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76章 有三问罪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76章 有三问罪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解缙之言,在朝堂之上,激起了丝丝涟漪,可并未掀起太大风暴。

朱棣微微眯了眯眼,知道这是李祺开始准备发动元史之狱了,他配合演一场戏即可。

大多数臣子对解缙之言,是有些懵圈的,不明白他为何突然提出重修元史,还搞出了一个这么荒谬、难以理解的理由。

“解翰林,为前朝修史,且以国号为名,这一直都是传统,何以今日变更呢?”

“没错。

解翰林,你有大才,见到元史不堪,想要重修元史,乃是自然之理。

况且唐朝史也有旧唐书、新唐书两版。

但说什么恢复中华,于是便不修元史,而修什么宋末以来之事,岂非太过儿戏?”

华盖殿中几个老翰林以及学士,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从言语中倒也能听得出来,没有恶意,就是单纯的不理解解缙要做什么。

李祺对朝臣的反应是有预料的,因为解缙之言,在这个时代属于无人理解的异端。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辩,这是一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普世价值,算是古代中国一种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

但是和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比起来,程度太浅,尚不足以对王朝底层逻辑构建造成影响。

最简单的一个判断方法,由现代民族主义建立的国家,绝不会接受异族、小族的皇帝和领袖。

且难以接受割地、赔款、弃地、和亲、纳贡这些有损于民族尊严之事。

任何做下这些事的统治者,都大概率要引咎辞职,甚至于整个内阁政府垮台。

历史上的北朝、辽、金、元这些异族王朝顺利建立,大量汉人积极入仕,且并未受到谴责,这说明在明朝之前,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确实没有成体系的民族主义,依旧是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

为什么要说明朝以前呢?

因为经过有明一朝的发展,在明末时,中国本来已经率先要发展出民族主义了!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之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是现代民族主义的根基,其后演化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那个屈辱年代的最强音,可惜这种历史进程,却被落后、黑暗、野蛮的清朝入关打断了。

李祺提出要重修元史,无论是朱棣,还是解缙等人,都以为他就是要打击方孝孺一脉。

但其实那不过只是顺手而已,他有十八种办法让方孝孺的徒子徒孙混不下去,哪用得着这么麻烦。

他真正的目的是把民族主义的灵魂勾出来,即便现在还做不到,也要奠定一个基础。

因为只有真正的民族主义,才能把整个天下的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团结在一起!

而这些人团结在一起,那最终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了!

话说回朝中,这些老翰林没有恶意,可不代表其他人没有。

元史举世共知,乃是宋濂、王祎修的,现在解缙说元史不堪,相当于指摘这二人,二人虽死,可却有后人王珅亦在殿中。

这王珅是王祎之子,又拜宋濂为师,与方孝孺友善,乃是浙东文人的代表之一,亦是东明精舍学派的领袖之一。

此刻听着解缙的指摘之言,自然是坐不住,立刻出列便要反驳,朝中众人一见,顿时便知这已然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重修元史之事,而是朝堂相争。

王珅手中笏板向着解缙一指喝道:“解缙,焉敢于圣上尊座之前,放此狂言?

元史乃是太祖高皇亲自下令编篆,元朝命数已终,本朝得天命,亦是太祖高皇所定!

太祖皇帝在《登极诏》中明确的写下,‘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此皆人所共鉴,岂容你在这里颠倒黑白,乃至于要篡我朝正统乎?”

殿中多数大臣不由自主点头,天命论还是更符合当今主流,且王珅所言无错,还有太祖高皇背书,有理有据,实在是壮言激语,当为之一赞。

可解缙是什么人,明初永乐年间第一才子,又和李祺针对此事商讨了很久,又如何会退却,立刻震声道:“太祖高皇的登极诏便是宋濂所写,其中以元朝为正朔,便是受到宋濂等人的影响。

在宋濂不曾至太祖高皇身边时,高皇所写下的《谕中原檄》中,有众多盛言,请陛下允臣问王珅言语一二。”

朱棣饶有兴趣的声音自御座之上传下,“准!”

殿中群臣皆将目光投射过来,落在二人身上,这场对决在此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解缙慨然道:“王珅,我且问你。

太祖高皇曾写下‘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之言。

有否?”

这篇谕中原檄几乎是明朝官员的必背范文,怎么可能有人不知道。

王珅脸色难看道:“有。”

“好!”

解缙手中笏板重重一击,“既有,那便明了。

孔圣曾言,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此正所谓太祖高皇合圣人之道,夷狄之有君岂有天命乎?

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岂不荒谬?”

王珅愤然甩袖冷哼道:“诡辩!”

解缙不在意,王珅不过是急了而已,“王珅,我且再问你!

太祖高皇曾写下‘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之言。

有否?”

王珅脸色愈发难看,但解缙问,他答,这是皇帝方才要求的,他只能咬牙道:“有!”

解缙昂然道:“既有,那便明了。

中原气盛,降生圣人,这便是天命生于中原汉人之中,而蒙元之时,中原气弱故失天下也。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此等豪言壮语,大恩大德,普天汉儿,岂能忘之?

怕是只有受恩于故元之人,才念念不忘吧。”

这话便是明晃晃的指桑骂槐,说的王珅心中一惊,眼皮一跳。

他被戳中心中所思,又不敢太过于急切的回应,怎么岂不是不打自招?

