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08章 崖山老兵之后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08章 崖山老兵之后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钰决定,给孙子兵法正个名,让它恢复应有的地位。

“孙子兵法是兵法,但又不仅仅是兵法,它是一门学问,是道。”

“想成为统帅,不一定必须学习它。但能学懂它的,一定可以成为统帅。”

常遇春眉头皱起,质疑道:“你要说别的学问,我保准不抬杠。”

“但你要说到兵法,我得说几句。”

“既然孙子兵法那么厉害,为何大家都不重视它?”

马钰解释道:“不是大家不重视,而是现在的人不重视。”

“准确说,秦汉隋唐时期孙子兵法都是兵家必读之书。”

“唐太宗对其的评价是:孙武十三篇,尽以为兵书之圣典,世无可逾者。”

“从宋朝开始,才不被人重视,甚至遭到了批判。”

“从此孙子兵法就成了二三流的兵书。”

常遇春惊讶不已:“还有这种事情?宋朝人为何批判它?”

马钰说道:“这和孙子兵法的内容有关,其书只讲道而不讲术。”

见常遇春一脸迷惑,他又解释道:

“它只讲宏观的,战略上的道理,而不讲具体该怎么打仗。”

“比如它告诉你,上兵伐谋。可是如何用谋,它不说。”

“比如可以截取别人的粮道,但它不告诉你如何截取。”

常遇春眉头皱的更紧:“那这书有什么用?”

马钰顿了一下,换了个角度说道:

“它能告诉你,什么样的仗可以打,什么样的仗不能打。”

“要如何用战场外的因素,干扰到战场内,增加胜算。”

“它还可以告诉你,作为一个统帅,如何从全局考虑,决定国家的军事战略。”

常遇春震惊的道:“天下竟然还有此等奇书?那我必须要拜读拜读了。”

接着他又疑惑的道:“现在我更想不通了,如此奇书宋朝人为何批判?”

马钰有些无奈的道:“因为三点,其一书里的内容宋朝人不太能用的到。”

“秦汉隋唐在军事战略上积极主动,要面对的是整个天下大局。”

“他们的军事战略,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停的变化。”

“孙子兵法在战略上的内容,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宋朝采取的是防守战略,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消灭敌人。”

“他们从始至终就一个想法,守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所以他们的军事战略也是固定不变的,就防守,不用做什么调整。”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对他们用处不大。”

“反而是武经总要,能批量教导出合格的将领,对他们来说更加实用。”

说白了,宋朝不需要将领制定军事战略计划,只需要他们带着兵反击眼前的敌人就可以。

孙子兵法确实没啥大用。

常遇春反驳道:“作用确实不如秦汉隋唐时期大,但也不能说没用吧?”

“因此就忽视、批判它,有点不合理啊。”

马钰说道:“所以还有第二第三个原因。”

“先说第二个原因,宋朝重文抑武,他们不允许军事能力特别强的武将出现。”

“就算是文人,如果对军事特别精通,也会被忌惮乃至打压。”

常遇春骂道:“鼠目寸光,难怪他们谁都打不过。”

马钰没有附和他,接着说道:“第三个原因,就是理学兴起了。”

“程朱理学对孙子兵法是极为贬低的,斥之为不仁之术。”

“程颢说【孙吴之智,诡诈残忍,王者所羞言。以诈遇诈,犹有巧拙;以仁伐暴,何用权谋?】”

“朱熹的批判最为激烈:孙武用兵,专务劫杀,如‘焚舟破釜’之令,乃驱无辜之民赴死地耳。”

“理学的地位你是知道的,他们带头批判,谁还敢说孙子兵法好。”

常遇春听的火冒三丈:“腐儒、酸儒,他们怎么不去和敌人讲仁义?”

“若没有将士们浴血奋战,哪有他们这些儒生的好日子。”

“一边享受着将士们带来的安宁,一边狺狺狂吠。”

“什么狗屁圣人,就是一群吃饱饭骂厨子,放下碗骂娘的畜牲。”

马钰完全能理解他的感受,别说是作为将领,就是他一个普通人看到那些类人言论也血压升高。

但比起程朱来说,他以为赵宋皇室才是最该被骂的。

搞学问的人有自己的立场,这是必然的。

没有立场也就没有什么学说了。

但用哪种学问治国,该如何取舍,是统治者的责任。

赵宋皇室做的显然非常的差。

然而在这一点上,该被喷的不只是赵宋。

朱明皇室也同样不干净,甚至做的比赵宋还要过分。

赵宋只是批判孙子兵法,并没有禁止大家学习。

到了大明朝,私藏孙子兵法都是死罪。

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时候,就钻研过孙子兵法。

后来还要求子孙必须学习此书。

然而正因为他太了解这部书的厉害之处,才更忌惮别人也学会了。

先是命刘伯温编写《百战奇略》,对孙子兵法中涉及权谋的部分进行删减。

洪武二十年更是一步到位,禁止民间私藏《孙子》。

等到开国功勋被清理的七七八八,就连军中将领都很少有看过此书的了。

明朝中后期,除了那几个天赋异禀的军事将领之外,几乎没有怎么产生名帅,或许就与此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在明朝的打击下,孙子兵法在民间几乎消失了。

