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隆万盛世 > 1452蒙古兵权

隆万盛世 1452蒙古兵权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2: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科接过宣府急报,验看弥封后拆开一看,说道:“俺答汗病倒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这俺答汗七十一了吧。”

魏广德听到张科的话,略一沉吟就说道。

“是,七十一了。

善贷,我知道这俺答汗就算挺过这次,怕是也没几年好活的了。

他死事小,可会不会影响朝廷和土默特部的关系。

之前,他儿子黄台吉可是还屡屡挑衅辽东。”

张科不会忘记他来这里的原因,就是当时曾省吾处置失当,才让魏广德绝了让他出任兵部尚书的念头,换成自己上。

“黄台吉自红土堡之后,还敢和我大明为敌吗?

不说辽东,就算是蓟镇和宣大,蒙古那点兵马,都未必敢对其中一镇叫板。”

魏广德轻笑一声,说到这里,魏广德忽然想到之前的布置。

这两年,大草原上已经树立起多座宏伟的寺庙,消耗了蒙古不少人力。

当然,大明也没落到好,出来不少钱料。

毕竟是当初大明同意的,支持的,真要那时候一毛不拔,难免让蒙古人发现端倪。

只是到这个时候,谋事自然更要小心谨慎,绝对不能出错。

否则,一个不慎,因为俺答汗的死,让蒙古人不再继续在草原上建庙,那大明的前期投入才是打了水漂。

“索南加措在哪?还在草原上吗?”

魏广德开口追问道。

张科摇摇头,“去年索南加措主持修建的大昭寺竣工后,年初索南加措奉旨到了京城讲经,之后又去了川西的理塘修建理塘寺。

听说规模极为宏达,又得到了蒙古法王契克阿登和云南丽江的纳西土司支持,甚至不输于大昭寺。

现在,他应该是在那里才对,兵部没有收到关于他的其他消息。”

“这些喇嘛,只知道修寺庙好啊,只顾着修寺庙,就不会想东想西的。”

魏广德低头念道一句,张科呵呵笑道:“你啊,善贷,可别忘了,他们建寺庙,朝廷也会拨付其中两三成的费用。”

“可大头却是来自草原和西南土司,对他们也是一种削弱。”

魏广德马上答道。

“回去我还得给四川那边行文,让他们加紧催建这理塘大寺,无比尽快完成,好让索南加措能及时赶回蒙古去。”

魏广德起身,说了句。

“他去蒙古做什么,对我大明有意义吗?”

张科疑惑问道。

“活佛,下一任活佛,必须是孛儿只斤家族的人,是俺答汗的后辈。

否则,朝廷此前的一切盘算都可能会落空。

土默特首领没有见到足够的利益,如何会帮助黄教夺回西藏的统治权。

呵呵,黄台吉在辽东看不到赢的机会,或许也愿意选择向西藏出兵。”

魏广德继续说道。

当初为了削弱蒙古对大明的威胁,将俺答汗家族和黄教深度捆绑就是魏广德制定的战略。

借此,可以把蒙古势力引入西藏,消耗在西藏。

如今大明国力强盛了,其实不必继续执行此策略,可魏广德每每想到汉人在西藏地区的活动能力都感觉头疼。

高原反应,就算是到了后世,依旧是无解的难题。

甚至,新闻报道里偶尔还会有因为严重高原反应而丧命的新闻爆出。

明军出征西藏不现实,倒是蒙古高原的汉子去那里,反应会小许多,上了雪域高原依旧生龙活虎的。

“快让人抄录一份,我带回内阁去。”

魏广德开口对张科说道。

“好。”

张科答应一声,从门外唤来书吏,吩咐他马上抄录存档。

不多时,书吏就抄好宣府军报送到这里,张科盖上兵部文印,交给魏广德。

“那我就先走了,按先前说的,年底兵部文书,重点放在缅甸叛乱上。”

魏广德拿着宣府军报起身告辞,临走没忘记提醒道。

“善贷放心,此事我会安排下去的。”