只能带着一丝心虚的回音呛声道:“依旧诡辩,摘词逐句,非是正道君子所为!”

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何其敏锐,短短几句话中,就已经品出了些味道,他突然想到在洪武后期的时候,先皇帝突然让李祺清查蒙元旧俗,是不是已经察觉出了些什么。

在大明内部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怀念故元的群体呢?

若是李祺知道皇帝心中所想,就会告诉他当然有,而且这个群体不仅仅明初的时候有,一直到嘉靖年间,到了明朝末年,浙江这里的大族文人还在怀念元朝时期的鼎盛。

这可不是胡说的,明末清初有个人叫吴履震,是松江人,他写过一段笔记,里面是这样说的——“元朝的时候法网不严密,税收汲取力度也不大,我的家乡松江府在偏僻的海边,可谓是一处乐土,名士和百姓对做官的兴趣也不大,生活很是自由又快乐,等到进入了本朝(明朝)之后,松江府科举及第的人很多,做官的人也很多,百姓苦于徭役,十室九空,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景象,政策还专门针对江南的富民,一旦犯了事就重重罚钱,不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段话是元朝已经亡了两百多年了,但是他们还在怀念元朝,更何况如今呢?

元史之事,难道真的仅仅是个意外吗?

朱元璋一开始在北伐的时候并未承认元朝的正统,是后来被天命五行轮转才劝说承认前朝的,朱元璋在这方面没什么文化,自然只能听从宋濂这等鸿学大儒之语,可宋濂等人难道就没有别样的心思吗?

他们这些从旧元时代过来的人,心中怀着怎样的奸刻,怕是只有他们自己最是清楚!

殿中的气氛被解缙二问后,已然有所不同,不少大臣都已经开始细细思量解缙的言语。

文字和言语本身就是具有力量的!

解缙却不曾停下,再次厉声道:“王珅,我且三问!

太祖高皇曾写下‘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有否?”

王珅已然有冷汗涔涔而下,心中胆气已然逐渐消散,但还是强装镇定道:“有!”

解缙厉声道:“既有,那便明了!

你来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做胡虏禽兽?难道是统御中华之主吗?难道是承天受命之皇吗?”

殿中群臣皆是一震,这中华之主,受命之皇,岂能是胡虏禽兽呢?

王珅绞尽脑汁辩解道:“这不过是檄文所饰,自古以来檄文皆是如此,禽兽不过是作比之词,且受命乃是元世祖忽必烈,不是元顺帝,这檄文所指乃是亡国之君,亦无不可。”

纵然是李祺也为王珅的狡辩颔首,不愧是东明精舍如今的领袖之人,却有几分不凡,可这番论战,他先天不足,绝无胜理!

果然解缙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再次厉声道:“那你再解释解释叫‘中国之民,中国之人安之’,‘雪中国之耻’又雪的是什么耻?”

这两句才是这段话中真正最难以辩解的,中国之民,中国之君,蒙元据有天下乃是耻辱,哪里是什么天命之说,所能够掩盖过去的!

王珅这下是真的不知道该要如何回应了,冷汗几乎浸透了他的衣衫,若是这样下去,就只能真的让解缙重修元史,而后将父亲以及老师的声望践踏在地上了!

“解翰林所言太过于桀骜,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元入中国自乃中国也!”

众人定睛一瞧,竟然是方才和解缙一起出列的林嘉佑,他是方孝孺的学生,在历史上被方孝孺连坐而死,这一世朱棣只夷灭了方孝孺的三族,没有连坐方孝孺的学生,所以他活了下来。

王珅一听就知道要遭,林嘉佑所说的这些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但元若是中国,那太祖高皇雪的是哪门子中国之耻。

这是大明朝,自然要以大明太祖的话为基准,即便是圣人的话,若是不符合太祖的意思,也要删改。

果然朝中顿时响起几道明显的嘲笑声,方才还自信满满的林嘉佑顿时燥红了脸,站在殿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解缙讥讽嗤笑道:“方孝孺虽然狂悖不法,可到底也是一代儒宗,竟然有你这等不学无术的学生,自古以来入中国的夷狄之君,以北魏孝文帝为最上等,你先学学这些史料之言,再来殿上出声吧!”

殿中顿时响起了一片笑声,北魏孝文帝改汉姓、推汉服,将鲜卑一族完全汉化,在古代诸位君主之中,也称得上贤君,蒙元和孝文帝比起来,算是哪门子中国之君。

眼见林嘉佑和王珅皆已不能出言,解缙便向皇帝行礼道:“陛下,臣方才三问,王珅皆不能正面回应,只能讷讷做老农之言,上下高低已然是分明了。

宋濂、王祎所修元史,乃与我大明相悖,不合时宜,臣请修《宋末以来中国百年记史》,不以元朝年号为主,而是记‘宋亡天下一年、二年’作为纪年,不以寻常史书各分纪传等,而是《资治通鉴》那等编年体的史书,记述从宋朝灭亡到大明建立这百有余年间之事。

请陛下允臣重修史书。”

这下殿中文臣都明白了,元史已经修完了,元朝发生了什么已经记录在了里面。

解缙没兴趣去改那一坨垃圾。

他这是要重修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记录汉人失去天下这一百年间的故事。

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完全以汉人为主的视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