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28章: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长孙无忌有些无言以对了。

李承乾的话,把他拉入了当年玄武门那天的回忆。

‘八百人就八百人!’

‘八百人先下手为强!’

‘我们去打吧!’

当年李世民只有八百人。

现在呢,李承乾有三万人。

更是有火炮这等利器在手。

潼关在朝廷手里,两日告破。

然长孙无忌知晓,当李承乾的火炮,架在潼关城墙上的时候。

莫说八百,便是八万,八十万。

能打下来吗?

“殿下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沉声问道。

李承乾有些疑惑的看向长孙无忌,认认真真的看了良久。

而后道:“舅舅,你说,父皇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沉默。

他知道李承乾这话,不是问陛下要从太子这里要什么。

而是当初,陛下想从先皇哪里要什么。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玄武门之变后,这便是陛下在弑兄杀弟后,对先皇所说的话。

所以,太子如今,是想要走陛下的老路吗。

今时与昨日,何其相似。

“若殿下愿交出潼关,我想陛下那边,皆可答应殿下的请求。”

长孙无忌不想再这个事情上纠结下去了。

越是纠结,只会越是加强太子的决心。

李承乾微微摇头:“舅舅可跟父皇说,除了潼关,其他的都可以谈。”

长孙无忌劝说道:“殿下为何揪着潼关不放呢。”

“殿下有火炮,即便是放了潼关,往后若再起争端,也当能再次拿下。”

“陛下那边,还请殿下留些颜面,也好过日后更好相处,不至于让陛下过于大怒。”

李承乾笑道:“舅舅这么说就有些意思了。”

“便是按舅舅所言,潼关轻易就能拿下,那父皇为何不放呢。”

长孙无忌叹息道:“太子总该要给陛下留些体面。”

李承乾微微摇头:“自从我起兵那日起,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废太子诏书,都已经通传天下了,哦,还有那十大罪。”

“现在父皇要恢复我的太子位,岂非是朝令夕改。”

“这才是伤了父皇的颜面吧。”

“还是不要让父皇这般为难了。”

长孙无忌能感觉到李承乾话里头的刺,他能理解此刻太子的心情。

对比来说,现在的太子,可比当初的陛下强多了。

长孙无忌略微叹息,道:“其实殿下心中清楚,哪怕是到了现在,看似是殿下士气如虹,实则弊端以显。”

“若我没有猜错的话,殿下手里的火炮跟火弹,已经不够多了吧。”

“我听李卫公说了,为了攻下潼关,耗费火炮上百门,火弹数千,强轰城墙。”

“殿下手中,又有多少火炮呢。”

“我知晓,殿下是要打开一个局面,所以才不惜代价,打出着惊天动地的一战。”

李承乾冷笑一声打断长孙无忌的话。

“所以,长孙司徒是觉得,我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吗。”

“既如此笃定,哪还有什么好谈的。”

长孙无忌没有接话,只是继续道:“潼关城墙塌陷之处,我去看了。”

“那段城墙,综深不过半尺,于所有潼关城墙最为薄弱之处,即便如此,也用了火炮轰了两日才塌陷。”

“长安城墙,纵深三尺有余,且陛下用殿下所造之水泥,加固城墙。”

“若是长安城墙,殿下又要用多少火炮,多少火弹,才能让长安城墙塌陷呢。”

没有人是傻子,尤其是现在的大唐朝廷各个重臣。

能青史留名者,哪有什么简单易于之辈。

李承乾的霹雳火,火炮,为何如此奏效。

实则就说在威力上,比之明初的火炮也强不多少。

真正的原因在于,火药在这个时期的突兀性。

就好像后世里来个外星飞船一样,因为不懂,所以畏惧。

因为畏惧,所以害怕。

军队,一旦怕了,还有什么战力可言。

打高丽辽东城如是,打潼关亦如是。

李靖不是不能死守。

城墙踏了一段,就不能打了吗。

要占据潼关,军队不得还是要进去打,也不存在说把整个潼关夷为平地。

只是李靖麾下的士兵们,都被吓破了胆气。

李靖是个名将,他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强行守城,风险极高,损耗极大。

尤其是上万大军,一旦士气彻底崩塌,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李靖不敢冒险,保存实力退出潼关。

而现在,面对潼关的情况,李靖那边已经出了奏报,加上长孙无忌亲眼勘察,便就知晓了这里头的详细情况。

换句话来说,在不计代价,将士们不畏惧的情况下。

李承乾想赢,很难。

“那又如何。”

李承乾淡淡一笑,道:“那就请父皇把潼关打回去吧。”

“或是,我一关一关的打到长安城下。”

“舅舅说长安城厚,我倒是想见识下,到底是长安城强更为坚固,还是我的火炮更为犀利。”

长孙无忌说的话是没错的,分析也很到位。

情况是这么个情况。

可朝廷没火炮啊。

扼守潼关,朝廷方面,要多少人马来攻打。

守城可跟攻城不同了。

哪怕只是架上二十门火炮,潼关就会变得固若金汤。

朝廷征讨的大军,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被卡在潼关之外。

而李承乾这边,进可攻,退可守。

“殿下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长叹一声问道。

李承乾突然就有些恼怒。

“我想要什么?”

“我倒是想问问父皇,他到底是想要什么。”

“七岁那年,父皇破玄武门,而后当了数月太子,登基为帝。”

“那一年,我便已经被册封为大唐太子。”

“十二岁便开始接触朝廷政务,十三岁便行监国之责。”

“我想要什么?我应该要什么?”

