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62章 李承乾:拿我的钱办我的事?

魏王府。

百济王太子身着素朴却不失规整的本国服饰,在侍从引领下踏入魏王府。

刚进正厅,魏王李泰便从主座起身,脸上挂着志得意满又佯装亲和的笑。

李泰率先开口:“扶余公子,快请入座。”

说罢,抬手示意。

百济王太子扶余隆忙躬身行礼,说道:“魏王,此番前来,实是带着百济上下满心的感激。若不是魏王从中斡旋,投降之事,不知还要历经多少波折。”

言辞恳切,眼中满是诚挚。

扶余隆也没想到,事情的转变会这么快,当日在朝会上的见闻,也让他深切感受到了魏王在大唐朝廷的影响力。

自己先前想要面见大唐皇帝陛下都不能,现在却是直接功成。

况且现在他交好魏王,在长安也是很有作用。

毕竟从此之后,扶余隆就不可能返回百济了,而是要充当质子,一直在长安生活。

直到父去世后,才会回到百济继承王爵。

所以跟魏王的交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会让他住在长安更为舒适安全。

李泰笑着虚扶一把:“扶余公子言重了,本王不过是不忍见生灵涂炭。”

扶余隆微微摇头,郑重道:“魏王谦逊了,朝堂之上诸多反对之声,皆被殿下一一化解,若没有魏王全力支持,这受降一事哪能如此顺遂。”

这番奉承,显然是让魏王感觉很是受用。

李泰看向柴令武,轻轻点头。

这意思,从现在起,扶余隆也算是自己人了。

柴令武适时说道:“我听闻百济在造船技艺上,颇有特点,如今大唐海船稀薄,不知扶余公子可否安排百济船工前来大唐。”

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尚在恢复之中,海上贸易规模相对有限。但随着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海上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广州、交州、明州、福州等沿海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商人。

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海上交往,在东北亚方向开辟了堪察加半岛鄂尔次克海航线;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与林邑、真腊、室利佛逝、天竺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与西亚地区的波斯等国也有一定程度的海上贸易联系。

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这些地区,而外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大唐。

然而,因为先前战乱,大唐初立,实际上水师军队并不多,能够海上作战的战舰也相对较少。

历史上,是因为李世民第三次准备攻打高丽,不顾群臣反对,强行下达诏书,要建造三千五百艘战舰,并且操练数万水军,这才使得大唐的水师军队进一步扩大。

建造战舰的任务,主要是交给剑南道负责,此前已经打造了1850艘,还要打造1650艘。

但此次造船任务引发了剑南骚乱,大规模建造战舰对国力和百姓的负担有着巨大影响。

最后因为李世民驾崩,导致没有发生第三次东征高丽。

但这些战舰,奠基了大唐海上贸易的繁荣,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基础。

现在,因为太子李承乾直接就把高丽给灭了,李世民自然不会不顾百姓生活,强行去建造大量战舰。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唐不需要更多战舰了。

随着煤炭厂的不断兴建跟发展,煤炭的利用已经开始向着大唐更多方面去利用,尤其是在锻铁方面,煤炭比之木柴更能锻造出优质的精铁。

而煤炭带来的巨大收益,也让李世民感到很是震撼。

煤炭的运输是个大问题,马车只能小部分运输,大规模的运输,只能是依靠漕运。

目前的朝廷漕运船只捉襟见肘,李世民已经下令各地不断开设造船厂,但合适的船工,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召集到的。

为此,魏王就盯上了百济的船工。

毕竟百济在海航造船技术上,也许比之大唐有些差距,然百济因为地理问题,临近海边,有经常的船工非常之多。

这个计策是柴令武提出的,其第二目的,也是为了打击太子在辽东的经营。

太子在辽东大力开设造船长的消息,目前也已经是传到了长安。

把百济的船工大部分抽调到大唐来,太子那边,怎么说也会有些阻碍。

扶余隆闻言,看了看似在随意喝差的魏王,思索了一番后咬牙道:“我立即给父亲写信,调遣船工前来长安。”

现在已经是顾不得去发展百济了,首要之事,是取得魏王的信任,表达百济的善意。

李泰笑着放下茶杯,满意道:“此事,要尽快。”

——

长安,皇宫大内。

君臣议事。

对于大唐来说,怎么安置百济,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可在这次的君臣议会上,李世民却没有提及百济的意思。

主要的谈话内容,是围绕西域焉耆展开。

安西都护郭孝恪,已经按照李世民的命令,开始对焉耆展开军事行动。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焉耆显然无力对抗大唐。

仅仅只是安西都护府的兵力,对付焉耆已然足够。

唯一需要担心是西突厥的参与。

“陛下,安西都护府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接到太子教令,要求大规模把原高昌国境内的棉花,安排人员收集大量种子,送到辽东去。”

房玄龄上报说道。

李世民微微皱眉。

对于棉花,他知晓一些,是白色的花。

太子要这棉花作甚。

为了好看。

“些许棉花,太子既要,送过去便是。”

李世民也没多想,现在大唐国力强盛,因为把太子在大唐的煤炭收益据为己有,这让李世民的内库钱财收入都快堆不下了,现在已经在扩充内库。

太子喜欢看棉花,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房玄龄闻言,苦笑道:“陛下,太子要的棉花种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还有大量的要求。”

