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隆万盛世 > 1295邹元标

隆万盛世 1295邹元标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2: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二,你怎么回来了?

前些天不是还写信说你找到个大金库的消息,不去抢金矿,回来做什么?”

东吁城里,李如松皱眉看着风风火火跑进屋来的兄弟,开口就问道。

“大哥,金矿已经拿下了,不费一兵一卒。”

李如柏乐和和说道,一副快夸我的表情看着李如松。

“拿下来金矿,那就赶紧从周围抓人开矿啊,你怎么回东吁城了?”

听到这话,李如松更是奇怪。

之前老二出去,就在东吁城北面一个叫坤东的地方拿下一个金矿,就把周围几十里内的缅人都抓过去挖矿,忙活了半个月才收手。

这次抢到的金矿,据信里说比上次那个还要大。

以自家兄弟的性子,怎么会不去安排好就回来了,此事透着古怪。

还不费一兵一卒,这怎么可能。

缅甸那些矿藏,许多都在地方部族手里,要从他们那里抢下来可不容易。

虽然他们追击缅王时捉住不少缅甸部族首领,但是缅甸部族太多了,几乎和西南差不多,一个大山头就有一个部族,许多小部族可是没有资格在缅王面前露脸的,所以还有许多漏网之鱼。

这点,还是他们安定下来以后才知道的。

也难怪缅王和那些大部族首领都投降了,可是明军继续向其他方向扩张,依旧面临着重重阻力。

那些部族首领,至少现阶段还没有要臣服大明的意思。

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他们也是不愿意。

他们只接受和缅王时期一样,可以每年少量进贡,其他的就不准他们插手。

而缅王对他们的统治也极为宽松,部族产出每年只会收取少量,意思意思就是了。

“大哥,东林镇那个金矿是在东掸和圭西族人的交界处,之前是被圭西族人控制,因为圭西族和缅王那边关系好,所以缅王也比较偏袒他们。

这次帮我们出手抢下高林镇金矿的,就是东掸族人,他们还乐意帮我开矿,只是求我们出兵剿灭圭西族。”

李如柏急忙解释道,把他兵不血刃就抢下一个金矿的大致过程说了下。

“等等,你说是利用缅甸当地部族之间不和,才轻易拿下的金矿?”

李如松闻言就是一皱眉,他南下前和父亲曾经商议过很久,主要就是针对他们了解到的缅甸情况。

当然,现在这些情报还在不断更新完善,毕竟占领缅甸的时间越久,掌握的信息就越多。

缅甸的王朝,不管是之前的贡榜王朝、还是之后的东吁王朝,似乎和国内的情况都不一样,更加类似于宣慰司架构,缅甸王室实际控制的领地不算多,大部分地盘其实都在各地部族手里。

而缅王不仅是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关键还是他们也是巧妙利用相邻部族之间的矛盾,对他们进行控制。

而大明则是皇帝控制着国内绝大部分府县的人事和财政大权,只是边边角角才有这些土司生存空间那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是为了延续前朝版图,或许向西南这些土司林立的地区,大明都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

实际上,朱元璋这个人还是比较守旧的,并没有多少开拓进取之心,这从他们恢复前朝疆域以后就不再对外扩张就能看得出来。

对于周边地区,朱元璋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按照元制在操作。

“你听着,明军绝对不能参与对缅甸地方部族的战事,只要他们表示愿意臣服。

就算要出手抢矿,也让周边部族卖力,实在没有,就派那些归降的缅军去做,明军士卒绝对不能参与,这涉及到朝廷对缅甸的长治久安策略。”

此时,李如松面色严肃的看着兄弟啥吩咐道。

“大哥,这是为何?

