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轮回模拟:我能逆天改命 > 第三百三十一章 此身至此已见天下,烽火台有火光冲霄!

天色微暗,卯时三刻。

就在那晨曦将将破晓,还未照入大地之时。

来自东方的学者,踏过那漫漫黄沙,自东城门口,迈入到了王城之中。

荀况此时,只着一身简单的蓝色儒衫。

从未来过这般遥远地方的他,领着一道前来的诸多稷下学士,四下打量着这座古老宏伟的王城。

如果说齐地的临淄内城,能让人感受到属于神血统治的辉煌与繁华。

那么赵都,只从那苍茫斑驳的古城墙壁,便可叫人感受得到,有阵阵杀伐与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

即使旧王落幕,新王登基,想要大刀阔斧,改变此态,叫这个古老的国度变得兼并包容。

但几百上千年的沧桑,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褪去的。

“这还是我第一次来这般远的地方。”

拍了拍手中的书卷,荀况对着一侧那腰别戒尺的青年感慨开口。

他们从遥远的稷下,拜别了学宫祭酒孟轲,一路自东往西,长途跋涉,这才来到了这个国度。

所为的,便是一展胸中抱负。

曾经那位季秋先生,在捎去稷下的讯息中,道这赵氏新王,是以一介质子凡民之身,经他教诲,这才登位的。

他们想要在这九州中心,缔造出真正的大世之基。

是以,邀稷下百家,诸子前来,共谋大业。

“初次到来,还是先四下观察一番,前去拜访一下阴阳家与纵横家的大贤,还有季秋先生吧。”

“我听说,那二位虽久不入世,但论一家之精要,也是早已成了圣名,虽不如夫子与李老先生,可亦是不容小觑。”

韩非一身黑衣,从那街道巷尾,来来往往的诸多民众一一打量而过,随后答道。

此次稷下百家,儒墨法道兵等流派,皆有诸子领门下门徒收拾行囊,远赴三晋,意图入赵。

他们并非一道而来,而是各自岔开,有快有慢。

其中,荀况与韩非二人最先拜别孟轲,领门下法学与荀学的士子,约百人数,经一路颠簸,终至王城。

就在韩非荀况二人迈入王城,带着门下弟子背负包裹,正准备沿街问路,并且观察一二这王城的风土人情时。

心神有感,道法自然,早已趋之化境的季秋,顿时有所觉察。

太平书院。

有三人于树下石桌落座,其中一人睁开了眼,当下笑道:

“来了。”

这人一身白衣,正是季秋。

而另外二者,则为阴阳家一脉的魁首东君,另一人则为纵横家的鬼谷先生。

三人正在论道,唯不见那气质最为缥缈的青衫人影。

原来自赵氏之事暂毕后,那一缕清风所化的庄周,便如梦蝶般化作南柯,飘然而去,不知踪影。

这便是他的道,天下无处不可去,天下无处不可在,若是练至大成,恐怕偌大九州,就没有庄周无法触及的地方,堪比季秋修佛之时,那传闻记载的佛家六通,着实令人艳羡。

“我之前便有算到,是以令门下弟子前去引领,叫这稷下远道而来的诸位先生,直接面见赵王去了。”

看到季秋有起身的样子,面覆黑袍下的东君开口。

“直接引去秦政那里?”

季秋话语有些诧异。

“是不是有点太急了。”

虽说请稷下诸子入赵而来,为秦政之后的天命大业铺路,从而叫整个九州扫去陈腐,是他们希冀之事。

但凡事,都不可能一朝一夕成之。

“况且.”

“貌似只有儒脉的荀先生,还有法家的韩先生及门下诸士到了,余下的百家学者,还有尚未到来的呢。”

“为何不将他们先行安顿下来?”

敲了敲石桌,季秋有些沉吟。

对此,鬼谷子眉眼一眯:

“直接引去见赵王,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阴阳家,测算天命,知吉凶,晓阴阳;纵横家,擅奇诡,合纵连横,设谋划策,以成所望。”

“我二脉所学,虽于超凡有所建树,但其实为秦政治理国家之事,还需儒墨法等当世名流,才能做到。”

“儒家的荀况,素有狂气,自成一家之言,声名远播。”

“法家的韩非,乃是韩氏血裔,天潢贵胄,却只信尺度与规矩,更是不世出的治国之奇才。”

“他二人领门生近百,先取秦政之信任,后来的稷下学士,才能畅通无阻,不是么?”

