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30章 大朝会上反驳皇帝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0章 大朝会上反驳皇帝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开海运之事、建水军都督府之事,果然不出所料,在朝野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同雪花一般的弹劾奏章淹没了宫廷。

这些奏章中一是反对海运,二是弹劾李显穆,说他妖言惑众,应当严惩。

“这些文人骂起人来,可真是狠啊,朕都有些好奇,显穆你真的如此罪大恶极吗?”

朱棣大声笑着将那些奏章推倒李显穆面前,摞起来差不多有半人高,“这都是弹劾你的奏章,一个区区五品官,能被这么多人弹劾,其中不乏二三品的重臣,你也算是大明有史以来第一人了。

有没有一丝慌张,这可是与天下为敌了。”

诸文渊阁阁臣亦是复杂的望向李显穆,得罪了这么多人,还这么若无其事,真是胆子大。

李显穆不慌不忙道:“若是在懦弱的昏君治下,臣自然慌张,可在陛下治下,臣不慌,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些人越是反对,就越说明这件事是正确的。”

朱棣闻言又是一阵大笑,“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小子是个有种的,不愧有我老朱家的血脉。”

一听皇帝说老朱家,诸阁臣就都知道,李显穆肯定没事了。

“陛下,这些奏章中有大臣提出说不若先尝试一下,若是真的与国有利,再行实施,臣以为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胡广进言道。

朱棣闻言也有些意动,这的确是老成持重之言。

“臣以为不必。”

李显穆立刻反驳道:“若海运是初次实行,尝试一番尚且说的通。

但海运之事,元朝已经实行了几十年,都证明没有问题,难道野蛮人能做成的事情,我大明反应做不到吗?

若是在尝试的过程中,有心人故意搞破坏,或者运气不好,恰好遇到风浪,导致船只沉没,难道就要罢海运之事了吗?

海运本就会有运气不好、船只沉没的时候,这是谁也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是走更安全的航线、挑最适合出航的天气,其余的只能交给上天的保佑。

尝试之事,臣以为不必再议!”

胡广说了一句话,没想到被李显穆一番话直接劈头盖脸的怼了回来,二人本就有新仇旧怨,胡广一时愤然而道:“内阁阁臣本有建言之责,备为陛下顾问,李学士如此独断专行,这是将内阁当作你的一言堂了吗?”

这句质问可谓相当之重。

“胡学士不必装作如此委屈,陛下让我等阁臣参谋军国重事,说话之前本就该多加斟酌。

这些地方官员所献上来的奏章本就心怀鬼胎,你不多加思量,就在陛下身边随意献言,有负于陛下信任,竟还在此做此鬼魅之言。

朝野之中,谁不知道你胡广与我不和,攻讦海运之事,进而攻讦我,不正是你心中所想吗?”

李显穆之言落罢,皇帝以及诸阁臣皆色变,谁都没想到,二人竟会在皇帝的面前爆发出这么严重的冲突。

这可不好收场了。

胡广方才所言就颇为不妥,李显穆的回应就更不妥,这种事没有证据怎么能拿出来说呢?

胡广心中丝毫不慌,甚至还有几分抓住机会的欣喜,立刻站起指着李显穆厉声喝道:“圣上之前,李学士竟然能这般轻易污蔑大臣吗?

这天下不独只有你李显穆一心为国!

陛下,李显穆于圣上当前构陷、诽谤大臣,臣万死,请陛下为臣做主。”

胡广跪伏在地上,垂泪泣道,“臣一片赤胆忠心,方才不过是循序之言,纵然有所不对,可谁又能事事无错呢?

竟然被李显穆如此诽谤,若不能严惩,日后还有谁敢进言?”

朱棣亦是神情严肃,“李显穆,你可知错吗?”

