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89章:太子跟我可是亲兄弟啊

李治欢天喜地的带着一车车棉花回长安去了。

抵达长安后,过来迎接的是李治心腹李义府。

“晋王,为何太子没有把纺织厂交出来,还如此欢喜。”

李义府有些看不明白。

李治把一车车棉花种子,看得跟宝贝一样。

在他看来,这次晋王过去最为主要的,便是纺织厂了。

李治微微摇头。

作为晋王府的属官心腹,曾经李治对其很是依赖,遇事不决的时候,都会询问李义府的意见。

可是自从跟武媚娘有所联系后,李治就感觉李义府跟武媚娘比起来,实在是差太多了。

尤其是这次的事情,李义府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关窍。

曾经的情感关系还在,李治便解释道:“重要的不是纺织厂,重要的是太子的态度。”

“即便真的把纺织厂办起来了,日进斗金,你觉得这些钱财,难道能到我这里来吗,自然是归于父皇。”

“你不了解纺织厂的情况,哪怕是太子现在的纺织厂,也不可能说真的很有钱财进项,这其中受到最大的限制,就是棉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棉花,纺织厂能拿什么来做呢。”

“话说回来,这次我能带来棉花种子,那么等到这棉花开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太子难道不会把纺织机交给我吗。”

“我亲自去看过纺织厂,太子对其虽说重视,但没有像是霹雳火那样严防死守,所以日后,太子肯定要开设大量的纺织厂的。”

“况且,这次能够带着棉花种子返回长安,就会让父皇觉得,我跟太子的关系不错,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地方。”

李治条理清晰的讲述着,听得李义府是一愣一愣的。

他看向晋王的眼神,感觉到了有几分陌生。

这还是他所认识的那个晋王吗。

感受到李义府的目光,李治感觉到很是舒坦。

不多时,消息就传到了皇宫内。

李世民听闻,立即召见晋王入宫面圣。

——

长安宫廷。

大内,御书房。

晋王李治在侍卫的引领下,步伐沉稳地走进书房,见到李世民后,连忙恭敬地行礼:“稚奴拜见父皇,愿父皇龙体安康,圣寿无疆。”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李治:“稚奴,起来吧。”

“听闻你此番归来,从太子那里带回了不少棉花种子,朕心中甚是欣慰。”

这番欣慰,并非是对于棉花种子,而是在李世民看来,太子跟晋王关系和睦,这才是让他最为欣慰的。

这个中的情感很是复杂。

哪怕是说推着魏王跟太子打擂台,可反过来,李世民又喜欢自己的几个儿子能有兄弟感情在。

当然,李世民也清楚,魏王跟太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晋王可以啊。

这次晋王从太子那里带回棉花种子,不就意味着在太子心里,还是有晋王这个弟弟的。

李治站起身来,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多谢父皇夸赞,稚奴不过是奉大兄之命,尽力而为罢了。”

经过武曌的私教,对于自身的定位跟处境,李治很是了然。

现在的太子,哪怕是被父皇所忌惮,可同时也是父皇心中的骄傲。

不管怎么说,太子都是长兄,是父皇的嫡长子。

从礼仪跟感情上,都在父皇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连父皇现在宫廷内库的钱财,可以说基本上从太子那边弄来的。

如果选择站在太子的对立面,同样也很容易遭到父皇的嫌弃。

哪怕是魏王,也几乎不会在父皇的面前,去说关于太子的坏话。

“这次为何太子让你带回棉花,而不是把纺织机也带回来。”李世民随即问道。

李治微微一愣,但旋即神色镇定自若,面上仍挂着恭谨之态,开口禀道:“父皇,大兄遣稚奴带回棉花种子,实乃筹谋深远之策。”

“今时纺织厂所遇最大困局,便在棉花供应匮乏。纵有纺织机,若无充足棉花,亦难大量制出棉衣棉被诸物。”

