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05章 税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05章 税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生产力那节课上完,朱元璋就在全盘的思考各种制度问题。

后续的讲课,也确实让他们获得了许多灵感。

之前构思的种种制度,几乎都被他自己推翻了。

当时他以为,自己肯定能弄出一套比前人更加完美的制度。

然而事实却告诉他,想多了。

也正是因此,他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才会迫切的希望听到马钰的具体建议。

不论最后是否采用他的建议,至少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参考。

马皇后和朱标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心历路程。

而且他们也想看看,马钰是如何将新思想和制度联系起来的。

马钰略微思索片刻,就开口说道:

“赋税的发展史,总体来说是一个由简变繁,然后再简化的过程。”

朱标疑惑的道:“赋税的种类不是一直在增加吗?”

从最初的井田制,为国家付出劳动。

到后来私有制兴起,变成了徭役和赋税。

然后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就都冒出来了。

马钰解释道:“由简变繁,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相应的征收赋税地方也在变多。”

“这是现实影响法制的结果。”

“由繁变简,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国家削减管理成本,一直在合并同类型的税种,以简化征收赋税的流程。”

“简单点说,税种越多越复杂,征收的难度就越大。”

“甚至出现了,征税付出的成本,超过赋税额本身。”

“之前我们说过,只有军事等少数不可或缺的点,朝廷会不计成本的投入资源。”

“其它大部分地方,都会考虑成本问题。”

“赋税方面也不例外。”

“朝廷会有选择的,将征收难度大税额少的税种,进行合并或者取消。”

“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税效率。”

“其中最成功的简化,就是两税制。”

朱标恍然大悟:“农耕族群百业齐发展,那么百业都是可以收税的点。”

“可是有些行业规模小,征收赋税很麻烦。”

“所以就与其它行业合并征收,或者干脆不征收。”

马钰颔首道:“正是如此,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朝廷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朝廷无法掌握地方情况,导致财税系统一团乱麻。”

“赋税怎么征,征多少,完全由地方官吏说了算。”

“他们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但这些钱都落入了官吏的口袋,国库空空如也。”

“两税法就是将各种名目的赋税,通通合并成人头税和田税。”

“只要朝廷掌握大致的人口和土地数量,就可以有效的将税征收上来。”

“而且还简化了征税的流程,减少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空间。”

“唐朝朝廷财政问题因此而解决。”

“说两税法为唐朝续命百年毫不为过。”

“但两税法能成功,远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说是两税,其实叫三税法才更准确。”

朱元璋意外的道:“哦,第三种税是什么?”

马钰回道:“杂税。”

朱元璋眉头皱起:“杂税?”

马钰解释道:“两税是正税,全额上缴国库。”

“可是地方衙门运转也是需要钱的,这个钱从哪来?”

朱标脱口而出道:“杂税。”

这一点并不复杂,稍稍研究过古代财政和税制都能知道。

古代的税大致分为正税和杂税两种。

正税上缴国库,杂税归属地方衙门。

马钰说道:“是的,第三种税就是杂税。”

“唐朝两税法改革之后,实际上的税制是两税法 杂税。”

“两税法将正税合并成两项,又限定了杂税的大致名目。”

“既保障了朝廷的利益,也让地方衙门有利可图。”

“而且明确了要缴纳的税种,减少了官吏巧立名目的空间,百姓也获得了好处。”

“可以说,各方的利益都照顾到了,这才是两税法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说的好听,杂税不过是给了官吏盘剥百姓的借口。”

“如此纵容,必将导致吏治**,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马钰没有与他争辩,而是说道:

“陛下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再来看几个反面的例子。”

“自两税法推行一直到元朝,期间很多人都对税制进行过改革,但大部分都失败了。”

“咱们就拿王安石变法为例,他关于税制的变革主要是方田均税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将各种税合并成两税统一征收。”

“然而和唐朝那次变革不同的是,王安石把杂税也合并到正税里去了。”

“这个法子确实在短期内,为宋朝国库聚敛了大量财富,缓解了财政压力。”

“然而,他把杂税弄走就是断了地方衙门的生计。”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得罪了整个官僚群体。”

“断了生计的地方衙门,肯定不会坐等着挨饿。”

“为了捞钱,他们会再次巧立名目,将杂税重新征一遍。”

“百姓就相当于是缴纳了两遍杂税,负担加重,自然也会反对变法。”

“方田均税法的本质就是,两税法 杂税 杂税。”

“肥了国库,得罪了官吏,坑害了百姓。”

“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明朝张居正变法,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一条鞭法,将所有税都合并一起,折合成银两统一上缴国库。

地方衙门马上就巧立名目,把损失的钱十倍百倍的从百姓那里搜刮回来。

一条鞭法的本质,同样是两税法 杂税 杂税。

最终坑害的还是百姓。

当然了,张居正那会儿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

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不是真正的皇帝。

也就是修修补补,改变不了大局。

所以倒也不能全怪他。

但王安石那会儿,北宋的问题远没有那么严重。

他变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只能说是能力问题。

朱元璋讽刺道:“王安石实乃民之贼也。”

“但最可恶的还是那些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实在该杀。”

马钰摇摇头,说道:“可衙门运转确实需要钱,总不能让官吏自己出钱给朝廷办事吧?”

