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九十章 公园取经

非洲创业实录 第九十章 公园取经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联考察团的一行人对沙波瓦洛夫的看法都深感认同,对于苏联而言,交通领域的建设确实刻不容缓。

“沙波瓦洛夫同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根据约瑟夫同志的指示,如今我国应该将国防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工业部的特罗伊察说道。

“苏联周围群狼环伺,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围追堵截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一旦我们出现颓势,毫无疑问,它们就会扑上来狠狠的撕咬伟大祖国。”

“而交通建设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且投资巨大,尤其是在我们苏联这种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更加复杂的地方,花费只会比东非更高。”

“所以,在解决外部危机以前,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给国防工业让位。”

特罗伊察的说法更符合如今苏联高层对局势的判断,192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甚至不到德国的一半,和美国,东非这两个工业大国相比,差的差的更多。

虽然沙俄也给苏联留下了不少家底,但这些工业基本上不能满足苏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就比如煤炭,纺织,钢铁,机械等等传统工业领域,技术落后,产量少,而且工业品质量也比较低下。

在20世纪初的新兴工业领域,苏联更是可以说几乎一片空白,比如电力,化工,汽车,飞机制造等。

反映在农业领域,苏联农业严重依赖人力和畜力,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依旧按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

这是苏联本身工业的发展情况,显然此时的苏联工业能力以及生产力水平,完全无法给予这个新生国家安全感。

特罗伊察说道:“1925年,我国的钢铁产量仅有不到到四百万吨水平,甚至还不如帝俄钢铁产业最巅峰的时期。”

“在主要世界大国里,我国的钢铁产量居然还排在奥匈帝国的后面,甚至比利时这个小国都能紧咬不放。”

在一战和内战期间,苏联(俄国)的工业受到了重创,最低时全国工业甚至不足一战前的百分之二十。

这些年苏联一直都在舔舐伤口,但是整体工业依旧没有完全恢复,就拿钢铁行业来说,很多钢铁厂在内战期间,被国内反动势力破坏。

而即便苏联国内局势稳定后,苏联政府也不可能将这些钢铁厂迅速恢复,因为帝俄时代很多企业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而苏联从诞生之初,就一直面临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自然不可能轻易获取到所需的技术。

更别提苏联建立之初,国库十分空虚,大量资本外逃,沙俄富人、贵族卷款流亡海外,白匪和东非等势力的掠夺。

而在被封锁的情况下,苏联想要获得技术,材料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即便在一些领域开放,苏联也买不起。

至于苏联本土的人才,同样受到重创,帝俄时代俄国教育几乎没有向下下沉,所以作为平民政权的苏联,几乎难以得到那些帝俄培养人才的支持。

尤其是一些高端人才,许多都出逃欧洲或者美洲和东非等地区,毕竟高端人才本身就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优待,选择更多。

毫无疑问,关于人才的流失,对于苏联这个新生政权的发展,是最不利的,当然,依旧有不少有识之士,出于国家利益,依旧选择为苏联的科学和工业服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现在苏联所面临的困局。

特罗伊察讲述的情况,给考察团成员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也让他们探究东非发展经验和感受异国风情的大好心情浇了一盆凉水。

别罗哥里耶叹了口气道:“特罗伊察同志,苦难终究会过去的,毕竟此前苏联面对内忧外患,根本无心发展经济和工业。”

“但是,现在国内的局势已经趋于平稳,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祖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沙波瓦洛夫也插嘴说:“工业化对于苏联而言,确实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没有个数年时间很难看到最终成果,但是,我们也不至于如此灰心,毕竟苏联的底子就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好的多。”

“诸如比利时,卢森堡这些西欧国家,虽然工业不可小觑,但他们始终只能是小国。”

“而我们苏联却是一个国土面积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人口过亿,各种资源都比较富裕的国家。”

“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好国土,人口,资源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工业计划,苏联的工业必然能够取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终有一天,苏联能够成为东非和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

20世纪初的西欧就像前世21世纪的东亚地区一样,各国工业十分夸张,这个时代,随便一个西欧国家的工业实力都不容小觑,就比如比利时年钢铁产量在三百万吨以上,甚至卢森堡这个弹丸之地也能达到两百万吨水平,其他诸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更不用多说。

整体而言,欧洲尤其是西欧,在20世纪初依旧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区域,但是西欧各国毕竟不是一个整体,这使得在全球竞争中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西欧地区的发展速度变慢了,而是其他地区发展的更快。

沙波瓦洛夫就野心勃勃的说道:“等到我国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上来,苏联必然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毕竟我们的制度比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更加具备优越性,我相信苏联的未来是极其光明的。”

沙波瓦洛夫的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于是苏联考察团再次出发,毕竟他们来东非不是旅游的,而是学习东非发展的经验,为接下来苏联的工业发展计划提供数据和参考。

早在1925年,苏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就明确了本国工业化发展的方针,也就是将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而如何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其中关键点就在于构建属于苏联自己的工业发展模式。

而这个发展模式的特征,就在于计划性,毕竟资本主义经济重视自由市场,那苏联就必然要在经济层面反其道而行之。

而且苏联领导人约瑟夫,除了建立苏联本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毕竟苏联的外部环境实在堪忧。