看似是在问纺织机,实则李世民是在询问他跟太子的关系。

以前晋王听不懂,现在的李治已经熟门熟路。

稍作停顿,理了理思绪,接着言道:“大兄此举,意在先行解决原料之难题。待这棉花于各地广为栽种,收获丰盈之后,再添置纺织机,扩充生产规模。如此循序渐进,方保纺织厂可长久兴盛。”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李治继续讲下去。

李治见此,心中稍觉安稳,遂继续说道:“再者,纺织机虽为紧要之物,然相较棉花种子之推广,却并非当下最为急切之事。”

“且纺织机之搬运、安置,以及工匠之调配等诸事,皆需耗费诸多人力物力。而棉花种子轻巧易携,便于在各地传布种植之法。大兄想必是虑及这些缘由,故而优先命稚奴带回棉花种子。”

“至于未将纺织机一并带回之因,稚奴揣测,大兄或许是忧心纺织机之转移,恐生不必要之纷扰。如今纺织厂初创,正需稳固发展,此时若贸然转移纺织机,恐扰了现有的生产秩序。”

“况且,大兄亦期望能于当地培育出一众熟稔纺织技艺之工匠,如此,即便日后增建纺织厂,亦有充足人力可支。”

李世民静静聆听,目光深邃,令人难测其心思。

许久,缓缓开言:“稚奴,你对太子之意倒是剖析得颇为透彻。然朕有一问,倘若他日棉花产量丰足,纺织厂大肆拓展,太子可愿与你同享其中之利?”

李治心中一紧,深知此问干系重大,稍有答错,便可能惹得李世民不悦。

这哪里是在问自己,分明是在问太子如何对父皇。

沉思片刻,道:“父皇,大兄素性宽仁海量,重情重义。此番委稚奴以棉花种植推广之任,便是对稚奴信任有加、青眼相看。”

“稚奴深信,若将来纺织厂顺遂发展,大兄必念及兄弟情谊,妥善处置。况且,稚奴并非贪图财利之辈,唯愿为大唐子民谋福泽,为父皇分劳解忧。但能遂此心愿,稚奴便觉足矣。”

李治根本不敢去接父皇的话茬,转而说到了别的地方。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凝视李治片刻,继而轻轻颔首,说道:“稚奴,望你所言非虚,以大局为重。你且退下吧,日后若有关于纺织厂及棉花种植之事,及时奏报于朕。”

李治赶忙行礼,道:“遵旨,父皇。稚奴告退,祈愿父皇龙体康泰。”

言罢,便转身退出御书房,背后早已冷汗涔涔。

按照惯例。

李治自然没有直接离开皇宫,而是转到一处庭院内。

每次只要李治入宫,武曌那边就会得到消息。

从而让侍女春雪安排地方。

一如这次。

“媚娘,多日未见,甚是想念。”

看到武媚娘,李治感觉整个人都要轻松不少,心中欢喜。

武曌轻移莲步,盈盈浅笑,美目流转间尽是温柔:“妾身亦日夜牵挂晋王。瞧晋王今日神色,虽有疲惫,却也透着几分沉稳,定是在陛下面前应对得宜。”

武曌是个聪明人,知道在这个时候,李治最需要的就是认可。

果然,李治感觉很是满足,拉着媚娘的手,一同在石亭上坐下,缓缓道:“媚娘,今日在父皇面前,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父皇所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稍有不慎,便可能惹得父皇不快。”

等李治说完后,轻轻拍了拍李治的手,柔声道:“晋王莫要忧心,以妾身对晋王的了解,晋王聪慧过人,又有妾身相助,定能逢凶化吉。可愿与妾身细细说说,陛下到底问了些什么?”