张科一边回答,一边送他出门。

魏广德也没耽搁,出了兵部坐上轿子,直接回到内阁。

没有去找张居正,而是先回值房,提笔简单写下一份发给四川巡抚的文书,这才拿着文书和宣府军报去找张居正。

“善贷回来了,来,坐下说话。”

张居正迎魏广德进去坐下,这才问道:‘那批军服都发出去了吧。’

“昨日最后一批已经起运,入冬前应该能送到将士们手中。”

魏广德坐下后答道,“我准备明年运送的棉服,也由内阁连同都察院一起检查再起运,免得下面人缺斤少两,损公肥私。”

魏广德又说道。

“这样做会不会不好,兵部那边”

张居正没说完,但意思也很明确,怕兵部不高兴。

“不至于,朝廷给的足够,他们保质保量做出来,也会有不小的利益。”

经过小半年前武清伯那桩子事儿发生后,魏广德就仔细计算了军服的工价,直接干预了军需采购里利益的分配。

要保证军需供应的及时和质量,只能是把握分寸,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大家都懂,必须让各衙门都能有一定分润,才能保证公务安排下去能做好。

大体上,利润三成给到商人手里,他们也直接承担着军需的质量保障。

剩余部分,都察院能拿到一成,主要是让他们监督,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再次发生。

剩余六成,大部就进了兵部和户部,还有小部分是给到个军镇去的。

“唉,如今朝廷这制度,你我都没法改,也只能修修补补一番了。”

张居正叹气道。

想当初,他们还未入朝任事时,在裕王府,魏广德、张居正还有高拱、陈以勤他们,可是经常抨击朝政**,每每谈及都说要厘清吏制,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可真到了这个位置上,也就是高拱曾经试图做过,严肃处置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可最后却发现,查不下去了。

真要查,不说京官,朝廷几乎就得把地方官员整个儿换一遍,没沾事儿的少之又少。

“叔大兄,国朝之初就如此,你我又能奈何。

说到底,还是太祖定下的俸禄太低,而宗室俸禄又太高。”

魏广德说道。

“呵呵,善贷,你这话自己信吗?”

张居正却笑笑,说了句。

“呵呵.”

魏广德略微低头,干笑两声。

实际上,大明的读书人从用功那时候开始,不,准确说是参加科举开始,大多在同窗之间就学坏了。

魏广德当年也是经历了读书人黄、赌之事的,也就是还没有发明毒品,说不得大明的读书人也会对此趋之若鹜。

可以说,对于读书人来说,一开始就已经知道该如何大手花钱享乐,十年含窗苦读,不就是等的今日为官后能够继续享乐吗?

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有,比如海瑞,那又如何,毕竟太少。

而且,严格说起来,海瑞其实也是灰的,如果太祖在,大明衙门里发的那些福利,怕是都是杀头的罪证,就更别那什么冰敬炭敬。

那些福利,说到底都是“民脂民膏”。

“官员俸禄调整一番,和商税挂钩如何?”

魏广德忽然突兀的说道。

“什么?”

张居正还没反应过来,下意识问道。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魏广德有要搞事儿。

很明显,他打算提高商税的同时提高官员俸禄。

“俸禄乃是国朝之初定下来的,改不了。”

张居正说的是实话,《皇明祖训》里记着,否则官员们早就争取皇帝提高他们的薪水待遇,那会像现在这样,变着法子搞钱,甚至发明了“漂没”,那不就是为了提高收入。

“太祖定下的是官员品级俸禄,我们可以增加勋阶和散阶的俸禄,这不就等于给官员增加俸禄了。

若是没有足够的俸禄,官员贪腐之事,永远都不可能避免。”

魏广德开口说道。

此时大明,官宦之家和地方士绅就不说了,那些所谓寒窗苦读的寒门学子,单靠自家那点微薄的家业就想读书有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多都要依赖宗族的帮助,寒门子弟靠着宗族之力才能出人头地,而宗族出力自然也是赌他有成后可以回馈宗族。

当官搞钱,一部分是满足自己需要,而另一部分是要回馈宗族的。

“这个先不说,你之前说打算对地方官府进行改革,把吏员纳入吏部管理,我觉得怕是更合适。

要断了地方摊派,还非得把地方上吏目理清楚不可。”

