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47章 一举多得(求月票)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47章 一举多得(求月票)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面对朱元璋的追问,马钰伸出两根手指,道:

“其一南北分化;其二士绅宗族崛起。”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说明白一点。”

马皇后和朱标也同样很疑惑,主要士绅宗族崛起他们能想到一些,南北分化就没有太多头绪了。

马钰心道,真是当局者迷啊。

“从唐末开始,天下就四分五裂,宋朝时期则是南北分裂。”

“南北方的汉人,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养成了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

“虽然大家都自称汉人,虽然都遵从孔孟,但口音不同、饮食不同、衣着也有区别。”

“这种种的差异,双方看对方的时候都感到陌生,很难将对方视作同族。”

“你们应该能察觉到这种隔阂,仔细想想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朱标有些茫然,毕竟年轻,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深宫里,对外面缺乏了解。

马皇后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朱元璋作为君主,对这方面反而是最敏感的,说道:

“南北方的官吏确实相互看不顺眼。”

朱标疑惑的道:“这不是利益之争吗?官吏以地域、师生等结党,打击其他地方的官吏。”

朱元璋摇头道:“不,哪怕他们政见相同也几乎不会携手,这已经不是利益所能解释的了。”

“以前咱还有些疑惑为何会如此,听马钰分析才知道,原来是思想上产生了分化。”

朱标皱眉道:“原来如此,那此事就轻忽不得了,长此以往必将使朝堂陷入党争之中。”

朱元璋正想说,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马钰却先一步说道:“你以为南北分化的危害仅止于此吗?”

“匈奴、突厥、契丹,强不强大?”

朱标点头道:“都曾盛极一时。”

毕竟都曾经是压着汉人王朝猛打的势力。

马钰接着问道:“现在他们哪去了?”

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接着问道:

“汉人也陷入过低谷,也曾经被异族击败统治过,为何没有消失?”

“不但没有消失,族群还愈发的壮大。”

“还总能反过来将入侵我们的异族给同化吸收,靠的是什么?”

朱标眼睛一亮,说道:“我知道,文化。”

“我们是文明人有礼仪,蛮夷向往我们的文化,主动学习我们的文化,然后就被我们同化了。”

“即便我们处在低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文化,所以才没有消失。”

“匈奴、突厥、契丹虽然强大,但都没有自己的文化。”

“被击败之后很快就被别的族群给同化了,所以他们消失了。”

马钰颔首道:“是的,因为我们有文化。”

“文化就是一根纽带,让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产生认同感。”

“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凝聚力的群体。”

“哪怕一次次跌落谷底,也总能再次站起。”

“即便再强大的敌人,只要不消灭我们的文化,就无法消灭我们这个群体。”

“可是现在,我们自己从内部分裂了,敌人再想对付我们就容易太多了。”

此时朱元璋也反应了过来,被自己方才的想法惊出了一身冷汗。

方才自己竟然认为分化了也好,正好有利于搞平衡。

这种思想实在太危险了。

真要是南北汉人分化,恐怕要不了多久,大明就没了。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算抛开文化和族群认同不谈。

思想上认知上的不统一,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造成分裂。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统一认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完成思想上的统一。

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政策塑造了统一的族群意识。

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明白,统一了思想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或许他不知道南北汉人分裂,从族群角度来说是个多大的灾难。

却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对大明本身来说,就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朱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关节,沉重的道:

“此事该如何解决?”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朝他看来,虽然两人都有不少想法,但还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马钰却摇头说道:“先别急,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

“到时候两个问题可以相互配合着一起来解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我大致猜到你要说什么了,但还是想听听你的分析。”

“毕竟,对此事我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马钰笑道:“你对此有认识,那就好说了。”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削减管理成本,唐朝裁撤了乡村官吏。”

“那么乡村就出现了权力空白。”

“权力讨厌空白,朝廷不管就会有别的势力来填补空白。”

“那么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唐朝离我们太远了可以不用管,只看宋朝。”

“宋朝放开了对百姓的人身约束。”

“百姓开始以血缘为纽带生活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宗族。”

“而宗族,非常完美的填补了这个空白。”

“王安石变法,其中就有保甲法。”

“表面看保甲法是通过连坐制度,预防百姓犯罪。”

“实则是为了和宗族势力争夺乡村的管理权。”

“可惜,他的变法失败了保甲法也被废除,宗族势力依然在主导乡村。”

朱标不停的点头,尤其是对保甲法的解释,更是让他眼前一亮。

他自然知道王安石变法,但研究并不是很深,很多地方限于年龄也无法理解。

马钰讲的深入浅出,解析的也很透彻很有说服力,让他茅塞顿开。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差不多,他们本身对这些就比较了解。

听完马钰的这番分析,更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结合马钰讲过的课,再回顾王安石变法本身,只觉得太幼稚了。

都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就试图去改变,怎么可能会成功。

马钰只是略微停顿,就继续说道:

“不过总体来说,宋朝时期宗族势力还只是萌芽状态,实力并不算太强。”

“朝廷依然可以对民间施加影响力。”

“但到了元朝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不作为,给了宗族野蛮生长的空间。”

“最关键的还是士绅与地方宗族的结合。”

“最初的宗族势力,其实就是一群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

“他们依然是社会的最底层。”

“士绅不一样,他们是儒家出身的士人阶层,不屑于和地位低下的宗族勾连在一起。”

“至少当时儒生和宗族勾连的现象还不太严重。”

