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八十八章 达累斯萨拉姆的不速之客

1926年四月。

匈牙利工党和奥匈帝国在科马尔诺爆发一场大战,为了争夺这座小城,双方集结了近二十多万军队,科马尔诺瞬时间成为了人间炼狱。

炮火声连绵不绝,从白天到黑夜,深夜的多瑙河两岸在炮火的洗礼下犹如白昼。

在炮火的掩护下,奥地利军队沿着莱茵河和瓦赫河对科马尔诺发起了总攻。

科马尔诺城防指挥部。

一名军官火急火燎的来到科马尔诺匈牙利驻军的总指挥所,他的脸上沾染着黑色的灰烬和血迹,头发凌乱,目光中夹杂着焦虑。

而所谓科马尔诺城防指挥部仅仅是科马尔诺城里一处不太起眼的民居,门口仅有两名守卫。

“弗拉布莱同志!”守卫看到来者问候道。

但是,弗拉布莱此刻完全没有心情和他们打交道,他习惯性的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毫无顾忌的快步进入指挥部。

“舒拉尼同志,敌人的炮火太凶猛了,我们仓促建立的工事和掩体根本无法有效阻止奥地利人炮火的摧残,外围阵地已经彻底失效!”弗拉布莱一进去指挥部就焦急的说道。

舒拉尼紧皱着眉头,问道:“阵地丢失了?”

弗拉布莱说道:“我已经让所有人撤回城里,我们短时间构造的工事根本起不到作用,只能徒劳制造伤亡。”

舒拉尼对于弗拉布莱主动放弃外围阵地很生气,但是他也明白,想要靠外围阵地阻挡奥匈军队,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匈牙利对于科马尔诺的经营并不算牢固,且他们抵达科马尔诺的时间太短。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科马尔诺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实际上更有利奥匈帝国的进攻,奥匈军队可以沿着河流顺流而下,且平原地形,基本无险可守。

至于借助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匈牙利的重点则是放在莱茵河南岸的科马罗姆要塞,至于北岸,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从一开始,匈牙利政府就没有打算坚守北岸。

在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中,南岸的科马罗姆要塞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匈牙利工党也是想复制原匈牙利对抗奥地利的操作。

而这也就意味着北岸的舒拉尼部,从一开始就是被匈牙利工党准备随时放弃的那一部分。

当然,舒拉尼早在战争开始前,就明白这一点,甚至是主动请缨驻扎在北岸,试图给予奥匈帝国制造麻烦。

舒拉尼问道:“现在前线的具体情况如何?”

弗拉布莱没有啰嗦,他说道:“奥地利人本身人数就占据优势,武器弹药更是我们的数倍之多,而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还有舰艇的掩护!”

“对于这些水面舰艇,我们并没有反制手段,他们分散在莱茵河和瓦赫河,对我们造成了极大干扰,让我们无法全力对付陆地方面的奥匈军队。”

莱茵河和瓦赫河的航运条件十分发达,两河交汇处的科马尔诺当地船厂甚至可以接到黑海的商船制造订单,就足以证明当地水运条件的优越性,所以奥匈军队能够借助两条天然河道,通过内水舰艇对沿岸的匈牙利军队进行火力压制。

莱茵河的上游在奥地利境内,而瓦赫河是莱茵河的支流,主要在斯洛伐克境内,这两个方向的奥匈帝**队刚好借助水运,在科马尔诺集结。

舒拉尼听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说道:“看来,科马尔诺北岸,我们是守不住了!”

听到舒拉尼的叹息,弗拉布莱对他说道:“不,舒拉尼同志,我们或许还有机会,既然敌人的火力优势明显,那我们完全可以躲到城区,和奥匈人进行巷战。”

“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拖延奥匈帝**队,只要让他们无法安稳占据此地,拖延的时间越久,对我们工人政权越有利。”

“我愿意带领战士们,死守科马尔诺城区,直到整座城市变成废墟,拼到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投降!”