胡广眼中厉色一闪而过,皇帝终究还是给李显穆留了颜面,只是问错,而不是问罪。

“陛下。

先父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先父亦常言,宽恕对手会少一个对手、多一个朋友。

微臣虽然没有先父的宽博胸怀,但亦不愿和诸臣结怨,甚至就在今时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与胡广和解,毕竟同在文渊阁,若是有私怨,岂非影响国事。

可如今看来,已然没有必要了。

有些人,实乃中山之狼!”

李显穆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份信,沉声道:“陛下,这是胡广和河南布政使的来往信件,他二人乃是江西同乡,且联络有亲,这封信件足以证明胡广此番攻讦,乃是别有用心!”

殿中顿时寂静。

众阁臣懵然大振。

胡广惊骇欲绝。

皇帝眉头越皱越紧。

朱棣将信件接过,只看了两眼,便愤然将信件扔到了胡广身上,厉声道:“好好看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胡广不敢置信的将信件拿起,那上面的确是他的字迹,也的确是他寄给河南布政使的信件。

他甚至来不及告罪就问道:“我明明说过来往信件都要销毁,为什么这封信还会落到你的手上?”

胡广知道自己完了,京官充当地方官的保护伞,历代历朝都非常忌讳这件事。

因为这有结党的嫌疑。

他只是百思不得其解,李显穆怎么会知道这些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李显穆早就猜到会有地方官员和京官勾连,那些对他往日就不满的人,自然更是要重点监控。

但他当然不会去说出来,那显得他有点太过于神通广大了,“这世上不仅有你这种黑了心肝的人,也有义士和侠客,有人看不惯你们的肮脏作为,自然便会出手!”

话说到这里,胡广知道再无后话了。

“臣有罪。”

他重重叩首着,“臣有罪。”

朱棣冷冷的望着一眼胡广,厉声道:“滚去交趾,朕再也不想看到你。”

永乐一朝贬谪的官员,大多去了交趾和云南,譬如解缙等,胡广这一去交趾,没有意外情况的话,这辈子是不可能回来了。

胡广主动发难,却三言两语,落到这样一个下场,不由让人唏嘘。

朱棣也没了谈事的心情。

他对胡广可谓是颇喜欢,没想到胡广竟然这般对待他的恩宠。

“内阁拟一份旨意,这些上书的官员,严词斥责一番,国家大事,岂容其置喙。”

诸臣领命回文渊阁。

杨士奇不时望两眼李显穆,心中竟然一时有些戚戚。

今日的胡广,或许是咎由自取,可李显穆的手段也是显而易见的凌厉。

胡广若是不说那番难以挽回的话,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样流放交趾的结局,等到海运之事过去后,那封信也就不成大问题了,最多不过几句牢骚而已。

可偏偏胡广说出了那些攻讦之语,杨士奇甚至怀疑那就是李显穆诱导他说出的。

如今细细想来,自李显穆从永乐六年入朝以来,但凡是对他抱有恶意的、攻讦过他的、可以称之为政敌的官员,一个个的都出了意外,甚至还有九卿被逼致仕的。

一股寒意从杨士奇心底升起。

貌似只有他,凭借着太子的关系,和李显穆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李显穆能感觉到众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他并不在意,对待胡广这样的无耻之人就是要狠狠的清算,要将其彻底踩下去才行。

如果朝中到处都是反对你的人,那政策又要如何颁行呢?

胡广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现在永乐帝还高居帝位,等他把永乐和朱高炽都熬死,辈分超级加倍后,他会让所有敌对的大臣知道什么叫做残忍。

……

内阁大学士胡广因为和河南布政使内外勾结,而被贬到了交趾,河南布政使自然也跑不了。

跟着河南布政使一起被贬的还有河南不少官员。

皇帝这凌厉的手段瞬间让各地官员清醒了过来,现在的河运利益集团,还非常势弱,下没有裹挟百万漕工,上没有和京官、勋贵、皇室结成利益同盟。

皇帝只是略一挥舞大棒,立刻就如鸟兽散去。

海运衙门自此在京城中挂牌建立,皇帝对六部推举上来的官员颇为不满,认为其并没有海事经验,于是直接空置了从二品司使。

任命郑和为从三品左少司,主理海运之事!

