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11章:魏王想要拉拢晋王对抗太子

延康坊。

李泰面色有些阴沉。

“稚奴怎么去东宫待了那般久,难道是在跟太子密谋什么事情吗。”

真要说起情报这块,李泰在长安城里的眼线,比太子只多不少。

晋王李治的路线,自然也很是清晰。

而他兴致勃勃的等着晋王过来,这一等,都快要天黑了还没消息。

“魏王莫急,太子也必然明白陛下用意,很有可能是故意如此行事,以乱魏王之心。”

“若太子强留,晋王自不能随意离开。”

柴令武分析说道,很有道理。

李泰点点头:“太子诡计多端,是要小心些才是。”

这段时间,李泰对于太子的手段,算是见识到了。

原本夜夜笙歌,无心朝政的太子,自从没了那乐童称心后,几乎跟换了个人似的。

而太子一出手,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差不多全面压制自己了。

李泰感觉自己完全应付不过来,几番针对太子的算计尽皆落空不说,还被反击。

“魏王,晋王来访,已至府门。”

听到仆从禀告,李泰顿时道:“快快迎接。”

“不,本王亲自迎接。”

李泰很是热情,不仅是因为晋王有了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更重要的是晋王的影响力。

别看李治在太子跟魏王面前不算什么,但他却是李世民的嫡子。

李泰现在面对太子弱势,自然要拉拢他,共同对抗太子。

门口,李治看到魏王亲自来也有惊讶,赶忙作揖:“四哥。”

李泰拉着李治的手往里走:“自家兄弟,何必要这些虚礼。”

李治在魏王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李泰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还有胡姬歌舞,如同真把他当亲弟弟看待。

亲弟弟是真,可在心里有几分情,那就未必了。

酒过三巡,李泰似无意问道:“稚奴到太子那,可是待不不少时间,也不知都聊了些什么。”

李治老实回道:“大兄说要在晋州开个大的作坊,开采石炭,便跟我聊了些详细。”

柴令武叹道:“许是冰肆铺那边,太子赚了不少钱财,所以对买卖之事,颇为感兴趣吧。”

李泰面色作担忧状:“太子沉迷商贾之事,也不知是好是坏啊。”

李治沉默不语。

这一刻他突然知晓了,为什么四哥不及大兄。

——

东宫。

李承乾返回的时候,就看到桌面上的菜肴,跟他走的时候相差无几。

不管是杜荷这个心腹谋士,亦或是赵节表兄弟,又或是从小长大的小叔李元昌,都很明白一个事情。

太子,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们是心腹,是朋友,更是君臣。

这一点,还是门清的。

“都愣住作甚,吃啊。”

李承乾一回来,气氛顿时再度热闹起来。

推杯过盏,饮酒作乐。

“要我说啊,陛下这是怕了殿下,把稚奴这小孩都给拉过来。”

“魏王也太不顶用了,殿下不过略微出手,就已经是招架不住了。”

李元昌借着酒劲,姿态放肆,直言不讳。

杜荷却是有几分凝重:“晋王本身不算什么,但在他的背后,可是有同安大长公主的支持,李勣曾是晋王府的长史,对晋王很是支持。”

“若只是如此,自然对殿下没有危险,但他若跟魏王联合起来,怕便没有这般简单了。”

“朝中大臣,谁不得给同安大长公主几分颜面,李勣在军中,亦是颇有影响。”

“更何况晋王就封之后,风评甚佳,素有仁厚之名。现在陛下还要扶持他,这对咱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李元昌有些不爽,道:“杜荷你怎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赵节则道:“我倒是觉得杜荷的话有几分道理,殿下确实不能小觑晋王。”

这时,李承乾端着的酒杯放下,几人安静下来,知道太子这是要说话了。

李承乾淡淡道:“不管是魏王,还是晋王,都不算什么。”

“他们,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按照现在的发展,静待时机便可。”

几人纷纷赞同:“太子说得在理。”

李承乾并非是吹嘘,而是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这个实力。

提着青雀跟稚奴的脑袋去见陛下,这对于李承乾来说不算太难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还没到时机。

没到能够完全接盘整个大唐的时机。

当年李世民能这么干,是因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麾下的文臣武将,已经完全足够撑起朝堂,稳住大唐的局势。

当然,最主要的是,当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

而现在的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

对于他来说,再往上一步,只有政变。

拦路人的,不是魏王跟晋王,而是上边的陛下。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他会在政变的情况下,甘心退位去当个太上皇吗。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说李承乾在杀了青雀跟稚奴后,再把李世民也杀了。

不过那样的话,整个大唐各地,必然是反贼四起。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最为稳定的路,那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兵权的时候,遵循祖制,发动玄武门政变,请二凤移居大明宫,当个太上皇。

就像是二凤曾经对李渊那样。

至于文官。

呵。

李承乾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他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文官到处都是。

里面或许有些硬骨头,但更多是软骨头。

话说回来,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统嫡长子。

说起来,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跟别人也没太多关系。

——

次日一早。

李承乾就拉着李元昌,赵节,前往讲武堂。

还有皇长孙李象。

讲武堂是他的基本盘,即便是累些,也需要先稳住了。

跟李元昌不同,赵节本身还是足够优秀的,不管是文采还是武功,对比年轻一代,都算是上佳。

昨日喝酒时说的话,也让他对讲武堂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洋州,他也是亲自带过兵的。

