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89章:朕想青雀了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89章:朕想青雀了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9: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齐王谋反案所带来的影响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波澜,且久久难以平息。

毕竟,在这场谋反风波中,跟随阴弘智的官员勋贵数量众多。

要知道,谋反之事自古以来便是天大的罪过,又岂能是小事一桩?

然而李世民在面对此事时,心中有着诸多考量。

一方面,老李家的名声至关重要。若将此事大肆张扬,闹得不可收拾,必定会让皇室颜面扫地。

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作为皇帝的威望,更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进而影响到他一直以来极为注重的政绩。

李世民深知,自己在位期间,大唐的繁荣稳定、律法的公正严明,都是他政绩的重要体现。

而如今,这起谋反案的出现,无疑给这份政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得不提的是,大唐一年之中判处死刑的犯人仅仅几十个。

这一现象,乍一看似乎是大唐的道德水平极高,甚至远超后世。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无论是大理寺还是地方司法机构,在面对可能涉及死刑的案子时,都表现得极为谨慎。

每个这样的案子,都会历经一审、二审,甚至在审完之后还要反复再审。

判官们为了避免判处死刑,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在浩瀚的律法条文中不断寻找漏洞,想尽办法为犯人寻找逃脱死刑的途径。

在这个时代,判处死刑绝非是一件能为自己增添业绩的事情,相反,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污点。

所以,在这起声势浩大的谋反案中,真正会被判处死刑的人,包括阴弘智在内,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个。

而在这五十人当中,有四十多人大概率是没有强大背景和后台的。那些跟随齐王参与谋反的江湖人士,无疑成为了背锅的主要对象。

他们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庇护,只能无奈地承受着最为严厉的惩罚。

而那些有背景后台的人,则可能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在这场风暴中侥幸逃脱,或者仅仅受到相对较轻的处罚。

“谁教你这么叛的?”

看到孙伏伽送到东宫来的判决书,几乎清一色的降职罚俸,李承乾直接甩手就丢在了地上。

“殿下,这都是根据贞观律判卷,上面的每一条,皆有法可依,有法可询。”

“非是臣擅自决定,亦是大理寺官员共同审判而决。”

孙伏伽面色平静,他早就知道,今天来送判决书,肯定没啥好事。

这是太子要在这方面对自己进行打击。

否则来送的人,就是大理寺少卿苏亶了。

“笑话,谋反的罪过,参与者皆死不可赦,到你连流放都没了?”

“贞观律怎么写的,来,你给孤一条条解释清楚。”

“不然,孤便要追究你是否为同犯,暗中参与谋反之事。”

李承乾冷笑着说道,这要是放到后面的朝代,谋反可是要诛九族的,别说人了,便是院子里的蚯蚓都要给砍成两半,鸡蛋都得把里头的蛋黄给摇散了。

唐朝律法宽容,谋反者死罪,牵连者流放千里,没收家产。

就抄家这块,李承乾还指望着发一笔小财。

“若按贞观律,首先斩首的,应是齐王。”

孙伏伽还是很刚的,朝野有言,说其有魏征谏臣之风。

当初设立‘谏臣’这个官职,还是他向李渊提出来。

李承乾道:“对,是这个理,不过齐王那是陛下特赦,要不你也去找陛下,让他把这些人都给赦免了。”

孙伏伽有些生气了:“殿下这是强词夺理,既是如此,那恕老夫能力有限,办不得此案了。”

孙伏伽年纪也不小了,从隋朝到现在,已有五十多。

李承乾笑道:“好啊,既然孙寺卿要致仕,那孤就成全你,自现在起,你就不必去大理寺了,回家颐养天年去吧。”

孙伏伽脸色微变,他没想到太子竟如此强硬。但他也并非轻易退缩之人,遂挺直了脊梁,说道:“殿下,老臣一生刚正不阿,只为维护律法公正。”

“若殿下执意如此,老臣也无话可说。但老臣相信,陛下定能明察秋毫,还这桩案子一个公道。”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你以为拿父皇来压孤,孤就会怕了?”