“元朝不吃儒家那一套,动不动就取消科举。”

“偶尔举行科举,录取的十之**也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儒生想通过科举出仕难如登天。”

“出仕无门的儒生们,只能去衙门当刀笔吏。”

“刀笔吏是基层职务,需要经常和宗族打交道,双方迅速的勾连在一起。”

“刀笔吏成了宗族在官面上的代言人,宗族成了刀笔吏的后盾。”

“以前宗族和宗族之间,缺少沟通的渠道,相互联系极少。”

“有了儒生从中搭桥牵线就不一样了。”

“宗族与宗族也开始勾结,再有士绅作为代言人,编织成了一张大网。”

“将乡村牢牢的笼罩住,也将朝廷的势力彻底排挤出乡村。”

“从此就形成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北方就在蒙古人眼皮子底下,加之战乱不断,士绅宗族势力并未成型。”

“但南方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

“那里是士绅宗族势力的天下,真的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别说朝廷的政策能否推行的下去,能不能正常把税收上来都不好说。”

“等大明扫平南方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就要直面士绅宗族势力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不过土鸡瓦狗尔,咱弹指可破。”

马钰笑道:“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作为开国君主,你想针对他们是非常简单的。”

“可他们也不是傻子,懂得蛰伏。”

“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壮大自己。”

“而且大明早晚会开科举,士绅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慢慢的深入官僚系统。”

“等过个数十上百年,他们就会再次成为庞然大物,官场到处都是他们的代言人。”

“到时候你的子孙可没有你的掌控力,面对这张大网也只能妥协。”

朱元璋眼神冰冷:“咱不会将这个祸患留给子孙。”

朱标也表情凝重,语气中不知不觉间就带上了几分杀意:

“必须要趁现在,将他们彻底解决,绝不能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马钰暗暗咋舌,朱老大终于暴露本性了。

难怪朱元璋会对他如此满意,这货兼具了马皇后的仁和朱元璋的暴。

只是他比朱元璋更懂得迂回,也懂得用仁将暴包裹起来,平时不显山不露水。

别人根本就察觉不到。

只有在感受到危险的时候,他才会将暴的一面展露出来。

很显然,士绅宗族势力,让他感受到了威胁。

不过他的感觉没有错,目前士绅宗族势力确实无法和朝廷对抗。

可想想前世的明朝中晚期……

马皇后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随后问道:

“钰儿,方才你说可以两件事情一起解决,可是有了计策?”

马钰颔首道:“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其实你们应该也能想到,就是人口迁徙。”

“数百年的战乱主要都集中在北方,现在除了山西人口比较多之外。”

“陕西、河南、山东三省人口加起来,可能都不到四百万。”

事实上当时河南人口只剩下八十万左右,山东人口一百二十万左右,陕西也就百万左右。

三省加起来也就三百多万的样子。

马钰自然不能说准确的数字,于是就说了个不足四百万。

即便已经往高了说,这个数字也非常的触目惊心了。

要知道,这三省可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唐朝以前最富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现在却只有加起来不到四百万人。

有多凄惨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的,南方相对比较稳定,人口最为稠密。”

“朝廷完全可以将南方多余的人口,迁徙到北方去。”

“如此一来,南北分化的问题不解自开。”

“而且,到时候迁谁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学习汉唐的手段,将南方宗族分拆,几十个姓氏放在一个村子里。”

“短期内他们很难再团结在一起,对抗朝廷了。”

朱标击掌叹道:“好办法。”

“既打击了宗族势力,又解决了南北分化问题,还顺带着解决了北方人口不足问题。”

“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暗暗点头,这个方法和他们所想不谋而合。

移民确实是解决这个几个问题最佳方法。

他们两个也都知道,士绅宗族并不会因为移民就彻底消失。

给那些人数十上百年的时间,还是会形成宗族势力。

不过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后续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想办法遏制士绅宗族势力。

想到这里,马皇后笑道:“不错,你又帮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

“关于土地和人口方面,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没了,差不多就这些了,如果以后还能想起别的,再告诉您吧。”

马皇后又问道:“你家族长辈,有提到过新朝建立,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吗?”

马钰想了想,说道:“说过一些,但不全,大多我也不记得了。”

“不如这样,你们先思考着,我也回去好好想想,看能想起来多少。”

“到时候咱们将各自的想法都说出来,互相印证,说不定就找到合适的制度了呢。”

不是他不想继续往下说,而是说的已经够多了。

将具体的措施说出来,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一定支持。

还不如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如果他们能想到更好的法子,那最好不过。

如果他们想不到更好的,那再将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也更容易说服他们。

马皇后点点头,笑道:“这样也好,我们也仔细思考一下你今日所讲的东西。”

“看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

之后他们又就方才的话题进行了回顾,主要是朱元璋三人,对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了提问。

马钰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做了解答,直到三人理解透彻。

眼看时间不早,而且人家一家三口肯定有话要说,马钰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马皇后也没有挽留,让朱标亲自将他送到大门外。

太子亲送,这规格相当高了。

不过比起方才给他们讲的知识,这又算不得什么了。

等马钰离开,朱标回到桌子前重新坐下,突然感慨道:

“每次听他讲东西,我都觉得自己像是一无所知,今日尤甚。”

下午或者晚上还有一更。

真的已经非常尽力在码字了。

大家看我码字到大半夜三点还没睡的份上,有多余月票就投一张吧。

拜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