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宋文豪 > 第155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

大宋文豪 第155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6: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出现在门口,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儒衫,他的身形仿佛一株饱经风霜却未曾弯折的老松。

其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页边已磨出毛边的旧书,封面赫然是《礼记正义》。

他的步履不快,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行至讲席后,将《礼记正义》轻轻置于案上。

严正没有寒暄,没有开场,只以指节在讲席前的书案上一叩,发出沉闷的声响。

“《礼记》,非徒记礼之仪文,实乃圣王经世之**,人伦纲常之砥柱。”

他说话有些乡音,声音不大,哪怕是在这种地方并不算特别大的书斋里,想要听清楚他说什么,也得格外专注地去听才行,不然的话,上课上的就有些囫囵了。

“然墨义之考,非只诵记章句,贵在‘钩玄提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常理中辨真伪。”

他翻开厚重的《礼记正义》,说道:“今日,我将择数处易淆难辨之章句,论其精微,析其得失。”

笺纸再次分发下来,上面的题目果然刁钻异常。

如“《礼记·曲礼》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语究系何指?后世以之为贵贱悬殊之据,是否曲解本义?”

又如“《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公’字,究指‘公有’抑或‘公平’?”

严正讲学,风格与昨日的赵原朗等人皆不相同。

他语速虽慢,引经据典却如数家珍,字字皆有来历,句句皆扣本源,对每一处争议,皆先引郑玄、孔颖达之注疏,再析历代大儒之论辩,条分缕析,剥茧抽丝,最后才点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见解尤其强调“一字褒贬”背后的礼法精义与社会伦理,将看似枯燥的经文与现实政治、道德困境紧密相连。

其逻辑之严密,论证之周详,令人叹服。

不过,这也让学生们更感压力倍增。

陆北顾凝神倾听,手中毛笔快速记录,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能感觉到,严正所讲的“钩玄提要”,正是墨义考试的《礼记》题目里区分平庸与高下的关键,稍有疏漏,便可能谬以千里。

而昨日赵原朗所讲的《春秋》微言大义,此刻在严正更为精密的框架下,似乎又有了新的印证与延伸。

苏辙听得极其专注,眉头紧锁,显然也在全力消化这庞杂精深的义理。

苏洵则端坐如钟,目光炯炯,时而微微颔首,显然严正的某些见解也触动了他的思考。

上午的时光在严正沉稳而充满压迫感的讲授中悄然流逝。

当严正合上那本厚重的《礼记正义》,宣布课业暂歇时,不少学子都暗自松了口气,只觉心神耗费甚巨。

午间依旧是简单的饭食,众人默默进食,气氛比昨日更为凝重。

因为每日淘汰,就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不少人看着手中的炊饼,都颇有些食不知味。

短暂的原地休憩后,下午的课程就开始了。

出乎意料,今天并没有如同昨天一般上下午换人,下午的讲授者仍是严正。

“《礼记》墨义之精要,上午已论其‘钩玄提要’之法门。”严正的语速依旧慢吞吞的,“下午,则论其‘融会贯通’之要旨经义相通,礼法互证,单句之解易,贯通诸经之论难。”

而严正则不断提出问题,同时开始点名让人回答。

相比于上午,下午他抛出的题目更为宏大,要求将《礼记》中的某些核心观念,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相关论述进行联系、比较、印证。

“《礼运》‘选贤与能’与《孟子》‘尊贤使能’、《论语》‘举直错诸枉’如何互为表里?其选贤之标准、程序,在《周礼》中又有何体现?自前唐以来,以科举取士来选贤用人,是否可视为此道之变通延续?”

这已不仅仅是考校对单本经书的熟悉,更是对士子整体经学素养、思维广度和逻辑串联能力的考验。

他先点了戎州一位以博闻强记著称的学子,那人引经据典颇为详实,但略显堆砌,缺乏精炼的串联。

随后又点了嘉州一人,其论述则过于发散,偏离了核心。

对于这些回答,严正并没有显露出什么不满之色,只是认真讲解了这个题目,随后继续点名。

“陆北顾。”

陆北顾心头一凛,起身道:“学生在。”

“就《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与《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论‘礼’对‘情’之节文,兼及‘和’之真义。可引《礼记·乐记》相关篇章为证。”

题目极难,不仅要求理解两句话的各自含义,更要把握“礼”与“情”、“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在不同经典中找到支撑点。

陆北顾沉吟片刻,方才开口答道:

“回先生,‘礼之用,和为贵’,此‘和’非乡愿之和,乃‘致中和’之境界,是万物各得其位,情性各得其正之大和谐。‘发乎情,止乎礼义’,则点明‘情’乃人性之本然,而‘礼’乃节文之堤防,使情之发不逾矩,不流于滥。”