舒拉尼看着眼前视死如归的年轻人,内心十分欣慰。

“弗拉布莱同志,你的觉悟很好,但是我不允许你轻易的牺牲在这里!”

“可是……”弗拉布莱神色焦急的说道。

不等他说完,就被舒拉尼挥手打断:“没有可是,我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这个任务甚至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所以你不要先忙着拒绝。”

听到这里,弗拉布莱也平静下来,静等着舒拉尼的下文。

“弗拉布莱同志,想必你也清楚,我们政府之所以重视科马尔诺的原因,在于这里是铁路和水运的交互枢纽。”

“莱茵河和瓦赫河,在这里交汇,并且下游不到一百公里,就是我们工人政府的首都布达佩斯。”

“所以,我们不能容忍敌人轻易占领科马尔诺,如果科马尔诺丢失,那接下来,就可能直接快进到布达佩斯保卫战!而这也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首都代表着信心,一旦沦陷敌手,这个政权的处境也就会更加危险。”

“当初,普鲁士占领巴黎就是如此,当然,我们政府显然不是当时丑恶的法国资本主义政府,而是和巴黎公社一样的伟大政权。”

“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珍惜如今匈牙利工人政权的来之不易,所以,为了减小布达佩斯的压力,科马尔诺的一切交通,尤其是铁路,还有船厂我们绝对不能交到奥匈帝**队手中,宁可把他们完全破坏掉。”

“而弗拉布莱同志,你的任务就是在今天晚上,将科马尔诺的船厂,还有铁路桥炸掉。”

“关于如何炸掉铁路桥,在你们撤往河对岸科马罗姆要塞的同时,布置好炸药和引线,等到了对岸,就引爆这些炸药。”

“对了,在你们撤退的时候,顺带将重武器,还有一些重要设备带走,我们这些留守的人,估计也用不上了,这些辎重或许还能给科马罗姆要塞的同志们防守奥匈军队渡河做一些贡献。”

弗拉布莱有些激动的说道:“那你呢!舒拉尼同志,你不和我们一起撤退么?”

舒拉尼笑了笑,眼角浮现出皱纹带着岁月的痕迹。

“我这种老家伙,自然是要留在这里和科马尔诺共存亡,之前也说了,总有人要留在这里和敌人周旋。”

“能把敌人多拖住一天,对于我们就越有利,而这种必死的局面,自然要我们这些老家伙留下来执行,你们还年轻,更应该帮我们看看匈牙利的未来。”

弗拉布莱眼睛瞬间湿润:“舒拉尼同志,还是让我留下来吧!你可一点不老,而且你的价值可比我们要大的多,你们这些老同志有更丰富的斗争经验,这都是我们党所需要的。”

舒拉尼语气变得有些严厉:“弗拉布莱同志,我是总指挥,这是我的命令,你必须坚决执行,至于所谓的斗争经验,相比较你们这些火种来说,反而微不足道,毕竟,只要火种能够一直保留下去,那未来即便我们失败了,也能够卷土重来。”

弗拉布莱还想反驳,但是舒拉尼不再与他争论,而是坚决的摆摆手道:“执行命令!”

凌晨两点。

科马尔诺船厂传来一声巨响,随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而过了大约三个小时,科马尔诺的铁路桥也在一片爆炸声中,沉入莱茵河面,铁桥没有完全沉没河底,而是被桥梁挂住,部分露出在河面上。

而这也意味着,莱茵河河面暂时无法通航,除非将铁桥的残骸清理干净。

奥匈军队也注意到了科马尔诺发生的变故,于是,天初亮,奥匈军队发起了对科马尔诺的总攻。

几乎没有遇到太多阻拦,就攻入了城区里,而这个时候科马尔诺主力早就已经在夜晚被弗拉布莱带走。

城里仅有舒拉尼和数百多名工党潜伏,他们准备在科马尔诺城和奥匈军队进行巷战。

但是,人数的差距下,显然舒拉尼等人只有死路一条,在经过三天的激战,和全城搜捕,科尔马诺北岸的工党彻底被剿灭。

但是,奥匈帝国的指挥官却高兴不起来,船厂等基础设施被毁,这也意味着科马尔诺的价值大大下降,同时对奥匈帝**队接下来的行动也造成了困扰。

而莱茵河南岸,科马罗姆要塞也更加难以夺取,即便付出巨大代价夺取科马罗姆要塞,想要重新恢复当地交通,也肯定不如之前铁路桥和船厂还在的时候方便,光是建造一座新的铁路桥就要费不少时间和功夫。