“季先生虽是赵王的师长,但眼下这位天命之子,已经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征途,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所以想来,他是会比我们,更想要见到这些来自稷下的大才的。”

这一席话,有理有据。

即使季秋听后,亦是不由点头。

鬼谷子讲的不差。

作为师长,季秋得秦政之敬重,但其如今登王之位,正是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时。

二人所想,未必一致,因此倒不如由其一手决断。

真正能够名留青史的人物,不可能如提线木偶般,对着别人言听计从。

那样,也注定出不了什么大的成就。

“先生言之有理。”

“那就且叫我等看看,这几位大贤,到底能不能叫我那弟子,倚为国之柱石罢。”

韩非与荀况,带着门下弟子,一路背着行囊,跟随在自称为阴阳家门下的学士身后,往赵王宫而去。

令他们二人没有预料到的是。

到来这赵氏王城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面见季秋,并与这位不过一别数载,便不声不响封了亚圣之名的先生论道。

而是

直接去见那位,地上最为年轻,且颇有传奇色彩的赵王——秦政!

走在那越发宽敞,越发冷清的古道上,韩非心中倒是对此充满了兴趣,并没有紧张的感觉。

作为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自韩国出身,为神血王族,他目睹了神血治世所采用的制度,是有多么的落后,所以决心游走他乡,寻找一种改变的方法。

在稷下著书立传,韩非逐渐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与立场,并由衷觉得,在这个时代,必须要有一尊统一九州四海的人王站出来。

这位王不能在意出身,比如神血与凡民之间的界限。

不仅如此,他还要有气吞山河,天下一统的气魄,还要有给予众生登龙之机的决心,如此,才能缓缓改变这个世界。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辅佐人皇的核心之道,则为立法。

只有法度,才能严明规则与律法,叫那些枉顾生死的神血顾忌,叫呼风唤雨的贵胄戴上枷锁。

若能一展宏图,那就是大道将成之时!

“秦政.”

“你是我要找的,九州共主么?”

这一身黑衣,腰跨戒尺的青年,眸子幽深,望向了那巍峨耸立,近在眼前的王城。

至于眼下的秦政。

他正处于一种惆怅的状态之中。

就在方才不久。

登上王位的他,亲手将曾经长达十年的玩伴,来自燕国的质子燕丹送走。

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忘记从他成为赵王后,燕丹那既震惊又拘谨的神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啊.”

轻轻叹了口气,这位身披玄衣的年轻帝王,也意识到了身份上的悬殊。

曾经的一介质子,转眼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七国之王。

哪怕是受命于天的周天子,亦不过只是名义上的领袖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燕丹,亦免不得疏远。

但作为好友,秦政还是履行了曾经他的约定。

那就是,送走这位同伴,叫他回到了那易水之外的故国。

想来,也唯有在那里,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吧。

“世事易改,故人易变,成王之后,身侧反倒更加孤寂了。”

“不过,有先生在,还有那九州一统,山河归一,缔造古今未有之大世的志向,倒也不算无趣。”

冕旒玉珠晃动,秦政感慨过后,不由轻笑一声。

就在此时,却有内侍踏过玉道,于王殿之前特来通禀:

“王上,有稷下大贤,号曰韩非,荀况,领门下士子,前来拜见!”

其中带来的消息,叫得年轻的赵王顿时站起身子,眸中不由一亮:

“百家大贤?”

呢喃着这两个名字,秦政熟悉感萦上心头。

这不就是季先生,曾与他讲述过的,儒法两道的大成人物吗!

他现在还记得,季秋在讲述诸子百家时,除却那些个真正传奇外,余下的,便是这与他交友的韩非与荀况了。

他曾言:二人之才,堪比龙凤,若能得一,半壁天下基业,当能成之!

如今王城四方,皆以旧贵执掌,军中事务他也不便插手。

不过,若是能有大才前来,却当是有所转机之时!

“孤这便前去,亲自相迎!”

兴奋的年轻帝王从王榻起身。

而季秋的神念,也与那另外两位亚圣,一并降临。

他们看到,秦政从王榻一跃而下,整理冕服,从容踏出殿外亲自迎接,并且将韩非与荀况亲自引领,带到了偏殿的书房时。

已是知晓。

秦政早已盼着此日多时了。

“儒法相交,可以治国。”

“这孩子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即使横跨遥遥距离,但王宫内的情况,季秋依旧可以觉察得清晰至极。

“看来咱们这位年轻的王,对于诸子百家的态度确实极为友善,并不是和无穆君那般,表面作伪。”

“这,我便放心了啊.”

