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02章:独裁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02章:独裁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9: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洛阳。

太子告天下书一经洛阳报发表,宛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洛阳城内激起了层层波澜。

这篇言辞恳切、慷慨激昂的文章,如同野火般迅速在百姓中传播开来,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与思想的碰撞。

许多百姓在听过太子告天下书的内容后,内心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毕竟对于如今大部分的洛阳百姓来说,是太子的到来,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要知道,单说在洛阳,李承乾打造了十几个工厂,每个工厂都是上千人的规模。

而这,就意味着洛阳境内,有上万家庭,都是在给太子做事。

换个词汇,那就是太子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一点,不仅是在如今,还是在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总不能吃着太子的饭,还要掀太子的锅吧。

早在先前,就有很多百姓担忧,太子起兵造反,要是失败了,他们这些人的饭碗,还能保住吗。

太子给的福利待遇太好了。

单单是管饭这点,就让能够进入工厂的人,受到街坊邻居的羡慕。

况且每月的工钱,也成为了家庭的重要收入。

民心,有时候很简单。

给口饭吃,自然就得卖命。

这年头,忠义也没那么复杂。

工厂内,有人大声说着。

“我不懂什么造反不造反的,我吃的是太子给的饭,给太子做事。”

“太子这么好的人,还能关心咱们这些苦哈哈,就这样的太子,提着灯笼都找不到,怎么会造反呢。”

“肯定是朝廷中有奸妄小人,迷惑了陛下。”

随即有人附和。

“没错,咱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呢,想先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荤腥,现在过几个几日,就能砍点肉吃,这可是从前不敢想的日子。”

“咱家那口子,天天念叨着太子的好,谁不给太子刻个长生牌的。”

“这样的太子,怎么可能是谋逆。”

两人一挑起话头,立即就是议论纷纷。

“听说厂里要办学堂了,太子下的教令,让满六岁的娃,都去上学,书不要钱,学堂还管顿饭。”

“真的假的?这么好啊。”

“太子教令,那还有假,咱娃也能读书了,指不定以后还能当个官。”

“你就想吧,读书人那么多,当官的才几个。”

“这有什么,你没听说吗,在辽东那边,只要能读书写字的,就能当官,远点就远点,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事。”

“嘿,你以为就你家娃能学,大家都能学,谁当官还不一定呢。”

“我娃肯定比你家娃官大。”

“走着瞧。”

吵闹中,有人叹息:“真是好日子啊,可太子要是败了呢,咱们这些还有吗。”

这话顿时让气氛变得安静下来。

有人惊疑不定的说道:“陛下应该也会如此吧。”

那人摇摇头:“这可是太子这边才有的,那谁不是去过长安吗,你问问他,长安有没有这等好事。”

被点到的人摇头道:“莫说长安,天下都没这等好事。”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

良久,不知是谁开口道:“太子不能败啊。”

这话,顿时让所有人都变得激动起来。

“太子可不能败!”

——

苏玉儿乘坐的马车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疾驰,车窗外,景色如飞般掠过,田野、村庄、山峦,都在向她展示着大唐广袤的土地。

左丘名和纪昭骑着马,紧紧跟随在马车两侧,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

如今纪昭的官职相当于没了,但他并不可惜。

本身作为太子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陛下说是不会打压太子旧部,可事实上就没这么简单的,多的是人来刁难。

比如魏王党。

当然,魏王自然不会关注他这样的小人物,可魏王党人,却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即便是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想挑毛病,还是很简单的事。

这可是县尉。

空出来的官职,多的是人想上。

以前太子照着,没人敢动心思。

现在太子造反,区区不良人,又有什么资格担任县尉之职。

所以,干脆是跟着太子干吧。

好歹也是享受了两年。

左丘名有些不同。

他还没吃到太子的好处,太子就去东征了,他这边的安排也就落下了。

等来等去,没想到太子造反了。

当然,先前挂着太子麾下的名头,在长安城里还是很吃得开的。

而左丘名想要更多。

对于他来说,如果太子功成,那他就有从龙之功,真正的跨越阶级。

在这样的诱惑下,这些风险算得了什么。

两人各怀心思,但目的是一致的。

经过数日的奔波,一行人终于远远望见了洛阳城的轮廓。

洛阳城,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

马车上的苏玉儿,眼睛都发亮了。

因为她的男人,就在这座城中。

对于一介女子而言,夫君便是全部。

苏玉儿自然也是如此。

马车缓缓驶入洛阳城,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苏玉儿透过车窗,看着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她知道,这里将是她和太子新的开始,也是他们命运转折的关键之地。

马车停在了宫城门口,苏玉儿在单瑶的搀扶下,缓缓走下马车。她抬头望去,只见宫城巍峨耸立,气势恢宏。

此时,罗马公主狄奥多西和新罗公主金胜曼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

见到苏玉儿下车,狄奥多西和金胜曼一同上前,微微屈膝行礼,齐声说道:“姐姐,我们在此迎接姐姐多时了。”

苏玉儿微微一怔,旋即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她走上前去,分别握住两人的手,说道:“妹妹们客气了,劳你们费心等候。”

罗马公主狄奥多西不用多说,对于金胜曼,到了这时候,也没其他想法了。

太子的女人,自然不可能只有这些,日后还会越来越多。

狄奥多西眨了眨碧蓝色的眼睛,微笑着说:“姐姐能平安抵达,是我们最开心的事。这些日子,殿下一直忧心忡忡,如今姐姐来了,殿下也能安心些了。”

金胜曼也轻轻点头,柔声道:“是啊,姐姐,这洛阳城今后我们姐妹也能相互作伴了。”