别问马钰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作为明黑粉,了解朱元璋的黑历史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等到满清建立,他们自然更不愿意孙子兵法流传于世,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

直到满清末期,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管控,孙子兵法才重新在民间流传。

随着乱世到来,它迅速恢复了历史应有的地位。

到了二十世纪,人们更是将其思想应用到了商业等领域,爆发出了更灿烂的光芒。

这就是原本历史上,孙子兵法的经历。

每每想到这一点,马钰就唏嘘不已。

要知道,孙子兵法是人类史上,唯一的军事进阶教材。

什么意思呢。

其它兵书,只能教会你如何当将军。

想成为统帅,基本就只能靠天赋,然后通过实战积累经验完成进阶。

但孙子兵法就是教导将领如何变成统帅的。

只要不是太蠢,都能学到一点皮毛。

关键是,孙子兵法可以教你,如何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军事战略问题。

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池。

这可不是我们关起门尬吹。

前世随着孙子兵法传遍世界,很多外**校都将其列为必学科目。

比如美帝的西点军校。

当敌人都认可的时候,才更能说明其价值。

可就是这样一部兵家圣典,却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在自己的文明内部被批评乃至禁止。

华夏文明在那几百年迅速衰落,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是统治阶层集体自我阉割的结果。

但……

这一世既然我来了,就绝对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一年多的讲课,朱元璋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许多,应该不会再如前世那般禁止孙子兵法的传播。

不过还是得找机会探探他的口风。

如果他还是和前世那般,就试着劝说一下。

如果劝说不动……那就等他死了之后让标哥来纠正。

反正我比你年轻,耗也耗死你。

常遇春并不就知道马钰在想什么,但经过这一番解说,他对孙子兵法的好奇心已经拉满了。

“宫里肯定有这本书,明天我就去找上位讨要回来好好研究研究。”

“你小子既然这么了解,到时候也帮我讲解讲解。”

马钰连忙道:“那还是算了,我只是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对兵书内容一无所知。”

“不过陛下定然是懂孙子兵法的,您可以找他讨教。”

他说这话也是有目的的,借常遇春的口,去试探一下此时朱元璋的想法。

而且常遇春身份特殊,朱元璋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儿,就对他动杀心之类的。

算是一次比较安稳的小试探。

常遇春也没有多想,只是说道:“上位那里我肯定会讨教的。”

“但你小子也别给我偷懒,我就不信你一点都不懂,别给我藏着掖着的。”

马钰失笑道:“行行行,您都不怕被带沟里去,我怕什么。”

——

第二天常遇春就入宫找到朱元璋,当场道明来意。

朱元璋听说他想要书非常惊讶,笑道:

“你不是最讨厌读书吗,怎么转性子了?”

常遇春也没有隐瞒,就将昨日的马钰说的话转述了一遍。

听过之后朱元璋皱眉问道:“马钰真的如此盛赞孙子兵法?”

常遇春说道:“我还能骗您不成,马钰说了,孙子兵法就是从将领迈向统帅的教材。”

“您是知道我的,打了一辈子的糊涂账。”

“我也不求能成为天德那样的统帅,至少知道该不该打,怎么打就行了。”

朱元璋笑道:“你这就是谦虚了,你离帅才就差了一个鲁莽。”

常遇春顺着他的话说道:“我就是凭感觉,觉得可以打就去打了。”

“但你们觉得不能打,然后我就变成鲁莽了。”

“若是我不凭感觉,能分析出局势,不就不鲁莽了吗。”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都会绕着弯反驳咱了,真是让咱刮目相看啊。”

“看来这次中风,对你来说倒也不全是坏事。”

常遇春笑道:“没事儿就跑去听马钰给常升他们讲课,尤其是历史课,真的是让人获益匪浅。”

“当年我要是有这见识,也不会吃那么多亏。”

朱元璋说道:“现在认识到也不晚啊。”

“马钰那小子嘴巴很严,但偶尔也会吐露一点内心想法。”

“根据他暴露出来的一星半点计划,是想让大明开创远迈汉唐的功业。”

“真要是按照他的计划走,这仗还有的打,你们的本事越强咱就越放心啊。”

常遇春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上位,马钰是怎么计划的,能不能告诉咱老常?”

