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49章 李世民:太子要搞一国两政?

按照正常的行政划分,高丽是要被切割成辽东道,平壤道两大块。

但李承乾上书的奏表里,却是把整个高丽,都划分成了辽东道。

在这方面,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了李承乾的野心了。

这是要把整个高丽,都独占归于自己麾下。

而李世民之所以会同意,首先是因为太子已经实际上掌控了这些地方。

全面扫荡所有高丽贵族,这样的狠事,是李世民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毕竟李家本身也是世家的一份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亦是联合世家。

中原的环境,也不存在说联合百姓扫荡世家这样的做法。

这就是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来源。

可偏偏是李承乾这么做了。

这跟高丽贵族本来就站在大唐对立面有所关系,可寻常人哪里会想这么做,地方治理,不应该还是要靠贵族吗。

这样的行为,打破了千年以来,人们的认知。

李世民是有些心动的。

他忍受世家已久,皇帝的权力被分割,曾经不可一世的李世民,在对臣权方面妥协很多。

看到太子这般行事,心中暗爽。

尤其是五姓七望的动作,这使得李世民想要借太子之手,来对五姓七望形成彻底的压制。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太子跟世家之间,应该是不分伯仲,两败俱伤,最后是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加强中央集权,最后惩戒太子一番,大唐皇帝的位置,还是让自己这个嫡长子来干。

这是多么完美的事情。

可偏偏,太子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计。

长安,太极宫后殿。

君臣议事。

房玄龄汇报着关于五姓七望的情况。

“太子于辽东道实行新政,该地方县城三分,增设州府都察院,司刑寺,依照六部制度,划分文武法三权。”

“三官之间,互不统帅,往上听神武宫太子教令。”

“按照太子的吩咐,县尉只听从最高刑部调令,县丞只听从大理寺调令,包括官员升迁事宜皆是如此。”

“县城之中,又增设数十官职,分管各项事务,对原本县令所管辖之事进行拆分。”

“由于大量官职新设,使得官员需求增大,如今新罗受太子所管辖,人员倍增,但凡前往辽东之学子,几乎九成皆可入仕途。”

说到这里,房玄龄微微一顿。

一句太子新政,让这个事情,变得上升到了政治博弈的层面。

一国两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野心,昭然若揭。

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慎重对待了。

他是想让太子继承皇位,可想的是继承,不是让太子给夺走了。

太子这么做,有没有把他这个老子放在心里?

长孙无忌疑惑道:“太子增设如此之多的官员,岂非是每年俸禄都是个大数目,这般下去,如旧长久?”

官员俸禄可不是个小数,大唐官员七千余,对于朝廷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了。

房玄龄闻言,看了眼魏征,而后道:“太子消减了六品往上官员的俸禄,尤其是田产赏赐,几乎尽皆消减,所有田产,尽归于神武宫,只是加大了米钱供给。”

“譬如县令原有之俸禄,几乎减半,然门房之俸禄,却又归于公廨支出。”

县令的门房,这就跟后世的秘书差不多,在此前,门房的俸禄开支,都是县令这边自己给的。

但是现在,太子不仅把门房包含在内,包括公廨的食堂厨子,都全部纳入公廨,不再由县令独自承担。

看似县令的俸禄被削减,实则县令只要管自己跟家人,其他的开支全部都算在了公廨上。

这么算下来,俸禄也不能说低了。

加上权力被分走后,真正要管辖的政务也大大减少,也没有之前那么累了。

简单来说,曾经的县令如果不贪,很难过上好日子。

当个清官,只能是两袖清风。

现在的县令不贪,却可以自给自足。

魏征的眉头皱了皱,又舒展开,又皱了皱。

褚遂良有些坐立不安之感,总觉得太子这块,有些针对他的意思。

李世民手持文书,认真的看着。

这文书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太子对官员的改制增设,包含官员俸禄具体的各方面章程,规制。

是李道宗送来的。

李世民看得很认真,他也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政治制度这块,有着深厚的见解,否则也不会大力精简大唐官员,把大唐初发展成历朝历代官员最少的朝代。

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是精简官员,一切简单处理,减少朝廷负担的同时,也让所有的政务责任变得简单清晰。

哪方面出了错,都可以很轻松的找到责任人。

但是太子如今,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增设官职,分化权力,这是跟李世民完全不同的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李世民的眉头,下意识的紧皱一起。

房玄龄那边还在继续说着:“如今天下学子闻风而动,不通过科举便能轻易踏入仕途,引得大量读书人前往辽东谋取官职,使得辽东官员良莠不齐,然而太子那边,对此不闻不问。”

“尤其是世家子弟,更是纷纷成群结队的前往,长久如此,怕是易生事端。”

