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9章 李承乾:最后都是我的(新年好)

这是登州附近的海域,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李承乾的船队沿着大唐的海岸稳稳行驶,船帆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去年,李世民为了给太子一些便利,将赵节改任为登州刺史,封汉王李元昌为登州都督,这片海域也因此与他们有了更深的关联。

一艘小船朝着李承乾的旗舰快速驶来,船上汉王李元昌和赵节并肩而立,海风肆意翻卷着他们的衣衫,二人脸上满是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

汉王李元昌牢牢握住船舷,指节因用力微微泛白,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心底暗自思忖:

“终于又能见到太子殿下了,这一年多来,虽说时常有书信往来,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他这一路顺不顺利,此次紧急召唤我们,想必是要有大事发生了。”

脑海中不断闪过与李承乾过往相处的画面,想到即将面临的未知局势,兴奋与忐忑两种情绪在心中不断翻涌。

赵节微微皱眉,目光紧锁着那艘越来越近的旗舰,心中五味杂陈:“此次会面,关乎我们的未来,只盼一切都能顺遂。”

其实,赵节心里早有揣测,李承乾此番动作绝非平常。

这一年来,他们暗中在洛阳四处布局,广泛联络各方势力,种种迹象都让他觉得,李承乾或许正在谋划一场惊天大事,甚至有可能打算占据洛阳,不再返回长安。

只是这想法太过大胆,一直不敢轻易说出口,只能在心底默默思量。

“殿下行事向来沉稳,若真有这样的打算,想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只是这一步一旦迈出,便是与长安彻底决裂,其中的风险难以估量。”

“但无论如何,我既然已经选择追随殿下,便会生死相随,绝无二话。”

小船终于稳稳停靠在旗舰旁,在刺眼的阳光下,两人小心翼翼地顺着绳索爬上甲板。

一踏上甲板,强烈的阳光让他们微微眯起眼睛,与此同时,便有侍卫迅速迎上来。

侍卫们身着精良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手中的长枪笔直挺立,彰显着皇家船队的威严。

“两位,请随我来。”

为首的侍卫语气平淡却不失礼貌,转身引领他们前行。

李元昌和赵节跟在侍卫身后,目光忍不住四处打量。

甲板上,水手们在烈日下忙碌而有序,有的在用力整理船帆,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有的在仔细检查绳索,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他们的到来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赵节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一股紧绷的气息,仿佛整个船队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们沿着洒满阳光的通道前行,通道两侧的墙壁上挂着的盾牌和兵器,在阳光的反射下,刺得人眼睛生疼。

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和木材被烈日暴晒后的焦灼味,混合在一起,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终于,他们来到了李承乾所在的船舱门口。

侍卫抬手轻轻叩门,得到应允后,缓缓推开舱门。

船舱内,李承乾坐在茶座上,正等着他们。

李元昌和赵节赶紧作揖行礼:“拜见殿下。”

“免礼,入座。”

李承乾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殿下。”两人应道。

太久不见,哪怕是曾经跟李承乾自小玩到大的李元昌,这次再见到太子,都感觉有些拘谨了。

李承乾自己没有感觉,但对于旁人来说,尤其是很久没见的人来说,这样的感觉是天翻地覆的。

曾经是太子,只是身份尊贵。

然而这次东征,李承乾亲率大军,攻克高丽,再克新罗百济,一统辽东。

这种经过战场洗礼,尤其是战无不胜的情况下,养成的气势是很足的。

这一刻,李元昌看向太子,犹如看到曾经战功赫赫的李世民一般。

更别说作为嫡长子,长相上李承乾跟李世民也有三分相似,这让李元昌感到些许恍惚。

李承乾微笑着迎向他们,试图让气氛轻松些:“元昌,赵节,快过来坐。这一年多,你们在外也辛苦了。”

声音温和,带着几分关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一同商讨大事的日子。

赵节走上前,行了一礼后说道:“能为殿下效力,是臣等的荣幸。”

目光在李承乾脸上停留片刻,看到殿下依旧沉稳自信,心中也安定了许多,同时又在想:“殿下这般淡定从容,看来心中早有定数,只是不知这洛阳局势,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李承乾也没有一开始就说起洛阳的事情,而是询问两人的近况如何。

李元昌有些惭愧,道:“我对不起殿下,虽被封为登州都督,然而煤炭厂那边的钱,现在都已经入了陛下内库了。”

这个事情,李承乾自然早就知晓了。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对于太子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册封赵节跟李元昌,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拿走了煤炭厂利益的补偿。

李承乾也没多计较,很明显,这是没打算吐出来。

不仅仅是煤炭厂,包括东宫的其他产业,大概也是要被李世民给拿走的,还有那些先进的设施,比如水利锻锤,大概都是要落入李世民的内库里。

对于这些,李承乾并不在意。

只要自己一直是太子,只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些东西,终归还是自己的。

安抚道:“此事怪不得你。父皇的手段,我们都清楚。”

“煤炭厂利润如此之大,谁能不动心呢。”

都已经比得上大唐岁入了,先前李承乾在长安,李世民也不好说抢太子的买卖。

但太子都东征了,转到内库,自然也是理所当然。

李元昌跟赵节,可不敢抗旨不遵。

李承乾倚于椅背,手指轻叩扶手,神色沉稳,缓声而言:“元昌、赵节,钱财之事不必挂怀。我于辽东之际,已开设辽东通报行,发行纸币,今财力充裕,足可支撑吾等后续诸事。”

其语尽显底气,目中亦透对局势之掌控。

李元昌与赵节闻之,面露惊色,相视一眼,李元昌拱手道:“殿下真乃雄才大略,竟有此等手段,实令我等钦佩不已。既有此雄厚财力为基,我等在洛阳行事,亦能顺遂许多。”

李承乾微微颔首,旋即话锋一转:“好了,钱财之事暂且搁置。当下,我更关心洛阳之局势,且细细道来。”

赵节正襟危坐,神色恭谨,开口禀道:“殿下,如今洛州刺史已非唐俭,唐俭因触犯律法,被降为光禄大夫,现任洛州刺史是裴怀节。”

李承乾微微皱眉,目中闪过疑惑,问道:“唐俭身为开国功臣,素日稳重,怎会触犯律法,致此下场?”

