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 第九百五十五章 研发困境

向希腊派驻“国联军”的提案在英国代表愤怒的反对声中高票通过。

第二天,多国代表就组建起自己的部队派往希腊。

出兵最少的是荷兰,只有一个战斗组12名士兵。

(注:一战时期欧洲国家军队最小的战术单位是“战斗组”,通常由12到16人组成,由一名士官指挥,类似于现代军队的“班”)

威廉敏娜女王努力保持克制尽量不激怒任何一方,毕竟荷兰对面就是英国,其强大的海军是荷兰惹不起的。

罗马尼亚象征性的派了两个战斗组20人,用运输机空运来。

这不只是表示罗马尼亚对“国际联盟”的支持,更是向德奥军队宣告:夏尔的运输机可以把罗马尼亚士兵带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派出军队最多的是比利时,一个步兵连250人,而且是第9侦察旅的,他们会说德语研究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阿尔贝特一世认为他们可能能在“国联军”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这是比利时向所有人宣示自己是法兰西最坚定的支持者。

虽说比利时的地理位置与荷兰相似,其对面就是最强大的英国,但因为与法兰西相邻又与夏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它有十足的底气表现出较为强硬的态度。

阿尔贝特一世甚至自豪的对伊登少将说:

“现在是比利时最辉煌的时刻,我们终于可以不用看英国人的脸色了。”

“或许你会说我们还需要看法兰西的脸色。”

“不,少将!我们跟夏尔是朋友,他给我们尊重、利益和安全,这是英国人从未给过我们的!”

这是其它小国愿意加入“国际联盟”围绕在法兰西身边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这种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过得太艰难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吞掉。

夏尔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能体面的作为完整国家在这残酷的世界里生存的机会。

相比起这个,付出的一些代价可以说微不足道。

最终17个国家一共集结了637名士兵,他们在土伦汇合。

部队原本打算用运兵船送往希腊在比雷埃夫斯港登陆,但考虑到康斯坦丁一世危险,最终用20架运输机往返两次将他们分批送抵目的地。

“国联军”登陆当天,法兰西军队就宣布正式撤出希腊。

其实法军只是抵达比雷埃夫斯港,让部队登船拍个照发到报纸上,转身又下船编入“国联军”。

于是“国际联盟”在比雷埃夫斯港拥有一个军事基地,该军事基地距离比雷埃夫斯港只有2公里,兵力5万余人,大多数是法军。

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辟一个大型军用机场:飞机才是反应最快的运输工具,而且制空权至关重要。

康斯坦丁一世全程配合,为“国联军”大开方便之门提供物资和人力,甚至还派了军队协助。

他本人也以“接待”和“协助”为名带着妻小搬进了军事基地。

这些事夏尔没多管,他交给加利埃尼调度。

这有些超出加利埃尼这个陆军部长的范畴,它要用到空军甚至军舰,但因为加利埃尼超然的地位,操作起来没有遇到一点障碍。

加利埃尼感叹:“这才是一支军队该有的样子,他们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

其实是法兰西军队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战术和兵种,已形成了立体作战能力对敌人形成全方位的碾压,让加利埃尼深感放心。

……

巴黎飞机制造厂,飞机的螺旋桨声不绝于耳,时不时有几架飞机拔地而起飞往天空。

两辆黑色的轿车通过门卫缓缓驶入,拐了个弯后在研发部门前停了下来。

正在里头与研究员交谈的多恩看到夏尔从车上下来,赶忙出门迎接。

整个研究所的气氛沉闷而压抑,完全没了之前的活跃。

“损失多大?”夏尔问。

他是听说俯冲轰炸机出事后赶来的,这是飞机研究所第一次碰到难题被卡住。

“先后损失了两架原型机。”多恩回答:“四名试飞员全部死亡。”

夏尔问:“是在俯冲时出事的,是吗?”

“是的。”多恩回答。

他将夏尔领到他的工作台前,从乱七八糟的图纸中取出一张俯冲轨迹图,解释道:

“我们计算过,如果想要大幅提高投弹精度,就应该让飞机保持70度到90度之间的俯冲。”

“这样才能保证轰炸误差在30米左右。”

(注:轰炸误差在30米左右已是质的飞跃,水平轰炸的误差通常为几百米,且高度越高误差越大)

多恩取过一张飞机图片:

“但我们的飞机强度不够。”

“飞机俯冲时机翼和机身承受巨大过载很容易解体。”

“另一个危机点就是在投弹后改出时,机翼和机身连接处容易断裂。”

出事的两架原型机就是先后因为这两种情况。

第一架在俯冲时解体,多恩以为这个问题好解决,只需要适当的加强原型机的结构就行。

然而,改进后的另一次试飞却在投弹后的一霎那机翼沿根断裂,随即机毁人亡。

“改出瞬间机翼受力变化太大。”多恩皱起了眉头:

“它由俯冲状态瞬间改为平飞甚至拉起。”

“如果要将结构增强到能够承受这么大的过载,至少要增加50公斤的重量。”

“但这同时又会增加飞机的过载,而且还不稳定。”

夏尔点头表示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我们还有一个选择。”一名研究员说:“我们可以在机翼连接部位使用高比强度材料,比如钛合金。”

(注:钛合金强度接近钢,但密度仅为钢的60%,于1910年成功提纯,但成本极高)

多恩第一时间就否定了这个方案:“我们生产的是轰炸机,威尔,它需要批量生产,使用钛合金后它的成本会高得吓人。”

虽然这在技术上可行,但对战争装备却不可行。

众人再次陷入沉默,剩下的原型机只有一架了,如果想不出合适的办法,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此夭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