这件事,房玄龄本来是不想聊的,但现在不得不聊。

因为已经牵扯到了五姓七望的根本。

夫人的枕头风,还有自身这边跟世家的牵扯,让房玄龄也没有办法,只能把这件事拿出来说。

五姓七望是七个庞大的世家,这其中不仅是嫡系,更多的是旁支庶出。

在先前,旁支庶出想要当官,也是个很难的事情,首先是学问上要出众,还要有名声,再受到族内举荐。

因为李世民打压七大望族,这让从官的机会变得更少。

七大家也没有办法,只能是先由着嫡系子弟,再是到旁支庶出。

先前这样也是正常,可现在却因为太子的关系。

有些看不到机会,本身学问不算太高的旁支庶出,不顾及太子跟魏王的争端,跑到辽东毛遂自荐为官。

原以为太子那边会有所排斥,谁知太子完全不在乎,只要有学问跟基础的功名,管你是哪家来的,直接任命。

这等消息传回中原之后,众多旁支庶出的子弟看到了出路,也不顾及主家了,纷纷往辽东跑。

世家的根基在于嫡系没错,可旁支庶出,亦是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关键。

要是枝叶都凋零了,跑光了,这棵大树,还能看吗。

五姓七望原本以为,太子是会想在高丽哪样,对所有世家不分大小,进行审判。

谁没想到,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五姓七望感觉到了危机。

对于家族的传统来说,嫡庶主次,是很关键的问题。

嫡系若不能压制庶出,反而是庶出高于嫡出,那怎么去区分嫡庶,家族岂非是要一团糟了。

要是庶出太过强势,指不定还要分家自立,再开族谱。

一两人,那叫家族荣耀。

若成了现状,主次不分,家族又怎么能团结传承。

这不仅是五姓七望,还有其他望族,也是如此。

俗话说得好,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

现在都往外跑,家族如何能兴旺。

所以大世家都急了。

五姓七望,都顾不得魏王那边的事宜,只能通过各方面的人脉关系,推动朝廷这边,形成对太子的限制。

在这个事情,其实读书人并不多。

譬如大唐科举,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大约在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这都已经很是说明,李世民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了。

可到了太子这里,只要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学子,去到辽东直接任命为官。

一招就是一两万人,等于是把大唐未来十余年学子参加科举的人数都给包圆了。

站在学子的角度,参加大唐科举,百人选一,十年苦读,最后大概率当不上官。

可到太子那边,直接跳过科举入仕。

傻子都应该知道,要怎么选吧。

即便是对自身有学问抱负的学子来说,太子那边百废待兴,各级官员空缺,上等官员更是能凭借本事上位。

只要有能力,连胜三级轻而易举。

这跟大唐不同,大唐这里勋贵贵胄太多,就算是干得好,当上面全是人,想上也得等别人下。

不是每个人都会盯着宰相这个位置的,即便是科举入仕的状元,同样还不是要熬资历。

曾经的大唐科举第一位状元孙伏伽,现在也才走到大理寺卿这个官职,从三品,距离宰相遥遥无期。

反观太子那边呢,据说去年还是九品的,今年已经升到七品了。

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呀,也就几个月,连升三品。

你说权力变小了。

可对于学子们来说,不入仕途,连官籍都不是,什么权力大小又有什么关系,能当官,有权,施展心中抱负,那不就行了。

哪怕是有状元及第之才的学子,现在都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在大唐,进士及第,可不是说就能当大官。

一般来说,只会被授予从九品上的官职。

孙伏伽名气这么大,还是在大唐初官位缺乏的时候,也才是从五品上的刑部郎中。

后边进士及第的,一批批更小了。

相比起来,自然是更愿意去太子那边。

现在正是机会,错过了这次,以后等到太子那边官职不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风口,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所以,莫说是旁支庶出了,嫡系都在心动。

可若是家族中的青年派都跑到太子那边去了,五姓七望这边,还谈什么去跟太子较量。

当然,嫡系也不是很想去,本身也纠结。

因为他们过去,是没有优待的,等于是跟旁支庶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所以有些难为情。

这个事情搞来搞去,最后就闹到朝廷这边来了。

“诸卿有何想法?”

李世民也有些纠结,拿捏不准。

他乐意看到五姓七望吃瘪,可又不愿意太子那边过于坐大。

按照现在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太子那边以官职诱惑天下学子,长久以往,不出几年时间,岂非太子那边的学子比大唐还要多了。

天下读书人都跑到辽东去了,大唐还要如何发展。

别的不说,单单是今年大唐科举,就是个问题。

会不会出现参加参加科举的学子过少的现象。

以为都是上千人参加科考,今年会不会出现,连一百个学子都难凑出的可能。

先前为了支持太子在辽东的教化,大唐这边最高学府的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还有弘文馆跟崇文馆,大量的学子被派了过去。

尤其是崇文馆,这个隶属于东宫系统的学府,现在已经成了空架子。

面对陛下发问,几个大臣相互对视一番,最后是褚遂良作揖回道:“陛下,此事断不可放任自流。辽东之地,如今被太子这般施为,看似热闹,实则隐患无穷。大量学子未经严苛科举筛选,仅凭一腔热血便涌入辽东为官,长此以往,官场风气必乱。”

微顿,褚遂良神色凝重继续讲述:“我大唐科举,制度森严,层层选拔,为的就是能让德才兼备之人入朝为官,匡扶社稷。如今太子大开方便之门,那些资质平庸、只图官位的人混入其中,政务处理怎会得力?恐会生出诸多敷衍塞责、贪赃枉法之事,坏了我大唐根基。”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他接着说。褚遂良清了清嗓子,又道:“再者,五姓七望之所以能绵延数百年,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正是因其对族中子弟入仕把控严格。如今太子此举,引得其旁支庶出纷纷背离家族传统,长幼尊卑秩序大乱,极易造成世家内部裂隙加深,到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世家体系动荡,朝堂也难安稳。”

长孙无忌闻言,打断道:“只是如今太子势头正盛,那些奔赴辽东的学子也尝到了甜头,贸然阻拦,恐怕激起不满。”

褚遂良冷哼一声:“长孙司徒,此事关乎大唐百年国运,怎能因怕一时不满就畏缩不前?当速下诏书,斥责太子此举不妥,令其即刻整改,召回那些未经正规选拔的官员,重新梳理辽东官场。再严令各世家管束子弟,不得随意前往辽东谋职,违令者严惩不贷。”

魏征略微迟疑后,还是站在了太子这边:“此举怕是不妥。太子在辽东推行新政,本意也是为了教化地方、充实治理,若强行召回官员,一则失信于天下学子,二则辽东刚刚起步的政务怕是要陷入瘫痪,于边疆稳定不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