“这案子本就该按律法严惩,若都如你这般轻判,那以后还有何人会畏惧律法?还有何人会把朝廷放在眼里?”

孙伏伽沉默片刻,道:“殿下,老臣并非轻判。此案牵连甚广,若大肆杀戮,恐引起朝野动荡,人心惶惶。”

“且陛下也有意从轻发落,以显仁慈之君的风范。”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道:“仁慈?哼,仁慈是对那些忠君爱国之人,而不是对这些谋反之人。他们既然敢谋反,就该想到后果。”

之所以如此针对孙伏伽,是因为丈人苏亶遣人传了消息。

昨日夜间,孙伏伽单独进了牢狱去见阴弘智,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很显然,孙伏伽是在为其他人做事,否则不会不知避嫌的道理。

李承乾也能猜到,大致就是那些跟自己作对的人。

“行了,重新审定判决,该流放流放,该抄家抄家。”

“谋反之案,罪在阴弘智怂恿诱导齐王,齐王年幼,自是可免去刑罚。”

“事后,自然会将齐王贬为庶民,不需要你多操心。”

“若你再送这般判决到孤这里来,那就别怪孤直接拿你问罪了。”

孙伏伽是九卿之一,李承乾是没有权力直接把他革职的,这事还要上报陛下,先前也就吓唬吓唬他。

当然,要是发了狠,直接把他关进东宫牢狱,大多数人也只能是干瞪眼,而后上奏天子,再是漫骂太子。

孙伏伽拱手道:“老臣自当秉公执法,还请殿下放心。”

说罢,孙伏伽转身离去。

看到孙伏伽走后,内侍文忠进言道:“殿下,奴婢听闻狄知逊那边有了些许线索,贺兰楚石杀人案,是清河崔氏做的。”

“这孙伏伽并非魏王党人,与魏王少有交集,如今这般袒护,应是受了清河崔氏的指使。”

李承乾知道,这是文忠不想东宫树敌太多,毕竟孙伏伽也是九卿之一,在长安城内算位高权重。

早些年对李世民有功,就算是李承乾想撸他下马,李世民也是会保。

“且随他去,谋反案要是这么揭过去了,那还了得。”

历史上齐王谋反案,还真就是这么揭过去了,除了阴弘智外,朝堂很多官员勋贵,都只是轻飘飘的责罚一番,也就无事了。

但现在是李承乾,自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对了,魏征他们,现在闹成什么样子了。”

“回禀殿下,如今魏征跟褚遂良牵头,跟那些被闹过的文官一起,还拉拢了不少御史,谏官,整体口诛笔伐的,就准备在两日后的早朝,声讨殿下。”

李承乾笑了,问道:“他们要给孤,安排个什么罪名啊。”

文忠微微低头道:“他们言殿下有失仁德,对朝中重臣魏征、褚遂良等不敬重。”

“说殿下指使不良人辱骂朝臣,又在其门口泼洒金汁,此等行为实乃侮辱过甚,有悖皇家风范。”

李承乾冷哼一声:“连证据都没有,这是要把事情强行安在孤的头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魏征、褚遂良等在一些事情上固执己见,未能以大局为重,孤不过是稍加警示,以期他们能反思己过,更好地为大唐社稷谋划。”

“这些文官,不是整天把儒家经典挂在嘴边吗。”

“岂不闻老子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连圣人名言都不顾了,读的是什么书。”

“行了,竹纸的事情,可以宣扬出去了,他们不是喜欢先声夺人吗,且看此回,要如何来争斗。”

掩盖一个热点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制造一个更大的热点。

在这件事上,李承乾自然早就有所准备。

“殿下英明。”

“散步消息的人已经安排好了,只等下令行事。”

内侍文忠适当的拍马屁。

“行,那就开始吧。”

随着李承乾一声令下,次日。

关于东宫成功造出竹纸,以及将开放竹纸工艺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一时间,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起来。下至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纷纷议论着这一惊人的消息。