“这大唐天下,本部就是应该我来继承吗。”

说到这里,李承乾情绪有些激动,略微冷静后,继续道:“自从母亲去世后,父皇便越发偏爱青雀。”

“想当初,魏王党在朝野,多么势大,哪怕是我这个太子,也远远不如吧。”

“说我谋反,难道我就应该等死吗。”

“父皇说他没有废我太子位的心思,可他又是怎么做的,他想过我这个太子吗。”

“所以,之所以有当今这般局面,我倒是很想问问父皇,他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明白。

潼关是要不到了。

沉默片刻,遂问道:“殿下如何才肯停兵。”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明明知道,自己这边暂时已经没有了再次进军的可能,怎么还要这样问。

这是让他找李世民要好处?

长孙无忌低眉垂眼,不跟李承乾对视。

这份作态,已经有几分明显了。

李承乾仔细一想,就知道了长孙无忌的意思。

这是在给他示好。

沉思片刻,李承乾说出了自己的要求:“煤炭之利,我要两成,这本就是属于我的,除此之外,父皇当诏书天下,恢复我太子位。”

“潼关以东,将会实行新政,朝廷方面,不得进行干预。”

“洛阳及周边之地,赋税归我。”

听完这些条件,长孙无忌面色平静。

太子没有狮子大张口。

其实这些,已经在太子的掌控中。

都已经拥兵自重了,怎么可能把洛阳的赋税交给朝廷。

也就是说,太子要的,还是名声。

这是在为未来继承大唐正统作准备啊。

当初陛下也是当了好几个月的太子,走完流程,这才登基为帝。

不过这事,长孙无忌也做不了主。

“此事太过重大,不是我所能答应的。容我回去向陛下如实禀报,再做定夺。只是还望殿下在这期间,不要贸然进军,给双方一些时间来妥善解决此事。”

李承乾微微点头:“好,我便等消息。但时间紧迫,还望舅舅能尽快。”

长孙无忌告辞离开。

没在洛阳停留,连夜往长安赶回。

次日深夜,便就已经抵达长安城。

长安城,第三日清晨。

长孙无忌入宫汇报谈何的情况。

李世民听完后,勃然大怒。

“逆子!他这是公然割据一方,妄图分裂大唐!朕岂能答应他这般无理要求!”

长孙无忌头埋得极低,大气都不敢出。

等李世民稍微平静一些,才小心翼翼说道:“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手握潼关,又有三万人马以及火炮等利器。”

“若强行征讨,胜负难料,且百姓必将遭受战火之苦。太子殿下所提新政,虽有些激进,但他本意也是想治理好一方百姓。陛下不妨暂且忍耐,从长计议。”

李世民怒目圆睁,盯着长孙无忌:“无忌,你认为朕该答应他?”

长孙无忌连忙回道:“陛下,老臣不敢。只是如今局势严峻,太子殿下态度坚决,若不答应他的部分条件,恐怕难以平息战火。老臣建议陛下召集众臣商议,共同寻找解决之策。”

这口锅,长孙无忌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背。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也罢,宣魏征、李靖、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宫商议。”

不多时,几位重臣纷纷进宫,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将李承乾的要求以及当前局势向众人说明后,问道:“众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魏征率先出列,双手抱拳,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此举虽有违孝道,但他所提新政,若能施行得当,或许对百姓有益。只是潼关乃天下要冲,战略意义非凡,它是长安的门户,掌控着东西交通的咽喉。”

“若任由太子掌控,朝廷在军事部署上便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一旦太子有不轨之心,随时可能挥师西进,长安危矣。再者,从政治层面而言,潼关的归属关乎朝廷的威严与政令统一,若承认太子对潼关的控制,无疑是向天下示弱,恐会引发各地势力的效仿,局面将难以收拾。”

李世民没有搭理他。

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问题是现在怎么收回潼关?

聚天下之兵马强攻潼关。然后再打洛阳。

这个中损失,必然是个极大数目。

李世民伤不起。

李靖拱手作揖:“陛下,如今关键在于太子手中的火炮。”

“此等火器威力巨大,改变了以往的对战之法。”

“若朝廷也能拥有火炮,潼关便不足为惧。”

“以臣之见,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制造火炮。目前我们对火炮的制造解甚少,需尽快召集国内能工巧匠,同时可以派人暗中探查洛阳情况。”

“只是制造火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期间,若与太子硬拼,损耗巨大,且胜负未知。”

李靖这次回来,是请罪的。

不过李世民自然不会怪罪他。

在那样的情况下,撤兵保存实力,是最优选。

哪怕是李世民御驾亲征,龙辇前压,也没有用处。

虽说没有亲眼见过,可城墙塌陷这等场面,跟地龙翻身又有什么区别。

普通的将士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有心思作战。

房玄龄赞同道:“陛下,卫公所言极是。”

“如今若与太子硬拼,朝廷大军长途奔袭,粮草补给耗费巨大。”

“且太子占据潼关天险,又有火炮相助,我军攻城必然伤亡惨重。即便侥幸取胜,也是惨胜,大唐元气大伤,周边的突厥、吐蕃等势力或许会趁机侵扰。”

“不如暂且答应太子部分要求,稳住局势,同时加紧制造火炮,待朝廷实力增强后,再做打算。”

褚遂良微微皱眉,出列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毕竟是储君,如今走到这一步,想必也是心中积怨已久。若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避免内战,对大唐社稷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答应太子在潼关以东实行新政,需明确章程。不能让太子借此机会扩充势力,威胁朝廷。”

李世民听着众臣的建议,眉头紧锁,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心中权衡着利弊。

许久,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一世英名,没想到如今竟被逆子逼到这般境地。潼关乃我长安的咽喉所在,朕怎会轻易放弃。”

“但如今若强行征讨,朕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生灵涂炭,将士血染沙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