我还想从你这里要点兵马,直接把圭西族灭了,他们长期占领高林镇金矿,应该有不少好东西。”

李如柏急忙说道。

显然,他是有心调动明军进攻圭西族的,只是碍于手里兵马有限。

圭西族也不是个小部族,有人口数万人,就他手里那点兵马,抢一城一镇没有问题,可要把人家一个部族灭掉,可就有些难度了。

到灭族的时候,这样的小部族全民皆兵,怎么也能拉出一两万男子作战。

而且那里有属于丘陵地形,反正不是平原,对于不熟悉地形的明军来说,如果没有优势兵力,李如柏心里还是有点虚。

虽然明军已经有火器化的趋势,但是这年代的火器还是一言难尽。

如果两军正面交战,明军手里的火器优势就能有效发挥出来。

可若是对方不正面交战,而是利用地形优势和你打游击,那火器的优势就会被极大的限制住,根本不能发挥有效战力。

毕竟,这年头的火器还不是后世的机枪大炮,杀伤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李如松看了眼兄弟,踌躇片刻,终于还是决定把一些情况告诉自己这个二弟,免得他不知啥时候犯傻,真参与到缅甸部族内部的争斗之中。

“如柏,有些情况看你还不知道,或许知道一些,或是猜出来一些,今天哥哥就给你好好说说。”

李如松看着兄弟,开始把朝廷对缅甸的安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当初这些事儿,基本上都是魏广德和李成梁商议的,但是魏广德只提供大方向,细节得是李成梁来把握。

而李成梁确定的一些情况,则是在魏广德提供的大方向上,和自己这个大儿子商量定下来的方案,所以李如松也算是知之甚详。

“缅甸的部族你现在也知道了,可谓是多如牛毛,朝廷是要长期统治缅甸,不是打服了我们就撤。

否则,现在你我这个时候应该是在昆明城里喝酒庆贺,等待朝廷的封赏。

朝廷要实现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地方部族对我大明心怀怨怼。

人,不是不能杀,但得是反对大明的人才能杀。

对于于那些地方部族,更多就是利用部族之间的恩怨让他们自相残杀。

这样,不仅可以削弱他们的力量,还能让他们相互之间仇怨更深,深到无法化解的程度。

而我大明则是高高在上,从中进行调解,让他们既伤筋动骨,又不能斩草除根。

这样,弱的一方需要依靠我们生存,而强的一方虽然或许对我们有所不满,但也就这样,因为他们还要时刻提防别人对于他们的报复。

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下,各方才会甘心接受我们的统治。

而我们呢,就是表个态,既要保护弱小部族不被灭族,还要适当削弱那些强大部族,挑动他们对周围其他部族的战争。

不仅消耗他们的实力,还在周围布下许多敌人。

适当时候,让这些人联合其他对抗他们。

到时候,缅甸这块土地上,不管是强的还是弱的,都得听我们的。

即便他们发现我的计策,也会以为相互之间已经无法化解的恩怨而不得不依附我大明。”

李如松算是把话讲得很清楚了,李如柏也是听着不断点头。

“就算真到了要我们必须出手的时候,也不能出动明军,而是调动那些缅人军队,放任他们去杀人。

到时候,那些被打击的部族,也只会把仇记在缅人头上。

甚至为了活命,他们还要更加讨好我大明,否则就真的毫无生机了。

这也是父亲不断让我们收拢缅军溃兵,重新把他们编练起来的原因。

以后的缅甸,还需要他们出力维持我大明的统治。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朝廷短期内不会从缅甸抽调回人马,依旧会在这里驻留足够多的军队,以维持我大明的威慑。”

说完这些话,李如松才长长呼出一口气,认真对兄弟说道:“这个思路,大方向是内阁魏阁老定下来的,细节是我和父亲商定的。

你带兵在外,可得给我把仔细了,千万别因小失大。

现在那些小部族,许多都已经向我们表示臣服,所以我们得保护他们,因为一些实力稍大的部族,就想趁着混乱的机会吞并他们,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

