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62章:佛法无国界,但僧人有祖国

王玄策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成为使节,就要肩负这么多的任务。

当然,他现在已经没有选择。

被太子敲打的这几个月里,让王玄策很是清楚一件事。

如果不跟着太子的意志前行,他的仕途,肯定是走不远的,甚至说到这里就已经是终点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宰相的文官不是好文官。

官者,谁不想施展心中抱负,平步青云,位极人臣呢。

想到这里,王玄策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当即作揖行叉手礼:“臣谨遵殿下教诲。”

其实这里头,还是有些说法的。

出使天竺,往来交流是一方面,给太子找能够治腿的名医也是一方面。

但插手大食跟波斯之间的争斗,这就涉及到国际层次了。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是需要先跟陛下进行汇报的。

不过王玄策明白,太子很明显是不想跟陛下说这事,而且陛下大概也不可能同意。

这就相当于,庇护逃亡的波斯皇帝,是太子教令,而非是陛下诏敕了。

“对了,你去天竺路过吐蕃的时候,去见一趟文成公主。”

“孤听说松赞干布正在给文成公主建红山宫,据说很是气派,你去看看,回来后给孤说说那边的状况。”

“还有,见了文成公主后,问问她在那边的情况,她是孤的妹妹,嫁这般遥远,也是苦了她,若有什么委屈,只管是跟孤说来。”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叹息:“异地他乡的,也不知道是否会被人欺负,你一定要给孤了解清楚了。”

“如果文成公主那边有需要,孤会建议陛下,派遣数千精锐,去护卫文成公主的安危。”

“这件事,你可以先跟文成公主通个气,或者看看松赞干布那边的反应,如果能办成,孤定是会记你一大功。”

李承乾想要开辟他**事基地,吐蕃就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当然,如果直接说要在吐蕃驻兵,肯定会被拒绝,吐蕃也不会同意,可如果是以保护文成公主的名义,那自然就不同了。

其实李承乾都不认识文成公主,毕竟大唐宗室女太多了,也就是贞观十四年,册封文成公主的时候才见过。

王玄策听到这话,眼睛一亮,顿时有些兴奋起来。

不由问道:“殿下,如果松赞干布不同意呢。”

大汉使臣,历史楷模。

王玄策也有了作死的想法。

李承乾脸一黑,道:“文成公主同意就行了。”

“是,殿下。”

见太子神情不悦,王玄策有些失望,原来是自己想错了。

李承乾也有些无语,高丽还没到呢,你就想招惹吐蕃,别说吐蕃跟大唐的关系如今很是亲密。

难怪王玄策虽然一人灭一国,在贞观末年很是出名,却最后没能进入到大唐权力中枢。

这政治觉悟,属实是低。

“还有,你到了吐蕃,见了文成公主,准备出发天竺前,找松赞干布,让他给你配五千兵马作为使团依仗。”

“这个事情,孤会给你写在通关文书上。”

一般长途跋涉的使团,大约也就几十人在一百人左右。

一来是路途艰难,二来是运输成本高。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带着商业目的前往长安朝贡的使团,会携带大量的特产,并且会从长安购置大量的货物回去。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许一车货物,对某些小国来说,就价值连城了。

有时候碰上大唐皇帝高兴,赏赐个官窑出的花瓶之类的器具,拿回去都是镇国宝物。

“是,殿下。”

王玄策琢磨不清太子的意图,干脆就少说少错。

“你不奇怪孤为什么让你从吐蕃调兵吧。”

李承乾用的是调兵,而不是借兵。

目前大唐周边,名义上都属于大唐的附属国,有义务跟权力,接受大唐的安排跟调遣。

所以历史上王玄策在天竺差点被杀,去到吐蕃是借兵。

而现在李承乾发了话,作为附属国的吐蕃,从法理上来说,就必须遵守,这是调兵。

“臣听从殿下安排。”王玄策恭声道。

李承乾点点头,看来经过这几个月的敲打,王玄策还是懂事了很多。

遂道:“孤了解了一些关于戒日国的情况,据说玄奘法师,在那边很是受到欢迎。”