尤其是对于那些渴望知识却因书价昂贵而望而却步的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道照亮他们求学之路的曙光。

在大唐,纸张一直以来都价格高昂,普通的麻纸一卷便要数百文钱,那些质量上乘的纸张更是价格不菲,甚至可达上千文。

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购买一卷书的纸张费用几乎相当于他们数月的生活开销。

许多寒门学子为了抄书,不得不节衣缩食,四处寻找便宜的纸张或者借用他人的书籍来抄写。

那些原本准备声讨李承乾的文官们,此时也陷入了沉默。他们不得不承认,太子的这一举措为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不仅如此,亦是有名臣上疏圣人。

“夫纸者,载文传道之具也。”

“今太子造竹纸,此乃大功之举。竹纸一出,价格骤降,学子有望得书,知识得以广传。此利于国之根本,可兴文化,育人才,强社稷。太子此举,可谓有远见卓识,心怀天下。”

上疏的人是谷那律,是如今学问最深的经学家和学者,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他的肯定,无疑对文学圈子造成很大影响,许多人对太子荒唐的印象改良,甚至不少寒门学子为太子喝彩。

毕竟竹纸出,典籍降,对寒门学子切身利益有大好处。

有了谷那律的开头,其他大儒也纷纷上疏肯定太子。

譬如颜师古,陆德明这些名儒,还有许多文臣官员。

似乎只在一夜之间,太子的名声就在整个长安城内疯传,人尽皆知。

长安城中,魏征府邸。

庭院里,魏征背着手站着,眉头紧紧皱着,不停地来回走动,心中十分烦乱。

太子造出竹纸这件事,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掀起了层层波澜,把他们几日的准备,搅得稀碎。

竹纸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很大的益处。

竹纸的出现,可振兴文化、培育人才、增强国家实力,这是一项很大的功绩,不能轻易地否定。

可问题在于,他怎么能咽下这口气,这些年,哪怕是陛下,那也曾怼赢过他,如今太子这是要把金汁,强行塞入他的口中。

还要把他的嘴巴捂上,不让其吐出来。

然若强行责难,难免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这时,褚遂良匆匆忙忙地赶过来。

见到魏征,拱手行礼,说道:“魏兄,现在太子造出了竹纸,得到了众多大学者的赞誉,吾等又该当如何。”

魏征沉默了片刻,心中权衡着利弊。

过了很久,说道:“暂且先观察。太子虽有造出竹纸的功劳,但是先前的过错不能忽视。”

“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处就忘记太子的过错。”

褚遂良点点头,这话虽有些伤气势,但也觉得此时没有更好的办法。

说道:“只能这样了。太子现在名声大噪,如果我们有所行动,恐怕会引起众人的愤怒。”

“竹纸这件事,虽然让很多人改变了对太子的看法,我们也不能就这样停止。”

魏征长叹一声,心中之气得不到舒畅:“这件事应当谨慎,不能莽撞。暂且观察太子后续的行动,再做筹划。”

太极宫中。

李世民翻看着这两日上奏的奏疏,字里行间,均是对太子的夸赞之词。

而这些上疏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很好的名声。

对于太子的行为,李世民自然是感到自豪骄傲。

书籍降价,大唐必然涌现更多的优秀学子,更是能对世家门阀垄断知识之事,造成强有力的冲击。

然而太子声势如此之大,又让李世民有些担忧。

先前青雀在文,太子在武,相互竞争自有平衡。

可这般,平衡要被打破了。

太子在文治武功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青雀的括地志与之相比,相差甚远,更别说太子还在编辑天工开物。

这里面还涉及到人才储备,原本东宫底子单薄,如今声名鹊起,必然不少人才去投奔效力。

加之谋反案使得不少官员被降职,似乎天地人和,都在向着太子转移。

这对于李世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且明日早朝时,他必然还要赏赐太子。

思虑良久,李世民吩咐道:“朕想青雀了,让他明日入宫,旁听朝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