朱元璋之所以吐露这些,自然是做好了准备的。

有些事情他委实难以决断,找老弟兄商议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咱们说说海上,他想让咱效仿宋朝,开海做贸易。”

“但海上多蛮夷,仅南洋数得上的国家和势力就有十几个,还有更多小部落数都数不清。”

“蛮夷之辈不懂礼数,肯定会觊觎海商的财富出手劫掠。”

“甚至干脆切断海路,阻碍咱们对外贸易。”

“南宋中后期这种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赵宋朝廷重用胡人蒲寿庚,来维护海路的畅通。”

“这就导致蒲氏做大,一个胡人成了东南支柱。”

朱元璋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话题。

“南宋末年,蒲氏投靠蒙古人,杀害了三千余赵氏宗亲,更有无数宋人被牵连杀害。”

“后来蒲氏又率领水师,在崖山击败了宋朝最后一点力量。”

说着说着,朱元璋情绪逐渐激动起来。

“蒲氏不过一卑贱胡人,靠着宋朝朝廷的信任才有后来的荣华富贵。”

“他非但不思报恩,反而恩将仇报屠杀宋朝宗室和大宋百姓,实在可恨。”

“咱要将蒲氏族人搜出来,全部贬为奴隶,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说完,他呼吸急促,眼白都出现了几道血丝。

换成别人,肯定会很疑惑,朱元璋为啥这么仇视蒲寿庚啊?

他坑害的也是宋朝,和你大明皇帝有啥关系。

但常遇春却知道是为什么。

作为心腹,他对朱元璋的家庭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

比如,朱元璋的姥爷陈公就是崖山残兵。

崖山之战宋朝灭亡,陈公侥幸逃得一命,又不愿意投降元朝。

就回到乡里娶妻生子。

朱元璋小时候,经常听陈公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

作为崖山之战的亲历者,陈公对蒲氏的痛恨可想而知。

这种仇恨就传递给了朱元璋。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他会这么痛恨蒲氏。

事实上,前世大明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就下旨,将所有蒲氏后人贬为贱民。

有明一朝都未能翻身。

正因为知道,所以常遇春也是同仇敌忾的道:

“蒲氏皆罪人也,当绝其嗣。”

朱元璋恨恨的道:“全杀了太便宜他们了,要让他们生生世世遭受折磨。”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道:

“有了,就贬为贱民,然后全部送去挖矿,咱要让他们家族在折磨中流尽最后一滴血。”

常遇春也连连点头道:“这个主意好,挖矿又累又苦又危险。”

“用不了几年,他们家的人就能死绝了。”

两人又商量了一下怎么弄死蒲氏,然后才将话题拉回来。

朱元璋接着说道:“若想做到方才咱们说的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你觉得有必要吗?”

常遇春说道:“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就知道,蒲寿庚一个胡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大明没道理做不到。”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可是蒲寿庚最后背叛了啊。”

常遇春顿时明白他在顾虑什么了,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

事实上他也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他不回答也不行。

思索良久才开口说道:“马钰曾经说过安史之乱。”

“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是胡人,所以才会叛乱。”

“但马钰却认为,安禄山叛变和他是什么人没有关系。”

“天下精锐半数都掌握在他手里,就算换一个汉人在他的位置上,依然会叛乱。”

“蒲寿庚的事情其实也差不多。”

“南宋将东南海防交给一个人负责,又缺乏对其的制约手段。”

“蒲氏背叛几乎是必然。”

“大明只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将水师分成好几支,大家互不统属,统兵将领的家眷都在京中为质。”

“如此种种措施下来,可保水师忠诚。”

听完他的分析,朱元璋含笑道:“分析的如此透彻,还引经据典,咱真的要对伯仁刮目相看了。”

事实上,这个道理他岂能不知。

只是主动与外界交流,还要组建并外派庞大的水师,维护海路安全。

有违他对事物的认知,所以需要别人的肯定。

常遇春的话,作用甚至还要超过了徐达、李善长等人。

至于原因……

连常遇春这样的猛将都知道的事情,大概率就是正确答案。

所以,组建水师主动向外,是正确的选择。

水师这样的东西都弄了,那么西域战略就更不用提了。

不为别的,仅仅是钳制草原,就足以让大明将其作为主要战略了。

既然大明要主动向外了,那么再严格管控孙子兵法就没有意义了。

不,这么做反而会破坏大明的战略计划。

你总不能指望一群没有大局观的人,去执行这些任务吧。

所以……

放开吧。

之后他就让人去大善殿,将武经总要、春秋和孙子兵法三部书取了过来。

特别是孙子兵法,他郑重的交到常遇春手里:

“这是咱亲手抄录的,并书写了心得见解,你要好生研读。”

常遇春小心接过:“上位放心,我老常绝不让您失望。”

马钰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此事。

当他得知了朱元璋的决定,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这一年多的课,没有白上啊。

而且他还顺便从常遇春嘴里,知道了蒲氏的事情。

心中顿时有了一个主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