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75章 请重修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75章 请重修史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祺从宫中回府后,王艮恰好从国子监休假,过府来拜见李祺。

“有些清瘦了,以你的学识高中是没有问题的,把身体养好才是要紧。”

王艮近来苦读愈繁,准备参加永乐三年的会试,算算时间,只剩下一年四个月了。

“弟子担心给老师丢人,若是列到三甲去,真是愧对师门。”

“那怎么可能,数遍京中,哪有与你能争锋的,你必然高中一甲。”

王艮给李祺奉上茶,“显穆才有那等自信,弟子只能再努力一些,方不负平生之学。”

“你呀,就是太过于死心眼,方孝孺都死了,何必和他置气,亏了自己的身体。”

王艮闻言没说话,只是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

知子莫若父,李祺作为王艮的老师,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历史上王艮一言不发,转头就给建文殉难,这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王艮参加了建文二年的会试,但是却被黜落,心中自然引以为耻,这是要卯着劲的考一个好名次,给自己、给老师正名,当初方孝孺黜落他,并不是他王艮没有才华,而是方孝孺以权谋私,没有容人之量!

“老师,弟子此番过来是有大事要告,国子监的监生中,多有传胡惟庸案之事,弟子暗中试探探查后,确认此事的确就是方孝孺的门生、以及那些出身浙江诸县的人所为,那些在府中的猜测是没错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公府平反昭雪。”

明明那日王艮已然知晓了元史之事,为何他还特意去查这件事呢?

这便是王艮的性格,他是真正的实干之吏,虽然相信诸位亲长的判断不会错,但还是要自己确定一下,以免误伤无辜之人,现在确定真的如此,那便无所谓了。

这种性格其实是有些不太适合官场的,官场需要的是左右逢源之人,可李祺最欣赏的就是他这一点。

王艮有才华必然前途大好,又忠正刚直,可为李显穆的良友,日后若是能够执掌都察院,必然是大明朝的神剑,可为李显穆的良佐。

“最近京中有了许多传言,老师可要回应一下?”

京中的传言的确很多,有说李祺以江南之血显贵的,有说李祺早就暗通燕王才得以被重用的,还有说李祺是借助临安公主的佞幸之人,总之各种风言风语,目的皆是冲着毁掉李祺名声而去。

李祺不仅不生气,反而轻声笑问道:“相信的人多吗?”

王艮回忆了一下,“彻底相信的人不多,皆是一些愚夫,京中百姓大多是半信半疑,至于士子中,但凡是拜读过您经典的,基本上没有相信的,至少其他人,本就对您嗤之以鼻,有没有此事,都没有什么区别。”

“这便是了。”

李祺轻抿一口茶,淡淡道:“为师乃是天下鸿儒,存身立命的根本乃是学说,所谓托物言志,终究不若以言明志。

真正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是那些闪耀着光辉的经典,愿意从我之人,自然不会受到干扰。

其余之人,多说无益,人心如同流水,现在是方党的声音更大,是以人心好似在他们那边,可一旦元史案发,人心便会流到我们这边。

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有用。

一拿出来就要能克敌制胜,亦或者反败为胜。

现在他们既然不能置为师于死地,那搞出这些阵仗来,不过是为人哂笑而已。”

……

京中的纷纷扰扰,并没有对朝廷造成任何的影响。

永乐元年的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永乐二年的元月初一,乃是大朝会之日。

这等朝会是官员最多之时,通常这种朝会都是礼仪性的,不会有大事发生。

但若是在这种朝会上发生了事情,波及面亦是最广,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为了朝廷的体面,也要完全干干净净的处理掉。

李祺侯在宫门前时引来了很多注意,他是近日京中的风云人物,皇帝要为韩国公府翻案。

不少官员都上前来套近乎。

毕竟一旦真的翻案,李祺就不必局限于身上的正五品大学士之位,可以名列显爵。

虽然因为他是外戚,按照国朝规定,不能担任九卿的高位,但若是担任一部侍郎,再能参赞机务,那威势也不是如今能比。

更何况,他可不是孑然一身的孤臣,而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方孝孺死后,以当今儒林而论,再没有其他人能望其项背,他振臂一呼,响应者定然众多。

至于结果如何,便要看双方角力的结果了,不过大多数人还是看好李祺获胜,毕竟有强力皇帝的支持,一旦李祺处于不利的结果,皇帝立刻下场拉偏架,浙江那一脉是必输的。

自古以来,只要是有实权的皇帝,角力就没有一个会输的。

嘶。

想到这里的大臣皆不由自主的倒吸一口冷气,这不对啊,这难道不是包藏祸心吗?