说吧,便拿出一封文书交给陛下。

张阿难上前接过,放置于陛下龙案前。

李世民好奇翻开,他倒要看看,些许棉花种子,还能搞出多大事来,还能让房玄龄这般慎重汇报,感觉有些小题大做了。

心中对于房玄龄也有了些许不满,虽说知晓房玄龄目前偏向于魏王,有打击太子的嫌疑,可运点棉花还要拿来针对太子,这让李世民对其感到有些失望。

面对陛下略带审视的目光,房玄龄也很是无奈。

曾经他完全不想参与到太子跟魏王的夺嫡之争,还不是陛下各种暗示指使,否则他又何须走到今天的地步。

况且,这棉花的事,还真不是他刻意上报针对太子。

随着李世民翻看文书查看,眉头也皱得越发厉害。

看到文书的内容,李世民知道,是自己误会房玄龄了。

太子这哪是运送一点点棉花种子啊。

这规模要求,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可谓是个大难题,耗费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个小数目。

“胡闹,胡闹!太子这也太胡闹了。”

看完后,哪怕是李世民脾气不错,也不由呵斥一声。

按照太子文书上的要求,这耗费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点点。

首先是要安排大量人员去采摘棉花,然后从棉花中分离出种子。

西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相对稀缺,徭役的方式显然不太高,太子文书上要求是雇佣大量工人,这产生的花费必然是个不小的数字。

采摘棉花需要用到专门的工具,如采棉袋、采棉钩等,这些工具的购置和维护需要一定的费用。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可能还需要一些辅助工具,如晾晒用的架子、筛选种子的筛子等。

文书里还要求,为保证棉花种子在长途运输中不受潮、不变质,成功运输到辽东,要准备大量的竹筒加工保存。

除此之外,运输的数量也是极其庞大,按照文书里的要求,是至少需要准备五百辆马车来进行运输。

别的不说,单单是五百辆马车从西域抵达辽东,这笔花费,就不是个小数目了。

也难怪安西都护府会把太子教令特地传到长安来进行奏报。

单单是凭借安西都护府,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完成太子教令。

“陛下,要驳回此次太子教令吗。”

褚遂良见陛下震怒,便开口问道。

魏征,长孙无忌闭口不言。

虽说他们是太子党,也拥护跟维护太子,但太子为了赏花,这般奢靡,哪能开口赞同。

然而李世民在听到这话后,却有些迟疑了。

仔细一些,以太子的聪慧,会不明白贫瘠的安西都护府根本没有财力承担。

那为什么还要发太子教令去到西域。

这分明是对着自己来的啊。

李世民不由想到,是因为煤炭厂的事情?

自从李世民授意汉王李元昌,赵节,在太子东征高丽后,把原本要送到东宫的煤炭利润转送到内库来,对于太子,李世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这就相当于父亲把儿子的产业给直接抢走了。

李世民早前还担忧太子过来质问,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后来太子对此一直没有反应,李世民也就渐渐放下心来。

也是因为煤炭厂的大量利润,让李世民的口袋变得极其富裕。

原本李世民也是较为奢靡的。

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园林,如大明宫、兴庆宫等,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内部装饰华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曾经因为动用国库的钱,遭受到魏征的劝谏。

现在李世民动用自己内库的钱,其他官员也没什么话说了。

最近,因为感觉到长安闷热,李世民正准备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翠微宫,还准备对玉华宫进行翻修。

东都洛阳宫那边,还准备继续营造,那是曾经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

李世民晚年常常游猎宴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每次出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供应,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甚至在贞观十五年发生了羽林军哗变事件,士兵们希望借此阻止李世民继续游幸。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

即便如此,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魏征明显地觉察到,皇帝变了,“渐恶直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李世民亲御两仪殿,魏征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

这些话,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

然而以为煤炭厂的关系,让李世民内库变得极其充盈,也就不去动国库的钱,全都内库出。

出去游玩,惊扰到百姓的方面,还给百姓补偿,导致许多地方的百姓,还期待陛下过来游玩。

名声竟然有了反转。

谏官们也不好斥责陛下了,毕竟陛下花的是自己的钱。

要知道在历史上,贞观十九年,官拜门下省侍中的谏臣刘洎,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便抓了个“谋执朝衡”的罪名,逼刘洎自杀了。

后来这些讨人嫌的烂事儿,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过分。

李世民在临终前一年,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确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

显然,李世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对儿子就要说实话了。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有节制、有约束。

老话说得好,喝水不忘挖井人。

是因为太子煤炭厂的关系,这才让李世民有些潇洒的资本。

现在太子要奢靡一下。

他这个当老子的,好像也不太好反对。

眼见陛下在面对褚遂良的问题上沉默,众大臣也猜测到了陛下的想法。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沉默不语,心中已然明白皇帝的纠结所在,当下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道:“陛下,老臣倒是觉得,太子此番作为,虽说看着奢靡了些,却也并非不可体谅。想我大唐如今四海升平,国富民强,内库又因煤炭厂一事充盈非常,些许花费倒也不算什么。”

“况且太子立下大功,至今也没有多少赏赐,不如这次就当是赏赐太子了。”

李世民闻言,想了想道:“司徒说得在理,不过毕竟花费甚大,就没必要从国库出了,便从朕的内库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