“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为玄奘准备盛大的辩经大会,你知道这些情况吗。”

“跟孤讲讲,玄奘法师在天竺的情况。”

王玄策听到这话,语气中有些羡慕,玄奘法师的名声已经通过天竺商人传到了长安,所有很多人对于玄奘法师的求法历程有了了解。

王玄策能被推举为使团成员,主要是其熟悉梵文,并且对佛法很是热衷。

自然很清楚玄奘法师的过往经历。

“玄奘法师抵达天竺后,便去了天竺最大的寺庙那烂陀寺,拜天竺最有名的高僧戒贤为师,耗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攻读佛经以及许多天竺的重要典籍,深入学习和钻研了大量的佛学经典。”

“此后玄奘法师撰写《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了佛教瑜伽、中观两大学派的隔阂,从而名声大振。”

“据说当时东天竺的国王召见玄奘法师,那烂陀寺以玄奘法师即将返回长安为由,拒绝了东天竺国王的邀请,这引发了东天竺国王的愤怒。”

“他表示如果玄奘不来,就将那烂陀寺踏平。”

“与此同时,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法师。”

“天竺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为此争抢玄奘法师,甚至几乎兵戎相见。”

“最后戒日王兵强马壮,威震天竺,东天竺国王在其威压下最终屈服。”

“在戒日王跟玄奘法师见面后,戒日王便宣布在国都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邀请了天竺十八国王,三千高僧,并推选玄奘法师位大会论主。”

“根据天竺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而玄奘法师则提出,若有人能破解他的观点,便斩首相谢。”

“无遮大会召开了十八天,无人能够破解玄奘法师的观点,玄奘法师讲述的佛法,令天竺所有人都对其心悦诚服,没人可以驳倒他。”

“自此,玄奘法师名扬天竺,被尊称为大乘天。”

王玄策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很是神往,也很期待去亲眼见到玄奘法师。可以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但凡是佛教的信徒,就不可能不对玄奘法师推崇。

不过李承乾可没有这样的感受,他不是佛教徒。

“你到了天竺后,首先拜会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在天竺名声这般大,如果他开口,让戒日王派人寻找波斯皇帝,应该是个比较容易的事情。”

“大食国的威胁,想来戒日王也能感受到的,如果能说服他屯兵边关,又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波斯,还是很不错的。”

听到这话,王玄策犹豫道:“玄奘法师佛法高深,怕是不喜刀兵之事。”

李承乾深深的看了一眼王玄策,道:“佛学无国界,但僧人有祖国。”

听到这句话,王玄策身子不由得一颤,躬身道:“是,殿下。”

李承乾摆摆手:“行了,退下吧。”

王玄策喉咙滚动,想开口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

“让张少詹事来一趟。”

内侍文忠得到吩咐户,立即去叫人。

很快,张玄素就来了。

张玄素行礼:“太子殿下。”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张公,你倒是教了个好弟子。”

听到这话,张玄素连忙问道:“殿下,王玄策可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李承乾道:“那你就要好好问问你的学生,他到底是大唐的官员,还是佛教的信徒。”

“他是要抛弃自小学习的圣贤经典,一心为佛教的发展传播做出贡献吗。”

这话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不可谓不重了。

要知道大唐科举,主要学习便是儒家经典,注疏解读,时务策论。

另外还包括部分的诗歌创作,唐律疏议,道家经典。

但唯独是没有佛家经义的。

所以李承乾给王玄策定下这般评语,可以说王玄策的仕途,基本上就废了。

张玄素心中一紧,他深知太子此言的分量,连忙拱手道:“殿下息怒,臣这学生定是一时糊涂,还请殿下念在他初涉官场,经验不足,饶他这一回。”

“王玄策虽在言语上有所失当,但臣深知他对大唐忠心耿耿,绝无背叛之意。”