张居正却提到之前魏广德的一个提议,换后世话说就是增加公务员队伍。

大明朝除开军户,能从朝廷领到俸禄的极少,一个县不过区区数人。

所以后世也有人说,明朝一个县就几个公务员,一个县令要养一个班子。

在大明,一个县就只有这么几个人算是朝廷的正经官员,一个是县令,一个县丞,还有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主薄算正式编制。

除县令外,其他都属于未入流的文职外官,但由吏部铨选,因此也是正式官员。

此外,有可能获得编制的还有藩司衙门任命的县教谕、兵部选派的巡检司巡检和驿站驿丞,以及由户部任命的税课局大使。

就是这几个人,是在大明上了名录,可以领俸禄的官儿。

而其他人,都是这些官儿养的一群“奴才”,在外也是官身,但实际上就是官员找的帮手。

当然,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其他人都算“事业编”,地方自筹资金养活的。

也是因此,地方官府才有了摊派的权利,在正税之外加杂税。

衙门里六房典吏,还有县衙的差役和杂役,就是这种编制人员,主要从事跑腿、缉捕盗贼、收税等苦力工作。

人们常说的“三班差役”,一是皂班,他们穿黑色衣服,主要供知县使役。

其职责包括衙内值堂,在衙门内值班;衙外跟随主官出巡,负责廓清道路,也就是为官员出行开道;仪卫看守,起到警卫作用;在审判时出庭行杖等工作。

二是快班,分为马快、步快两种,他们主要供州县官奔走驱使,是衙门中负责侦缉密探工作的人员。

工作范围为巡夜,传唤、拘捕,并且他们也经常被派往乡下催征赋税。

三是壮班,主要是由身体强壮、有胆艺的人充当。

主要任务为看守衙门、守卫仓库、弹压民众骚乱、护送过境朝廷物资、维持治安秩序等事务。

除了县衙的“三班差役”以外,县儒学、驿站、巡检司等机构也都有各自的杂役人员。

按照魏广德所掌握的情况,此时大明下面各县,小县的差役有数百人,大县甚至上千人。

朝廷自己都知道,单靠下发的那点俸禄,哪里能够治理好偌大一个县。

“现在各省都在尝试按照实际情况摊派杂税,加入一条鞭法中。

我就在思考此事,是否可将各县下面的吏员都纳入其中,这样也才能定下各地税目来。

定下税额,以后百姓缴税,只需要按照定下的税额缴纳,收回地方定制杂税的权利。”

张居正开口说道,“如果有其他需要摊派的项目,则由地方官员和大户协商,或募捐所得支出,也可向省府请求资助。”

张居正说的就是捐输了,这个也是摊派的一种,其实就是向地方大户收钱,保护费。

“可择一省试行,让都察院盯着点,免得闹出乱子来。”

魏广德不介意进行试验,只要效果好再全面推广。

说白了,只要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土地每年要交多少税,百姓是愿意做自耕农还是佃户,任由他们自选。

小民最怕的,其实就是突然冒出来的摊派,破家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此。

“对了,这是宣府递来急报,俺答汗怕是不行了。”

说了这么多,魏广德这才想起来的目的,把兵部文书递过去,自己写的暂时没有给张居正看。

张居正闻言也只是微微皱眉,接过来看过。

俺答汗生死对他们来说不当回事儿,但关心蒙古之后和大明的关系。

特别是朝廷早就为此有布置,张居正没急于表态,而是看着魏广德问道:“你怎么考虑的?”

“这是我草拟给四川巡抚的文书”

魏广德这才把自己写的递给张居正,又简单说了索南加措在川西的情况。

“俺答汗要真不行了,索南加措一定会北上,甚至会在草原上待很长时间才对,他也要保证蒙古对黄教的支持。”

张居正点头说道。

“正是如此,所以理塘寺要尽快完成,让四川巡抚和布政使多出出力。”

魏广德说道。

“土默特兵权,现在在谁手里?”

张居正忽然问道。

“应该在顺义王妃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