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七十一章 再临敖德萨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七十一章 再临敖德萨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苏联这块市场东非官方忍得住,民间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1925年初东非企业对苏联的贸易再一次达到新高。

从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启航前往黑海的东非商船数量不少。

之前东非和苏联在黑海的贸易,集中在索契和克里米亚,而1925年后,敖德萨重新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

在俄国变色前,东非和沙皇俄国的贸易就已经相当发达,彼时东非船只的俄国目的地,除了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以外,就属敖德萨最为重要。

但是,直到1924年,俄国工党才收复敖德萨在内的大部分乌克兰地区。

1925年2月11日。

敖德萨港。

东非的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马拉佐夫号,成功在当地靠岸,而初到此地的东非船员们,好奇的看着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站在甲板上东张西望。

得益于各国政府的刻意宣传,所以苏联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充满了“神秘”色彩。

“没想到再次来到这里,这里再次成为了俄国的土地,不对,应该说是苏联,数年前敖德萨还是沙皇的土地,后来被乌克兰政府接管,现在这片土地就再次换了新的主人,不过敖德萨还是和过去一样,没有太大变化。”马拉佐夫号船长马拉佐夫本人不禁感慨道。

之前,马拉佐夫就经常跑黑海航线的业务,所以,对于近些年来敖德萨的风云变幻,他并不陌生,而短短数年时间敖德萨的政府就换了三个,从沙俄到乌克兰再到如今苏联。

放在过去,这就等于经历了三次“改朝换代”,所以马拉佐夫才会如此感叹。

“船长,据说这个所谓的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并不是太正面,这是否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一个年轻的船员向马拉佐夫问道。

马拉佐夫倒是不屑的说道:“少看点没用的国际新闻,我常年和斯拉夫人打交道,他们具体如何,等你们实际接触就知道,其实和我们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现在苏联的经济情况比东非差许多。”

“在我年轻的时候,当时苏联也就是过去的沙俄,相对于我们东非来说还是十分强大的国家,经济也比我们好很多,那个时候,敖德萨比东非大部分城市都要发达。”

东非经济腾飞也就是近二十多年的事,而在20世纪前,东非虽然已经成为区域性大国,但是和那些传统工业大国的差距依旧十分巨大。

而现在东非经济和工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但东非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和工业强国,基本上是一战之后的事。

“敖德萨在沙俄时代,经济就不错,经济文化上也偏欧洲,所以和欧洲的城市没有太大区别。”

“毕竟敖德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文化和经济上更加开放和包容,当然,现在苏联政府统治下,是否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我反而不好猜测。”

“不过,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沙俄时代敖德萨比乌克兰政府统治时期,更加有秩序和繁荣一些。”

“但是,当年沙俄在国际社会的口碑,不见得比如今的苏联强到哪里去,欧洲对东斯拉夫人,尤其是俄罗斯人向来不待见。”

“别说苏联,就是我们东非和美国,这些非欧洲国家,实际上欧洲人从心底对我们的腹诽也不少,哪怕这些年东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欧洲,尤其是西欧是当前世界上最傲慢的地区,一面继续沉溺在过去欧洲的辉煌之中,一面继续抱着“欧洲文明论”的傲慢,对世界其他地区,大肆贬低。

在欧洲人眼里,欧洲之外的地方天生就是“野蛮”的,包括生活在其他土地上的人群。

只不过,相对于苏联这个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邪恶帝国,欧洲对其他国家言论上的攻击,力度稍微轻一点。

马拉佐夫接着说道:“只要苏联人能付钱,那就是好人,谁管他们政府做了什么,只要不影响到我们就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这几年我们和苏联的贸易,相较于沙俄时代,确实降低了不少,毕竟之前他们一直在打仗。一战的时候,敖德萨港的贸易可是相当繁荣的。”

一战也是俄国同东非贸易的顶峰,具有不可复制性,而随着俄国工党的上台,加上战争影响,以及国际封锁,一战后,东非和俄国的贸易大幅度跳水,近些年才开始有所恢复。

船员问道:“船长,苏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了解么?”

马拉佐夫回答道:“或许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苏联并不了解,但是,实际上我们东非其实完全不值对苏联有太多关注。”

“我曾经在蒙巴萨的酒馆,听一些索契或者是克里米亚等地跑船的同行们说起过,俄国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其实并没有多么稀奇,反而现在俄国和我们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的经济情况很相似。”

“仅仅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些区别,相对于性格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过去帝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反而更有弹性和人文关怀。”

“就比如说上个世纪,政府的一些经济指标实际上并不死板,就是为了防止下级官僚执行时出错,从而预留出一定的冗余,而俄国新政府一刀切的情况更加严重,相对帝国政府而言,不懂得变通。”

东非在经济制度上和苏联有很多相似点,虽然两者本质上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但是从出发点上两者的目的就有明显不同。

不过在具体呈现的效果上,有很多共同点是会必然发生的,就比如官僚作风和人情世故屡禁不止,帝国公民只要不是近十几年出生的新生代,都经历过全面计划经济时代,所以在东非人印象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好也有坏,不过,总体上还是好的印象更多一些,尤其是本世纪初前两个计划时期,那时帝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对于一些年轻的船员,他们即便出生在1910年以前,因为当时年纪小的原因,可能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所以,有年轻的船员向马拉佐夫问道:“那苏联的经济增速应该不错吧?”