李承乾冷笑道:“孤看他对那玄奘法师敬若神明,犹过圣人,怕是早已忘却自己身为大唐官员的职责。”

张玄素郑重道:“殿下,王玄策自幼聪慧,对学问孜孜以求。他虽对佛法有一定的兴趣,但这并不代表他会背离大唐。”

“此次被选为使节,他心中也是倍感压力,深知此次任务重大。或许在提及玄奘法师时,言语间多了几分敬重,但这绝非他不忠于大唐之表现。”

“再者,王玄策熟悉梵文,对天竺情况有所了解,此次出使天竺,正可发挥他之所长。若因一时言语之失便断了他的仕途,岂不可惜?”

“臣愿担保,此后定严加教导,让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为大唐尽心尽力。”

李承乾点点头:“既然张公作保,孤且信他一次,若他能去天竺,把孤所交代之事都办妥,孤还是会记得他的功劳。”

张玄素松了一口气,连忙道:“多谢殿下,臣定当督促王玄策,让他不负殿下期望。”

离开后,张玄素立即去找王玄策了解情况。

王玄策来到张玄素面前,神色愧疚,躬身行礼道:“学生见过老师,让老师为学生费心了。”

张玄素看着王玄策,微微叹气道:“玄策啊,你此次行事为何如此莽撞?太子殿下对你已有不满,若不是为师替你求情,你的仕途怕是就此断送。”

王玄策面露悔意道:“学生知错了,当时听闻玄奘法师之事,一时失言,未曾考虑周全。”

张玄素皱眉道:“你跟太子说了什么,让太子这般生气。”

王玄策便把先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张玄素听完,神色凝重道:“玄策啊,你糊涂!你怎可在太子殿下面前如此言语?”

“况且这等事情,你怎么就觉得玄奘不会遵循太子的教令。”

“你仔细想想,玄奘如今在天竺被人尊为大乘天,可为何还要携带经书典籍,返回长安来。”

“玄奘若想在大唐弘扬佛法,他能绕过太子吗。”

“你莫要忘记了,大唐皇室尊老子为始祖。”

“玄奘首先是大唐人士,然后才是佛家教徒。”

“你当牢记,你是大唐官员,首要职责是为大唐效力,而非推崇佛法。太子殿下的担忧不无道理,你切不可再因对佛法的尊崇而失了分寸。”

王玄策低头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日后定当谨言慎行,不再犯此错误。”

看王玄策认错态度诚恳,张玄素微微点头道:“此次出使天竺,任务艰巨,你务必全力以赴。既要完成太子殿下交付的使命,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再给他人留下话柄。”

“你要明白,太子殿下对你寄予厚望,此次若能将事情办妥,你的仕途或许还有转机。但若是再出差错,为师也难以保你。”

王玄策再次行礼道:“学生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老师和太子殿下的期望。”

微微迟疑后,又问道:“只是老师,太子殿下交代的那些事.”

张玄素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这些事情虽有僭越之嫌,然即便是陛下知道了,对于这些属国之事,也不会太过于放在心上。”

“太子之所以这般安排,或许跟那罗马公主有些关联,也或许太子有意介入到对大食国的压制之中。”

“你只管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去做,即便是陛下不满,也怪不到你头上来。”

“况且得了太子看重,这些事也算不得什么。”

张玄素的政治觉悟,可要比王玄策高得多。

不管是文成公主,天竺戒日王,庇护波斯皇帝来长安,亦或是以太子的名义让吐蕃调兵护卫,都涉及不到大唐的朝堂争斗。

就算是陛下有所不喜,可这跟王玄策没有关系。

相反,把太子的事情办好了,还怕仕途走不长吗。

那左右金吾卫的苏定方,陆仝,哪些事情不都是直接听从太子调遣,陛下即便知道了,又说了什么。

“学生明白了。”

王玄策闻言,顿时心领神会,同时又有些懊悔,不该在太子面前说那句话。

另一边。

内侍文忠又给太子带来一条新的消息。

晋王李治,貌似跟陛下嫔妃过于亲近。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