朱元璋顿时不说话了。

虽然恨不得让官吏当牛做马还不要一文钱,可他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将原本默认留给地方衙门的杂税抽走,就是在逼迫他们盘剥百姓。

这是现实,无法改变。

回顾自己之前制定的税法,也同样没有考虑到地方衙门的现实需求。

若真是施行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基层就全乱套了。

不对……咱的税法还没颁布呢,基层税制就已经一团乱麻了。

必须得杀上一批贪官污吏,将他们杀的胆寒,肃清元朝留下的歪风邪气。

不过地方衙门的实际需求也得考虑到。

到时候再仔细思量,哪些税可以留给他们,又该如何监管这笔钱的去向。

但一切的基础,还是得培养足够多的计官。

看来国子监的算学班还得扩招。

朱标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这一点也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听了马钰的分析才知道,原来这其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马钰停了一会儿,等他们两个在无异议,才接着说道:

“刚才说的,是赋税的大致发展情况,现在说说赋税本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朝廷应该问谁收税。”

朱标说道:“问万民收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马钰摇摇头,说道:“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更何况时移势易,古代的良法,到了现在就未必适用了。”

这时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问有钱人征税,可对?”

马钰赞道:“陛下英明,就是问有钱人征税。”

见马皇后、朱标都是一脸疑惑,他解释道:

“赋税的本质是什么?财富二次分配。”

“新思想里也说了,赋税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掌握财富的人就是‘有余’,穷人就是‘不足’。”

“朝廷若想长治久安,就得想办法问富人收税,然后去救济穷人。”

“然而历朝历代都反过来了。”

“他们和富人一起压榨百姓,结果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国家别说救济百姓了,就连维持军队的钱都拿不出来,最终在百姓起义中灭亡。”

马皇后和朱标恍然大悟,原来用新思想指导制度建设,是这么一回事儿。

他们可谓是茅塞顿开,犹如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之前读史书的时候,积累的种种问题,也都找到了答案。

朱元璋微微颔首,但接着却反驳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你之前也说过,秦汉隋唐是世家政治时代,朝廷也只能和他们合作,才能维护国家稳定。”

“否则那些世家联合起来,恐怕国家就要灭亡了。”

“宋朝为了解决唐末五代十**人乱政的问题,选择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此他们也不得不赋予士大夫种种特权。”

“至于元朝不提也罢。”

“由此可见,他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情况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对此马钰倒也没有反对:“陛下所言甚是,每个时代都有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的所作所为。”

“但汉唐和宋朝面临的问题,在大明都不存在了。”

“有了施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条件。”

朱元璋颔首道:“确实如此,但具体要如何做呢?”

马钰回道:“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了。”

“明确了问谁收税的问题,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税收上来。”

“首先就是,如何简单有效的甄别纳税群体。”

“刚才我们说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赋税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且纳税的群体也变得复杂。”

“为了节约成本,朝廷必须要简化税种和征税的方式。”

“现在我们要问富人征税,这就意味着,必须采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将穷人和富人区别开来。”

“否则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一句空话。”

朱元璋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这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天下有六千多万人,如果一一甄别,能不能实现且不去说。

就算做到了,成本也将会高出天际,还容易给贪官污吏留下操作的空间。

朱元璋左思右想都没有更好的法子,索性也不为难自己了,直接问道:

“你有什么好法子,就拿出来吧。”

马钰没有在吊人胃口,说道:

“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那么我们就在土地上做文章。”

“唐朝发明了两税法,将各种正税统一并入两税征收。”

“那么我们就效仿这个思路,将人头税和徭役,全部折合到田税里面去。”

“从此有田的人纳税,无田无产的人既不用纳税,也不用服徭役。”

“至于徭役,朝廷可以用收税的钱,雇佣失地百姓做工。”

“如此一来,有地的百姓可以安心种地,不用操心服徭役的事情。”

“失地百姓也能通过做工,获得报酬养活一家老小。”

“朝廷的工程也不会被耽搁。”

“此法我称之为,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朱樉四人,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这个法子可谓是大胆至极。

关键确实非常简单,比两税法还要简单。

因为两税法你还得统计人口总数,才能征人头税。

可是人口是会变化的,原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统计一次。

折腾人不说,还会增加成本,可谓是得不偿失。

可是土地不一样,那是有数量的。

说的再直白点,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土地的数量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哪怕以后不再丈量田亩数量,只以目前的数量征收赋税,也足够解决财政问题了。

越想他们就越觉得这简直是天才般的设想。

马皇后赞道:“钰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此法若能施行,必将利国利民。”

朱标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若采用此法,无田的人就不用再缴纳赋税服徭役了。”

“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而且没有了赋税的负担,失地百姓也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外出务工,从事别的行业改变自己的境况。”

“此法真精妙也。”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这个法子减少了税种,简化了收税的流程。

降低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还惠及各方,可谓是尽善尽美。

马钰果然没有说谎,他脑子里确实拥有整套的治国方案。

马钰见他们理解了,就接着说道:

“大明要发展生产力要兴百业,将来工商业必然会蓬勃发展。”

“商业税也将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我对这一块了解不多,陛下可以找懂行的人,来设计商业税制度。”

朱元璋颔首道:“此事咱已经安排人做了,等他们拿出了章程再说。”

马钰点点头,接着说道:“征税还有个问题。”

“越有钱有权的人,就越是有办法避税。”

“比如隐瞒自己的真实财富,只缴纳少量的税。”

“他们最常用也是最恶毒的方法,就是转嫁赋税。”

“朝廷规定二十税一,他们就将自己的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问百姓十五税一甚至十税一。”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将富人给揪出来,然后问他们征税。”

朱元璋表情凝重,说道:“你可有什么法子?”

马钰摇摇头,说道:“没有现成可行之法,不过之前您组建锦衣卫给了我一个灵感。”

“是不是可以组建一个机构,专门盯着富人收税。”

“他们的任务就是调查富人的财富,然后按照税法将税追缴上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法子有点意思。”

“回头我仔细想想,看具体怎么去做。”

然后他又追问道:“还有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