……

这件事自然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朝会上,反对者不绝于耳!

“陛下,先帝有言,宦官不得干政,汉唐皆由宦官所败坏,如何能以宦官为外朝官!”

朝中一片应和之声。

永乐初期的内廷十二监的掌印太监皆是正四品,但那都是侍奉皇帝的内朝官,没有什么权势。

郑和以掌印太监之身率领船队下西洋,就已然是太监的巅峰了。

这是第一次有太监担任外朝官,几乎触及了每一个人的逆鳞。

朱棣信任宦官是非常明显的,很多重要的事情,他都交给宦官去做。

可从古至今,宦官从来都没有侵夺过外朝官的位置。

就连李显穆都强烈反对。

可他站在队列中,看到皇帝的神色,就知道这件事反对是没有效果的,皇帝一定会推行这件事。

群臣的反对皇帝已经不是第一次所遇到,他并不畏惧。

“朕意已决!”

朱棣的声音坚决而冷酷,“再有……”

“陛下!”

李显穆眼见形势不可收拾,连忙从队列中行出,高声打断了皇帝的声音,“臣有本奏!”

朱棣见到是李显穆,神色稍缓问道:“有何奏?”

“陛下,自古以来宦官干政者屡见不鲜,其大多祸国殃民,但亦有高力士、杨思勖这等千古贤宦,臣以为陛下和诸臣所执者,实际上乃是一词,只是不曾言明而已。”

朱棣沉吟了片刻,“你说朕和诸卿乃是一词,从何说起?”

“陛下想要让郑掌印担任海运主使,乃是因为朝中没有擅长海运的臣子,而郑掌印两下西洋,飘摇万里,对航运之事,了如指掌,所以陛下想要将这等运粮的国朝大事,交予郑掌印,此乃为国社稷之举。

诸卿反对,陛下认为诸臣不明其中道理,是以颇为愤然。”

朱棣神情彻底缓和了下来,没好气道:“满朝文武,也只有你李显穆知道朕的意思,但凡你们有点用处,也不必逼着朕出此下策。”

被皇帝说不如一个宦官,殿中群臣顿时又气又急,可又不知道反驳什么,只能嘴里嘟囔着一些“不过是劳力之事”、“与国无益”的废话。

而后将期待的目光放在了李显穆身上。

他们就不相信李显穆再忠诚皇帝,还能让一个太监骑在他们头上不成?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李氏的名声就算是臭了。

李显穆心中喟叹,他这种为国为民的好官,真是太难做了。

以后如果没有权倾天下的回报,那可真是不值当。

“陛下,郑掌印固然是大才,古来也不乏有贤名的宦官,可诸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不贤的宦官更多。

其中缘由,臣不以身体残缺而攻击。

臣想问陛下,朝廷上由科举重重筛选出的人才,对大明好,还是从市井中随意挑选些贩夫走卒更好呢?

是有深厚学识的诸臣更能治理大明,还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宦官好呢?

宦官总是祸乱天下,姑且不论其品德,仅仅从其经历就能得出,又有几个宦官有能力呢?”

朱棣眉头越皱越紧。

而群臣则为之振奋。

果然就算是李显穆也是反对的。

“陛下想要用郑掌印,可这世上最怕的就是先例,若宦官可担任外朝官一事,从陛下这里开启,日后难道满朝俱是宦官吗?”

朱棣大手一挥,喝声道:“危言耸听,怎么可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李显穆慨然道:“陛下若先有成例,则唯恐后世之君不仿效乎?”

朱棣顿时语塞,他虽然信任宦官,可宦官远不如文官,他还是清楚的,如果宦官真的能代替文官,那早就全用宦官了。

“姑且算你所言,有些道理,可海运衙门怎么办?

这可是你李显穆亲自所提议设立的,若是不能达到你所说的效果,朕拿你是问。”

朱棣有些觉得没面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