“如此之久的驻足与谋划,并没有白费。”

鬼谷子长吁一口气,表情轻松。

而此时。

赵王宫。

一路引领着韩非与荀况的秦政,踏入自他登基为王后,便精心修筑,存有无数百家典籍,浩如烟海的偏殿书房。

随后,眸光炯炯有神,望向这些举止从容,气度不凡的士子,尤其是那为首的二人:

“诸位先生,孤已等候多时了。”

说罢,更是大方的放下了王的尊荣,以学宫礼仪,迎接了来者。

此举一出,当下便叫这诸士回礼,不敢怠慢。

“王上客气。”

荀况咳了一下,平视向前,不卑不亢:

“此次,受季先生之邀,我与法家韩非子先生,领门下学生,赴赵而来,特此为王讲述学说。”

“除此之外,百家另有诸子大贤一十六位,士子学者八百余人,分为十支,尽皆自稷下启行,将在不久之后,自齐入赵。”

“只为践行心中学说,为这后世,立下煌煌大道!”

儒士一拱手,声音铿锵有力,当下便博得秦政一声喝彩:

“好!”

“只看诸位先生一身气度,便是不凡,定是与我师同出一脉的有才之士。”

“还请两位,快快为秦政见识一番,我赵国百废待兴,如今该如何破局?”

这位年轻的王,迫不及待便上前询问。

而随着荀况话语落下,韩非从容上前:

“我等自齐西来,见识到了赵国一路风土人情,最终才至王城。”

“今日既王上考量,韩非便以法家之术,结合一路所见,来为王上浅作分析。”

“其一:封地贵胄,太过繁多,当罢黜爵位,神血世袭过三代,皆收之!”

“如此,可为王上收拢大批田地,以作后用。”

“其二:物尽其用,裁撤冗官,贵胄子弟,占据一城主管,不理民事,虽在诸国皆为常态,但以我见解,当改革之,此举初行,阻力甚大,所以当徐徐图之。”

“其三:明肃法令,这也是我法家治理之本,无论神血,亦或凡民,皆不能触及王之威严,与律法之严苛!”

“也只有让所有人都对于法有所敬畏,才能叫规矩大行其道,不然权贵者太过骄横,目空一切,长久下去,与国绝无益处。”

“其四:整顿民治,立百家学宫,有教无类,传播我百家之法,九流十脉,皆有所用。”

“墨者倡导仁义,儒士讲究礼仪,法家严苛制度,医者兼济苍生,农家为民生计,兵者无坚不摧.如此扎根之后,诸士皆效我王,而王又怎能不威扬四海,取缔周统,君临九州?!”

长篇大论,慷慨激昂,一时间,调动了满堂情绪,纵使秦政,亦是为之失神。

但,这还未完!

荀况自知秦政登基秉性,乃一介质子,历经坎坷,方才成之,所以他不敬鬼神,不敬畏天上的神圣。

正巧,他这一脉荀学,讲究的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人定胜天,甚至于制天命而为人用!

可谓与其,不谋而合!

因此,当这位蓝衫儒生紧随其后,趁热打铁,借着韩非的东风,再度为秦政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后。

秦政听完,紧握双拳,深吸一口气,随即俯瞰殿外,看着广袤的天地,便是不由一叹:

“难怪先生曾言,稷下诸子,每一尊都是走出了自己道路的大贤。”

“今日只见两位,便大开眼界。”

“若是能再听百家之士,一齐讲道.”

“这天下,岂不是只在只掌之间?!”

新王振奋不已。

只这一场,便从卯时三刻聊到了黄昏将临。

就在最后,秦政只觉眼界大开。

紧接着,他便想要迫不及待,开始细细制定之后的治国方针。

但.

王城那感应赵土所有疆域的烽火台,却是突有火光冲天而起!

那烽火台,是当年极为好战的赵武王雍,亲自锻造而成的国之重器,可以连通偌大赵境,与古老的赵氏城墙相连,每逢边境有动乱升起,就会在这座王城生出感应。

而此时,黄昏将至,却有火光冲霄,映射出了边疆的浴血之景。

这便代表着,有敌犯边。

一时间,王城升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