这种情况下,计划性的发展工业,毫无疑问可以最快的提升苏联的工业能力,尤其是举全国之力发展自成体系且独立的国防工业,从而保障苏联这个新生政权的安全。

事实上,当初东非也经历过这一阶段,那时东非还仅仅是非洲东部一隅的殖民地。

出于对即将到来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热潮的担忧,彼时的东非,想尽办法发展自己的军队和军工业。

当然,和苏联不同的地方在于,彼时东非还要兼顾移民和殖民地开发工作,但是当时东非的外部环境比现在苏联要好的多,毕竟要等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欧美国家才开始真正重视非洲的殖民扩张。

也就是说东非前期有十几年的稳定发育期,而苏联从成立之初,就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制裁。

总的来说,东非和苏联早期发展,各有各的困难,但是整体情况都不容乐观,充满了对外部局势的忧虑,所以都将国防工业作为发展之初的重点。

……

达累斯萨拉姆市城北人民公园。

“老先生,您在公园里遛弯呢!”别罗哥里耶面带微笑的和一个东非老人搭着话。

“是啊,小伙子,有什么事?”

别罗哥里耶说道:“我叫塔普拉斯,是个希腊人,同时是一个社会观察家。”

虽然不知道这个所谓社会观察家是什么职业,但是东非老大爷还是感觉不明觉厉。

他说道:“哦,原来是社会观察家,听起来挺厉害的,你说你来自希腊,那到我们东非来不会是观察我们东非的吧?”

别罗哥里耶说道:“你还真厉害,一下就猜到了我这次来东非的目的,不错,我就是来对东非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者,同时是雅典大学的一名教授,不知道老先生如何称呼?”

东非老大爷说道:“原来还是一名大学教授,看你挺年轻,看来学问一定不低,我就不能和你相比了,只不过是曾经国营机械厂的一名退休工人,你可以称呼我赫塔司,亦或者是何安中。”

赫塔司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他的德语名,一个是远东名,这些年,东非已经放松了对名称的限制。

别罗哥里耶敏感的抓住了“国营机械厂”这个词汇,他立马认定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能够帮助他获取一些东非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情报。

不过,老人很健谈,他对别罗哥里耶很感兴趣的说道:“希腊这个国家,年轻时我在课本上听说过,也难怪你的德语这么别扭,果然不是我们东非人。”

“不过,能说一口相对流利的德语,对于非德语国家的外国人来说,已经很厉害了。”

别罗哥里耶说道:“多谢老先生的赞誉,不过,我的德语是曾经在德国学习的,和东非确实有一些差别。”

赫塔司拍了一手说:“这就对了,虽然说东非和德国都是德意志国家,但是两国的语言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毕竟统一德国的是普鲁士,所以德国的德语偏向北方,而我们东非德语的采集样本则是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

“整体来说,反而和巴伐利亚,奥地利的德语更相似一些,当然,这并不影响交流,我也见过不少其他德语国家的人,或者是会德语的外国人,毫无疑问你的德语水平,比很多非德语国家人要好太多。”

达累斯萨拉姆市是东非最早开放的城市,同时也是东非第一大城市,国际有名的大都会之一,所以在达累斯萨拉姆见到外国人是很常见的情况。

所以,赫塔司对于别罗哥里耶这个外国人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当然,别罗哥里耶可没有闲心真的和这位东非老爷子闲聊,他转移话题说:“赫塔司老先生,你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国营工厂的工作人员,我对于过去东非的经济发展历程还是很感兴趣的,你能给我讲一讲你年轻时的工作经历么?”

别罗哥里耶的话题一提出来,赫塔司就欣然接受了,毕竟很多人都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年轻时的各种“丰功伟绩”。

赫塔司带着追忆和骄傲的语气说道:“那你可算问对人了,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机械厂工人,但也是经历过过去几十年国家飞速发展过程的。”

“我小的时候,还只是一名远东人,后来随着父母移民到东非……在东非,我们一家有了全新的名字,也就是德语名称,并且加入国籍,正式成为了东非人……”

“在东非,我很幸运的接受了教育,一直到中学毕业,并且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的一家修理厂上班……”

“因为手艺不错和深入学习,被我们厂长介绍到达累斯萨拉姆市第八机械厂工作,然后,我就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安家落户了,也就是说一开始我并非达累斯萨拉姆市人……”

虽然赫塔司开始讲述他在国营机械厂的工作情况,以及在厂里的一些趣事。

而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别罗哥里耶最感兴趣的,他时不时提问一些问题,比如赫塔司他们工厂是如何运作的,工人数量和管理人员如何布置,工厂的制度建设如何,以及他对国营机械厂的看法等等。

赫塔司说道:“说实话,真怀念那个时候在国营机械厂的奋斗的日子,不像现在,很多私人企业问题这么多,就比如假期,薪水等等,现在的年轻人过的比我们那个时候要苦太多。”

当然,赫塔司说的情况,很容易就让别罗哥里耶想歪,他在心里狠狠的怒骂道,果然东非如今的经济制度相较于过去反而是一种退步。

毕竟,按照赫塔司的描述,他十分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东非,但事实上,赫塔司怀念的是自己的年轻的许多美好记忆,真要说社会发展的话,虽然东非在部分领域有所退步,可东非整体物质供应是进步的。

再怎么说如今东非人的生活质量也不可能比十几年前更加艰苦,现在东非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