……

匈牙利战火纷飞的时候,一艘希腊的客轮在东非的达累斯萨拉姆港悄然靠岸。

一群游客从客轮上走下来,观察着这座东非最发达的城市。

其中一名带着眼镜,犹如学者打扮的游客介绍道:“这里就是东非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也是东非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上个世纪,这里还是桑给巴尔苏丹国的领土。”

“不过,那时达累斯萨拉姆仅仅算一个稍有规模的小镇,整个桑给巴尔苏丹国,主体在海对岸的桑给巴尔岛上。”

“而东非在原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基础上,对达累斯萨拉姆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现代化改造。”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达累斯萨拉姆就一直是东非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可以将它类比成列宁格勒。”

“作为东非最早的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见证了东非的完整发展历程,而列宁格勒,作为曾经帝俄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见证了俄国曾经强盛的历史。”

“所以,达累斯萨拉姆和列宁格勒有很多相似点,我们此次的东非之旅,也将从这里展开。”

虽然是一艘希腊的客船,但是这艘船上的部分乘客,却并非希腊人,而是苏联人。

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有很多希腊船只跑黑海—地中海—红海—东非航线,这条航线本身就是一条国际主航线。

东非不需要多说,是一个巨无霸规模的活跃市场,而黑海,红海和地中海,这三处地方,涉及到苏联这个超大型国家,中东欧,中东,甚至是中亚等地区,同时和欧亚贸易主航线交汇,繁荣程度自然不用多说。

所以,这条航线上汇集了各国船只,而希腊算是海运比较发达的国家,所以东非东海岸的希腊船只非常常见。

“果然不愧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东非的经济繁荣程度确实比我们苏联要高太多,就达累斯萨拉姆的景象,恐怕比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还要繁荣一些。”一位苏联老者赞叹着。

“要知道,东非的建国历史不过区区半个世纪左右,而像达累斯萨拉姆这种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东非却足足有将近十座之多。”

“在全世界,恐怕也就美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能够和东非媲美,而且东非比美国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仅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美国近百年才达成的经济成就。”

“上个世纪中期,非洲大陆的情况和原始部落也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东非迅速崛起的秘诀。”

“约瑟夫同志也说过,东非虽然是政治上极其反动和腐朽的国度,但是他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一些做法,也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约瑟夫也就是现任苏联领袖,而对于任何苏联人来说,东非这种依旧维持帝制的国家,显然在政治制度上是比美国,这个邪恶帝国还要反动和落后国家。

但是,苏联现在却偷偷摸摸的安排一群专家,到东非“取经”,学习东非经济发展的一些技巧,这也足以见识到东非崛起对全世界的震撼。

事实上,在苏联之前,不是没有国家对东非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感兴趣,但是因为东非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如今资本主义世界太过格格不入,所以这也成了很多国家的忌讳。

在主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鼓吹市场完全自由,而东非显然不是一个市场自由的国家,这就和他们的信念产生了冲突,所以,东非政府遭受了国际社会不少抨击。

不过,这些问题在1910年东非经济转型后,基本就见不到了,在很多人看来,东非回归市场经济,毫无疑问是进步的举措。

而苏联,则恰好相反,他们对东非1910年以前的经济政策十分感兴趣,而这也是这次苏联人偷偷进入东非的原因。

近期苏联在关于经济发展领域的大方向已经基本确认,但是,苏联政府对于接下来他们要实行的经济模式抱有一定的怀疑,而在全世界搜寻素材和标本后,东非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