若是皇帝真的下场拉偏架,必然对李祺和皇帝的威望都是一种打击。

皇帝暂且不提,李祺这种大儒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声望,若是他的声望受到影响,那事情可就大条了。

李祺自然想到了这一点,只能说方党之中也不都是泛泛之辈,毕竟是人杰地灵之所在。

即便是李祺一直瞧不上的方孝孺,也只能说是用错了位置,若是让他主管礼部之事,那必然是人尽其用了。

李祺同解缙交谈着,今日大朝会注定不会平静,待宫门大开,群臣列队进宫,解缙低声道:“景和放心吧,今日便是他们死无葬身之地的开端。”

天依旧是灰蒙蒙的,有些暗,一列列宫人提着灯笼走出,在通往宫中的宫道上,亦是高挂着许多灯笼,为群臣照亮前行之路。

这等大朝会都有礼官引导,该要如何走,该要何时行礼,但凡是组织过团建活动的人都知道,让数百人一起做事是很难的。

尤其是没有通讯的古代,让数百个官员同时喊万岁,都需要再三训练。

大明朝还发生过一件颇有趣的事情,一直以来朝臣上殿都是三呼万岁,便是影视剧中常见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朱元璋喜欢搞些标新立异的东西,而且他觉得哪里有人能活万岁,这种祝贺词太虚了,于是就改掉了。

将三呼万岁改成了四个字的词汇,第一呼“天辅有德”,二呼“海宇咸宁”,三呼“圣躬万福”,结果就这么加了两个字,朝会上立刻就稀稀拉拉起来,后来朱元璋只能又改回了三呼万岁,往后便再也没有皇帝闲的没事干去改这个东西了。

待群臣上了殿,重臣可以站在殿中,还有不少就只能在殿外,此时恰好是深冬寒月,若是穿的不厚,站上几个时辰,甚至可能直接病倒也说不定。

李祺单论官职自然是不高,但大学士有优待,再加上他毕竟是长公主驸马,是殿中很多宗家的长辈,是以他不仅在殿中,而且还站位很靠前,他的身边并不是其余大学士等文官,而是其他的驸马,诸如怀庆公主的驸马,在永乐朝被封侯。

殿中人颇多,除了九卿以及诸部的堂官,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给事中这些大明朝的关键官员之外,还有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等宗王,不过他们现在还不曾加封,因为皇帝还没有定下太子,是以汉王、赵王也不曾册封。

等了不多久,皇帝陛下终于上了殿,群臣三呼万岁后,便开始了正常的议事流程。

大太监“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之言刚刚落下,殿中便有两道声音同时响起。

“臣有本奏!”

群臣皆将目光投过去,顿时目光一凝,方孝孺的学生林嘉佑,这是冲着李祺而来的啊。

而另外一人乃是翰林学士解缙,永乐朝后颇受陛下重用,最重要的是,举朝皆知他乃是李祺的好友,建文朝因为李祺而被贬黜。

现在他在这等大朝会上突然出言,难保不是和李祺相关。

真不愧是近日京中的风云人物,大朝会一开始,便以他为漩涡而动了。

众人将目光投向李祺,却见李祺眼观鼻、耳观心,仿佛殿中的一切都和他不相关一样,一丝多余的表情都没有,倒有些像是庙宇中的石像。

“解爱卿有何事要奏?”

果然不出众人所料,皇帝选择了让解缙先进言,另外一人颇有些遗憾愤然,但还是无奈只能退回朝列中,他可不敢在君前失仪。

解缙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下走出列中,而后在地上叩首,朗声道:“启奏陛下,臣添为翰林学士,掌史籍之事,前日偶见前朝史书,心中顿生不忿之色。

古来为前朝记录史册,一是为其盖棺定论,其国祚已然亡故,二是承袭统序,以示我朝正统。

我大明有恢复中华之功,太祖高皇曾言,继承宋朝国祚,为何却要为蒙元作史,且堂而皇之的写作《元史》,臣请重修史册,并将其更名为《宋末以来中国百年记史》,以明我大明恢复中华的煌煌功绩!”

——

PS:又是一万字,兄弟们求月票!明天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