李元昌向前倾身,语气带几分感慨:“殿下有所不知,唐俭此番获罪,实乃咎由自取。其身为户部尚书,却在任玩忽职守,对政务敷衍塞责,下值之后,还与亲宾纵酒作乐,且有公款挥霍之嫌。”

赵节点头附和,补充道:“不仅如此,其为谋私利,竟嘱托其他刺史为其高价售卖私养之羊群。此等行径,实失朝廷官员之体统与操守,被御史弹劾,亦是情理之中。”

“陛下念及旧情,法外施恩,免其罪责,仅贬为光禄大夫。”

李承乾问道:“这新上任的洛州刺史裴怀节是什么情况。”

赵节道:“裴怀节为人行事颇为谨慎,在官场之中一直不温不火。”

“其先前在地方任职之时,政绩虽无显著之处,但亦无明显过失,处理事务循规蹈矩,未与各方势力起冲突。”

李承乾微微颔首,手指轻敲桌面,思忖道:“如此性情,倒有可争取之处。只是这裴怀节背后之裴氏家族,在洛阳根基如何,又该如何谋取其支持?”

众人正陷入沉思之际,一直侍立在旁之太子内侍文忠,恭敬地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李承乾抬眸,看向文忠,道:“但说无妨。”

文忠恭敬道:“裴行俭与这裴怀节同出河东裴氏一族。”

“裴行俭在殿下身边屡立奇功,深受殿下恩宠与器重。”

“或许可借此同宗之谊,凭借裴行俭在殿下身边之地位,来赢取河东裴氏之支持。”

此言一出,船舱内众人目光皆聚焦于文忠。

李承乾微微眯目,若有所思。

李元昌眼中闪过惊喜,连忙拱手道:“文内侍所言甚是!”

“裴行俭在殿下麾下尽显才能,在裴氏家族之中,想必亦有一定威望。”

“若能借他牵线搭桥,与裴怀节建立更为紧密之联系,进而争取裴氏家族之支持,此事大有可为。”

赵节亦点头赞同:“不错,裴氏家族虽如今勉强算得上豪族,比不上五姓七望那般显赫,可在洛阳也有一定之势力与人脉。若能将其拉拢过来,对殿下在洛阳之布局,无疑是一大助力。”

李承乾微微点头道:“元昌,你即刻安排裴行俭与裴怀节私下相见,以同宗情谊叙旧为名,探探裴怀节之心意,了解裴氏家族之意向。”

“切记,一切行事务必谨慎,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裴氏家族之反感与警觉。”

“是,殿下”李元昌领命应道。

随后,话题又转至洛阳之世家势力。

李元昌接着说道:“殿下,洛阳城内世家林立,势力盘根错节。”

“定鼎门大街北部之里坊区,乃高层文武官员与部分世家大族之聚居之所。”

“就如长孙氏,因长孙皇后之故,在朝中地位尊崇,家族中有不少人在洛阳任职。”

“为便于参与朝廷事务,与皇室往来,他们在这一区域购置宅邸。”

“平日里,长孙氏子弟频繁出入皇城宫城,与各方势力交往密切,在洛阳官场之上亦有一定之话语权,对洛阳之政治走向,有着不可忽视之影响力。”

赵节补充道:“洛北里坊区,尤其是漕渠以北,是开国元从功臣与部分世家之聚集之地。”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道政坊等地建有宅邸,他们家族子弟多为官。这些崔氏子弟凭借家族之声望与人脉,在仕途上一路顺遂。”

“他们在洛阳城内广结人脉,与各方势力均有联系,无论是官府议事,还是地方事务,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李承乾微微皱眉,神色凝重,问道:“那以洛阳南市为中心之里坊区呢?那里情形如何?”

李元昌连忙回应:“殿下,洛阳南市乃商业中心,经济繁荣。”

“一些注重商业之世家盘踞在此。”

“凭借家族在洛阳之根基与人脉,在南市附近购置产业,经营商铺。”

“他们与各地商人往来频繁,积累大量财富,同时也利用赚来之钱财,与其他世家和地方势力建立联系。”

赵节接着说:“太原王氏在洛阳也有一定之势力范围,在定鼎门大街北部和南市周边皆有产业和宅邸。太原王氏子弟常常举办诗文集会,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与朝中官员相互呼应。”

“弘农杨氏,自东汉起便极为显赫,家族成员在朝廷和地方都有任职,在洛北里坊区亦有宅邸。”

李承乾靠在椅背,陷入沉思。

许久,缓缓说道:“这些世家势力错综复杂,欲掌控洛阳,必须审慎对待。”

即便是李承乾,也不可能说直接跟大唐天下世家为敌。

世家在大唐根基深厚,其影响力渗透到朝堂、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朝堂之上,众多世家子弟身居要职,他们相互勾结,形成庞大的政治网络。

对于在大唐,首先打击的是五姓七望,毕竟他们本身就是魏王党,这不会有多大影响。

其次就是提升科举,废除投行卷,对考卷进行糊名。

这样才能真正从寒门中选拔人才,断掉世家垄断的路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