他顿了顿,思维愈发清晰:“《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此‘异’即礼之‘别’,明尊卑,序贵贱,使万物有序。然‘别’非为制造隔阂,终极目的仍在‘和’,也就是‘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故礼对情之节文,非为压抑,实为导引,使情得其‘中’,发而皆中节,达乎‘和’之大境。若无礼之节文,则争斗生;然若礼法僵死,不近人情,则‘和’亦成虚文。是以‘止乎礼义’,其‘止’非断灭,乃‘恰到好处’之节度,此即‘和’之精义所在。”

陆北顾的论述,不仅准确引用了《乐记》的关键句,更将“礼”对“情”的规范作用,提升到了追求社会整体的哲学高度,并点出了其辩证关系。

——既不能放纵自己去破坏整体秩序,也不能让僵化的礼法扼杀人的自然情感。

严正听着,眼神中首次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善。”他微微颔首道,“点明‘和’非无原则之和,乃有序之和;‘节文’非压抑,乃导引中节。引证精当,论理清晰,坐。”

这声“善”,在严正口中已是极高的评价。

斋内众人看向陆北顾的目光又添了几分敬佩,苏洵只觉得昨日那“后生可畏”之感更加强烈。

崔文璟则暗自握紧了拳,感到了更深的压力。

严正随后又点了苏洵,请他论“礼”与“法”之关系。

苏洵的论述则更侧重于“礼”作为道德根基对“法”的补充与超越,以及僵化礼法对变革的阻碍,其雄辩风格与批判锋芒再次显露无疑,与陆北顾的论述形成了不同角度却同样深刻的呼应。

而且,苏洵似乎也吸收了一些陆北顾所写版本《六国论》和《项籍论》的变革观点。

对于苏洵的回答,严正亦给予了肯定。

下午的课程在严正高强度的思维锤炼中结束,众人皆感心力交瘁,晚餐的麦饭和清汤倒是比昨天好,但也难解精神上的疲惫。

当暮色四合,烛火再次点亮松涛斋时,气氛已凝重得如同灌了铅。

另一位学官如期而至,讲授诗赋的“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

然而,经历了白日严正的洗礼和面临淘汰机制的重压,不少学子虽强打精神,眉宇间已难掩倦色,应答也少了昨日的锋芒,就连苏辙在诗赋上的发挥都有些表现平平。

当学官离去,助教将那张决定命运的考卷再次分发下来时,书斋内只剩下沉默。

考卷上,墨义题里《礼记》相关题目占据了近半篇幅,题目刁钻程度比白日严正所讲有过之而无不及,策论题则要求结合《周礼》与当朝官制论“省官”之利弊,诗题则限定了“秋日感怀”的寻常题目。

三炷香的时间,陆北顾摒弃杂念,全力应对,答完卷之后也是额头见汗。

香尽,卷收。

等待的时间,比答题更为煎熬。

终于,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

助教的出现,让众人反而有了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

“嘉祐元年四州英才讲习会,次日松涛斋日考末位者——”

“泸州,韩子瑜。”

韩子瑜猛地抬头,他嘴唇翕动了几下,昨日周明远的身影仿佛在此刻与他重叠。

“韩生。”助教的声音不带丝毫波澜,“请回去收拾行囊,今晚得搬到州学外面的民宅住。”

韩子瑜脸上那惯有的锐气如潮水般褪去,只剩下一种灰败的死寂。

他默默地、动作僵硬地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纸砚,那速度慢得令人心焦。

当他抱起自己的笈囊,转身走向门口时,那背影挺得笔直,却透着一股好像被硬生生折断的悲怆。

他没有再看任何人,跟着外面等候的杂役,脚步沉重地消失在门外廊道的阴影里。

斋内鸦雀无声。

十二张书案,如今又空了一张。

州试前最后的淬炼,正以最残酷也最直接的方式,锤炼着每一个渴望跃过龙门的灵魂。

“陈元礼教授有言,诸生谨记——州试龙门,非独考才学,更炼心志,心志不坚者,难免为他人磨刀之石!”

陆北顾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低头看向自己手掌,因一整天用力书写而留下的压痕,此时还尚未褪去。

淘汰的残酷,如同冰冷的江水,彻底浇灭了心中昨日论战苏洵带来的激越之情。

“磨刀之石。”他心中默念着助教的话,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轻轻握住拳,感受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座汇聚了四州顶尖英才的熔炉里,他不能是那块被磨去的石,他必须是那把最终淬炼成剑的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