之前,他们被缅王压制。

以后,他们还要被我大明压制。

我们是不能在允许有实力超强部族存在,那些军中俘虏的缅甸部族首领,他们的那些部族,是必须要肢解的。

除了那几个部族外,我们就不能再动其他部族了。

至于你说的那个东掸和圭西,圭西族实力一般,东掸好像更强,之所以失去高林镇金矿,我想就和缅王也是执行类似的策略有关。

所以,先保证东掸族对高林镇金矿的控制,然后打探清楚东掸族的实力,若是实力强大,还得想办法肢解他们,让他们分裂成几个小部族才好控制拿捏。

我可不信他们部族内部是一块铁板,肯定还是有团体的。”

“大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如柏听到这里,哪里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马上就说道。

大哥可是把之后对待东掸族的策略都说给他听了,先和那边的人熟悉起来,再暗中挑拨就好了。

“对了大哥,父亲那边什么时候对蒲甘城出兵?”

这段时间,东吁城和阿瓦城的联络非常紧密,李如松和李成梁相互之间不断沟通信息。

是打算两路同时进兵,一举消灭蒲甘城里残余的缅甸军队。

就现在掌握的情况,忠于缅王的缅军正在向那里集合,而城里因为争夺权力也闹得非常厉害,不断出现大鱼吃小鱼的情况。

但即便如此,缅军还是在集结。

毕竟,聚在一起总好过逐个击破,对大部分缅将来说,本来他们也对掌权没野心,那是几个残余贵族才有资格玩的游戏。

现在的缅甸,其实就好比三国。

大明及附属实力占一头,缅甸东吁王朝的残余力量占一块,剩下的地方部族算一块。

大明要继续用兵,主要就是消灭东吁王朝的残余力量,让地方部族臣服。

只是大明一贯作风,这些地方上的小部族还有观望,他们还不能确定明军是否会长期占领缅甸,自然不会急急忙忙表态。

别到最后大明又撤兵了,到时候他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缅甸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明军进入变得清晰起来,反而越发复杂。

而在大明的京师,局势也没有因为宫里表达出明确的态度就平复下去。

就在大部分官员以为,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挨了廷杖后会老实起来的时候,邹元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科进士,再次跳出来。

或许之前他的奏疏被淹没在浩瀚的奏疏海里,并没有人关注到。

可现在没有人继续上奏张居正“夺情”之事,邹元标还不管不顾继续上奏,那就有点打脸后廷和内阁了。

消息传到魏广德耳朵里,也把他吓了一跳。

“奏疏在哪儿?送进宫里没有?”

魏广德直接对芦布追问道,“马上去查下,如果在通政使司,就叫他们先压一压。”

魏广德吩咐芦布接下来要做的事儿,马上又拿出纸条,快速写好一张字条交到芦布手里,说道:“这张字条你马上送到刑部交给魏时亮,让他马上叫邹元标去通政司拿回奏疏,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告诉他危害,现在还上奏,这是打陛下的脸,到时候绝对不会轻饶,我也救不了他。”

“是,老爷。”

芦布知道事情紧急,拿上字条就往外跑。

现在关键就是把奏疏留在通政使司,只要不交到宫里来,就还有转圜余地。

之前,魏广德听说邹元标上奏,还只是笑笑。

毕竟,那时候许多人都在上奏,他一个新科进士凑热闹也没人关注。

可现在不同,没人继续追究此事了,还有人往上凑,那就是找死。

魏广德也想不到,他会摊上这么一个老乡。

就算要追名逐利,也别在这个时候啊,傻啦吧唧。

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今吉水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是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顾宪成、**星成为“东林党三君”。

不过,魏广德可不知道这位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的早期领袖之一,更是因为上奏谏言太多,最后一度长达三十年只能在乡野讲学。

当然,若没有这段经历,互相也不会和顾宪成搅合在一起,跑东林书院讲学,成为东林的一份子。

说白了,早期的东林党,其实就是一群朝堂上的失意者联盟,聚在一起以讲学为名、讽议朝政,也因此他们嘲贬时政非常辛辣,极尽丑化。

也因为是一个失意者联盟,所以内里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