金胜曼表面温婉,内心却也有着自己的盘算,她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太子妃的支持很重要,自己若能与太子妃处好关系,不仅在宫中能有一席之地,也能为新罗在大唐的利益多做争取。

虽说,金胜曼比苏玉儿还要年长,但这声姐姐,叫的是心甘情愿。

这可是太子妃,若太子功成登基,便是皇后。

苏玉儿在狄奥多西和金胜曼的陪同下,走进宫城。

宫城内,气氛紧张而压抑,士兵们来来往往,忙碌地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

在文臣的接引下,苏玉儿来到书房。

书房内,太子李承乾身着一身戎装,正眉头紧锁地看着案几的地图,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苏玉儿,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喜与安心。

李承乾起身迎上,说道:“玉儿,你可算来了,路上没受什么苦吧。”

苏玉儿看着李承乾疲惫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担忧,快步走到他身边,说道:“殿下,我没事。只是这一路赶来,见你如此操劳,我很心疼。如今局势如此紧张,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李承乾笑着说道:“只是最近日子有些忙碌罢了。”

“你来了就好。”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一顿:“我听说魏王让人为难你了。”

苏玉儿微微点头:“还好有晋王帮忙。”

这是人情。

李承乾说道:“魏王这家伙,看来是真等不及了。”

苏玉儿轻声道:“其实他也不敢如何,只是想借此扰乱殿下心神。”

之所以这么说,苏玉儿是不想李承乾在父子相残后,又兄弟相残。

这不是说苏玉儿大度,而是希望李承乾名声好些。

李承乾没有多说,只是握住苏玉儿的手说道:“多日舟车劳顿,你且去好些歇息一下。”

赶路确实是很累的。

尤其是路上颠簸。

苏玉儿回道:“是,殿下。”

李承乾如今却是很忙。

虽说民心暂且稳住,但官署这边,问题还很大。

文忠低声道:“殿下,赵刺史来了。”

李承乾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赵节来了。

之所以是赵节,因为汉王李元昌肯定是靠不住的。

受到废太子诏书的影响,洛阳的官员体系,基本上已经是呈现了半瘫痪状态。

这样对于整个洛阳的管理,自然是十分不利。

赵节其实本身是有能力的,虽说也是二代,但才学这块,还算是不错。

最主要先前当刺史,有管理经验。

苏定方那边主要是负责军事。

军政分离,是李承乾早就定下来的基调,所以即便苏定方也能有管理的能力,但政务这块的事情,李承乾是不会让其全部接手的。

权力一旦放任,很容易滋生问题。

这跟忠诚关系不大。

“拜见殿下。”

“赐座。”

“谢殿下。”

跟李德謇不同,赵节父亲早死,杨师道只是他的继父。

而对于继父,虽说关系不差,但可不会跟李德謇那样受到影响。

作为皇亲国戚,长广公主之子,造反这等事情,根本没有多大的压力。

“此次官员离职人数多得超乎想象,洛阳城的诸多事务都陷入了停滞状态,再这样下去,局面恐怕会失控。”

李承乾淡淡说道。

赵节迟疑回道:“臣可以去周旋一二,有些世家人才,还是愿意支持殿下的。”

高风险,高回报。

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干风险投资的人。

世家亦是如此。

李承乾摇头道:“没必要。”

“我决定对洛阳城内的官职进行重新分配,公开招募官员,实行新的规章制度。”

说完,李承乾示意内侍文忠,给赵节拿过去一份文书。

这份文书,便是对如今洛阳城内官署的重新规划。

对于大唐如今的政治制度,李承乾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等级,都没想过要沿用。

自然是要大方位改革。

原本不想这个时候太多动荡,先维持稳定,没想到这些官员离职,到时给了机会。

赵节看着文书里的新政内容,越看越心惊。

虽说根子上跟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差不多,然而实际上,却相差极大。

首先是设立决策院。

决策院由各领域专家、学者及资深官员组成,负责对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进行研究、论证和提供决策建议,取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宰相出谋划策的模式,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

从某种层度上说,决策院跟明清事情的内阁制度差不多。

能够进入到决策院的,必然是李承乾的心腹,且具有真材实料。

其次是监察院。

构建垂直管理的监察体系,监察官员直接向李承乾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预。

扩大了监察范围,不仅监督官员的贪污**、违法乱纪行为,还对政策执行情况、行政效率等进行全面监督。

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对于发现的问题,监察院有权直接进行调查,并提出弹劾建议,确保官僚体系的廉洁和高效。

再就是翰林院了。

主要教育体系,科举考试。

而科举,自然是改为糊名制。

举荐制也没有完全废除,而是另设考试科目,针对公廨不同职位重新出具考试内容,减少儒家学说的影响。

此外,还兼行招募制。

也就说,部分公廨的官员,可以从民间的商人,匠人等群体中,进行招募。

六部这块,变化倒是不大,但增添了更多的官职,把权力分散开。

对于六部的职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赵节看着手中的文书,心中五味杂陈。

废除丞相制,这无疑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太子一人之手,虽从文书上看,新的制度有诸多创新和制衡之处,但这巨大的变革,还是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殿下,这新政虽有诸多精妙之处,可如此大的变革,推行起来恐有诸多阻力。”

赵节抬起头,目光看向李承乾,试图从他的表情中揣摩其心意。

李承乾微微颔首,神色平静:“我自然知晓其中艰难,可如今局势,若不进行变革,何以打破旧有格局,实现长治久安?这些官员的离职,看似是危机,实则是我们推行新政的契机。”

皇帝本来就是独裁者。

这样的制度,其实不适合时代相传,一旦出现个昏君,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可对于现在的李承乾来说,他需要掌控所有的权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唐长风破浪,更上层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