最新的数据,如今阿根廷的出口几乎崩溃,单单是小麦价格就暴跌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牛肉价格跌破百分之五十,玉米甚至跌破了百分之七十。”

“而阿根廷完全就是一个富裕农业国,农业危机下,阿根廷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同时,因为英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英国资本也从去年开始大量撤出阿根廷,这导致阿根廷的铁路,港口资金链断裂,难以维持运营。”

“阿根廷的外汇储备基本枯竭,比索大幅度贬值缩水,失业率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比美国和德国这些高度发达的工业国还要夸张。”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阿根廷大概率会发生社会和政治危机,并且经济陷入长期困难之中。”

事实也正如汉斯莱顿所说,前世阿根廷军政府就是因此上台的,从此开启了阿根廷长期的衰退之路。

当然,这也怪阿根廷此前没有警觉性,在20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阿根廷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代,人均收入水平完全不输欧美非国家。

但凡阿根廷政府在这十年里,能够多拿出一些钱投资工业,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稍微有些国际眼光都知道,随着世界上新的农业产区增加,阿根廷靠农业维持的好日子终究有结束的一天。

光是英国殖民地,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农业,几乎都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而且,在农产品种类上和阿根廷高度重合,取代阿根廷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前世英国就在1932年正式推出了《帝国特惠制》,优先从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粮食,从而保护本国农业。

远近亲疏,英国彻底明确抛弃阿根廷只是时间问题。

别说阿根廷几乎可有可无的工业,他们的农业但凡在此前能够进行一些调整,或许都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就比如阿根廷的农业,看似繁花锦簇,采用最先进种植技术,引入优良品种,机械化程度也不错,但是这些都是镜花水月。

农业技术确实是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却高度依赖英国的支持,品种方面,没有自己的育种机构,农业机械更是完全依赖进口,自己无法生产。

这导致英国资本撤出后,阿根廷农业不仅受到重创,甚至连独立发展的能力都已经缺失。

农业结构上,阿根廷也存在重大问题,像小麦和牛肉两个最重要的农产品,都能被轻易替代,如果,之前阿根廷能种植更多的其他农业作物,或许情况还好一些。

就像东非,在本世纪以来,就一直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国农业,这样,即便农业危机爆发,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根廷的表现还不如前世中东的那些石油富国,毕竟,阿根廷是真有发展工业的潜力,气候,资源,水源,港口等等都不差,但是,阿根廷政府却白白浪费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获得的资金。

而未来,阿根廷也很难再获得二十世纪初的这种发展机遇。

如果当年巴拉圭的老佩洛斯拿到阿根廷的剧本,阿根廷也不至于混到今天这个程度,极大概率能够靠着农业赚的钱,将阿根廷变成一个工业国。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阿根廷的教训,也证明了此前,帝国在农业政策上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过度依赖农业,同时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还有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等等问题,是导致如今阿根廷困境的主要原因。”

现在,东非确实有底气自傲,在诸多农业生产大国中,除了苏联,印度,远东帝国这种工业水平有限的国家以外,东非受到的影响最小。

在政府的强行干预下,相对合理的农业规模,使得东非本国农业的供需维持了整体上的稳定,农业产量基本随着东非人口增速而进步,这样,即便农业危机爆发后,东非也有足够的空间安全脱身。

就像现阶段东非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案》实施后,东非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基本将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东非农业平稳落地。

同时,多年来东非政府一直致力于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结构,这也小幅度提升了东非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东非农业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东非的农业必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但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至于出现后来美国那样直接销毁大片农田,把牛奶直接倒入河里的情况发生。

汉斯莱顿就说道:“目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在农业上减少投入,亏的也就越少,现在,即便再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都不可能解决农业危机,因为在经济危机以前,农民和企业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他们不仅没有卷死自己的竞争对手,独占整个市场,反而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解决农业危机的根本办法,还是解决供需关系,减少供应,扩大需求,两手齐抓才能走出这次农业危机的阴霾。”

阿根廷的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需求端就完全不用说了,阿根廷的农业以出口为主,所以这个方向,阿根廷有求于人,无法自己做主。

毕竟,英国这种工业国,过去可以靠着坚船利炮打开别国的市场,阿根廷这种农业国,完全是有心无力,他们甚至连像样的民用造船业都没有。

供应端,阿根廷此前死抓着农业不松手,而且为了继续扩大利益,就像美国那些股民一样,疯狂盲目的扩大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危机一来,就彻底露馅和崩溃了。

实际上,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工业时代,妄图完全依赖农业,维持本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对于那些工业国而言,阿根廷的农业哪怕现代化程度再高,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且,世界那么大,能取代阿根廷的地方也多,所以,阿根廷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虚有其表。

这不像那些依靠石油发家致富的国家,毕竟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很多,且分布也比较均匀,而石油这种资源就看地理禀赋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就比如,东非和澳大利亚的农业条件其实都不算好,至少远不如阿根廷的自然条件,但是两国农业发展都不比阿根廷差,这是可以通过改造实现的,而石油,东非就无法凭空造出来,不得不铤而走险,到海外去抢。

最后,经济危机下,工业国的抗风险能力,始终要强于农业国,毕竟工业国还有最后一个选项,那就是通过战争把危机转嫁出去。

像东非和美国这种国家,就更不讲理了,工业和农业都十分强大,这也意味着,即便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两国也能挺到最后,把其他对手熬死,最后等到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复苏。

毕竟农业国的收入来源只有农业,而东非和美国这种大国,除了工业以外,农业也十分强悍,在和他国的竞争中也占据优势地位,但凡工业强国,农业都不算差。

除了德国,日本,意大利这种受制于耕地面积的国家,可这只能说他们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限制,但并不能说他们的工业弱。

因此,工业国本身就在工业领域对农业国降维打击,而在农业方面,农业国同样竞争不过前者,这也说明了农业国想要翻身的困难性。

只有把工业发展起来,才有逆天改命的可能性,而阿根廷原本有这样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反而是苏联,没有条件也要硬创造条件,实现工业化,这就是阿根廷和苏联两国在眼光上的差距。

毕竟,苏联这个国家,他本身发展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条件,就算不上好,比如气候寒冷,缺乏棉花等工业原材料,需要额外的工厂建设成本,比如在漫长的冬季为工厂供应暖气,比较高昂的物流成本等等。

也就是重工业上,苏联有一些自然基础优势,但这种优势也不明显,比如资源方面,苏联确实资源丰富,但开发成本高,受到寒冷气候和地理上的限制,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的矿产资源。

总得来说,苏联本身发展工业的基础只能说中规中矩,且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限制,但他们也比阿根廷人更加善于把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