对此,马拉佐夫说道:“那倒没有,苏联这些年一直都在战争,经济领域发展其实十分缓慢,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沙俄时代水平。”

“而且,计划经济时代帝国发展虽然较为快速,但是问题也有许多,你们年纪比较小,所以对这一点没有什么概念。”

“实际上在五年计划实行之前,也就是19世纪,东非就一直都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模式,当然,说是国家军事化管理也没有问题。”

“反正就我个人的感触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各的优缺点,就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极其容易滋生一些令人极其讨厌的官僚,他们的权利很难被约束,从而造成很多问题。”

在东非前期,因为国家管控一切,成为全体国民的大家长,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官僚权力过大,从而引起民众的反感。

尤其是一些小官僚,甚至不需要是官员,而是一些重要部门的职员,他稍微有些私心或者什么念头,对于一些普通民众而言,或许就是一场灾难。

就比如过去东非的一些厂长和农场主任的权利可以说极大,这就容易导致任人唯亲,或者在物质分配领域偏向于自己的亲信。

再往小的地方说,一些供销社的员工他们就能在物资供应上做很多文章,把好的东西或者是稀缺商品留给自己的熟人,类似的还有医院的医生,食堂的员工等等。

除此外,一些人为了政绩和升迁,亦或者完成政府任务,会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政策和活动,从而对基层民众生活形成困扰。

所以,在东非只要有一定年纪的人,未必会怀念计划经济时代。

马拉佐夫因此断言道:“所以,我并不看好苏联的未来,他们不过是走我们东非的老路,除非苏联所有人都是圣人,他们的官僚和民众都没有私心。”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就听一些圣彼得堡的船长说过,苏联的官僚可能也就比沙俄时代穷一些,但是他们的作风完全没有太大变化,照样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私利。”

“人性是很难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所以,你们别被苏联的表象所迷惑,他们政府现在确实比沙俄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谁知道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初心多长时间。”

“毕竟我常年和这些斯拉夫人打交道,他们的本性在根源上不会因为国家政权的更迭就彻底发生变化。”

而对于马拉佐夫所说的这些情况,船员们颇为认同,毕竟他们小时候也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对于当时“人情社会”的弯弯绕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为此东非政府出台了不少法律条文,试图引导和限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发展,但是这些举措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是扬汤止沸。

而东非政府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政府的目的更多的是维持国家的稳定,残忍一点来说,只要大多数人不在同一时间段受影响,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那东非政府的统治基本不会被动摇。

这一点就像前世苏联在乌克兰导致的大饥荒,虽然这场灾难看似很严重,但对于约瑟夫的统治而言,完全不痛不痒,毕竟遭受饥荒的乌克兰农民,相对于苏联的人口来说,也只是“极小”部分。

东非过去几十年,同样有不少类似案例,比如瘟疫,干旱,洪涝等各种原因导致某一区域的人口大规模下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足以对东非全国产生太大影响。

就比如欧洲流感时期,哪怕东非死亡人口超过几十万,相对人口超过一亿的东非来说,根本造不成太多破坏。

而再举更极端的例子,就比如印度,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可谓罄竹难书,但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却长达一个多世纪,印度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饥荒,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简而言之,东非政府的能力哪怕不及格,只要不太过分,依旧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

……

在敖德萨港,马拉佐夫等人,发现了如今苏联贸易和过去的不同,现在苏联对外贸易,基本上由苏联官方人员主导,按照他们的说法叫什么对外贸易委员会。

同时,苏联政府对于这艘东非商船和所附属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盘查,防止违禁品入境,或者是防范一些反动势力人员渗透。

同时,马拉佐夫注意到苏联的官员普遍比较年轻,这一点倒是和过去东非有些类似。

“报告库尔兹甫同志,关于东非籍船只马拉佐夫号货轮的排查已经完毕,一切正常,船上的货物主要是一些小麦,棉花和其他农产品,商品种类,货物质量等和报关的数据一致。”

库尔兹甫听完下属的汇报后,板着的脸上挂上了程序化的假笑,咧着嘴,甚至难看的对马拉佐夫船长说道:“马拉佐夫先生,欢迎你的船只来到伟大的苏联。”

“我们苏联欢迎各国友好人士和苏联进行贸易活动,当然,也希望你能理解,因为战争刚刚结束不久这一特殊情况,现在乌克兰地区还没有彻底稳定,所以我们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止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破坏敖德萨地区的稳定。”

“不过,我很高兴,马拉佐夫先生,你们通过我们的审核,可以确定你们是抱着友好目的远道而来的客人。”

“接下来,如果你们需要在敖德萨停留一段时间的话,我们会安排专职人员为你们提供服务,包括导游,住所,餐饮等等活动,为你们提供便利。”

“苏联是好客的国家,对于你们这些友好人士,我们是十分欢迎的。”

库尔兹甫主任之所以这么说,除了马拉佐夫号确实是一艘合法合规的商船以外,还有一层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引导这群东非人在敖德萨进行消费。

如今,苏联政府给下级政府下达了指示,尤其是敖德萨这种港口城市,应该尽可能的搞到更多的外汇,从而帮助国家筹集发展资金。

所以,库尔兹甫主任在确认了马拉佐夫一行人的身份没有太大问题后,才会如此积极的邀请马拉佐夫他们“做客”。

而今,敖德萨的许多商业场所,已经被苏联政府收编或者入股,这也就意味着马拉佐夫一船人在当地的消费,有一部分会直接进入苏联政府的账面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