李治便将李世民询问太子为何让他带回棉花种子而非纺织机,以及关于日后纺织厂拓展太子是否会与他共享利益的问题,一五一十地向武曌讲述了一遍。

还有包括抵达洛阳,不得太子召见,待了许久,才给了棉花种子的事情。

武曌微微颔首,美眸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片刻后,说道:“晋王,陛下此举,意在试探你与太子的关系,以及你对钱财的态度。晋王今日的回答,既维护了太子的颜面,又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可说恰到好处。”

李治微微皱眉,忧虑道:“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父皇对我仍有疑虑。如今宫廷之中,波谲云诡,太子与父皇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武曌轻轻靠在李治肩头,柔声道:“晋王,你无需过于担忧。陛下虽心存疑虑,但也看到了你的能力和忠心。且记住,在这宫廷之中,唯有步步为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番话,说给李治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现在的武曌,如何不是步步为营。

李治想起先前李义府,感慨道:“媚娘,若不是有你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我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复杂的宫廷局势。”

现在的他,越发觉得武媚娘的重要。

武曌轻轻一笑,眼中透着自信:“晋王,妾身既已与你心意相通,自当与你同甘共苦,为您排忧解难。日后,若有任何消息,妾身定会第一时间设法告知晋王。”

说到此处,武曌微微一顿,压低声音道:“晋王,妾身平日里与宫中的一些内侍、宫女多有往来,已设法让他们为我留意宫中的动静。一旦有关于太子或是陛下的消息,他们便会悄悄告知春雪,春雪再转告于我。”

“如此,我们便能提前知晓一些情况,也好早做准备。”

说到这里,武曌面露些许为难之色:“只是,为了能让他们尽心办事,妾身着实耗费了不少钱财,如今已是囊中羞涩。”

武家其实是有钱的,武曌的父亲是大商,又有从龙之功。

可武曌入宫,实际上分得的家产很少。

而作为才人,只是五品。

所得的俸禄并不多。

也没有别的来钱的法子,现在都快要破产了。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心疼,握紧武曌的手道:“媚娘,你为我如此费心费力,我却未曾想到你竟有这般难处。是我疏忽了。你放心,我回去后便会设法给你送来钱财,让你无需为此担忧。只是此事风险不小,你千万要小心,切莫让他人察觉。”

李治作为晋王,自然是有钱的,随便的一些赏赐,都是天价。

况且本身李治都不需要花钱,吃喝住行,都有免费高待遇的供应。

武曌轻轻点头,柔声道:“晋王放心,妾身行事一向谨慎,定不会让他人发现破绽。而且,妾身也叮嘱过他们,若有消息传递,务必选择隐秘的时机和地点,不可留下任何把柄。”

李治微微颔首,心中对武曌的感激和爱意更甚。两人又低声商议了许久,从如何进一步与太子搞好关系,到如何在朝中拉拢一些中立的大臣,事无巨细,一一谋划。

不知不觉,香炉中的香早已经燃尽。

乃至于超了时间。

但这次,武曌却没有特意要离开。

毕竟两人分开许久。

不过李治知道自己不能在武曌这里久留,以免引起他人怀疑。

轻轻握住武曌的手,不舍地说道:“媚娘,今日与你交谈,我心中畅快许多,也有了更多的底气。你自己也要多加小心,我会找机会再来看你。钱财之事,我定会尽快安排。”

武曌微微点头,眼中满是不舍:“晋王放心,妾身自会保重。晋王回去后,也需谨慎行事,切不可露出破绽。妾身静候晋王的消息。”

李治起身,深深看了武曌一眼,然后转身离去。

于此同时。

另一边。

随着首批棉衣成品,也在洛阳城中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洛阳城内,一间宽敞明亮的店铺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家店铺正是太子名下纺织厂开设的首家售卖点,今日正是售卖棉衣的日子。

棉衣之所以能在此引发如此大的波澜,首先便是因为其卓越的保暖性能。

大唐地域广袤,冬季寒冷刺骨,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通的衣物难以抵御严寒。而棉衣内填充的棉花,能够有效阻挡冷空气的侵入,为人们带来温暖。

对于那些整日在户外劳作的百姓来说,一件棉衣无疑是他们在寒冬中最渴望的衣物,能让他们在劳作时不再饱受寒冷之苦。

然而,因为棉花产量的问题,导致棉衣稀缺,致使价格居高不下。

这可不是李承乾想看到的。

只是这属于市场的规律,即便是他,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只能是加快棉花种植,提高产量,才能让底层百姓也能穿上棉衣抗寒。

至于现在,棉衣的价格,跟奢侈品都差不多了。

更别说还有太子的光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