只是李承乾抵达讲武堂的时候,还是来得有些吃了。

然而校场上的情况,却让赵节跟李元昌大吃一惊。

因为他们抵达的时候,所看到的,便是三百学子分成五班,一动不动的站在校场上。

“这是太子练的兵?”赵节感觉到有些口干舌燥。

他比李元昌更懂军事,深刻的明白这般整齐的军容,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在主将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队列如此齐整,简直不可思议。

至少在他洋州,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哪怕是十六卫的老兵,也没有这般意志吧。

主要是这精气神,太令人望而生畏了。

“不然呢,待会你听我敲鼓,我敲鼓完后,就换你上。”李元昌低声道。

“好。”赵节一口应了下来。

随着陈云超推着太子四轮陈上了高台,李象也赶忙站在父亲身侧。

下方薛仁贵小跑上前,躬身作揖行叉手礼:“拜见太子殿下。”

话音落下,后方原本安静站着军姿的三百人,齐声大吼:“拜见太子殿下。”

仅三百人,却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点卯了吗。”

“禀太子,三百人无一缺席。”

李承乾点点头,而后从四轮车上站了起来。

旁边力士心领神会,躬身把鼓槌递给太子。

李元昌小声跟赵节介绍道:“太子待会敲的是集合鼓,每次操练都是太子先敲,而后下边开始进行。”

“咚!咚!咚!

李承乾上手,敲响战鼓,鼓声在校场回响。

缓慢而沉重的鼓点,每一声都如同撞击在学子们的心上。

咚咚咚!咚咚咚!

只是片刻,鼓点变得越发密集起来,犹如暴雨般急促落下。

似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持,所有人的血液,都在这严寒冬季变得沸腾。

咚咚咚咚咚咚!

越来越急促的鼓点。

忽的,鼓声一顿。

只见李承乾扬起双槌,猛的一击在战鼓上。

咚!

“风!风!大风!”

当这一鼓落下,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响起。

声音在校场之上回荡。

赵节已经被震撼到无以复加,眼睛瞪大,嘴巴微微张开,一时竟忘记了合拢。

当初在洋州带兵,自认为也有一些治军之法,但与眼前的景象相比,他才发现自己的那点成就简直不值一提。

李元昌看到赵节神情很是满意,对于操练的情况,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惊讶。

李承乾坐在四轮车上摆摆手,旁边李象心领神会,大声道:“太子教,前进。”

八名擂鼓力士大喝:“得令。”

随即擂动战鼓。

下边的学子们,也在鼓声下整齐划一齐步走。

满满的仪式感,似有一种莫名的力量。

别人很陌生,但李承乾很清楚,这就是队列的力量。

其实不仅是队列,包括内务整理,李承乾也在同步进行。

但他没有亲自去,而是让皇长孙李象视察过几次,主要的内务整理,由薛仁贵,裴行俭负责。

太子亲自去查的话,这影响就比较大了。

李承乾的队列训练,在讲武堂还是影响比较大的,毕竟其他如尉迟敬德,李道宗,李勣,李靖这些大将,也都是来看过。

想看看太子是怎么练兵的。

看了后,褒贬不一。

李靖自然是看出了些东西,但藏着没说。

而尉迟敬德,侯君集,程咬金这些人,就感觉没有太多用。

给他们的感觉,更像是操练成仪仗队了。

毕竟太子东宫跟陛下的仪仗队,大致便是这般齐整的样子,可真要说起来,大多数人心里觉得就是样子货。

连兵器操练都没有,就操练个走路,这要是放在战场上,能把敌人走赢吗。

这样的传闻自然也到了李承乾的耳朵里,但他只是笑笑。

前世虽未当过兵,但军训是有过的,也接触过部队的训练。

只要曾经站在队列里就能知道,队列训练,是可以给人力量的。

站军姿,走齐步,首先就是对士兵精气神的养成。

更改统一服饰,通过严格的队列动作要求,如挺胸、抬头、收腹、笔直站立等。

使士兵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展现出威武挺拔的形象。

这在大唐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样独特的气质,也能增强军队的自信心。

再就是强化纪律意识,队列训练要求士兵严格遵守各种动作规范和指令,熟悉鼓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执行。

这有助于培养士兵对纪律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做到令行禁止。

除此之外,还有增强团队协作,培养服从意识,提高行动效率,增强忍耐力等诸多好处。

最为主要的是,在长期进行队列训练之后,所有的学子们都会形成一个团体。

而这个团体的领导者,就是太子本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承乾新的操练方式,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收复了三百学子的心。

这里头本身有太子光环的作用,还有早前李承乾讲课,灌输洗脑的效果。

跟前世的金牌讲师不同,学子们对李承乾天然就有信任,他说的话,学子们一开始就是坚信的,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好的效果。

太子练兵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太极宫李世民的耳朵里。

李世民听完后,看法跟大多数将军差不多。

认为太子在用操练仪仗队的方式,去进行操练。

自家仪仗队的战斗力是个什么情况,李世民当然是清楚的。

所以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毕竟只是听人说,不会有多大感觉。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很强,但强的点,是在战略指挥,领兵作战。

在练兵这块,从一开始,李世民率领的兵源就是精锐。

本身去操练府兵这种情况是没有发生过的。

“过几日不是大讲吗,你去通知一声,届时朕也该亲自去看看了。”

“还有太子练兵的成效,让太子好好准备,不要让朕失望。”

除了开课那天,李世民就没去过讲武堂了。

毕竟讲武堂多数都是大字不识的旅帅,底层军官,现在还处于扫盲阶段,自然不必太过关注。

或许当他亲眼看到后,会有些与现在不同的感触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